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至死沒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那他還有其他數學成果嗎?

2020-12-03 史飛卿

陳景潤作為一名數學家,他的成就可謂是家喻戶曉,不少孩子從小就從父母、老師那裡得知了這一名字,對於他點著煤油燈在狹小的屋子裡,單靠紙筆就算出重大數學成果的事跡更是耳熟能詳,作為建國後較早一批的科學工作者,陳景潤當時所處年代條件較為艱苦,國家尚在建設當中,甚至溫飽還沒解決,對於數學方面的研究也不能提供足夠的支持,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陳景潤卻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邁進了一大步,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矚目的先進成果,著實令人欽佩。

他在初中時,遇到了兩位非常重要的老師,其中一位是一名年過半百的老教授,因為受當時局勢的影響,老教授對當政的國民政府失望至極,於是投身到年輕一代的教育事業中,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將國家的下一代培養成有血性有抱負的有志青年。老教授經常飽含熱淚向學生們講述中國五千年來的歷史,每每講到當下就傷心哽咽,他語重心長地說告誡學生們,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救國於危難。年少的陳景潤深深地受到鼓舞,他心中暗暗發誓長大一定要報效祖國。

同時,還有一位數學課老師對陳景潤影響很大,這是一位30來歲的年輕人,這位老師是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學識淵博,上課也很有趣,陳景潤非常喜歡。陳景潤對數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除了上課聽講之外,他還經常在課下自己研究,當時的一本數學教材,他兩周就都學會了,老師得知後,非常驚訝,他認為這個孩子在數學方面天賦極高,是個可造之材。因此老師因材施教,經常單獨為陳景潤講授一些其他學生認為非常難的數學知識,此外,老師還激勵陳景潤,喜歡數學是好事,數學是其他自然科學發展的基礎,而自然科學又是國家和民族發展強大的重中之重,因此,中華民族要想強大起來就離不開數學。陳景潤深以為然,學習數學更加刻苦。

之後,陳景潤考入高中繼續接受教育。在這一階段,陳景潤遇到了對他影響極大的第三位老師——沈老師。沈老師是陳景潤當時的數學老師,他知識豐富,見多識廣,講起課來也十分吸引人,很受學生歡迎。一次課上,沈老師突發奇想給學生們出了一道有意思的算術題,題為"韓信點兵"。就在同學們都埋頭苦算的時候,陳景潤迅速得出來結果,小聲地說了句:"53"。此聲一出,全班都為之一驚,速度也太快了。沈老師問他是如何出來的結果,害羞的陳景潤不好意思當眾發言,只是在黑板上將算數過程寫了下來。沈老師誇獎了他,隨後向大家講述了中國自古以來的著名數學家,例如祖衝之、秦九韶等先輩,以及他們對於數學發展的貢獻。之後沈老師又鼓勵大家說:"中國古人在數學方面的成就曾遠超西方,到了我們這一代也不能止步,希望大家之後可以在數學領域創造更大的成就,比如,破解當今世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難題,推動人類數學事業更上一層樓!"課後,沈老師又對陳景潤說:"你既然能夠解出'韓信點兵',將來也有機會能破解那個難題,你可要努力啊!"這番話深深地觸動了陳景潤的心,從此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就成了陳景潤為之奮鬥的目標。

該猜想是哥德巴赫曾在1742年提出的,其內容為: 任一大於2的偶數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然而這也只是哥德巴赫的猜想而已,他並不能證實它。於是,他向當時的大數學家請求幫忙,但是一直也未能證實這個猜想,因此這一問題便被遺留下來成了數學界的難題。

由於該猜想的表述較為簡單易懂,它的破解證實受到了後世許多人的關注,除了各時代的數學家之外,不少業餘數學愛好者對此也十分感興趣,但是該猜想被提出後的一百多年間,研究者前赴後繼卻一直也未能取得重大進展,也可見該猜想研究之難。

