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啟蒙:由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說起

2020-12-04 魯源的五味書屋

這個春天,可謂春來江水綠如藍。1978年3月,在醞釀了8個月後,全國科學大會在京開幕。因寫作《哥德巴赫猜想》的作家徐遲和他的主人公陳景潤及來自全國各地的5500多名代表一起走進了人民大會堂。在這次大會上,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思想。

這次大會讓一直戴在陳景潤頭上的「白專」帽子終於摘下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理念開始在全國唱響。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對知識分子的重視和尊重進入了一個新的開端。

而開啟尊重知識分子大門的鑰匙,就是著名作家徐遲的長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大凡經歷或了解 20 世紀 80 年代新時期文學「黃金十年」的,對這段歷史可以說無人不曉。可以說,作家徐遲採訪陳景潤而創作報告文學 《哥德巴赫猜想》,引領報告文學為先導的文學啟蒙,推進思想解放的進程。

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的語句和段落。1978年,我還在中學讀書,一天,班主任徐吉善老師拿著一張報紙走進了教師,徐老師上課後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不講課,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說著他還抖了抖手中的報紙。

然後,老師開始讀中國青年報刊登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由於篇幅很長,徐老師讀了一段後,又安排三個同學接著讀下去。自此,我了解了作家徐遲,數學家陳景潤,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報告文學,從此與報告文學有了不解之緣。

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讓一位數學家一夜之間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人物,曾經的「臭老九」、「白專典型」成了全國全民的偶像。那時,只要走在街上問起孩子們「長大後做什麼時」,天真爛漫的孩子們都響亮地回答:「要當科學家!」。正是這篇報告文學,揭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大幕,人們認識知識分子的價值開始凸顯。

可以說,1978年是我人生記憶裡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不僅僅是全國科學大會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召開,也不僅僅是科學大會成了改革開放的先聲。而是,作為一名學生感受到了報告文學的影響力、震撼力、吸引力!報告文學這個體裁從此成為備受廣大中小學生和文學圈青睞的文種,人們開始喜歡報告文學。

實際上,人們認識報告文學,學習報告文學,寫作報告文學,起源就是徐遲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可以說,徐遲的報告文學是新時期報告文學的鼻祖。在《哥德巴赫猜想》中,作家徐遲把所有的事件和情節融進了描寫陳景潤這個人物。

所有的事件和情節為表現陳景潤的科研品質和精神服務,寫的生動感人,催人奮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此,我喜歡並愛上了報告文學。當時,我就這篇作品反覆閱讀,把作品中富有詩性而且有靈動的律感的語言和段落,全部標記下來進行背誦,至今對這部作品還是愛不釋手,可謂受益終生。

我之所以喜歡讀徐遲先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徐遲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部詩意的報告文學。在這篇作品裡,作家徐遲非常巧妙地把那些非常單一和枯燥的一加一等於二,演繹成仙山、仙鶴,仙鶴門的舞蹈。在徐遲的筆下,枯燥的數字猶如草地上飛起來的仙鶴,山頂上盛開的鮮花,作者隨時還能用那些優美的語言和完美的情節和人物解剖自己的感動、述說自己的情緒。

其實,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道枯燥的數學難題,被稱為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它首先是在1742年,由哥德巴赫提出來的。他提出來後,自己沒辦法證明。於是便寫信給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請歐拉證明。但是歐拉至死都沒能證明,這道難題就留了下來。

此後,世界各國的大數學家,很多人窮盡一生來證明這道數學難題。雖然各自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都沒能完全證明。然而,我國的大數學家陳景潤,在1966年證明了「1+2」,這算是在哥德巴赫猜想難題證明上的最高成就。不過依然沒能再往前推進一步,證明出最終的命題「1+1」。

說到這個「1+1」,很多不太懂數學的老百姓心中,還產生了一個誤會。大家都以為,哥德巴赫猜想是要證明「1+1=2」。很多人都說,「1+1=2」這樣的問題,有什麼可以證明的呢?顯然,這明顯是誤會。所謂「1+1」,按照現在通行的描述,是證明「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素數(質數)之和」。比如10可以寫成3+7,24可以寫成13+11等等。

而陳景瑞證明的「1+2」,當然也不是證明「1+2=3」,而是證明「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素數和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也就是說,陳景瑞證明的「陳氏定理」,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是用文學的形式第一次向世人揭示了哥德巴赫猜想是個牽動整個世界數學界的,被稱為是數學殿堂皇冠上的明珠的命題。

