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證明了「1+2」的數學理論猜想,其後代過得如何?

2020-12-03 不見長安舊少年

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童第周

數學充斥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即使它如此必不可缺,仍褒貶不一。有的人因它的深奧而排斥它,有的人因它的神秘而喜愛它,也有人把它看作生命唯一信仰,中國數學天才陳景潤就是這樣的人。

天才少年

1933年,中國又多了一位數學天才——陳景潤。陳景潤沒有出生在一個數學世家,家裡也沒有一個接觸數學領域的人。他只是出生在福建一個平凡又貧窮的家庭中。陳景潤的父親在那個年代只是一個小人物,家裡有十二個兄弟姐妹,根本沒法養家餬口。後來因為薄弱的經濟條件,只有六個孩子留了下來,而陳景潤就是其中的一個。

即使沒有任何學數學的基因,陳景潤卻對數學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興趣。還沒入學前,陳景潤沒事就喜歡數地上的石子兒,路邊的莊稼。後來上小學後,他知道了數學這門學科,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數學,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數學的愛變得越發深沉,一直相伴他的一生。那個時候的陳景潤也沒有想到,他熱愛的學科改變了他一生的軌跡。

學生時代,班上很多人都討厭數學,看著書本上的數字,他們覺得在看天文一般的書。陳景潤在這群孩子裡,卻顯得與眾不同,他非常喜歡數學,還總是肯專研。更突出的是他的計算能力,也是從那時起,老師意識到陳景潤的數學天資,開始著重培養他。

陳景潤果然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在1948年,陳景潤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福建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這是當地的重點高中,跟同齡人相比,陳景潤有了更高的起點,在這所學校努力汲取學習資源,積極夯實自己的數學基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50年,陳景潤提前一年考進了廈門大學數學系,開始了自己漫長的研究生涯。

碩果纍纍

三年後,陳景潤成功從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被安排到北京四中任教。但是陳景潤因為家庭環境影響,加之自己喜歡獨立思考的原因,性格一直很內向,在教書的過程中又口齒不清,最後被迫停職。

但是當年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深知陳景潤的數學能力,他知道陳景潤是不可多得的數學人才,便邀請陳景潤回母校擔任助教。正是這個這個契機,陳景潤回到母校,一邊當助教,一邊繼續研究數學。1956年,他根據數學家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的文章,發表了自己的論文《塔內問題》。

在論文中,他大膽地指出了華羅庚在課題上研究的不足之處,並且把這些不足的地方提出了改變的方案。華羅庚當時,不僅在中國的數學界赫赫有名,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很少有人質疑他,而陳景潤卻這麼做了,並且他還只是一個年輕的後輩。

華羅庚看過這篇論文後,十分賞識陳景潤,決定要好好培養他。

在之後的時光,陳景潤緊緊跟在華羅庚身旁,並且深深沉浸在數理方面的研究,終於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1966年,陳景潤成功證明了"1+2"的理論猜想。

並於1973年將"1+2"的證明過程發表在《中國科學》上,這一發表,立刻引起了國內,國外數學界的轟動,還把這一理論取名為"陳氏定理",寫進各個國家的數學課本裡。

邂逅愛情

陳景潤的同事曾經也"數學瘋子"來形容他。他的前半生將自己所有的熱情和愛毫無保留地貢獻給了數學。四十四歲,他都還不曾結婚生子,一般年紀大的人,孩子都有還幾個了。面對親戚朋友的催促,他也不理睬,完全醉心於數學研究。實則,他未必不想結婚,只是還沒尋到他心中的良人,直到由昆的出現,他有了結婚的想法。

陳景潤因為痴迷於數學研究,身體不好,去醫院接診時,邂逅了給他接診的女軍醫——由昆,並且對她一見鍾情。當時陳景潤已經44歲了,而由昆這29歲。

他們相差了十五歲,面對陳景潤的追求,由昆十分猶豫,年齡是她心中跨不過去的坎。但是陳景潤非常有毅力,他將對數學的執著放在了由昆的身上,他堅信由昆就是他想共度一生的人。為了見到由昆,寒冷的冬天,他跑到由昆家樓下一直站著。由昆擔心他的身體,才請他上樓喝一杯熱茶,這才發現陳景潤凍得話都說不出了。

最後,由昆漸漸被陳景潤的真誠打動,她選擇了接受。

愛的結晶

他們婚後生活十分美滿,很快,有了孩子——陳由偉。陳景潤非常愛由昆,甚至想要孩子跟由昆姓,但是這並不符合當時的習俗,由昆拒絕了。因此他們把二人的姓氏作為兒子前面2字,陳景潤又在後面加一個"偉"字,希望孩子以後可以給社會做出貢獻。

