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數學寰宇中的摘星人—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編者按

他,於26歲便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3+4」命題,使中國首次在這一領域躍居世界領先地位;他,與華羅庚合作,致力於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提出了享譽國際學術界的「華-王方法」;他,畢十年之功為恩師華羅庚立傳,將華老的傳奇一生訴與世人——他就是中國數學界的元老級人物王元院士。

作為中國著名數學家,王元對創新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創新,就是說前人沒說過的話,做前人沒做過的事。30歲前是人生最具創新力的時候,我們不僅僅要學會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突破它們。」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筆者很難相信,面前這位身著藍色簡衣、灰色布鞋的老人,就是華羅庚數學獎得主,解析數論專家,與陳景潤一起因哥德巴赫猜想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著名數學家,王元院士。

初見王元院士,他首先向我們展示了他所創作和收藏的書法作品,這一愛好他已堅持了多年。

王元院士可謂是數學寰宇中的摘星人,26歲便令中國在哥德巴赫猜想領域首次躍居世界領先地位;其後,他與老師華羅庚合作研究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提出的「華-王方法」受到學術界推崇;20世紀80年代又在丟番圖不等式組等方面取得先進成果。他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所所長、研究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數學學報》主編,聯邦德國《分析》雜誌編輯,新加坡世界科學出版社顧問等。

心無旁騖 專攻數學

1930年,王元出生在浙江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幼年時,中國政局動蕩,又逢抗日戰爭,所以小時候的他並沒有受到過正規的教育,直到8歲那年隨逃亡人群來到重慶,才在一所鄉村小學開始了正規的學習生涯。那時的王元對新奇的事物總懷有強烈的好奇心,比較愛玩,他成績雖不差,但也算不上頂尖。然而,對於數學他卻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可貴的是,他對感興趣的東西總是願意花時間琢磨和鑽研,這為他日後研究數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於成績不算最好,王元並沒有如願進入省內著名的國立浙江大學,而是於1948年進入了省內的一所私立大學——英士大學數學系學習。幸運的是,兩年後,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號角,英士大學併入浙江大學,他也因此有機會在浙江大學學習數學。

「到了浙江大學以後,我就把自己的愛好文藝、音樂等,一刀砍掉,專攻數學。」當初的那份毅然決然,仿佛穿過六十年歲月,再一次從王元的眼眸中映現,迸出動人的神採。

王元專攻數學一年後,已成為系裡的尖子學生。浙江大學是著名數學家蘇步青、陳建功教書多年的地方,兩位數學家發現了王元的天賦,推薦他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跟隨華羅庚先生學習。他說,正是在浙江大學裡那段心無旁騖的學習積累,讓他來到研究所後能夠快速進入研究工作。

王元與哥德巴赫猜想的緣分,要從華羅庚先生成立的討論班說起。華羅庚先生很早就開始關注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1953年,華羅庚在數學所內部成立了哥德巴赫猜想討論班,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王元很快便成了討論班中的積極分子。那時的王元下定決心要攀爬哥德巴赫猜想的高峰,而當時最先進的成果,是1940年蘇聯數學家布赫夕太勃證明出的「4+4」。

王元夜以繼日地啃著這塊「硬骨頭」,直到他將賽爾貝格的篩選方法和布赫夕太勃的迭代法作了結合,創造出下界篩方法,用這個新的推算工具於1956年成功證明出「3+4」。而後,他又證明了「3+3」「2+3」「1+4」,其成果被國內外有關文獻頻繁引用,使中國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哥德巴赫猜想的推算史上作出卓越貢獻。

1962年,王元在成功證明了「1+4」之後,退出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開啟了新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他與華羅庚合作致力於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他們於1973年證明的定理,受到國際學術界推崇,被稱為「華-王方法」。70年代後期又對這方面的成果做了系統總結,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20世紀80年代在丟番圖分析方面,將施密特定理推廣到任何代數數域,即在丟番圖不等式組等方面取得先進的成果。

