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嫁就嫁知識分子:數學大師陳景潤證明「1+2」的故事

2020-12-04 恩師學堂

現在有很多的孩子不喜歡學數學,認為它枯燥乏味,整天與一堆生硬的數字打交道。

孩子的數學成績一直不見起色,家長也無可奈何。

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偶像,曾改變過一個時代青年的人生方向,我相信數學大師陳景潤一定可以給予現代孩子學習數學的動力。

在數學大師還沒有降臨這個世界之前的150多年,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向數學界最傑出的數學家提出了一個猜想: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簡單描述就是證明「1+1」成立),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兩位同時代的赫赫有名的數學家都無法證明。

到1965年,哥德巴赫猜想從「9+9已」被證明到「1+3」,達到一個高峰,而陳景潤的「1+2」被國內外公認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要裡程碑,迄今無人能及。所以有人說,他挑戰了解析數論領域250年智力極限的總和。

一個時代的精神偶像

劉慈欣的小說《朝聞道》有一類像殉道者一樣純粹的理想主義者,而在學術圈子裡面是很少很少的,但陳景潤絕對應該算一個。

在1968年4月的一天,一群人氣勢洶洶衝進陳景潤的住所——中關村88號集體宿舍,一間不足6平方米的鍋爐房。

只見來人兇神惡煞,拿出別在腰間的皮帶開始抽打他,邊抽邊揭露他的「罪行」:

「你為什麼要搞什麼哥德巴赫猜想?你這個寄生蟲,你是想跟外國人跑,你是賣國!」

瘦弱的陳景潤一下子被激怒了,十分堅定的說出:

「我是愛國的,是為國爭光的。不是為個人爭名利,不是白專!我不是吃白飯的,不是廢物,不是白痴!我不是寄生蟲!」

作為被打成「安鑽迷」典型——安心工作,鑽研業務,迷於專業,不關心政治的「白專」代表,他的屋子經常被搞得天翻地覆,裝稿紙的麻袋被扔到走廊裡,手稿滿地都是,逼得他搞不了研究。

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他不是沒有反抗過。有一次他打開窗子,縱身從三樓跳了下去。

幸運的是,他被一棵大樹掛了一下,臀部著地,受了皮外傷,並未斃命。

迷迷糊糊中,他聽到有人說:

「不愧是數學家,跳樓都懂得計算角度,不會死的。」

一直以來,這名年輕的數學家,儘可能少講話,不與人起爭執。安安靜靜地工作,不讓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

陰暗、狹小,雜亂的鍋爐房就是他的科研環境,過的連鼠都不如就是他的生存環境,患有結核病,常年發低燒是他的身體條件。

到1966年,用整整4年時間,陳景潤完成了「1+2」的初步證明。

因為論文長達200多頁,《科學通報》並沒有發表詳細的證明過程,國際上不承認。

1973年,陳景潤終於完成了對1+2過程的簡化。

據羅聲雄後來回憶,陳景潤擔心自己不久於人世,就悄悄告訴他:「我做出了『1+2』,想拿出來發表,又怕挨批判。」

羅聲雄聽後,鼓勵陳景潤:「只要你的證明是對的,就不要怕。」

陳景潤終究不敢把論文拿出來。歷次的運動衝擊,戴在他頭上的「安鑽迷」「白專」等帽子,使他心有餘悸

人才終究不會被埋沒,《科學雜誌》發表了陳景潤「1+2」簡化後的證明。

中國科學家證明了「1+2」的消息震撼了國內外數學界,這項成果被英國著名數學家哈伯斯譽為「陳氏定理」。

作家徐遲這樣說陳景潤:數學家的邏輯像鋼鐵一樣堅硬;他的立場站得穩。他沒有犯過什麼錯誤。在政治歷史上,陳景潤一身清白。他白得像一隻仙鶴。鶴羽上,汙點沾不上去。而鶴頂鮮紅;兩眼也是鮮紅的,這大約是他熬夜熬出來的。

在那個年代,陳景潤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催生了一批人來報考數學系。

因為陳景潤,當時的人們改變了對知識分子的看法。知識分子是爬到巨人的肩上,巨人就是人類的文明成果,而知識分子繼承了人類的文明成果,站在巨人的肩上。

那時科學家取代了工人成為最時髦的職業,女孩們婚姻擇偶也以嫁一名知識分子為追求。(據說追求陳景潤的女孩有幾百個)

現在有人喜歡把陳景潤與陶哲軒相比,但我認為二人無可相比。如果陳景潤有那樣的成長環境,從小有各路牛人提攜指點,有一個能夠和全世界同行交流的學術環境,沒有人知道他這一輩子能夠達到什麼高度。

證明1+2

不好意思,咱們普通人真的看不懂,它不是可以通俗易懂地被描述出來。

(註:原版論文有200頁,簡化後的版本也有30頁!)

