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的愛好之一就是證明難題,這不僅可以鍛鍊他們的數學思維和能力,也可以幫助他們揚名。但是在哥德巴赫猜想面前,數學家們也低下了高傲的頭顱。

數學家是科學家群體中的一類特殊存在,他們不像物理學家化學家那樣,整天泡在實驗室裡,和各種各樣的實驗器材作伴。數學家完成一項工作,只需要一支筆和幾張草稿紙就行了。當然這是普通的工作,計算量不大。遇到計算量大的工作,可能要一沓草稿紙。我國的數學家陳景潤,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時候,就寫了一麻袋的草稿紙。
那陳景潤成功證明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嗎?並沒有,不過陳景潤在研究的過程中,得出了陳氏定理,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邁出了關鍵一步。數學家就是這樣,為了證明一個猜想能努力一輩子。著名的費馬大定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被一位美國數學家證明,他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

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難度,比費馬大定理還要大。著名數學家歐拉就拿它沒辦法,直言自己證明不出來,後來的數學家在哥德巴赫猜想面前也只有灰頭土臉的份。不過如今的網絡上流傳著一些奇葩的論斷,說什麼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證明一加一等於二,實在是誤人子弟,偏偏還有不少人相信。在這裡奉勸這些人不要胡說八道了,哥德巴赫猜想和一加一等於沒有任何關係,相信這句話的人只能說你根本不了解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要證明什麼
普魯士數學家哥德巴赫在數學研究中發現了一個規律,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以寫成3個質數的和。他雖然知道這規律是對的,但他沒辦法給出證明。他寄信給了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歐拉將規律簡化為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2個素數之和。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看上去一目了然,很容易就能明白它的意思。

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給了數學家們迎頭痛擊,沒一個能證明出來。高斯、黎曼、希爾伯特、康託爾,這些牛人都敗下陣來。在證明它的過程中,數學家能得出了強哥德巴赫猜想和弱哥德巴赫猜想,也發現了孿生素數猜想,還總結出了一種特別的「篩法」來證明它。陳景潤能夠在證明過程中取得突破,就是用了篩法。
他得出了陳氏定理,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素數和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數學界稱之為「1+2」定理。

陳景潤改進了原來的篩法,引進了加權的計算方法。陳景潤可以說是把篩法運用到了極致,在他的計算中,還需要將X的值設為2,但這樣做式子兩端又不成立了。所以說,陳景潤最後還是沒有把哥德巴赫猜想證明出來。或者說他還缺少了一把鑰匙,找到它就能解開哥德巴赫猜想。不過從目前的發展來看,數學家們可能需要藉助一種新的數學工具來證明它。

幾個世紀過去了,哥德巴赫猜想還是沒有證明出來,已經有數學家絕望了,他們認為哥德巴赫猜想永遠也證明不出來,偏偏它還是對的。哥德巴赫猜想理解起來挺容易,所以也吸引了眾多數學愛好者的參與,每年都有幾個宣稱證明成功的人出來博眼球。那些相信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證明一加一等於二的人,也是受了他們的影響。數學是門嚴謹的學問,如果連題目都做不到理解,還談什麼證明?哥德巴赫猜想號稱數學皇冠上的明珠,不是沒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