20歲的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後,直接留校成為了學校圖書館的一名工作人員。雖然已經工作,但陳景潤心中始終惦記著哥德巴赫猜想。他在工作之餘堅持對該猜想進行驗證研究,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想到可以把自己的相關論文寄給當時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教授,希望得到華教授的指導。華羅庚看過這後,對於陳景潤這個年輕人的才華非常賞識,決定把陳景潤調到中科院的數學研究所,為這個年輕人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年輕的陳景潤就這樣,在華羅庚前輩的指導下,正式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

有了名家指導自然是好事,但是對於破解這一世界難題來說,陳景潤要面臨的困難還是非常多的。為了能掌握相關研究的最新動態,他必須要具備可以直接閱讀外文文獻的能力,因此,陳景潤開始學習多門外語。憑藉驚人的毅力,陳景潤在較短時間內竟然掌握了英、俄、法、日、意、西等多國語言,這對一位數學研究者來說本就是一件值得令人稱讚的事了,但對陳景潤而言這只是開始而已。

之後,陳景潤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堅持研究,歷經十多個春秋的刻苦鑽研,1965年,陳景潤發表了一篇名為《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重要論文,該論文闡述了陳景潤對於哥德巴赫猜想中"1+2"的證明,此論文已經發表引起了全世界數學界的廣泛關注,該論文的觀點也受到數學界的認同。當人們得知這一中國數學家是在只有6平的小空間,完全是靠筆和紙完成的這項偉大研究時,各國數學家紛紛對此表示稱讚和敬佩。英國和德國的數學家更是將陳景潤此篇論文納入教材中,並將其命名為"陳氏定理"。

然而,雖然只是證明了猜想中的"1+2",但是距離完全證實該猜想還是有一定距離的,不過有了這一階段性的重大勝利,之後陳景潤便對後續證明投入更大的精力和熱情。然而,遺憾的是,直到1996年陳景潤因病去世,他都沒能完成該猜想的最終證明。

當然,作為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以證實"1+2"猜想而聞名,但是這並不是他在數學領域的唯一成就。能夠成功在證實難題中取得重大突破,當然不是只有論文中所闡述的那麼簡單直接,其探索過程也是相當複雜曲折的。在研究過程中,陳景潤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許多數學領域中的新規律、新方法。因此在攀登數學研究高峰的同時,陳景潤一路也收穫頗豐,例如早期,陳景潤為證實哥德巴赫猜想時,對塔裡問題、華林問題、球內格點、圓內格點等都做出了重大改進,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他的研究過程中,成功將之前的最小素數從80繼續推進到16,為之後數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另外,在證實哥德巴赫猜想時所用的篩選法也是陳景潤在研究中摸索出來的最為有效辦法,這也為之後人們的研究做了鋪墊。

然而,在陳景潤成名之後,面對驟然而至的關注,他沒有迷失方向,仍然堅持那一份對科研的熱忱,他淡泊名利,繼續專心鑽研,一門心思撲在數學研究上。如今,查閱相關資料我們可以看到,陳景潤成名後基本每年都有研究成果在各個期刊上發表,甚至在1996年3月,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後一個月中,仍然有相關的研究論文在發表。此外,陳景潤的貢獻不止在數學領域,直到生命的最後,他依然想著為科學事業獻身。陳景潤留下遺囑,希望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祖國的醫學事業,這足可以見其思想覺悟水平之高!

陳景潤三個字足以永遠的留在人類數學史上,他的一生都在為數學研究奮鬥,是了不起的數學家。除此之外,在陳景潤身上我們還能看到一股甘坐冷板凳的韌勁和不畏艱難、勇於奮鬥的拼勁,這些優秀品質也是陳景潤能夠取得如此優秀成果的基礎,這也是他能夠在那個特殊時代成為知識分子標杆的關鍵,他理應成為人民大眾的榜樣。他的事跡喚醒了處在經濟落後、物資匱乏中的人們對科學和文化的重視與嚮往,也激起了國人對於科學家的崇敬與仰慕。的確,新中國一路走來,從一窮二白到如今的國富民強,這其中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更離不開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夜以繼日的努力與默默付出,因此,對於那些為科學事業為之奮鬥終身的科研者們,我們應該始終銘記,他們不該寂寂無名,他們值得青史留名,受人敬仰。