陳景潤跟當時很多人一樣,希望兒子可以繼承自己的事業。但是孩子並沒有如父親期望的那樣,陳由偉從小就活在老爸是天才數學家的標籤下,他不想活在父親的庇蔭下,因此從小他就對數學不大感興趣。卻非常熱愛音樂。

陳景潤雖然有一些失落,但是他還是選擇支持兒子的選擇反而大力支持兒子的興趣愛好。陳景潤在父親的支持下,成功考入了中央音樂學院。

1996年,深深沉醉在數學領域的陳景潤,身體越來越差,但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在努力證明"1+1",但是非常遺憾,他到死也沒有證明完成這項研究。

22歲的陳由偉在2003年又前往加拿大攻讀商貿專業。學到第二年時,陳由偉或是想要完成父親的遺憾,他又轉到了數學系。

陳由偉在畢業以後,在金融領域開啟了一片新天地,但是他也繼續在研究父親未完成的事業。

陳由偉在商界已經浮沉了多年,現在成為了公司的老闆。早已在商海中沉浮多年的陳由偉,如今成為了一家公司的老闆,一邊從事商業工作,一邊繼續進行著數學研究。

相信在沒有陳景潤先生的幫助下,他也一定能幹出一片新天地。

陳景潤和父親都一樣,對有興趣的事物都會投入最大的興趣和精力,而這種精神也促使他們一直突破自己,成為值得尊敬的人。

相關焦點

  • 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難度究竟有多大?
    我們可以寫56作為三個素數的乘積加上兩個素數的乘積的總和:56=2*3*5+2*13=30*26現在, 我們想證明的是, 對所有的偶數N, n和 m都是1;也就是說, 這兩個數字只包含一個素數。當我們證明這點時,猜想將得到證明。也就是說證明了「1+1」那麼就攻克來哥德巴赫猜想。
  • 教師節特輯:陳景潤與他的哥德巴赫猜想「1+2」
    而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終結論就是證明出「1+1」。 後來世界各國的數學家對此猜想做出了逐步推進:1920年,挪威的布朗證明了「9+9」。1924年,德國的拉特馬赫證明了「7+7」。1932年,英國的埃斯特曼證明了「6+6」。1937年,義大利的蕾西先後證明了「5+7」,「4+9」,「3+15」和「2+366」。
  • 國士無雙 | 「1+2」——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1973年他在《中國科學》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並改進了1966年宣布的數值結果,立即在國際數學界引起了轟動,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
  • 陳景潤證明了1+2=3,卻無法證明1+1=2,到底為什麼?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天才級的數學家,卻被一道看似簡單的數學題給難倒了,這道數學題就是1+1=2,可能很多人都意想不到,這道數學題連小學生都會做,怎麼會難倒陳景潤這樣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呢?,直到1966年經過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努力,得出了一個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答案,也就是證明了「1+2=3」,當然這個「1+2=3」也並非我們平時簡單的數學計算,而是「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二個素數的和,或是一個素數和一個半素數的和」,或許只有數學家才能看到其中的含義。
  • 陳景潤有沒有證明哥德巴赫猜想?1+1=2與猜想有什麼關係?
    比如這裡說的哥德巴赫猜想:一個大於6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素數的和。也就是1+1。就這麼簡單,我們可以不假思索毫不費力地去驗算這個命題,並且看起來都是正確的。正因為很容易讓人理解,所以傳播起來很快。我不知道是不是中國人天生就適合幹這個,中國在20世紀有過重要突破的數學領域基本上都在數論上,數論專家數不勝數,華羅庚,熊慶來,潘承洞,潘承彪,王元,陳景潤。尤其是對於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過程中,中國數學家你追我趕,好不熱鬧。當時中國數學濃烈的數論學術氣氛,也註定著哥德巴赫猜想,這個數論領域的猜想要遠遠比別的領域的數學猜想更加有名。
  • 王元院士:陳景潤是如何做數學的
    「今天,陳景潤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第一條就是他對數學的熱愛和追求、一心一意做數學的精神,如果不熱愛數學而又要做數學,對國家和個人來講都不好;第二條是他不愛名利,我與他同事幾十年,在十多年的時間裡,我的級別都比他高一個檔次,我是副研究員,他是助理研究員,應該說,他做得並不比我差,他也絕對不會認為他的深度不如我,但他對這件事完全不在意。
  • 1+2=3,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早已證明出來,如何證明1+1=2?
    在一些有關數學的文章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成功證明了「1+2=3」,而全世界沒有一個數學家能夠證明「1+1=2」。
  • 中國數學王子陳景潤,盡一生證明了1+2,那他兒子的數學怎麼樣?
    似乎從小學時候開始,學生們就常常喜歡在嘴邊提起這個證明1+2的數學天才,這幾乎是被每一個80後90後所熟知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人關係不淺。陳景潤是華羅庚的得意弟子,華羅庚對陳景潤有著一份莫大的知遇之恩。毫不誇張地說,沒有華羅庚,可能就沒有陳景潤後來的輝煌。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講一講數學家陳景潤的事跡。
