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怎麼難證明,連大數學家陳景潤都沒成功

2020-12-05 科學新視界

科學之美,大可到無垠星空,小可到電子夸克,遠可談光年以外,近可說觸手可及;大可談到哈勃半徑,小能說普朗克長度;從量子物理到柴米油鹽,從深空之下到眼前苟且,科學無處不在。

人類發展至今,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們解決了無數的難題,可又碰到了更加多的難題,就像愛因斯坦說的那樣,我們的認知就是一個圓圈,圈裡是我們知道的,圈外是我們未知的,當我們知道的越多,我們的認知圈就越大,那我們與未知接觸的就越多,所以我們註定是越發展越無知的。

未知才是世界的常態

今天就講講哥德巴赫猜想,這個困擾百年的世紀大難題。每次聽到有人繪聲繪色,煞有其事的說當年陳景潤證明1+1=2多麼的嘔心瀝血,我的尷尬症就如同脫韁的野狗一般發作起來。1+1還要證明嗎?1+1=2是 定義出來的,2就定義為1+1的和。

陳景潤

數學家大佬陳景潤先生當年試圖證明的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要證明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由兩個素數(素數又叫質數)相加獲得。大於2的偶數很好理解,4,6,10,240等這些都是大於2並且可以被2整除的偶數 。那素數又指什麼呢?就是那些除了1和自己本身再也不能被別的整數整除的整數,最小的素數就是2(只能被1和2整除),7就是一個素數,7除以1等於7,7除以7等於1,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整數可以整除7。當然,2,3,5,7,11,13,17這些都是素數。

1000以內素數

哥德巴赫猜想到目前為止驗證下來都是正確的,比如說10=3+7,100=53+47,但是在數學上卻還沒能證明出對任何大於2的偶數都成立。

1+1 與 1+2

證明一個偶數等於兩個素數的和,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簡稱「1+1」,千萬不要說後面的等於2。

哥德巴赫與陳景潤

好了,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了,感謝大家的閱讀,你覺得哥德巴赫猜想本世紀能被徹底證明嗎?歡迎到留言區參與討論,你的關注是小編創作的動力。