相關焦點

  • 陳景潤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他有其他哪些數學研究成果
    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這個成果雖然對於猜想的證明邁進了一大步,但離完全證實猜想還有很大距離。此後直到1996年去世,他都沒能完成猜想的最終證明。那麼窮其一生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除了「1+2」成果之外,還有其它數學成果嗎?
  • 除了證明了1+2,陳景潤還有其他研究成果嗎?
    200多年前,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Goldbach)發現,似乎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但是他無法給出證明,他同時代的歐拉等數學家也無法證明。這個問題就成了數學中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200多年來無數英雄為之競折腰。
  • 陳景潤窮盡一生,除了證明出「1+2」之外,還有哪些數學成果?
    對於國人來說,陳景潤這個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 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 陳景潤窮盡一生,除了證明出「1+2」外,還有哪些數學成果
    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  這個成果雖然對於猜想的證明邁進了一大步,但離完全證實猜想還有很大距離。此後直到1996年去世,他都沒能完成猜想的最終證明。
  • 窮盡畢生心血,仍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為什麼還如此偉大?
    ,我想大家都略知一二,作為世界三大數學猜想:費馬猜想、四色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之一,它是哥德巴赫於1742年在給歐拉的信中提出的一個猜想: 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質數的和
  • 教師節特輯:陳景潤與他的哥德巴赫猜想「1+2」
    哥德巴赫當時提出這個猜想之後,自己卻不能證明它。於是寫信請教當時世界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請他證明。但歐拉用了畢生的精力也沒有證明出來。他雖然沒有證明出來,但他從原命題中得到了一個等價命題,即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我們現在常見的猜想陳述就是歐拉這個版本。
  • 國士無雙 | 「1+2」——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而『哥德巴赫猜想』這個 200 多年來還沒有被人們破解的難題,就像是王冠正中央那顆明珠!同學們,大家好好努力吧,將來去證明這道世界難題……」沈元偶然的敘說,在陳景潤的心中埋下了種子,他對於數學的求知慾被極大地激發,對「哥德巴赫猜想」產生濃厚興趣,並由此開啟了奮力攀登高峰的歷程。
  • 哥德巴赫猜想怎麼難證明,連大數學家陳景潤都沒成功
    每次聽到有人繪聲繪色,煞有其事的說當年陳景潤證明1+1=2多麼的嘔心瀝血,我的尷尬症就如同脫韁的野狗一般發作起來。1+1還要證明嗎?1+1=2是 定義出來的,2就定義為1+1的和。陳景潤數學家大佬陳景潤先生當年試圖證明的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要證明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由兩個素數(素數又叫質數
  • 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應用,陳景潤研究了一輩子數學有哪些貢獻?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領域中的問題,數論是研究數的規律的一門數學分支。相對於數學的其他分支,目前數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少,數的規律只有很少一點投入到了應用,比如大的質數可以在加密領域派上用場。而哥德巴赫猜想,更是看不到它能有什麼實際應用。
  • 哥德巴赫猜想何時能證明出來?
    雖然做過的每一次試驗都得到了上述結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數都拿來檢驗,需要的是一般的證明,而不是個別的檢驗。"歐拉回信說,這個命題看來是正確的,但是他也給不出嚴格的證明。同時歐拉又提出了另一個命題: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但是這個命題他也沒能給予證明。不難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題是歐拉命題的推論。
  • 陳景潤要證明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1=2嗎?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歐拉表述。這一猜想至今沒有被證明,也沒有被證偽。人們難以找出質數的確切分布規律,這可能是哥德巴赫猜想難以證明或證偽的原因。這種方法也被用到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證明思路大體是這樣的,a個質數的乘積加上b個質數的乘積如果被證明可以表示出所有的大偶數,這樣就證明了a+b。把a和b逐漸減小,一直減小到1,就證明了任意的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加上一個質數的形式,簡稱1+1。中國人對哥德巴赫猜想有著特殊的情結。
