陳景潤窮盡一生,除了證明出「1+2」之外,還有哪些數學成果?

2020-11-28 騰訊網

對於國人來說,陳景潤這個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

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這個成果雖然對於猜想的證明邁進了一大步,但離完全證實猜想還有很大距離。此後直到1996年去世,他都沒能完成猜想的最終證明。

那麼窮其一生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除了「1+2」成果之外,還有其它數學成果嗎?

(埋頭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

一、立志破解猜想的少年。

陳景潤對於數學的熱愛,源於初中時的數學老師,那是一位30來歲的清華畢業生,學識淵博,講課生動。在他的影響下,少年陳景潤對數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當時的數學教材,他只用了兩周就自學完成,這讓老師非常驚訝,認為他在數學方面有極高天賦。於是因材施教,為他講一些難度更高的數學知識。

高中時的陳景潤數學成績更加優異,同樣讓教數學的沈老師讚嘆不已。一次上課時他對陳景潤說:中國古人在數學方面的成就曾遠超西方,希望你以後在數學上創造更大成就為國爭光。比如破解當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推動人類數學事業更上一層樓。

沈老師的這番話深深觸動了這個少年的心,從此他以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作為自己為之奮鬥的目標。

(陳景潤舊照)

二、圖書管理員的數學夢。

令數學人為之痴迷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742年提出的,其內容為:任一大於2的偶數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但提出這一猜想的哥德巴赫卻不能證明它,於是他向當時的大數學家們請求幫助。可兩百多年過去了,仍然未能得到證實,這一猜想也被遺留下來,成了數學界的大難題。

20歲那年,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留校成為校圖書館的一名管理員。此後他一邊飽覽群書,一邊在工作之餘堅持對猜想進行驗證研究。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把自己對猜想的論證觀點寫成論文,寄給當時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教授,希望得到指導。華羅庚在看了論文後,對他的數學功底和才華頗為賞識,當他得知這個小夥子只是個圖書管理員時,決定把他調到中科院數學研究所,讓他專門從事其心愛的數學研究,從而人盡其用。

就這樣,陳景潤從一名圖書管理員,靠著自己的努力,來到了中科院數學所。在華羅庚教授的指導下,陳景潤得以全身心投入到哥德巴赫猜想的證實研究中。

(陳景潤舊照)

三、「1+2」猜想的重大進步。

有了華羅庚教授的指點,陳景潤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勁頭就更足了。可要想獲得證明猜想更多的外國數學研究動態,就必須具備直接閱讀外文文獻的能力。於是陳景潤開始學習多門外語,憑藉驚人毅力,他在極短時間內掌握了英、俄、法、日、意、西等多國語言。

此後,陳景潤在中科院一間六平米的辦公室裡,開始埋頭研究。在歷經十多個春秋之後,1965年,陳景潤發表了一篇名為《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重要論文,在論文中,陳景潤對於哥氏猜想中的「1+2」進行了有力證明。

論文立刻引起全世界數學界的關注,他的證明方法和觀點得到一致認同。當人們得知這一成果只是在一間6平米的辦公室,由一人一桌一筆一紙獨立完成時,不由得對其讚嘆不已。英國和德國的數學家還將這篇論文納入大學教材,將其命名為「陳氏定理」。

當然,作為著名的數學家,以證明「1+2」而聞名的陳景潤,在探索哥德巴赫猜想的同時,在其它數學研究上也收穫頗豐。

比如在早期,為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他對塔裡問題、華林問題、球內格點、圓內格點等數學理論,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和重大改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此外他還成功將之前的最小素數從80繼續推進到16。他所摸索出的篩選法,也成為最為有效的辦法,為後人的數學研究做了鋪墊。

