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院士漫談哥德巴赫猜想

2021-01-09 科學網

 

王元在作完題為《漫談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後給數學愛好者籤名 。王林/攝

 

「我勸大家現在不要去做哥德巴赫猜想,還是把基礎打好。如果要搞這個問題,最低限度,你應該有大學數學專業畢業生的知識水平,並將已有的文獻都看明白了;否則,就是浪費時間。」

 

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徐遲的長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從此,陳景潤的名字和哥德巴赫猜想一起傳遍神州大地。

 

近日,在一項面向公眾的活動中,數論學家王元院士發表了題為《漫談哥德巴赫猜想》的演講,並向熱衷於證明這一猜想的數學愛好者提出建議和忠告。

 

王元表示,關於哥德巴赫猜想,報紙、電臺和電視上都介紹了很多。「但報紙上的宣傳也好,群眾的理解也好,都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科學的。」王元說。

 

他談到三個方面的問題:一、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二、為什麼哥德巴赫的證明如此重要;三、目前最終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方法還沒有出來,勸大家還是把基礎打好,不要輕易去證明哥德巴赫猜想。

 

王元是我國早期從事哥德巴赫猜想證明的數學家之一,1952年從浙江大學數學系畢業,經陳建功與蘇步青推薦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在華羅庚的指導下研究數論和哥德巴赫猜想。

 

據王元介紹,華羅庚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並得到了相當好的結果;1966年,陳景潤證明了「1+2」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有關哥德巴赫猜想證明的最好成果。

 

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

 

1742年6月7日,德國數學家克裡斯蒂安·哥德巴赫寫信給瑞士數學家萊昂哈德·歐拉,提出兩個猜想:

 

(1)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之和;

 

(2)任何一個大於5的奇數是3個素數之和。

 

1742年6月30日,歐拉在給哥德巴赫的回信中明確表示,他深信哥德巴赫的這兩個猜想都是正確的定理,但他不能加以證明。

 

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容易證明(2)是(1)的推論,所以最重要的是(1),這是兩個素數,所以我們稱它為『1+1』,這個問題到現在也沒有解決。」王元說,「但是,現在很多人說解決了這個問題,來的信簡直堆積如山,有人搞得傾家蕩產,這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這個問題還不到解決的時候。我勸大家不要做這個問題。」

 

哥德巴赫猜想的內容十分簡潔,但它的證明卻異乎尋常的困難。從哥德巴赫寫信之日起,直至1920年,並沒有一個方法可以用來證明這個問題。

 

1900年,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2屆國際數學大會上,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在他著名的演說中,為20世紀的數學家建議了23個問題,而哥德巴赫猜想(1)就是他第八個問題的一部分。

 

1912年,在英國劍橋召開的第5屆國際數學大會上,德國數學家E·朗道將哥德巴赫猜想列為數論中按當時數學水平不能解決的4個問題之一。

 

1921年,數論泰鬥、英國數論學家哈羅德·哈代在德國哥德哈根數學會的演講中,宣稱猜想(1)的困難程度「是可以與數學中任何未解決的問題相比擬的」。

 

因此,王元說:「哥德巴赫猜想不僅是數論,也是整個數學中最著名與困難的問題之一。」他給大家展示了一幅當年哥德巴赫寫給歐拉的信的手跡複本。

 

哥德巴赫猜想為何如此重要

 

在數學界,關於整數未解決的問題非常多,為什麼哥德巴赫猜想特別重要呢?

 

王元說:「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一個數學模型,以它作為模型,可以給數學帶來新的方法、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論。如果一個問題的證明不能帶來新方法、新思想和新理論,那麼這個問題就不重要,這樣的問題多得很。」

 

在接下來的演講中,王元向公眾解釋了哥德巴赫猜想證明為何能帶動新的理論和方法的原因。

 

證明哥德巴赫想帶動的第一個方法是「園法」。這是1918年,英國數學家哈代、李特伍德和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時提出的方法。

 

王元說:「他們從1918年開始做這個方法,這是一個非常有力的方法,是堆壘數論中一個強有力的中心方法。哈代是華羅庚先生的老師,拉馬努金在印度則被神話了。還有就是指數和的估計方法,指數和的估計從高斯開始,在最近100年中發展得很快,原因就是哥德巴赫猜想是它的推動力之一。有了這兩個方法的帶動,基本上解決了哥德巴赫猜想(2),即每一個充分大的奇數都是三個素數之和。為什麼說是基本解決而不是完全解決呢,這就要完全理解『充分大』。」

 