相關焦點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對於數學這門學科,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了,而且數學是一門很實用的學科,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句話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連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1+2=3,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1+2為什麼會等於3,又該怎麼證明?
  • 陳景潤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他有其他哪些數學研究成果
    對於國人來說,陳景潤這個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這個成果雖然對於猜想的證明邁進了一大步,但離完全證實猜想還有很大距離。此後直到1996年去世,他都沒能完成猜想的最終證明。
  • 陳景潤至死沒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那他還有其他數學成果嗎?
    陳景潤作為一名數學家,他的成就可謂是家喻戶曉,不少孩子從小就從父母、老師那裡得知了這一名字,對於他點著煤油燈在狹小的屋子裡,單靠紙筆就算出重大數學成果的事跡更是耳熟能詳,作為建國後較早一批的科學工作者,陳景潤當時所處年代條件較為艱苦,國家尚在建設當中,甚至溫飽還沒解決,對於數學方面的研究也不能提供足夠的支持,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陳景潤卻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邁進了一大步
  • 哥德巴赫猜想並不是證明一加一等於二,陳景潤為了它做了多少努力
    數學家完成一項工作,只需要一支筆和幾張草稿紙就行了。當然這是普通的工作,計算量不大。遇到計算量大的工作,可能要一沓草稿紙。我國的數學家陳景潤,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時候,就寫了一麻袋的草稿紙。那陳景潤成功證明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嗎?並沒有,不過陳景潤在研究的過程中,得出了陳氏定理,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邁出了關鍵一步。
  • 陳景潤要證明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1=2嗎?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歐拉表述。這一猜想至今沒有被證明,也沒有被證偽。人們難以找出質數的確切分布規律,這可能是哥德巴赫猜想難以證明或證偽的原因。這種方法也被用到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證明思路大體是這樣的,a個質數的乘積加上b個質數的乘積如果被證明可以表示出所有的大偶數,這樣就證明了a+b。把a和b逐漸減小,一直減小到1,就證明了任意的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加上一個質數的形式,簡稱1+1。中國人對哥德巴赫猜想有著特殊的情結。
  • 哥德巴赫猜想何時能證明出來?
    雖然做過的每一次試驗都得到了上述結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數都拿來檢驗,需要的是一般的證明,而不是個別的檢驗。"歐拉回信說,這個命題看來是正確的,但是他也給不出嚴格的證明。同時歐拉又提出了另一個命題: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但是這個命題他也沒能給予證明。不難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題是歐拉命題的推論。
  • 哥德巴赫猜想似乎沒什麼用,為何那麼多數學家窮盡一生去證明
    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道數學難題,被稱為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它首先是在1742年,由哥德巴赫提出來的。他提出來後,自己沒辦法證明。於是便寫信給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請歐拉證明。但是歐拉至死都沒能證明,這道難題就留了下來。
  • 「1+2」早已被中國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怎樣證明「1+1」?
    很多人可能會誤解陳景潤證明了「1+2=3」,但他其實根本就沒有證明「1+2=3」,而且這個公式也不需要證明,因為這是始終成立的恆等式,這是數學公理。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關於「1+2」的含義,就需要說到數學上一個至今懸而未解的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 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
    這曾是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蹟:一位屈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
  • 數學家陳景潤是怎麼證明1+2=3的?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 關於「1+2」的含義,就需要說到數學上一個至今懸而未解的難題——哥德巴赫猜想。在18世紀,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了一個有關整數分拆的問題,他寫信向大名鼎鼎的歐拉尋求證明。
  • 窮盡畢生心血,仍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為什麼還如此偉大?
    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數學家,陳景潤先生窮盡大半生研究數字,幾乎每天都在和數字打交道。》,向世人公布了被後人稱為「1+2」問題的詳細證明過程,其被國內外認為是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裡程碑。
  • 1+2=3,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早已證明出來,如何證明1+1=2?
    在一些有關數學的文章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成功證明了「1+2=3」,而全世界沒有一個數學家能夠證明「1+1=2」。
  • 數學家陳景潤是怎麼證明1+2=3的?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陳景潤是我國的科學院院士、數學家,在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這被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可以說陳景潤的證明距離哥德巴赫猜想的(1+1)已經很接近了,一步之遙。學數學的通常都喜歡把哥德巴赫猜想稱為(1+1),把陳景潤證明的猜想稱為(1+2),這只是一種象徵性的意義,和數學上的算數加減法是不同的概念。 德巴赫
  • 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之間,僅僅是一場演講的距離
    閒聊之中,母親很著急地說起自己女兒對前途一無所知,沒有想要學的專業,也沒有想要實現的理想,更不用說大學畢業後該幹嘛……確實,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就像前段時間,高考結束,填報志願的時候,朋友找到我,讓我給她的侄女推薦一些學校。
  • 國士無雙 | 「1+2」——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1957年,當時著名的數學家熊慶來、華羅庚、張宗燧、閔嗣鶴,還有一些後起之秀陸啟鏗、萬哲先、王元等入北京大學求學,還有陳景潤的加入,在解析數論、代數數論、涵數論、泛涵分析、幾何拓撲學等領域可謂是人才濟濟。華羅庚對研究所的人員重新部署,並一步步向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挺進!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的陳氏定理「1+2」是什麼?
    對於數學家來說,如果能夠證明遺留277年的哥德巴赫猜想,那絕對可以名垂青史,永載數學史冊。題目說的「1+2」表述並不正確,陳景潤做的工作不是去證明加減乘除中的1+2,而是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即「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素數和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
  • 數學界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難道就是要證明1+1=2?
    這幾天一直有朋友在評論區或者私信我說講一講哥德巴赫猜想,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哥德巴赫猜想。首先我們在這裡強調一下,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證明1+1=2,不是1+1=2,不是1+1=2,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以後出去千萬別說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證明1+1=2,這實在太雷人了!1+1=2其實是定義,2就定義為1與1的和。哥德巴赫猜想說起來其實很簡單,就是證明任意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拆成兩個素數的和簡稱1+1。這裡的1+1是一個素數加另一個素數的意思。素數就是指那些只能被自己和1整除的整數,比方說5,7,11,13都是素數。
  • 教師節特輯:陳景潤與他的哥德巴赫猜想「1+2」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它是由德國著名數學家克裡斯蒂安·哥德巴赫(Goldbach C)在1742年提出的,即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而當今數學界約定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所以最初的猜想就變成了以下這樣的陳述: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
  • 如何證明「1+1=2」?數學家陳景潤鑽研一生,終於算出「1+2」的答案
    關於「1+2」的含義,就需要說到數學上一個至今懸而未解的難題——哥德巴赫猜想。在18世紀,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了一個有關整數分拆的問題,他寫信向大名鼎鼎的歐拉尋求證明。雖然歐拉認為這個猜想可能是正確的,但就連他這樣的大數學家都沒能解答哥德巴赫猜想。時至今日,在哥德巴赫猜想提出將近300年之後,這仍然是未解的難題。 既然無法一步到位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數學家採取迂迴的方法,希望能夠逐步接近哥德巴赫猜想。此前,數學家逐步證明了「9+9」、「5+5」、「3+3」、「1+4」(由我國數學家王元證明)、「1+3」。
  • 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難度究竟有多大?
    但是哥德巴赫自己無法證明它,於是就寫信請教赫赫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幫忙證明,但是一直到死,歐拉也無法證明。因為我們現在排除了1作為素數, 所以我們今日常見的猜想陳述為歐拉的版本,即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素數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