回顧中國數學家在哥德巴赫猜想這一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有王元於1956年證明的「3+4」、「3+3」和「2+3」,同為華羅庚弟子的潘承洞於1962年證明了「1+5」,王元於1962年證明的「1+4」,還有陳景潤於1966年證明的「1+2」。他們的研究得到了國家的肯定,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早已聞名於世,1982年,王元、陳景潤獲得了「文革」後的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他們的獲獎證書被展覽在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大型主題展中。

亦師亦友 難忘恩情

1953年,王元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被分配到數論組,師從華羅庚先生,從此開啟了他與華老30多年亦師亦友的合作關係。

在華羅庚成立的哥德巴赫猜想討論班中,王元是其中最早的成員,年輕的他是討論班中的積極分子。華老對學生的要求極其嚴格,在討論班上會用獨特的方法考察學生,比如,他給出的講義的完整性可能只有80%,華老在講完這些後,將剩下的20%交由學生補充,由此判斷學生的「能耐」。「在他的班上學習,本質上也是當他的助手。」王元回憶說,補充講義、參與《數論導引》的編寫等經歷讓他受益匪淺,「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這是向老師學習的最好的機會。」而老師的一些點撥,也常常給王元帶來啟發,「華羅庚說對哥德巴赫猜想和費馬大定理的研究,不僅僅是為了解決這一個別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找出新的方法,來解決已知或未知的其它問題。」 回想起老師華羅庚的數學思想,王元說給了他很多啟迪。

華羅庚與王元之間的合作也為業內人士廣泛稱道。他們合作完成了著名的數學分析講義《高等數學引論》,歷經多次再版,仍暢銷不衰,並被譯成多種文字,享譽海外。20世紀70年代,王元與導師華羅庚合作證明了用分圓域的獨立單位系構造高維單位立方體的一致分布點貫的一般定理,這一定理受到國際學術界推崇,被稱為「華-王方法」。

1985年華羅庚逝世後,王元花費10年時間為恩師作傳,在《華羅庚》中記載華老的求學與成功之路。王元以數學家的嚴謹態度力求做到實事求是,取材皆經過反覆核實;文筆流暢精彩,將華羅庚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淋漓盡致地展現給讀者。

心系教學 強調創新

王元不僅對科研懷有熱情,對教學工作也同樣認真負責。1982年,中山大學數學系學生張壽武被王元的報告吸引,主動提出要做王元的研究生,研究當時國內少有人問津的代數幾何問題。代數幾何問題並非王元的專長,他對此也並不熟悉,但是他給予張壽武以足夠的自由和鼓勵,並且尊重張壽武對專業方向的選擇,甚至當張壽武畢業時,王元在答辯會上說:「雖然你講的某些地方我也聽不懂,但看你3年早出晚歸這麼勤勉,這個碩士學位就送給你了。」老師的作用在於引導和點撥,而並非一定要手把手教他每一點東西。

如今的張壽武,早已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享譽世界的著名數學家。王元的教導,功不可沒。

王元院士不僅對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十分投入,也關心對中學生的數學教育。在中國數學奧林匹克活動開展之初,王元就擔任了中國數奧委員會主席達10年之久,培養出了許多數學人才,其中,阮衛東等人已成為中國有名的數學家。但當「奧數熱」的勢頭越來越猛,許多學生為了升學被迫學習奧數、參加奧賽的時候,他又站了出來,指出「奧數本身沒錯,但是現在的推廣方法是完全錯誤的,本質上扼殺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呼籲阻止奧賽功利化。

作為中國著名數學家,王元對創新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創新,就是說前人沒說過的話,做前人沒做過的事。30歲前是人生最具創新力的時候,我們不僅僅要學會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突破它們。」

王元的老師華羅庚一生帶過上百個研究生,但是真正成為國家傑出數學家的只有不到10個人,這些人的共同特點,就是具有巨大的創新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採訪中,王元院士不時透露出對現在教學模式的憂慮:「現在的家長和老師都恨不得學生門門考滿分,讓學生把課本上的內容一個字都不要錯的記住,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怎麼能適應創新人才的要求呢?現在部分大學和老師一心科研,疏忽了對本科生的教學和培養,顯然不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好辦法。」