什麼是「充分大」?王元說:「充分大是一個界線,大於這個界線的數則為充分大。在數學中,這個界線有時可以算出來,有時算不出來。在這裡,文獻資料顯示,這個充分大可以算出來,是10的1000多次方,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現在計算機每秒的計算速度可以達到每秒100萬億次,這是10的14次方,10的20次方則是計算機能夠達到的最高上限;再給大家一個概念,整個宇宙的基本粒子有多少?我記得在一篇文章上說是10的50次方,那麼,10的1000次方是什麼概念呢?無法想像!這是一個大得不得了的數字。所以,三個素數加起來等於一個奇數,這是不能通過計算機做出來的,只能用數學的方法來證明。」

 

「現在,社會上只知道1+1,N+N,忘了將『充分大』三個字放上去,這些問題都要加上『充分大』才行。」王元補充說。

 

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帶動的第二個方法是篩法。

 

王元說:「1918年,挪威數學家布朗改進了有2000多年歷史的埃拉多染尼氏的篩法,證明每個充分大的偶數都是兩個素因子個數不超過9的正整數之和。我們將布朗的結果記為『9+9』。從布朗開始,篩法發展差不多90多年了,而且還在發展,最後結果是什麼呢?最後結果之一就是陳景潤的結果。陳景潤在1965年證明:每一個充分大的偶數可以表示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之積之和。這個定理可以表示為『1+2』。」

 

「陳景潤的這個定理,報紙上的宣傳也好,群眾的了解也好,都是不完整、不科學的。因為首先,外面大家講的都是陳景潤的『1+2』,『充分大』忘了;其次,大家說陳景潤證明的是一個素數加上兩個素數乘起來。這又錯了!應該是一個素數加上一個素數或者兩個素數乘起來,是不超過兩個素數之積之和。所以,大眾的理解是不科學的,所以我現在要給大家嚴格地講一講。」王元說,「陳景潤定理中的充分大有多大?我們只知道存在這樣一個界,但不能具體給出來!」

 

「光輝的頂點」

 

華羅庚是中國最早從事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1936~1938年,他赴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在哈代的指導下從事數論研究,並開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證明了對於「幾乎所有」的偶數,猜想(1)都是正確的。

 

1950年,華羅庚從美國回國,在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組織數論研究討論班,選擇哥德巴赫猜想作為討論的主題,倡議並指導他的一些學生研究這一問題。他曾對學生們說:「我並不是要你們在這個問題上作出成果來。我的著眼點是哥德巴赫猜想跟解析數論中所有的重要方法都有聯繫,以哥德巴赫猜想為主題來學習,將可以學會解析數論中所有的重要方法……哥德巴赫猜想真是美極了,現在還沒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決它。」

 

參加這個數論討論班的學生有王元、潘承洞和陳景潤等。出乎華羅庚的意料,學生們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上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

 

1956年,王元證明了「3+4」;同年,原蘇聯數學家阿·維諾格拉朵夫證明了「3+3」;1957年,王元又證明了「2+3」;潘承洞於1962年證明了「1+5」;1963年,潘承洞、巴爾巴恩與王元又都證明了「1+4」;1966年,陳景潤在對篩法作了新的重要改進後,證明了「1+2」。

 

1974年,由英國數學家哈勃斯坦和西德數學家李希特合著的《篩法》一書出版,書中以「陳氏定理」作為最後一章的標題。書中寫道:「我們本章的目的是為了證明陳景潤下面的驚人定理,我們在前10章已經付印時才注意到這一結果。從篩法的任何方面來說,它都是光輝的頂點。」

 

華羅庚曾對王元說:「在我的學生的工作中,最使我感動的是『1+2』。」

 

王元向大家展示了一張陳景潤的照片,這是日本出版的《數學100個問題》中一張陳景潤的照片。「日本數學界列舉了今天數學中的100個重要問題,哥德巴赫猜想是這些問題中的重要問題之一,因為陳景潤在『1+1』的證明中最接近最終目標,所以書中刊登了他的一張照片。這裡面刊登一張照片也不容易,因為書中只有兩張中國人的照片,一張是祖衝之的,一張就是陳景潤的。」王元說,「當然,對數學難題的證明作出貢獻只是對數學貢獻的一個方面。」

 

王元強調:「在這裡我應該說明,這個結果最後是陳景潤做出來的,但這個結果應該是90年來大家努力的結果,陳景潤只是走出了最後一步。所以,前面的某些人在數學史上的功勞肯定要超過他,比方說,近代篩法的創始人布朗等。但最後的結果是最後一個人做出來的。如果要證明『1+1』,現在還比較遠。」

 

「這一步大得不得了」

 