  • 陳景潤要證明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1=2嗎?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歐拉表述。這一猜想至今沒有被證明,也沒有被證偽。人們難以找出質數的確切分布規律,這可能是哥德巴赫猜想難以證明或證偽的原因。古希臘的埃拉託色尼給出過尋找質數的一種方法——篩法,用這種方法可以找出小於某個自然數n的所有質數。這種方法也被用到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證明思路大體是這樣的,a個質數的乘積加上b個質數的乘積如果被證明可以表示出所有的大偶數,這樣就證明了a+b。把a和b逐漸減小,一直減小到1,就證明了任意的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加上一個質數的形式,簡稱1+1。
  • 哥德巴赫猜想被證明了
    前幾天,知乎上突然搞出了個爆炸性新聞:一個高中生宣稱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啥是哥德巴赫猜想?我們先從差不多是所有碰到數學系的人都會問的一個問題說起:你們學數學的為什麼要證明1+1=2?這不是吃飽了撐得麼?哭笑不得。事實上,哥德巴赫猜想作為最古老的懸而未決的數學猜想之一已經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了200多年。
  • 要嫁就嫁知識分子:數學大師陳景潤證明「1+2」的故事
    現在有很多的孩子不喜歡學數學,認為它枯燥乏味,整天與一堆生硬的數字打交道。孩子的數學成績一直不見起色,家長也無可奈何。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偶像,曾改變過一個時代青年的人生方向,我相信數學大師陳景潤一定可以給予現代孩子學習數學的動力。
  • 1+1=2,陳景潤廢寢忘食鑽研的這一課題,到底有什麼重大意義?
    陳景潤證明的不是1+1=2,而是證明了「1+2」,1+1=2是數學公理不需要證明,而這裡所說的1+2也不是簡單的數字相加,而是對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的一種證明。陳景潤的成果是證明了1+2,而這又是距離1+1的最近的一步,陳景潤的證明是對於哥德巴赫猜想的一種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比如說8=3+5,4=2+2等等。
  • 陳景潤窮盡一生,除了證明出「1+2」之外,還有哪些數學成果?
    對於國人來說,陳景潤這個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 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 陳景潤窮盡一生,除了證明出「1+2」外,還有哪些數學成果
    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那麼窮其一生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除了「1+2」成果之外,還有其它數學成果嗎?)三、「1+2」猜想的重大進步。在歷經十多個春秋之後,1965年,陳景潤發表了一篇名為《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重要論文,在論文中,陳景潤對於哥氏猜想中的「1+2」進行了有力證明。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人們都說數學都是高智商人學的,確實,這個關於1+1=2都要去證明,這個是在我們這種普通人的眼中來看確實是一個非常可笑的話題,可是在學習數學中的眼中,這是一個永恆的公理,始終都是成立的,這都是建立在皮亞諾公理之上,證明這樣的恆等式沒有意義
  • 陳景潤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他有其他哪些數學研究成果
    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這個成果雖然對於猜想的證明邁進了一大步,但離完全證實猜想還有很大距離。此後直到1996年去世,他都沒能完成猜想的最終證明。那麼窮其一生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除了「1+2」成果之外,還有其它數學成果嗎?
  • 窮盡畢生心血,仍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為什麼還如此偉大?
    2」問題的詳細證明過程,其被國內外認為是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裡程碑。,我想大家都略知一二,作為世界三大數學猜想:費馬猜想、四色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之一,它是哥德巴赫於1742年在給歐拉的信中提出的一個猜想: 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質數的和
  • 如何證明「1+1=2」?數學家陳景潤鑽研一生,終於算出「1+2」的答案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題主的問題,陳景潤根本就沒有證明「1+2=3」,而且這個公式也不需要證明,因為這是始終成立的恆等式,這是數學公理。 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
  • 陳景潤當年證明的「1+2」到底是什麼理論?
    1+2其實是一種弱化了的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證明了任意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寫成一個素數和最多不超過兩個素數之積的和。如果想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那麼證明1+2是一步步逼近終極答案的最後一步。陳景潤很多人一看到這個1+2就會非常疑惑,怎麼1+2還需要證明?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的陳氏定理「1+2」是什麼?
    對於數學家來說,如果能夠證明遺留277年的哥德巴赫猜想,那絕對可以名垂青史,永載數學史冊。題目說的「1+2」表述並不正確,陳景潤做的工作不是去證明加減乘除中的1+2,而是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即「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素數和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