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小學一年級的人都會,為什麼還要證明呢?確實這是一個非常基本的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眼中看來,可是在數學家眼中這可是一個無比重大的問題,至今還是一個數學難題之一。但是哥德巴赫自己無法證明它,於是就寫信請教赫赫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幫忙證明,但是一直到死,歐拉也無法證明,說明白了到現在依然沒有人能夠證明出來這個問題的,1966年陳景潤證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二個素數的和,或是一個素數和一個半素數的和"。
-
1+2=3,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早已證明出來,如何證明1+1=2?
在一些有關數學的文章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成功證明了「1+2=3」,而全世界沒有一個數學家能夠證明「1+1=2」。
-
陳景潤證明的是什麼?1+2為什麼等於3?
為什麼不少人總認為陳景潤證明的是1+2為什麼等於3,他證明的是什麼。那為何許多人以為陳景潤證明的是1+2為什麼等於3,許多文章都這麼寫的:陳景潤在1965年證明(1+2),並由師兄王元在1966年發表論文。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對於數學這門學科,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了,而且數學是一門很實用的學科,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句話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連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1+2=3,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1+2為什麼會等於3,又該怎麼證明?
-
「1+2」早已被中國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怎樣證明「1+1」?
很多人可能會誤解陳景潤證明了「1+2=3」,但他其實根本就沒有證明「1+2=3」,而且這個公式也不需要證明,因為這是始終成立的恆等式,這是數學公理。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關於「1+2」的含義,就需要說到數學上一個至今懸而未解的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
陳景潤當年證明的「1+2」到底是什麼理論?
1+2其實是一種弱化了的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證明了任意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寫成一個素數和最多不超過兩個素數之積的和。如果想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那麼證明1+2是一步步逼近終極答案的最後一步。陳景潤很多人一看到這個1+2就會非常疑惑,怎麼1+2還需要證明?
-
陳景潤證明 1+2 的意義是什麼?
首先說明,陳景潤證明的不是很多人理解中的1+2。其實,陳景潤證明的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部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 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5 + 5" 1940年, 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4 + 4" 1956年, 中國的王元證明了"3 + 4".
-
陳景潤要證明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1=2嗎?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歐拉表述。這一猜想至今沒有被證明,也沒有被證偽。人們難以找出質數的確切分布規律,這可能是哥德巴赫猜想難以證明或證偽的原因。這種方法也被用到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證明思路大體是這樣的,a個質數的乘積加上b個質數的乘積如果被證明可以表示出所有的大偶數,這樣就證明了a+b。把a和b逐漸減小,一直減小到1,就證明了任意的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加上一個質數的形式,簡稱1+1。中國人對哥德巴赫猜想有著特殊的情結。
-
1+1=2,陳景潤廢寢忘食鑽研的這一課題,到底有什麼重大意義?
陳景潤證明的不是1+1=2,而是證明了「1+2」,1+1=2是數學公理不需要證明,而這裡所說的1+2也不是簡單的數字相加,而是對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的一種證明。陳景潤的成果是證明了1+2,而這又是距離1+1的最近的一步,陳景潤的證明是對於哥德巴赫猜想的一種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比如說8=3+5,4=2+2等等。
-
如何證明「1+1=2」?數學家陳景潤鑽研一生,終於算出「1+2」的答案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題主的問題,陳景潤根本就沒有證明「1+2=3」,而且這個公式也不需要證明,因為這是始終成立的恆等式,這是數學公理。 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的陳氏定理「1+2」是什麼?
對於數學家來說,如果能夠證明遺留277年的哥德巴赫猜想,那絕對可以名垂青史,永載數學史冊。題目說的「1+2」表述並不正確,陳景潤做的工作不是去證明加減乘除中的1+2,而是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即「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素數和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
-
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難度究竟有多大?
1742年哥德巴赫提出了這樣的一個猜想:假設1為素數,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n>5:當n為偶數,n=2+(n-2),n-2也是偶數,可以分解為兩個質數的和;當n為奇數,n=3+(n-3),n-3也是偶數,可以分解為兩個質數的和)。
-
除了證明了1+2,陳景潤還有其他研究成果嗎?
200多年前,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Goldbach)發現,似乎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但是他無法給出證明,他同時代的歐拉等數學家也無法證明。這個問題就成了數學中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200多年來無數英雄為之競折腰。
-
我國數學家陳景潤,「算」出了1+2=3,卻為何「算」不出1+1=2?
此時數學系的大學生也是十分困惑於是默默無言,而總理溫和地回答道:「自然而然等於1,這是基本的原理,如果不等於1那麼將無法進行後面的計算,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講可能不等於1,但數學上的法則不能改變。」而哥德巴赫於1974年提出這一猜想: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簡化模型就是2=1+1,但他自己無法證明,於是求助18世紀最傑出也是最痴迷難題的數學家歐拉,直到去世也沒有多少進展,實在是遺憾。
-
長大後我們才知道,就算證明了1+1=2,也得不到諾貝爾數學獎
總有小朋友問我,科學家為什麼要研究1+1=2這麼弱智的問題?比如:6是合數:因為它有約數1,2,3,6;8是合數:因為它有約數1,2,4,8;9是合數:因為它有約數1,3,9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任何一個大偶數(X≥2)都可以被分解成兩個質數的和。比如:4=2+2 6=3+3 8=3+5 10=3+7是不是所有偶數都能這樣呢?這就構成了一個猜想,並稱為「1+1」。
-
數學家陳景潤,「算」出了1+2=3,卻為何「算」不出1+1=2?
1+2=3 為了解開哥德巴赫猜想,數學家們可謂是夜以繼日,堅持不懈的研究。 1966年,我們國家的陳景潤先生經過不懈努力,終於證出「1+2=3」。這個發現震驚了整個數學界。
-
數學家陳景潤是怎麼證明1+2=3的?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陳景潤根本就沒有證明「1+2=3」,而且這個公式也不需要證明,因為這是始終成立的恆等式 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 關於「1+2」的含義,就需要說到數學上一個至今懸而未解的難題——哥德巴赫猜想。在18世紀,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了一個有關整數分拆的問題,他寫信向大名鼎鼎的歐拉尋求證明。
-
數學家陳景潤是怎麼證明1+2=3的?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可以說陳景潤的證明距離哥德巴赫猜想的(1+1)已經很接近了,一步之遙。學數學的通常都喜歡把哥德巴赫猜想稱為(1+1),把陳景潤證明的猜想稱為(1+2),這只是一種象徵性的意義,和數學上的算數加減法是不同的概念。 德巴赫
-
如何證明1+1=2?
很久以前有人說,陳景潤證明了1+1=2。最近也聽到有人這樣說:這個問題真棘手,比證明1+1=2還要難。
-
教師節特輯:陳景潤與他的哥德巴赫猜想「1+2」
而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終結論就是證明出「1+1」。 後來世界各國的數學家對此猜想做出了逐步推進:1920年,挪威的布朗證明了「9+9」。1924年,德國的拉特馬赫證明了「7+7」。1932年,英國的埃斯特曼證明了「6+6」。1937年,義大利的蕾西先後證明了「5+7」,「4+9」,「3+15」和「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