最後,王元說:「今天,我給大家講哥德巴赫猜想,並不是想鼓吹大家來做這個事情。我沒有這個意思。我給大家講一講,只是要讓你們知道這樣一個數學常識,這是我的第一個目的。第二個目的,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勸大家現在不要去做哥德巴赫猜想,還是把基礎打好。對這個問題而言,包括陳景潤在內,他辛苦了一輩子證明了『1+2』,是他的實力和勤奮,也是他的運氣。陳景潤的結果,報紙上的宣傳也好,外面的說法也好,都不對頭,『充分大』沒有說,這是不對的。這個問題,基礎沒有打好,怎麼搞?對在座的各位年輕人來說,你們現在打基礎很重要,如果要搞這個問題,最低限度,你應該有大學數學專業的畢業生的知識水平,並將已有的文獻都看明白了才能做;否則,就是浪費時間。」

 

如今,王元每周還要收到幾封信,寫信人強迫和他討論哥德巴赫猜想的問題。「我希望他們不要和我討論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我已經幾十年不做了,因為我覺得沒有什麼希望再做下去了。不要認為陳景潤做出『1+2』,還差一步就做出『1+1』。是的,就是這一步;但這一步根本就大得不得了,這一步比90年來走過的路還要長。」王元說。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華裔數學家陶哲軒是2006年數學菲爾茨獎獲得者之一。王元說:「陶哲軒應該是最近幾十年來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兩位數學家之一,他的目標之一就是要證明『1+1』,他現在做出來的結果也很好,但他在很多次報告中都講,他的方法不可能證明『1+1』。」

 

「連這麼大的一個天才都沒有做出來,所以,我勸大家不要做這個事,現在不是做這個證明的時候。你們還是應打好基礎,把你們現在該學的解析幾何、代數與幾何等學好,這是最重要的。」王元說。

 