憑藉對哥氏猜想的研究貢獻,陳景潤三個字足以永遠留在人類數學史上。他不畏艱難勇於探索,甘於孤獨獻身科研的精神,理應成為人民群眾的榜樣。

相關焦點

  • 陳景潤窮盡一生,除了證明出「1+2」外,還有哪些數學成果
    這個成果雖然對於猜想的證明邁進了一大步,但離完全證實猜想還有很大距離。此後直到1996年去世,他都沒能完成猜想的最終證明。  那麼窮其一生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除了「1+2」成果之外,還有其它數學成果嗎?
  • 除了證明了1+2,陳景潤還有其他研究成果嗎?
    200多年前,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Goldbach)發現,似乎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但是他無法給出證明,他同時代的歐拉等數學家也無法證明。這個問題就成了數學中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200多年來無數英雄為之競折腰。
  • 陳景潤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他有其他哪些數學研究成果
    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這個成果雖然對於猜想的證明邁進了一大步,但離完全證實猜想還有很大距離。此後直到1996年去世,他都沒能完成猜想的最終證明。那麼窮其一生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除了「1+2」成果之外,還有其它數學成果嗎?
  • 窮盡畢生心血,仍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為什麼還如此偉大?
    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數學家,陳景潤先生窮盡大半生研究數字,幾乎每天都在和數字打交道。》,向世人公布了被後人稱為「1+2」問題的詳細證明過程,其被國內外認為是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裡程碑。
  • 陳景潤至死沒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那他還有其他數學成果嗎?
    陳景潤作為一名數學家,他的成就可謂是家喻戶曉,不少孩子從小就從父母、老師那裡得知了這一名字,對於他點著煤油燈在狹小的屋子裡,單靠紙筆就算出重大數學成果的事跡更是耳熟能詳,作為建國後較早一批的科學工作者,陳景潤當時所處年代條件較為艱苦,國家尚在建設當中,甚至溫飽還沒解決,對於數學方面的研究也不能提供足夠的支持,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陳景潤卻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邁進了一大步
  • 中國數學王子陳景潤,盡一生證明了1+2,那他兒子的數學怎麼樣?
    說到中國有哪些家喻戶曉的數學家,人們的第一反應想到的應該是「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那麼,第二個想到的大概率是中國的「數學王子」-陳景潤吧。似乎從小學時候開始,學生們就常常喜歡在嘴邊提起這個證明1+2的數學天才,這幾乎是被每一個80後90後所熟知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人關係不淺。
  • 哥德巴赫猜想似乎沒什麼用,為何那麼多數學家窮盡一生去證明
    (哥德巴赫) 此後,世界各國的大數學家,很多人窮盡一生來證明這道數學難題。雖然各自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都沒能完全證明。最接近證明的,是我國的大數學家陳景潤,他在1966年證明了「1+2」,算是目前在哥德巴赫猜想難題證明上的最高成就。不過依然沒能再往前推進一步,證明出最終的命題「1+1」。 說到這個「1+1」,很多不太懂數學的老百姓心中,還產生了一個誤會。大家都以為,哥德巴赫猜想是要證明「1+1=2」。
  • 陳景潤證明了1+2=3,卻無法證明1+1=2,到底為什麼?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天才級的數學家,卻被一道看似簡單的數學題給難倒了,這道數學題就是1+1=2,可能很多人都意想不到,這道數學題連小學生都會做,怎麼會難倒陳景潤這樣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呢?,直到1966年經過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努力,得出了一個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答案,也就是證明了「1+2=3」,當然這個「1+2=3」也並非我們平時簡單的數學計算,而是「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二個素數的和,或是一個素數和一個半素數的和」,或許只有數學家才能看到其中的含義。
  • 如何證明「1+1=2」?數學家陳景潤鑽研一生,終於算出「1+2」的答案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題主的問題,陳景潤根本就沒有證明「1+2=3」,而且這個公式也不需要證明,因為這是始終成立的恆等式,這是數學公理。 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
  • 要嫁就嫁知識分子:數學大師陳景潤證明「1+2」的故事
    在數學大師還沒有降臨這個世界之前的150多年,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向數學界最傑出的數學家提出了一個猜想: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簡單描述就是證明「1+1」成立),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兩位同時代的赫赫有名的數學家都無法證明。
