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之間,僅僅是一場演講的距離

2020-11-28 花落怦然

周末在電影院等電影開場的時候,偶遇一對母女,女兒剛高考完,還是一副學生妹的樣子。閒聊之中,母親很著急地說起自己女兒對前途一無所知,沒有想要學的專業,也沒有想要實現的理想,更不用說大學畢業後該幹嘛……

確實,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就像前段時間,高考結束,填報志願的時候,朋友找到我,讓我給她的侄女推薦一些學校。我問她孩子喜歡哪個學校,答案是「不知道」;再問孩子喜歡哪個城市,答案仍舊是「不知道」;最後問孩子畢業後想做什麼工作,答案依然是「不知道」……

在這三個「不知道」後,我也不知道要怎麼給這個孩子推薦學校和專業了。沒有理想的孩子考上了大學,仍舊一片茫然。也就應了那句話:「沒有理想的人生,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確實,被「哥德巴赫猜想」的種子從小就種在心裡的數學家陳景潤先生就從來不會有這樣「不知道」的回答,因為在他的人生中有非常明確的目標,甚至在他少年時候,就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以至於當他父親拿著好不容易求來的介紹信,讓他去格致中學讀書時,他卻自己闖進藏書豐富的英華中學校長的辦公室。

「每一個目標明確的孩子,都會有一個光芒萬丈的未來。」不知道是哪裡看到的這句話,卻發現用在少年陳景潤的身上簡直妥帖至極。

《少年陳景潤》一部值得全國青少年珍藏閱讀的優秀勵志讀物,它講述了少年陳景潤在那個動蕩、顛沛流離的時代裡生活、學習、成長的故事,還原了一個樸素、真實、有血有肉的少年陳景潤,展示了一個熱愛科學、探索未知、勇於追夢的少年陳景潤……

作者宋凌是陳景潤的外甥孫女,從小深受陳景潤舅公不畏艱難,勇攀科學高峰精神的鼓舞,立志成為景潤精神的傳播者,藉以激勵青少年志向高遠,努力奮鬥。於是,她和廈門作協會員陳忠坤一起策劃出版了《築夢——追憶舅舅陳景潤》一書,這本《少年陳景潤》就是其中之一。

用真實的筆觸和細微的視角,還原少年陳景潤在動蕩的歷史背景中,通過自身努力,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多重教育下,成長為一位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少年勵志故事。

而少年陳景潤對「哥德巴赫猜想」的志向,是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

當時聆聽了清華大學調來的一名很有學問的數學教師沈元講課。他給同學們講了一道世界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1。他一生也沒證明出來,便給俄國聖彼得堡的數學家歐拉寫信,請他幫助證明這道難題。歐拉接到信後,就著手計算。他費盡了腦筋,直到離開人世,也沒有證明出來。之後,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也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200多年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從而使它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老師講到這裡還打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數學是自然科學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

這引人入勝的故事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艱辛歷程……

夢想來得毫不費力,卻又讓陳景潤費盡了心力,也讓他對這顆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痴迷不已。正是這樣的一種痴迷,成就了最好的陳景潤。

幫助孩子找到屬於他自己的那顆「明珠」,為讓他為這顆「明珠」而努力,那他前進的道路就會自然而然地被照亮了。

夢想,是一定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加油吧,少年們!找到你們的夢想,找到你們前進的方向。