相關焦點

  • 著名數學家王元:中學生別搞「哥德巴赫猜想」
    近幾年,有許多民間人士聲稱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而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王元昨日向他們潑了一瓢冷水。  王元昨日應邀給武鋼三中師生作數學科普報告。在報告中,王元向學生講述了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數學家為解決這一難題付出了多少辛勤勞動。
  • 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位女文青講「哥德巴赫猜想」。作者 | Helen編輯 | 羅數君文 2100字 閱讀時間約 5分鐘我們是聽著「哥德巴赫猜想」長大的一輩人。我們知道「哥德巴赫猜想」是數學界的一座高峰,幾世紀以來吸引著人們攀登。
  • 王元院士:陳景潤是如何做數學的
    數論學家王元院士與陳景潤院士共事40年。王元說:「陳景潤到數學所後很努力,但最初研究的不是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是我的領域,他做的是球內整點問題、華林問題等,他在這些領域都做出了很好的工作,發表了論文。應該說,到數學所後幾年裡,他是一個很好的解析數論學家。」 中國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始於華羅庚。 「華先生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並得到了很好的結果。
  • 王元 - 王元---中國科學院
    王元院士從1956年起,王元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取得若干卓越成果,相繼證明了(3,4),(3,3)及(2,3),後來,他得到了「每個充分大的偶數都是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之積與一個不超過3個素數之積的和」的結論。1982年,他和陳景潤、潘承洞同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王元:數學寰宇中的摘星人—新聞—科學網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筆者很難相信,面前這位身著藍色簡衣、灰色布鞋的老人,就是華羅庚數學獎得主,解析數論專家,與陳景潤一起因哥德巴赫猜想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著名數學家,王元院士。 初見王元院士,他首先向我們展示了他所創作和收藏的書法作品,這一愛好他已堅持了多年。
  •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底在猜什麼?
    這也是現在哥德巴赫猜想的通常表述方式,其亦稱為"強哥德巴赫猜想"或"關於偶數的哥德巴赫猜想"。歐拉認為可以將這一猜想視為定理,只可惜他也無法給出猜想的證明。當然如果"強哥德巴赫猜想"可以被證明,"弱哥德巴赫猜想"也就迎刃而解。沉寂:難以逾越的高山哥德巴赫猜想的困難程度可以與任何一個已知的數學難題相比。
  • 黎曼猜想被證明了嗎
    黎曼猜想真的被證明了嗎?這些日子,關於一個重大數學猜想的疑惑成了縈繞在很多人心頭的猜想。令人心跳加快的9月24日終於到來。宣稱已用「簡單」而「全新」的方法證明黎曼猜想的英國著名數學家麥可·阿蒂亞,在2018年度海德堡獲獎者論壇上宣講了他的相關證明。但據此下結論,黎曼猜想已被證明,恐怕為時尚早。「證明太短,直覺告訴我可能不嚴謹。」
  • 哥德巴赫猜想何時能證明出來?
    1725年到俄國,同年被選為彼得堡科學院院士;1725年~1740年擔任彼得堡科學院會議秘書;1742年移居莫斯科,並在俄國外交部任職。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與歐拉保持了長達三十五年的書信往來。
  • 王元先生專訪:與《中國科學》《科學通報》一個甲子的情緣
    70周年之際,我們採訪了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王元院士。 王元:總的說來,我在《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上發表的純數學方面的重要成果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哥德巴赫猜想的成果。有3位中國人深入研究過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可以表示成兩個素數之和,俗稱「1+1」):陳景潤、潘承洞和我。但是第一個研究這個問題的是我,然後陳景潤和潘承洞在我的基礎上,做得更好。
  • 國士無雙 | 「1+2」——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1965年稱自己已經證明(1+2),由師兄王元審查後於1966年6月在科學通報上發表。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
  •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因此,人們就把這個估計稱為「哥德巴赫猜想」。1921年,哈代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數學會上說:「哥德巴赫猜想」的困難程度是可以和任何沒有解決的數學問題相比的。「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薰陶的新中國年輕數學家陳景潤,在深入鑽研了當代很多著名數論論文後,奮然向「哥德巴赫猜想」頂峰攀登。
  • 哥德巴赫猜想:還要「猜」多久?
    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 李斌 張景勇 鄒聲文) 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曾喚起許多中國人的科學意識,也使這一「猜想」成為當代中國最出名的一道數學題。從頂尖數學家到普通的數學愛好者,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成為成千上萬中國人的夢想。    那麼,近年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有何進展?
  • 陳景潤要證明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1=2嗎?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歐拉表述。這一猜想至今沒有被證明,也沒有被證偽。人們難以找出質數的確切分布規律,這可能是哥德巴赫猜想難以證明或證偽的原因。這種方法也被用到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證明思路大體是這樣的,a個質數的乘積加上b個質數的乘積如果被證明可以表示出所有的大偶數,這樣就證明了a+b。把a和b逐漸減小,一直減小到1,就證明了任意的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加上一個質數的形式,簡稱1+1。中國人對哥德巴赫猜想有著特殊的情結。
  • 一篇圖文帶你讀懂:數學界至今未解決的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1952年,他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組織並領導了「哥德巴赫猜想討論班」,開始對這個世界難題的攻堅戰,並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參加討論班的學生,例如王元、潘承洞和陳景潤等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上都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但是最後一步卻是異常的艱難。
  • 分析:為什麼龐加萊猜想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
    破解龐加萊猜想:為什麼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  新華網北京6月4日電 「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關於百年數學難題的四問  新華社記者李斌  「七大世紀數學難題」之一的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而且是中國科學家完成「最後封頂」工作——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
  • 哥德巴赫猜想被證明了
    前幾天,知乎上突然搞出了個爆炸性新聞:一個高中生宣稱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啥是哥德巴赫猜想?我們先從差不多是所有碰到數學系的人都會問的一個問題說起:你們學數學的為什麼要證明1+1=2?這不是吃飽了撐得麼?哭笑不得。事實上,哥德巴赫猜想作為最古老的懸而未決的數學猜想之一已經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了200多年。
  • 科學網—王元:「能寫幾個字」的數學家
    天天泡在數學裡的王元,只有像《靜靜的頓河》這樣特別優秀的電影,才捨得把時間勻出一點點來看。 付出的回報亦是豐厚的,王元首先將解析數論中的篩法用於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57年證明了2+3,這是中國學者首次在這一研究領域躍居世界領先地位。其後,他與華羅庚合作致力於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他們於1973年證明的定理被國際學術界稱為華—王方法。
  • 「民間數學家」北京趕場:我們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民間數學家」北京趕場:我們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這些天已有不少聲稱已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這類世界難題的「民間數學家」趕到北京,準備在這個全球盛會上露露臉。  兩年前,國外兩家出版社為了推銷自己的書,曾出資100萬美元,向全球懸賞能夠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國際數學家大會即將召開,許多聲稱已解決這一世界難題的「民間數學家」都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得到專家的認可。
  • 蘭溪新聞網丨王元:一生擇一事 一事鍾一生
    這是今年出版的《我的數學生活——王元訪談錄》中,王元院士的一段自述。源於熱愛 與數結緣翻開王元院士的訪談錄,可以看到,他成長的每個時期都與數學息息相關。由於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王元很早就受到了啟蒙教育。小學時,王元與弟弟一同進入蔣家宗祠辦的小學(現蘭谿市柏社鄉六山小學)讀書,在那裡度過了一個愉快的童年,以至於現在談起這段經歷,王元院士依舊記憶猶新。
  • 昨天,哥德巴赫猜想被一位中國高中生證明了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另兩大猜想,歷盡數百年的千辛萬苦,才專業人士證明。   《費馬猜想》,17世紀提出,1994年被英國人安德魯·懷爾斯證明。其人在94年之前先後歷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牛津大學皇家學會研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