  • 哥德巴赫猜想似乎沒什麼用,為何那麼多數學家窮盡一生去證明
    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道數學難題,被稱為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它首先是在1742年,由哥德巴赫提出來的。他提出來後,自己沒辦法證明。於是便寫信給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請歐拉證明。但是歐拉至死都沒能證明,這道難題就留了下來。
  • 哥德巴赫猜想並不是證明一加一等於二,陳景潤為了它做了多少努力
    我國的數學家陳景潤,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時候,就寫了一麻袋的草稿紙。那陳景潤成功證明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嗎?並沒有,不過陳景潤在研究的過程中,得出了陳氏定理,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邁出了關鍵一步。數學家就是這樣,為了證明一個猜想能努力一輩子。著名的費馬大定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被一位美國數學家證明,他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
  • 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證明1+1=2!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究竟是什麼?
    1+1=2就是一個定義,2就是1加1的和,並不需要證明,而我們的數學就是建立在這樣類似的公理下。那哥德巴赫猜想究竟是什麼呢?1742年,一位普通的中學老師哥德巴赫給數學家歐拉寫信,提出了這個猜想的初始表達: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
  • 哥德巴赫猜想被證明了
    和很多佶屈聱牙的數學猜想不同,哥德巴赫猜想的內容簡直太淺顯了: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所以用「1+1」來使這個猜想形象化,並不是說去證明1+1=2.所以陳景潤先生當年是證明了「1+2」,不是證明了1+2=3,即證明了一個大於2的偶數能被寫成一個質數和不超過兩個質數乘積的和的形式。所以1+3和2+2雖然都等於4,但是在哥德巴赫猜想裡的含義卻是不一樣的。
  • 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你以後千萬別出去說哥德巴赫猜想是證明1+1=2的,這實在是太雷人了。我還記得我小時候,有老師教育我說,數學很難啊,很嚴謹啊,你看1+1=2證明起來都那麼費勁,以此鼓勵我嚴肅對待數學,這種雞湯一定要避免啊,笑死個人了。1+1=2是定義,2就定義為1與1之和。
  • 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撞傷頭部,誘發帕金森,63歲去世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是公認的天才,也是公認的「怪人」「痴人」,他被譽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當年在一間6平方米小屋裡,用了6麻袋草稿紙,他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驚了全世界,離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僅有一步之遙。陳景潤在解析數論的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華羅庚數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獎等多項獎勵。
  • 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撞傷頭部,誘發帕金森,63歲去世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是公認的天才,也是公認的「怪人」「痴人」,他被譽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當年在一間6平方米小屋裡,用了6麻袋草稿紙,他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驚了全世界,離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僅有一步之遙。
  • 世紀難題哥德巴赫猜想,曾懸賞百萬給能證明這個猜想的讀者
    陳景潤是我們熟知的為數不多的中國數學家,他的性格雖然怪異,但他的研究在數學史上也讓我國在國際上出了一次風採,每當我們回顧數學史,各種文獻,書籍看到的都是外國人的成就,以外國人命名的各種公式、定理。我們難免會想像陳景潤這樣偉大的數學家應該多來幾個。
  • 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之間,僅僅是一場演講的距離
    也就應了那句話:「沒有理想的人生,和鹹魚有什麼區別?」確實,被「哥德巴赫猜想」的種子從小就種在心裡的數學家陳景潤先生就從來不會有這樣「不知道」的回答,因為在他的人生中有非常明確的目標,甚至在他少年時候,就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以至於當他父親拿著好不容易求來的介紹信,讓他去格致中學讀書時,他卻自己闖進藏書豐富的英華中學校長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