相關焦點

  • 國士無雙 | 「1+2」——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成長要談陳景潤,英華中學是避不開的。從英華中學的懵懂學生,到英華中學的資深教師,我的大半輩子都與英華中學有關。陳景潤和我之間的淵源,也在英華中學締結,我與他既是「表兄弟」似的親戚關係,也是「吾 為師,彼為生」的師生關係。 1948 年,陳景潤進入英華中學高中部求學。
  • 陳景潤要證明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1=2嗎?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歐拉表述。這一猜想至今沒有被證明,也沒有被證偽。人們難以找出質數的確切分布規律,這可能是哥德巴赫猜想難以證明或證偽的原因。這種方法也被用到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證明思路大體是這樣的,a個質數的乘積加上b個質數的乘積如果被證明可以表示出所有的大偶數,這樣就證明了a+b。把a和b逐漸減小,一直減小到1,就證明了任意的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加上一個質數的形式,簡稱1+1。中國人對哥德巴赫猜想有著特殊的情結。
  • 教師節特輯:陳景潤與他的哥德巴赫猜想「1+2」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它是由德國著名數學家克裡斯蒂安·哥德巴赫(Goldbach C)在1742年提出的,即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而當今數學界約定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所以最初的猜想就變成了以下這樣的陳述: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
  • 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難度究竟有多大?
    1742年哥德巴赫提出了這樣的一個猜想:假設1為素數,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n>5:當n為偶數,n=2+(n-2),n-2也是偶數,可以分解為兩個質數的和;當n為奇數,n=3+(n-3),n-3也是偶數,可以分解為兩個質數的和)。
  • 話劇《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原標題:話劇《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白瀛)1978年,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轟動一時,讓很多人認識了「科學怪人」數學家陳景潤;36年後,一部同名話劇由廈門大學師生搬上了舞臺。
  • 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有何意義?
    30年前,陳景潤是國內有名的科學明星,他將哥德巴赫猜想證明到了1+2,即大偶數可以表示為一個質數與不超過兩個質數乘積之和的形式。這項成果到目前也是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最終結果1+1的證明。陳景潤證明出了1+2後並沒有停下來,繼續向最終目標1+1挺近,遺憾的是他投入了幾乎所有的時間也沒有完成。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中的一道著名題目,數論是研究數的規律及性質的一門數學分支,目前看數論是非常基礎的數學,除了基本的運算,在技術領域很少用到數論知識,也很少用到質數的分布。在自然科學領域同樣也很少用到這些。
  • 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應用,陳景潤研究了一輩子數學有哪些貢獻?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領域中的問題,數論是研究數的規律的一門數學分支。相對於數學的其他分支,目前數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少,數的規律只有很少一點投入到了應用,比如大的質數可以在加密領域派上用場。而哥德巴赫猜想,更是看不到它能有什麼實際應用。
  • 王元院士漫談哥德巴赫猜想
    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徐遲的長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從此,陳景潤的名字和哥德巴赫猜想一起傳遍神州大地。 近日,在一項面向公眾的活動中,數論學家王元院士發表了題為《漫談哥德巴赫猜想》的演講,並向熱衷於證明這一猜想的數學愛好者提出建議和忠告。
  • 陳景潤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他有其他哪些數學研究成果
    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這個成果雖然對於猜想的證明邁進了一大步,但離完全證實猜想還有很大距離。此後直到1996年去世,他都沒能完成猜想的最終證明。高中時的陳景潤數學成績更加優異,同樣讓教數學的沈老師讚嘆不已。一次上課時他對陳景潤說:中國古人在數學方面的成就曾遠超西方,希望你以後在數學上創造更大成就為國爭光。比如破解當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推動人類數學事業更上一層樓。
  • 窮盡畢生心血,仍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為什麼還如此偉大?
    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數學家,陳景潤先生窮盡大半生研究數字,幾乎每天都在和數字打交道。關於哥德巴赫猜想,我想大家都略知一二,作為世界三大數學猜想:費馬猜想、四色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之一,它是哥德巴赫於1742年在給歐拉的信中提出的一個猜想: 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質數的和
  • 哥德巴赫猜想被證明了
    首先,徐遲老先生當年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用洛陽紙貴來形容毫不誇張。在這部報告文學裡,陳景潤先生書呆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非常符合普羅大眾對數學家形象的預期:木訥、木訥、木訥,不食人間煙火。副作用是直接導致很多人會經常問我一個問題:賊老師,你真的是學數學的麼?我也很無奈。。。其次這個猜想只要有小學數學常識的都能懂。
  • 哥德巴赫猜想並不是證明一加一等於二,陳景潤為了它做了多少努力
    數學家的愛好之一就是證明難題,這不僅可以鍛鍊他們的數學思維和能力,也可以幫助他們揚名。但是在哥德巴赫猜想面前,數學家們也低下了高傲的頭顱。數學家完成一項工作,只需要一支筆和幾張草稿紙就行了。當然這是普通的工作,計算量不大。遇到計算量大的工作,可能要一沓草稿紙。我國的數學家陳景潤,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時候,就寫了一麻袋的草稿紙。那陳景潤成功證明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嗎?並沒有,不過陳景潤在研究的過程中,得出了陳氏定理,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邁出了關鍵一步。
  •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1921年,哈代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數學會上說:「哥德巴赫猜想」的困難程度是可以和任何沒有解決的數學問題相比的。抗日戰爭時期,年僅十三、四歲的中學生陳景潤,便從當時國立清華大學航空系主任沈雲教授那裡聽到了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引人入勝的故事。從那時起,這顆「皇冠上的明珠」便深深地吸引著年輕的陳景潤。兩百多年來,尤其是近七十年來,很多著名數學家,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進軍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 陳景潤至死沒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那他還有其他數學成果嗎?
    之後沈老師又鼓勵大家說:"中國古人在數學方面的成就曾遠超西方,到了我們這一代也不能止步,希望大家之後可以在數學領域創造更大的成就,比如,破解當今世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難題,推動人類數學事業更上一層樓!"課後,沈老師又對陳景潤說:"你既然能夠解出'韓信點兵',將來也有機會能破解那個難題,你可要努力啊!"這番話深深地觸動了陳景潤的心,從此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就成了陳景潤為之奮鬥的目標。
  • 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撞傷頭部,誘發帕金森,63歲去世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是公認的天才,也是公認的「怪人」「痴人」,他被譽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當年在一間6平方米小屋裡,用了6麻袋草稿紙,他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驚了全世界,離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僅有一步之遙。陳景潤在解析數論的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華羅庚數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獎等多項獎勵。
  • 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撞傷頭部,誘發帕金森,63歲去世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是公認的天才,也是公認的「怪人」「痴人」,他被譽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當年在一間6平方米小屋裡,用了6麻袋草稿紙,他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驚了全世界,離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僅有一步之遙。
  •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底在猜什麼?
    自1742年提出至今,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 conjecture)已經困擾數學界長達三個世紀之久。作為數論領域存在時間最久的未解難題之一,哥德巴赫猜想儼然成為一面旗幟,激勵著無數數學家向著真理的彼岸前行。對不少人來說,知道哥德巴赫猜想,離不開兩個人,陳景潤和徐遲。
  •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背後的故事
    文/慕津鋒「我們高興地向大家推薦《哥德巴赫猜想》一文。老作家徐遲同志深入科研單位寫出的這篇激動人心的報告文學,熱情謳歌了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科學高峰中的頑強意志和苦戰精神,展示了陳景潤對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這一著名世界難題的卓越貢獻。
  • 哥德巴赫猜想怎麼難證明,連大數學家陳景潤都沒成功
    每次聽到有人繪聲繪色,煞有其事的說當年陳景潤證明1+1=2多麼的嘔心瀝血,我的尷尬症就如同脫韁的野狗一般發作起來。1+1還要證明嗎?1+1=2是 定義出來的,2就定義為1+1的和。陳景潤數學家大佬陳景潤先生當年試圖證明的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要證明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由兩個素數(素數又叫質數
  • 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
    這曾是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蹟:一位屈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