  • 1+2=3,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早已證明出來,如何證明1+1=2?
    在一些有關數學的文章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成功證明了「1+2=3」,而全世界沒有一個數學家能夠證明「1+1=2」。
  • 國士無雙 | 「1+2」——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當時的陳景潤,逐漸對數學顯現出濃厚的興趣,在課後,陳景潤也時常向陳金 華討教數學問題,並向他借閱書籍,較之高一更為積極、主動。我想,大概是他找到了興趣所在吧。當時的英華中學對陳景潤數學啟蒙有直接影響的,除了如前所述學校積澱的優良辦學傳統,有一人不可不提,他就是沈元。 沈元是福州人,我國空氣動力學家和航空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的陳氏定理「1+2」是什麼?
    對於數學家來說,如果能夠證明遺留277年的哥德巴赫猜想,那絕對可以名垂青史,永載數學史冊。題目說的「1+2」表述並不正確,陳景潤做的工作不是去證明加減乘除中的1+2,而是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即「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素數和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對於數學這門學科,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了,而且數學是一門很實用的學科,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句話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連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1+2=3,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1+2為什麼會等於3,又該怎麼證明?
  • 陳景潤,證明了「1+2」的數學理論猜想,其後代過得如何?
    後來上小學後,他知道了數學這門學科,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數學,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數學的愛變得越發深沉,一直相伴他的一生。那個時候的陳景潤也沒有想到,他熱愛的學科改變了他一生的軌跡。學生時代,班上很多人都討厭數學,看著書本上的數字,他們覺得在看天文一般的書。
  • 「1+2」早已被中國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怎樣證明「1+1」?
    很多人可能會誤解陳景潤證明了「1+2=3」,但他其實根本就沒有證明「1+2=3」,而且這個公式也不需要證明,因為這是始終成立的恆等式,這是數學公理。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關於「1+2」的含義,就需要說到數學上一個至今懸而未解的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 1+1=2,陳景潤廢寢忘食鑽研的這一課題,到底有什麼重大意義?
    陳景潤證明的不是1+1=2,而是證明了「1+2」,1+1=2是數學公理不需要證明,而這裡所說的1+2也不是簡單的數字相加,而是對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的一種證明。陳景潤的成果是證明了1+2,而這又是距離1+1的最近的一步,陳景潤的證明是對於哥德巴赫猜想的一種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比如說8=3+5,4=2+2等等。
  • 陳景潤證明 1+2 的意義是什麼?
    首先說明,陳景潤證明的不是很多人理解中的1+2。其實,陳景潤證明的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部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 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5 + 5" 1940年, 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4 + 4" 1956年, 中國的王元證明了"3 + 4".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人們都說數學都是高智商人學的,確實,這個關於1+1=2都要去證明,這個是在我們這種普通人的眼中來看確實是一個非常可笑的話題,可是在學習數學中的眼中,這是一個永恆的公理,始終都是成立的,這都是建立在皮亞諾公理之上,證明這樣的恆等式沒有意義
  • 陳景潤要證明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1=2嗎?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歐拉表述。這一猜想至今沒有被證明,也沒有被證偽。人們難以找出質數的確切分布規律,這可能是哥德巴赫猜想難以證明或證偽的原因。古希臘的埃拉託色尼給出過尋找質數的一種方法——篩法,用這種方法可以找出小於某個自然數n的所有質數。這種方法也被用到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證明思路大體是這樣的,a個質數的乘積加上b個質數的乘積如果被證明可以表示出所有的大偶數,這樣就證明了a+b。把a和b逐漸減小,一直減小到1,就證明了任意的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加上一個質數的形式,簡稱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