也就是在這一年,中國大地颳起了「陳景潤旋風」,他成了科學的代名詞。科學家一夜之間成了最時髦的職業,「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為掛在人們嘴邊的口頭談。許多熱血青年,因為看了這篇文章,而走上了追求科學的道路,成為我們國家科學界的棟梁。

但是,當時《哥德巴赫猜想》也引起了爭論,也有人投書《中國青年報》發出疑問:陳景潤算不算又紅又專的典型?宣傳陳景潤會不會使青年鑽研業務不問政治,走偏方向?針對這一問題,《中國青年報》又發表了《為了四化要又紅又專——從陳景潤談起》的評論員文章。指出,陳景潤為了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不畏艱難困苦,頑強堅持攻關,這就是紅。

作家徐遲在寫完《哥德巴赫猜想》後,因為他深感我國科學水平之低,低得讓人痛心,徐遲一直把文學與科學聯繫起來,繼續遨遊於科學世界,先後又寫下了《地質之光》、《願生命之樹常青》、《在湍流的漩渦中》,他以詩人的心靈,與不為外人所知的科學世界相通了。這些,都成了對第一次科學大會的獻禮書目。

所以,就在那個時候文學界和社會各界有志之士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時期報告文學的鼻祖。以至於直到今天《哥德巴赫猜想》依然是中國報告文學的楷模,是報告文學的最好樣本,是新時期報告文學的高峰和鼻祖。相信,這部作品就是標榜史冊、流傳百世的千古絕唱!

我永生難忘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對我的啟蒙,我喜歡作家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我讚美科學家陳景潤們!我更喜歡報告文學這個文種並願意為其奮鬥終生!

