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部《哥德巴赫猜想》開始紀實文學創作

2020-07-15 中工網

何建明短篇新作聚焦科學家

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文學與科學的發展總是結伴而行、相互促進。為了挖掘弘揚可利黴素發明者王以光教授的科學精神,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何建明專門創作了《六十年的準備只為了今天》《那束光芒拯救黑暗中的生命》等短篇紀實文學作品,向全社會宣傳「王以光式」的科學精神。昨天下午,可利黴素發明者王以光事跡報告文學座談會在松江舉行。

「不能一直仿製國外,要把抗生素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王以光教授在視頻發言中說道。2019年6月,王以光團隊和同聯製藥公司花費了近30年時間研製的可利黴素正式誕生。可利黴素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發明的基因工程藥物,是我國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一類藥,被寫進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

「科學精神一直在激勵和鼓舞文學家們的思維與創作,是文學得以閃耀光芒的重要支持因素和『儲電池』。有了這樣的『儲電池』,文學照射他人心靈的光芒更透亮。」何建明說。他從事創作40餘年,科學精神一直對他的文學產生巨大推力。當年因為一部《哥德巴赫猜想》,讓他喜歡上了陳景潤這樣的科學家,自己也從寫小說和詩歌,轉向了真人真事包括對科學家和科學事業的書寫,一直到今天。作為一名從事寫作幾十年的作家,何建明的創作一向以長篇為主,昨天也是第一次為他的短篇紀實文學作品作研討。

在研發可利黴素的過程中,已經花甲之年的王以光和一名技術員每天到長途公交車站乘車前往房山縣竇店藥廠。一次,王以光不慎在車間的斜坡上滑了一跤,第二天腳腫了也沒顧上休息,數日後到醫院檢查時才發現,腳趾處有骨折傷痕。至今遇到陰天時而還會疼痛。竇店藥廠的鐵製發酵罐因為長期沒有使用,開始連續幾罐一直染菌,嚴重影響任務的完成。為了解決染菌問題,王以光親自帶領10名研究生,讓他們一個一個鑽進發酵罐內,手工清理罐內的各個「死角」。染菌問題解決後,又與團隊化學提取科研人員一起,苦戰數月終於製備了5公斤樣品,為完成臨床前研究提供了保證。

何建明認為,「王以光教授並不像鍾南山、張文宏等處在醫療一線的臨床專家,她是戰鬥在默默無聞的後方戰線的醫藥科學家,她的可貴之處是她一生在生物領域的不懈追求與努力,而且她研究發明的可利黴素又恰好在此次新冠肺炎治療中起到了積極作用,這種『六十年的準備只為今天』的精神,我覺得特別可貴、特別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志願以自身經驗提出,搞基礎研究是非常寂寞的,但關於王以光教授的宣傳卻非常少,何建明的作品讓大家認識到了科學家的可貴之處。