採訪結束時,王元提到了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培養模式,他表示:「國科大匯集了中國科研第一線、最好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給本科生親自授課,這不僅僅是嚴肅負責的態度,也是給學生科研薰陶的好方法,有利於培養創新性的人才。」

(作者系國科大記者團成員)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王元:「能寫幾個字」的數學家
    付出的回報亦是豐厚的,王元首先將解析數論中的篩法用於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57年證明了2+3,這是中國學者首次在這一研究領域躍居世界領先地位。其後,他與華羅庚合作致力於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他們於1973年證明的定理被國際學術界稱為華—王方法。 王元說:「做數學的風險很大,即使是全身心地投入,都不一定能出成果。
  • 王元 - 王元---中國科學院
    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始,王元的科普文章已超出學科介紹的範圍,如1979年發表於《鞍山日報》的文章「同中學生談談學習數學」,談及了數學的性質,學習與掌握數學的辦法。    自20世紀80年代起,王元投入科普寫作的力度明顯加大。
  • 王元院士:陳景潤是如何做數學的
    王元與陳景潤相識於1956年秋。王元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跟隨華羅庚教授學習數論。陳景潤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1956年,他的一篇題為《關於塔內(G.Tarry)問題》的論文受到華羅庚欣賞,應邀到北京參加當年8月召開的全國數學論文報告會。
  • 王元院士漫談哥德巴赫猜想
    近日,在一項面向公眾的活動中,數論學家王元院士發表了題為《漫談哥德巴赫猜想》的演講,並向熱衷於證明這一猜想的數學愛好者提出建議和忠告。 王元表示,關於哥德巴赫猜想,報紙、電臺和電視上都介紹了很多。「但報紙上的宣傳也好,群眾的理解也好,都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科學的。」王元說。
  • 著名數學家王元:中學生別搞「哥德巴赫猜想」
    而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王元昨日向他們潑了一瓢冷水。  王元昨日應邀給武鋼三中師生作數學科普報告。在報告中,王元向學生講述了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數學家為解決這一難題付出了多少辛勤勞動。他談了從事這一研究必須具備必要的數論基礎,告誡有興趣於這類經典問題的人,不可企圖從整數的定義出發,用簡單的 算術方法來處理這類問題。
  • 蘭溪新聞網丨王元:一生擇一事 一事鍾一生
    這是今年出版的《我的數學生活——王元訪談錄》中,王元院士的一段自述。步入初中,王元的數學天賦逐漸凸顯,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複雜、繁瑣的數學,王元卻總能從中尋找到樂趣。「我喜歡數學理論的精確與嚴格的邏輯推導方式。」王元說,每當經過一番努力將問題解決時,他總能感到新奇與興奮。1948年,王元高中畢業,考取了位於浙江金華的英士大學數學系。1949年,他隨英士大學併入浙江大學數學系就讀。
  • 李大潛院士:數學建模是開啟數學大門的金鑰匙—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李大潛為課程撰寫了1.1萬字的課程導言—《數學建模是開啟數學大門的金鑰匙》。 李大潛在導言中指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數和形這兩個側面,數學就是撇開了事物其他方面的狀態和屬性,單純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空間形式與數量關係的科學。它有著豐富多彩的內涵,也有著極為廣泛且重要的應用。
  • 王元先生專訪:與《中國科學》《科學通報》一個甲子的情緣
    70周年之際,我們採訪了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王元院士。王元先生出生於1930年,是中國現代著名數學家,在解析數論、代數數論以及數論方法應用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貢獻。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他就成為了「兩刊」的作者,他的很多重要的工作都發表在《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從1984年開始,王元先生連續擔任「兩刊」的編委,直至2007年卸任。在任期間,他是「兩刊」在數學學科方面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為提高「兩刊」質量作出了突出貢獻。
  • 上海交大與復旦攜手組建上海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新聞—科學網