相關焦點

  •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背後的故事
    文/慕津鋒「我們高興地向大家推薦《哥德巴赫猜想》一文。老作家徐遲同志深入科研單位寫出的這篇激動人心的報告文學,熱情謳歌了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科學高峰中的頑強意志和苦戰精神,展示了陳景潤對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這一著名世界難題的卓越貢獻。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們高興地向大家推薦《哥德巴赫猜想》一文。老作家徐遲同志深入科研單位寫出的這篇激動人心的報告文學,熱情謳歌了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科學高峰中的頑強意志和苦戰精神,展示了陳景潤對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這一著名世界難題的卓越貢獻。」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 因為一部《哥德巴赫猜想》開始紀實文學創作
    何建明短篇新作聚焦科學家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文學與科學的發展總是結伴而行、相互促進。為了挖掘弘揚可利黴素發明者王以光教授的科學精神,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何建明專門創作了《六十年的準備只為了今天》《那束光芒拯救黑暗中的生命》等短篇紀實文學作品,向全社會宣傳「王以光式」的科學精神。
  •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底在猜什麼?
    後者那篇著名的報告文學,讓很多人知道了有位中國數學家,用了幾大麻袋演算紙,將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往前推進了一步。但陳景潤究竟在這個領域取得了多大的進展呢?讓我們從哥德巴赫猜想本身說起。由"強哥德巴赫猜想",可以推出:任一大於5的奇數都可寫成三個素數之和。這也稱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關於奇數的哥德巴赫猜想"。
  • 哥德巴赫猜想被證明了
    前幾天,知乎上突然搞出了個爆炸性新聞:一個高中生宣稱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啥是哥德巴赫猜想?我們先從差不多是所有碰到數學系的人都會問的一個問題說起:你們學數學的為什麼要證明1+1=2?這不是吃飽了撐得麼?哭笑不得。事實上,哥德巴赫猜想作為最古老的懸而未決的數學猜想之一已經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了200多年。
  • 國士無雙 | 「1+2」——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1965年稱自己已經證明(1+2),由師兄王元審查後於1966年6月在科學通報上發表。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
  • 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用
    上個世紀70年代末,由於徐遲的一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讓陳景潤成了中國家喻戶曉的科學家,也讓哥德巴赫猜想成了在中國最著名的數學難題,激發了無數民間人士夢想成為陳景潤第二。直到今天,在中文網際網路上幾乎每一個科學探索論壇都可以見到這些被戲稱為「哥德巴赫猜想家」的人幾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推銷其證明的盛況。
  • 哥德巴赫猜想:還要「猜」多久?
    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 李斌 張景勇 鄒聲文) 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曾喚起許多中國人的科學意識,也使這一「猜想」成為當代中國最出名的一道數學題。從頂尖數學家到普通的數學愛好者,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成為成千上萬中國人的夢想。    那麼,近年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有何進展?
  • 話劇《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原標題:話劇《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白瀛)1978年,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轟動一時,讓很多人認識了「科學怪人」數學家陳景潤;36年後,一部同名話劇由廈門大學師生搬上了舞臺。
  • 陳景潤要證明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1=2嗎?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歐拉表述。這一猜想至今沒有被證明,也沒有被證偽。人們難以找出質數的確切分布規律,這可能是哥德巴赫猜想難以證明或證偽的原因。這種方法也被用到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證明思路大體是這樣的,a個質數的乘積加上b個質數的乘積如果被證明可以表示出所有的大偶數,這樣就證明了a+b。把a和b逐漸減小,一直減小到1,就證明了任意的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加上一個質數的形式,簡稱1+1。中國人對哥德巴赫猜想有著特殊的情結。
  • 王元院士漫談哥德巴赫猜想
    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徐遲的長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從此,陳景潤的名字和哥德巴赫猜想一起傳遍神州大地。 近日,在一項面向公眾的活動中,數論學家王元院士發表了題為《漫談哥德巴赫猜想》的演講,並向熱衷於證明這一猜想的數學愛好者提出建議和忠告。
  • 漫畫: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首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素數的含義:所謂素數,就是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無法被其他自然數所整除的數。比如 2,3,5,7,11,13,17,19......
  • 漫畫:什麼是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這樣一個等價版本的命題,就成為了後世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的未來既然陳景潤先生已經成功證明了 「1+2」,那麼最終證明 「1+1」 豈不是手到擒來了?很遺憾,一直到50多年後的今天,哥德巴赫猜想的終點 「1+1」 還是沒有得到成功證明。
  • 陳景潤有沒有證明哥德巴赫猜想?1+1=2與猜想有什麼關係?
    比如這裡說的哥德巴赫猜想:一個大於6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素數的和。也就是1+1。就這麼簡單,我們可以不假思索毫不費力地去驗算這個命題,並且看起來都是正確的。正因為很容易讓人理解,所以傳播起來很快。尤其是對於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過程中,中國數學家你追我趕,好不熱鬧。當時中國數學濃烈的數論學術氣氛,也註定著哥德巴赫猜想,這個數論領域的猜想要遠遠比別的領域的數學猜想更加有名。
  • 若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誰能看懂?誰有資格判斷對錯?
    看懂答案屬於接受知識,而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屬於開拓新的知識。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不容易,看懂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就要比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簡單很多。真若是有人證明了,會有很多同行能夠看懂。一旦有人給出了證明過程,評判多錯也有一套成熟的方法,就是要經過同行的評審。
  • 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應用,陳景潤研究了一輩子數學有哪些貢獻?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領域中的問題,數論是研究數的規律的一門數學分支。相對於數學的其他分支,目前數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少,數的規律只有很少一點投入到了應用,比如大的質數可以在加密領域派上用場。而哥德巴赫猜想,更是看不到它能有什麼實際應用。
  • 教師節特輯:陳景潤與他的哥德巴赫猜想「1+2」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它是由德國著名數學家克裡斯蒂安·哥德巴赫(Goldbach C)在1742年提出的,即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而當今數學界約定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所以最初的猜想就變成了以下這樣的陳述: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
  • 16歲考上哈工大,50歲卻淪為低保戶,因一生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前言 1978年,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徐遲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刊載。在高考恢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確立的時代背景之下,社會上迅速的興起了一股科學熱潮。這篇報告文學作品也迅速的得到了傳播。而他研究的方向,便是1742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作為近代數學上最大的難題之一,它難倒了無數數學家。但在1966年,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理論,為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更近一步。這樣的成就,再加之以科學春天到來的宣傳,可想而知會影響多少年輕人的志向,選擇投身其中。
  • 16歲考上哈工大,50歲卻淪為低保戶,因一生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前言1978年,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徐遲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刊載。在高考恢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確立的時代背景之下,社會上迅速的興起了一股科學熱潮。這篇報告文學作品也迅速的得到了傳播。作品中的主人公數學家陳景潤也從幕後的少有人知走到了幕前,並且迅速成為了全民的精神偶像。而他研究的方向,便是1742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
  • 數學史上的王冠——哥德巴赫猜想
    誰也沒有想到,甚至是哥德巴赫本人也沒想到,自己無意間提出的一個問題,竟然困擾整個科學界超過200年,迄今為止,都無人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正確性。哥德巴赫提出的猜想舉例:10=1+2+7, 101=3+7+91。然而,歐拉經過反覆的思考,即不能給出證明,也不能舉出反例,只能在給哥德巴赫的回信中說明自己無法證明,但相信哥德巴赫提出的命題是正確的。同時,歐拉對哥德巴赫猜想給出了另一種等價陳述: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如10=3+7,100=3+97。此即為歐拉版本的哥德巴赫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