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很多的孩子不喜歡學數學,認為它枯燥乏味,整天與一堆生硬的數字打交道。
孩子的數學成績一直不見起色,家長也無可奈何。
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偶像,曾改變過一個時代青年的人生方向,我相信數學大師陳景潤一定可以給予現代孩子學習數學的動力。
在數學大師還沒有降臨這個世界之前的150多年,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向數學界最傑出的數學家提出了一個猜想: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簡單描述就是證明「1+1」成立),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兩位同時代的赫赫有名的數學家都無法證明。
到1965年,哥德巴赫猜想從「9+9已」被證明到「1+3」,達到一個高峰,而陳景潤的「1+2」被國內外公認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要裡程碑,迄今無人能及。所以有人說,他挑戰了解析數論領域250年智力極限的總和。
一個時代的精神偶像
劉慈欣的小說《朝聞道》有一類像殉道者一樣純粹的理想主義者,而在學術圈子裡面是很少很少的,但陳景潤絕對應該算一個。
在1968年4月的一天,一群人氣勢洶洶衝進陳景潤的住所——中關村88號集體宿舍,一間不足6平方米的鍋爐房。
只見來人兇神惡煞,拿出別在腰間的皮帶開始抽打他,邊抽邊揭露他的「罪行」:
「你為什麼要搞什麼哥德巴赫猜想?你這個寄生蟲,你是想跟外國人跑,你是賣國!」
瘦弱的陳景潤一下子被激怒了,十分堅定的說出:
「我是愛國的,是為國爭光的。不是為個人爭名利,不是白專!我不是吃白飯的,不是廢物,不是白痴!我不是寄生蟲!」
作為被打成「安鑽迷」典型——安心工作,鑽研業務,迷於專業,不關心政治的「白專」代表,他的屋子經常被搞得天翻地覆,裝稿紙的麻袋被扔到走廊裡,手稿滿地都是,逼得他搞不了研究。
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他不是沒有反抗過。有一次他打開窗子,縱身從三樓跳了下去。
幸運的是,他被一棵大樹掛了一下,臀部著地,受了皮外傷,並未斃命。
迷迷糊糊中,他聽到有人說:
「不愧是數學家,跳樓都懂得計算角度,不會死的。」
一直以來,這名年輕的數學家,儘可能少講話,不與人起爭執。安安靜靜地工作,不讓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
陰暗、狹小,雜亂的鍋爐房就是他的科研環境,過的連鼠都不如就是他的生存環境,患有結核病,常年發低燒是他的身體條件。
到1966年,用整整4年時間,陳景潤完成了「1+2」的初步證明。
因為論文長達200多頁,《科學通報》並沒有發表詳細的證明過程,國際上不承認。
1973年,陳景潤終於完成了對1+2過程的簡化。
據羅聲雄後來回憶,陳景潤擔心自己不久於人世,就悄悄告訴他:「我做出了『1+2』,想拿出來發表,又怕挨批判。」
羅聲雄聽後,鼓勵陳景潤:「只要你的證明是對的,就不要怕。」
陳景潤終究不敢把論文拿出來。歷次的運動衝擊,戴在他頭上的「安鑽迷」「白專」等帽子,使他心有餘悸
人才終究不會被埋沒,《科學雜誌》發表了陳景潤「1+2」簡化後的證明。
中國科學家證明了「1+2」的消息震撼了國內外數學界,這項成果被英國著名數學家哈伯斯譽為「陳氏定理」。
作家徐遲這樣說陳景潤:數學家的邏輯像鋼鐵一樣堅硬;他的立場站得穩。他沒有犯過什麼錯誤。在政治歷史上,陳景潤一身清白。他白得像一隻仙鶴。鶴羽上,汙點沾不上去。而鶴頂鮮紅;兩眼也是鮮紅的,這大約是他熬夜熬出來的。
在那個年代,陳景潤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催生了一批人來報考數學系。
因為陳景潤,當時的人們改變了對知識分子的看法。知識分子是爬到巨人的肩上,巨人就是人類的文明成果,而知識分子繼承了人類的文明成果,站在巨人的肩上。
那時科學家取代了工人成為最時髦的職業,女孩們婚姻擇偶也以嫁一名知識分子為追求。(據說追求陳景潤的女孩有幾百個)
現在有人喜歡把陳景潤與陶哲軒相比,但我認為二人無可相比。如果陳景潤有那樣的成長環境,從小有各路牛人提攜指點,有一個能夠和全世界同行交流的學術環境,沒有人知道他這一輩子能夠達到什麼高度。
證明1+2
不好意思,咱們普通人真的看不懂,它不是可以通俗易懂地被描述出來。
(註:原版論文有200頁,簡化後的版本也有30頁!)
貼張圖看看,能看懂的舉個手
有很多人問:「證明這些與人類生活毫不相關的數學猜想有什麼用?」
拿科學舉例,科學領域可以分為應用科學和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就是技術、航天工程這類研究方向明確,短時間能有重大突破,並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的學科;而基礎科學主要是探尋萬物的本質,例如夸克分割問題和尋找構成世界的基本粒子,這類研究很難直接轉化成技術落地,和人類生活幾乎沒有關係。
所以許多人產生疑問,研究這些不著邊際的東西有什麼用?能吃飽飯嗎?還不如做一些實際一點的研究。
基礎科學確實經常遭人質疑,還經常被人誤以為騙經費,但應用科學的發展是建立在基礎科學之上的,如果應用科學是高樓,基礎科學就是地基,沒有地基,何來高樓。數學猜想就像基礎科學,雖然直接應用很少,但卻能延伸出龐大的分支,解決將來可能遇到的許多問題,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意義之一是為將來科學技術打下基石,研究數學科學的本質是探索問題,而不是出現問題,再開始探索。
這也和書到用時方恨少道理相同,你讀的書、學到的知識,暫時可能用不到,但就怕將來的一天你的知識不夠用。
因為陳景潤做出的傑出貢獻,1999年中國發表紀念陳景潤的郵票,紫金山天文臺將一顆國際永久編號「7681」的小行星命名為「陳景潤星」,以此紀念。
作為後人,再次了解前人的奮鬥事跡,必定因他們的卓越貢獻、偉大成就而倍受鼓舞,激勵向前。
證明1+1,就留給下一代數學大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