相關焦點

  • 文學的啟蒙:由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說起
    而開啟尊重知識分子大門的鑰匙,就是著名作家徐遲的長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大凡經歷或了解 20 世紀 80 年代新時期文學「黃金十年」的,對這段歷史可以說無人不曉。可以說,作家徐遲採訪陳景潤而創作報告文學 《哥德巴赫猜想》,引領報告文學為先導的文學啟蒙,推進思想解放的進程。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激動人心」的程度可想而知。    四十年過去了,這篇報告文學讀來依然「激動人心」。此中奧秘究竟何在?又給當前的文藝創作留下哪些有益的啟示?
  •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背後的故事
    這是1978年2月16日,《光明日報》全文轉載《哥德巴赫猜想》時所作的編者按。1978年2月16日,《光明日報》全文轉載《哥德巴赫猜想》1978年1月,《人民文學》雜誌新年第一期發表了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
  • 哥德巴赫猜想被證明了
    它的老大哥費馬猜想在1995年被Wiles證明了,但是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仍然靜靜地躺在上帝的保險柜裡不為人知。哥德巴赫猜想應該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一個數學猜想。當年哥德巴赫猜想的風靡程度可以直追現在tfboys,而且掀起了一股高考填志願報考基礎學科之狂潮。這個猜想之所以能街知巷聞,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之作。
  •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底在猜什麼?
    篩法的原理十分簡單,計算者從2開始,將每個素數的倍數篩出,記作合數。埃拉託斯特尼篩法是列出所有小素數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隨著對素數理解的深入,素數的諸多奇特性質被人們發掘出來。1742年6月7日,普魯士數學家克裡斯蒂安·哥德巴赫在寫給瑞士數學家萊昂哈德·歐拉的信中,提到了自己有關素數的一個發現: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質數之和。
  • 王元院士漫談哥德巴赫猜想
    王元是我國早期從事哥德巴赫猜想證明的數學家之一,1952年從浙江大學數學系畢業,經陳建功與蘇步青推薦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在華羅庚的指導下研究數論和哥德巴赫猜想。 據王元介紹,華羅庚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並得到了相當好的結果;1966年,陳景潤證明了「1+2」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有關哥德巴赫猜想證明的最好成果。
  • 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從今天開始講講數學界的幾個未解難題,首先從哥德巴赫猜想開始。哥德巴赫猜想首先我要強調一下,哥德巴赫猜想想證明的,不是1+1=2。比如5 7 11 13都是素數,9就不是,因為除了1和9,9還可以被3整除。哥德巴赫猜想是一個叫哥德巴赫的18世紀的中學老師發現的,他當時給歐拉寫信,提出了這麼個猜想,幾百年過去了,一直沒有被證明,但是驗證下來,都是正確的。
  • 分析:為什麼龐加萊猜想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
    破解龐加萊猜想:為什麼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  新華網北京6月4日電 「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關於百年數學難題的四問  新華社記者李斌  「七大世紀數學難題」之一的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而且是中國科學家完成「最後封頂」工作——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
  • 數學史上的王冠——哥德巴赫猜想
    誰也沒有想到,甚至是哥德巴赫本人也沒想到,自己無意間提出的一個問題,竟然困擾整個科學界超過200年,迄今為止,都無人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正確性。哥德巴赫提出的猜想舉例:10=1+2+7, 101=3+7+91。然而,歐拉經過反覆的思考,即不能給出證明,也不能舉出反例,只能在給哥德巴赫的回信中說明自己無法證明,但相信哥德巴赫提出的命題是正確的。同時,歐拉對哥德巴赫猜想給出了另一種等價陳述: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如10=3+7,100=3+97。此即為歐拉版本的哥德巴赫猜想。
  • 作家張溢稱以論證哥德巴赫猜想1+1與3x+1獲獎的唐國明為月上書生
    ,《臺港文學選刊》雜誌社協辦的「第十屆中融青年原創文學大賽暨第二屆上海市大學生原創文學大賽」,在其2018年04月開始發布的《第十屆中融青年原創文學大賽暨第二屆上海市大學生原創文學大賽徵稿啟事》裡的「獎項設置」中說明「第十屆中融青年原創文學大賽」 「入圍獎24名,頒發獎狀」,也就是說獲得「入圍獎」的沒有獎金。
  • 再談哥德巴赫猜想
    承接上我的上一篇,《哥德巴赫猜想隱藏的秘密》。昨天很湊巧,我多久沒有上「知乎」了,無聊地才一登陸上去,就被推送「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我認真地看完了前幾段,忍不住給作者留言:「對不起,我只看到您『基於統計』這四個字,以下種種精妙的推演與計算都不需要看了……」作者很快給我回復了,吧啦吧啦。
  • 漫畫: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首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素數的含義:所謂素數,就是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無法被其他自然數所整除的數。比如 2,3,5,7,11,13,17,19......
  • 漫畫:什麼是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這樣一個等價版本的命題,就成為了後世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的未來既然陳景潤先生已經成功證明了 「1+2」,那麼最終證明 「1+1」 豈不是手到擒來了?很遺憾,一直到50多年後的今天,哥德巴赫猜想的終點 「1+1」 還是沒有得到成功證明。
  • 知否| 哥德巴赫猜想何時能解?
    世人所稱的哥德巴赫猜想,一般都是指歐拉提出的強猜想。哥德巴赫猜想被列為第8個問題。顯然,哥德巴赫猜想就可以寫成"1+1"。於是,數學家們開始了經久不息的奮戰,一直「a + b」問題上推進。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朗證明了「9 + 9」。1924年,德國數學家拉特馬赫證明了「7 + 7」。1932年,英國數學家埃斯特曼證明了「6 + 6」。
  • 哥德巴赫猜想:還要「猜」多久?
    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 李斌 張景勇 鄒聲文) 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曾喚起許多中國人的科學意識,也使這一「猜想」成為當代中國最出名的一道數學題。從頂尖數學家到普通的數學愛好者,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成為成千上萬中國人的夢想。    那麼,近年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有何進展?
  • 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之間,僅僅是一場演講的距離
    確實,被「哥德巴赫猜想」的種子從小就種在心裡的數學家陳景潤先生就從來不會有這樣「不知道」的回答,因為在他的人生中有非常明確的目標,甚至在他少年時候,就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以至於當他父親拿著好不容易求來的介紹信,讓他去格致中學讀書時,他卻自己闖進藏書豐富的英華中學校長的辦公室。
  • 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
    這曾是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蹟:一位屈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
  • 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位女文青講「哥德巴赫猜想」。作者 | Helen編輯 | 羅數君文 2100字 閱讀時間約 5分鐘我們是聽著「哥德巴赫猜想」長大的一輩人。我們知道「哥德巴赫猜想」是數學界的一座高峰,幾世紀以來吸引著人們攀登。
  • 話劇《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原標題:話劇《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白瀛)1978年,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轟動一時,讓很多人認識了「科學怪人」數學家陳景潤;36年後,一部同名話劇由廈門大學師生搬上了舞臺。
  • 那個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底在猜什麼?
    但他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卻成為了世界三大數學猜想之一。另外兩個則是費馬大定理和四色猜想,並且這兩個猜想已經被數學家證明。然而「哥德巴赫猜想」卻仍是世界級未解之謎。 (收看全集請點擊文章末端「閱讀原文」)哥德巴赫其實專業學習的是法學,後來卻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做了一名中學教師。他對數學的研究純粹是出於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