貼張圖看看,能看懂的舉個手

有很多人問:「證明這些與人類生活毫不相關的數學猜想有什麼用?」

拿科學舉例,科學領域可以分為應用科學和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就是技術、航天工程這類研究方向明確,短時間能有重大突破,並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的學科;而基礎科學主要是探尋萬物的本質,例如夸克分割問題和尋找構成世界的基本粒子,這類研究很難直接轉化成技術落地,和人類生活幾乎沒有關係。

所以許多人產生疑問,研究這些不著邊際的東西有什麼用?能吃飽飯嗎?還不如做一些實際一點的研究。

基礎科學確實經常遭人質疑,還經常被人誤以為騙經費,但應用科學的發展是建立在基礎科學之上的,如果應用科學是高樓,基礎科學就是地基,沒有地基,何來高樓。數學猜想就像基礎科學,雖然直接應用很少,但卻能延伸出龐大的分支,解決將來可能遇到的許多問題,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意義之一是為將來科學技術打下基石,研究數學科學的本質是探索問題,而不是出現問題,再開始探索。

這也和書到用時方恨少道理相同,你讀的書、學到的知識,暫時可能用不到,但就怕將來的一天你的知識不夠用。

因為陳景潤做出的傑出貢獻,1999年中國發表紀念陳景潤的郵票,紫金山天文臺將一顆國際永久編號「7681」的小行星命名為「陳景潤星」,以此紀念。

作為後人,再次了解前人的奮鬥事跡,必定因他們的卓越貢獻、偉大成就而倍受鼓舞,激勵向前。

證明1+1,就留給下一代數學大師了。

相關焦點

  • 中國數學王子陳景潤,盡一生證明了1+2,那他兒子的數學怎麼樣?
    說到中國有哪些家喻戶曉的數學家,人們的第一反應想到的應該是「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那麼,第二個想到的大概率是中國的「數學王子」-陳景潤吧。似乎從小學時候開始,學生們就常常喜歡在嘴邊提起這個證明1+2的數學天才,這幾乎是被每一個80後90後所熟知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人關係不淺。
  • 陳景潤窮盡一生,除了證明出「1+2」之外,還有哪些數學成果?
    對於國人來說,陳景潤這個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 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 陳景潤窮盡一生,除了證明出「1+2」外,還有哪些數學成果
    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  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 陳景潤證明了1+2=3,卻無法證明1+1=2,到底為什麼?
    ,而我國的陳景潤就是其中一位很有名的數學家,陳景潤不僅是一位數學領域的天才,更是我們在數學領域的一面旗幟,是中國人的驕傲。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天才級的數學家,卻被一道看似簡單的數學題給難倒了,這道數學題就是1+1=2,可能很多人都意想不到,這道數學題連小學生都會做,怎麼會難倒陳景潤這樣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呢?
  • 1+2=3,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早已證明出來,如何證明1+1=2?
    在一些有關數學的文章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成功證明了「1+2=3」,而全世界沒有一個數學家能夠證明「1+1=2」。
  • 「1+2」早已被中國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怎樣證明「1+1」?
    很多人可能會誤解陳景潤證明了「1+2=3」,但他其實根本就沒有證明「1+2=3」,而且這個公式也不需要證明,因為這是始終成立的恆等式,這是數學公理。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關於「1+2」的含義,就需要說到數學上一個至今懸而未解的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人們都說數學都是高智商人學的,確實,這個關於1+1=2都要去證明,這個是在我們這種普通人的眼中來看確實是一個非常可笑的話題,可是在學習數學中的眼中,這是一個永恆的公理,始終都是成立的,這都是建立在皮亞諾公理之上,證明這樣的恆等式沒有意義
  • 國士無雙 | 「1+2」——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同學們,大家好好努力吧,將來去證明這道世界難題……」沈元偶然的敘說,在陳景潤的心中埋下了種子,他對於數學的求知慾被極大地激發,對「哥德巴赫猜想」產生濃厚興趣,並由此開啟了奮力攀登高峰的歷程。 ——《記憶裡的陳景潤-專訪陳景潤的中學老師陳蔭慈》1+2高三那年,陳景潤沒錢交學費,被迫輟學。
  • 陳景潤證明 1+2 的意義是什麼?
    首先說明,陳景潤證明的不是很多人理解中的1+2。其實,陳景潤證明的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部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 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5 + 5" 1940年, 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4 + 4" 1956年, 中國的王元證明了"3 + 4".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對於數學這門學科,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了,而且數學是一門很實用的學科,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句話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連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1+2=3,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1+2為什麼會等於3,又該怎麼證明?