    根據上海市科委發布的最新信息,上海應用數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由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組建,在兩校各設分中心,並聯合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相關高校和代表性企業進行組建
  • 我們應培養怎樣的數學大師?—新聞—科學網
    >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值此《中國科學報》成立60周年之際,向一直致力於傳播科學理念、弘揚科學精神的報社新聞工作者們表示敬意。沒有你們,公眾不可能像如今這樣熟知「悟空」「墨子」「實踐十號」和「慧眼」這些科學衛星計劃。通過你們,公眾從這些計劃中又進一步了解了宇宙、量子、暗物質、黑洞、微重力和空間生命科學這些深奧的科學名詞和基本道理。感謝你們!願你們繼承60年的光榮傳統,將這座橋梁建設得更加寬闊和暢通。
  • 孫斌勇:「做數學要慢一點」—新聞—科學網
    他和合作者最終完全證明了Theta對應理論兩個最基本猜想Howe對偶猜想和Kudla-Rallis守恆律猜想、完全證明典型群「重數一」猜想及推廣;他還以自己博士論文裡的結果為基礎證明了Kazhdan-Mazur非零假設,這是L-函數算術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而L-函數是朗蘭茲綱領中不同數學領域聯繫的紐帶,也是朗蘭茲綱領的核心研究對象。
  • 科學網—王元和陳景潤的兄弟情
    王元與陳景潤相識於1956年秋。王元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跟隨華羅庚教授學習數論。陳景潤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1956年,他因一篇題為《關於塔內(G.Tarry)問題》的論文受到華羅庚賞識,應邀到北京參加當年8月召開的全國數學論文報告會。在華羅庚的推薦下,陳景潤1957年從廈門大學調到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數學所)。
  • 陳建功:中國現代數學的拓荒人—新聞—科學網
    自此,陳建功與蘇步青強強聯手,創造了我國現代數學發展的「黃金時代」——主導並推動了函數論與微分幾何研究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培養出程民德、谷超豪、夏道行、王元、胡和生、石鐘慈、沈昌祥等數學家。 一支蜚聲中外的「陳蘇學派」(又稱浙大學派)在東方崛起,在當時堪與國際數學界的美國芝加哥學派、義大利羅馬學派齊名。
  • 文小剛:量子革命是最不可思議的物理革命—新聞—科學網
    7月23日,文小剛(文小剛科學網博客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u/xgwen)做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帶來了一場題為《物理的新革命——量子信息:物質和相互作用的起源》科普報告。 世界絢麗多彩,物質性質各有不同,它們從何而來?我們如何認識它們?
  • 2019年度阿貝爾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Yosef Adest, Dan Renzetti 3月18日,挪威自然科學與文學院宣布,將阿貝爾獎授予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教授Hillel Furstenberg和耶魯大學教授Gregory Margulis,以表彰他們「在群論、數論和組合數學中率先使用概率和動力學方法」,彌合了不同數學領域間的差距,解決了那些似乎遙不可及的問題
  • 學科交叉「撞」出基礎數學的「春天」—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作為專業數學研究機構,在代數與數論這一純粹數學領域積累了諸多傑出的研究基礎和人才隊伍。 「我們一直是非常有雄心的。多年以來,我們始終重點關注著數學的主流方向。」席南華說,大家有共同的興趣,同時還需要一個平臺。
  • 反正我知道叫王元的挺值錢的!
    隨著京東11.11全球好物節的到來,京東一百萬找王元做代言人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全球的王元都陸續浮出水面,全球的「非王元」們都在組團改名!小編偷偷說,京東找王元,是為了「玩」。而這位可愛的小姐姐,爆出的老公叫王元的緣由......
  • 中國距離數學強國有多遠?—新聞—科學網
    1998年,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期間,數學所、應用數學所等4個研究所合併為數學院。重組後的數學院逐漸成長為國內乃至世界範圍內學科分布最全的數學科學研究中心。 一直以來,數學院可謂人才濟濟、積澱深厚。前有華羅庚、吳文俊、馮康、陳景潤、王元、楊樂等數學名宿,後有馬志明、郭雷、席南華、袁亞湘、周向宇等數學大家。
  • 中山大學開設「馮·諾依曼」計算機實驗班—新聞—科學網
    7月10日,記者從中山大學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獲悉,該院針對國家急需的卡脖子關鍵技術人才培養,將從今年開始在計算機類本科專業中設立「馮·諾依曼」實驗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