  • 陳景潤要證明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1=2嗎?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歐拉表述。這一猜想至今沒有被證明,也沒有被證偽。人們難以找出質數的確切分布規律,這可能是哥德巴赫猜想難以證明或證偽的原因。這種方法也被用到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證明思路大體是這樣的,a個質數的乘積加上b個質數的乘積如果被證明可以表示出所有的大偶數,這樣就證明了a+b。把a和b逐漸減小,一直減小到1,就證明了任意的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加上一個質數的形式,簡稱1+1。中國人對哥德巴赫猜想有著特殊的情結。
  • 除了證明了1+2,陳景潤還有其他研究成果嗎?
    200多年前,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Goldbach)發現,似乎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但是他無法給出證明,他同時代的歐拉等數學家也無法證明。這個問題就成了數學中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200多年來無數英雄為之競折腰。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的陳氏定理「1+2」是什麼?
    對於數學家來說,如果能夠證明遺留277年的哥德巴赫猜想,那絕對可以名垂青史,永載數學史冊。題目說的「1+2」表述並不正確,陳景潤做的工作不是去證明加減乘除中的1+2,而是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即「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素數和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
  • 如何證明「1+1=2」?數學家陳景潤鑽研一生,終於算出「1+2」的答案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題主的問題,陳景潤根本就沒有證明「1+2=3」,而且這個公式也不需要證明,因為這是始終成立的恆等式,這是數學公理。 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
  • 數學手抄報:陳景潤的小故事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 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應用,陳景潤研究了一輩子數學有哪些貢獻?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領域中的問題,數論是研究數的規律的一門數學分支。相對於數學的其他分支,目前數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少,數的規律只有很少一點投入到了應用,比如大的質數可以在加密領域派上用場。而哥德巴赫猜想,更是看不到它能有什麼實際應用。
  • 數學家陳景潤是怎麼證明1+2=3的?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可以說陳景潤的證明距離哥德巴赫猜想的(1+1)已經很接近了,一步之遙。學數學的通常都喜歡把哥德巴赫猜想稱為(1+1),把陳景潤證明的猜想稱為(1+2),這只是一種象徵性的意義,和數學上的算數加減法是不同的概念。 德巴赫
  • 科學史上365天——數學大隱陳景潤
    這篇激昂的文字立刻響徹中華大地,它把兩個從未聽說過的名字亮到了人們的面前,「哥德巴赫」引起了人們的好奇,而「陳景潤」則感動了億萬人。這篇報導使陳景潤從一貫被視為「怪人」的「數學隱士」,一躍成為全國的知名人物。圖1是當年的陳景潤,圖2是陳景潤與作家徐遲的合影。
  • 陳景潤,證明了「1+2」的數學理論猜想,其後代過得如何?
    很少有人質疑他,而陳景潤卻這麼做了,並且他還只是一個年輕的後輩。華羅庚看過這篇論文後,十分賞識陳景潤,決定要好好培養他。在之後的時光,陳景潤緊緊跟在華羅庚身旁,並且深深沉浸在數理方面的研究,終於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1966年,陳景潤成功證明了"1+2"的理論猜想。
  • 陳景潤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他有其他哪些數學研究成果
    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這個成果雖然對於猜想的證明邁進了一大步,但離完全證實猜想還有很大距離。此後直到1996年去世,他都沒能完成猜想的最終證明。那麼窮其一生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除了「1+2」成果之外,還有其它數學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