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 - 王元---中國科學院

2020-12-04 中國科學院


王元院士(右)與揚振寧先生在一起。


    王元(1930-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當選),1930年4月30日生於浙江蘭溪縣,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同年分配至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在華羅庚指導下研究數論。從1956年起,王元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取得若干卓越成果,相繼證明了(3,4),(3,3)及(2,3),後來,他得到了「每個充分大的偶數都是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之積與一個不超過3個素數之積的和」的結論。1982年,他和陳景潤、潘承洞同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自1958年始,王元和華羅庚合作,研究了數論方法近似分析中的應用(特別是高維空間數值積分的近似計算方法,現稱華-王方法),其成果獲陳嘉庚物質科學獎(1990)。
    王元在從事原創性科學工作的同時,十分重視並參與科普寫作。他認為,除原創性研究以外的工作,如綜述性文章,專題介紹性文章,學習及研究方法談,科學家傳記等,都具有科普性質。科學家本人的專業研究領域範圍有限,需要通過閱讀不同層次的科普著作才能了解自己領域以外的知識;同時,也有責任將自己專業的知識用較通俗的語言寫出來給不同層次的人看。
    在20世界50-60年代,王元就結合自己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寫作了「談談『篩法』」(1958),「談談『哥德巴赫』問題」(1964),「關於在等高線圖上計算礦藏儲量與坡地面積的問題」(1961,與華羅庚合作)及「有限與無窮,離散與連續」(1964,與華羅庚合作)等科普文章。在「談談『哥德巴赫』問題」一文中,王元通俗地介紹了哥德巴赫猜想的由來,研究這一問題所使用的「密率方法」,「圓法」和「篩法」,還特別在結尾部點明從事這一研究必須具備必要的基礎,告誡有興趣於這類經典問題的人,不可企圖從整數的定義出發,用簡單的算術方法來處理這類問題。
    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國內曾出現過「哥德巴赫猜想」熱,一些並無必要基礎知識的人,盲目地投入大量精力去做這一經典難題。王元再次拿起筆向大眾宣傳正確的治學之道,1978年8月8日《光明日報》刊出他的文章「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用不大的篇幅和通俗的語言,從最簡單的整數講起,說明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數學家為解決這一難題付出了多少辛勤勞動,指出如果「連數論的基礎書都沒有認真看過,就企圖去證明(1+1),不僅得不到結果,浪費了寶貴時間,反而把一些錯誤的推導與概念誤認為正確的東西印在腦子裡,這對於學習與提高起著有害的作用」。王元的不少科普文章,都是這樣既介紹知識又講述應如何把創新精神與嚴謹的科學態度結合在一起,因此有很強的影響力。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始,王元的科普文章已超出學科介紹的範圍,如1979年發表於《鞍山日報》的文章「同中學生談談學習數學」,談及了數學的性質,學習與掌握數學的辦法。
    自20世紀80年代起,王元投入科普寫作的力度明顯加大。據不完全統計,至今他在各種報刊、雜誌和會議上發表了近50篇涉及科普的文章,內容觸及數論的某些分支及一些統計方法的介紹,數論在數學中的地位,學習數論與研究數學的方法,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的關係,中國數學的現狀與發展,數學競賽及對數學家的評述。1994年問世的傳記《華羅庚》,是王元在科普方面的代表作。
    王元認為,科學家傳是最重要的一類科普讀物。通過「閱讀科學家傳記,既了解了科學知識,又了解科學家的成長道路與創新性工作取得的過程與經驗,特別有利於青少年成長。」自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始,王元花費了7、8年時間,收集整理了我國當代著名數學家華羅庚(1910-1985)的生平資料和學術成果,精心撰寫了《華羅庚》一書。作為一位理論數學家,長期從事在常人眼裡是枯燥至極的數學理論研究,能否寫出一本讓人讀起來興趣盎然的文藝作品?這是許多人開始拿到《華羅庚》時的疑問。有一篇書評寫道:「王元教授是數論專家,寫數學論文是行家。但數學文章的美在於簡潔明了,不在豐滿感人。要是一本供大眾閱讀的傳記配上一付『公理-定義-定理』式的死板面孔,或者受數學文章模式的影響,恐怕就令人掃興了。讀畢《華羅庚》,疑團盡消。《華羅庚》共10章102節,旁徵博引,從主人公呱呱墜地起名『羅庚』,到入清華、走英倫、困西南、闖北美、返祖國、渡日本,無一不論其詳,泱泱中外人物800多名,令人目不暇接。」
    《華羅庚》是一本頗具特色的科普著作,見於:
    1.形象生動地重視了傳奇學者華羅庚的一生。華羅庚基本上是個學者,生前有關他的報導主要涉及學術活動。要使人物形象豐滿,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不少口碑和傳聞軼事,這就有個考證核實的問題。道聽途說和捕風捉影是不足取的。王元對所述之事,大都標明出處,對一些可質疑的事,在認真細緻的考證之後,往往在書中客觀地引證各種不同觀點的材料。《華羅庚》每章之後都列明參考資料,少則五、六篇,多則幾十篇,全書合計300餘篇。這也許反映了數學家的風格,在其它傳記中並不多見。
    2.《華羅庚》直面各次政治運動對華羅庚人生道路和學術研究的影響。在1951年的思想改造運動,1956年的向科學進軍,1957年的反右鬥爭,1958年的大躍進及1966年開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中,華羅庚挨過批判,作過檢查,說過違心話,遭過劫難......《華羅庚》尋跡其間,發掘傳主的心緒起伏和志向變遷,給人留下一種濃烈的社會的、人文的和歷史的感受,這是深深吸引讀者的地方,並能攪起讀者思考的欲望,使《華羅庚》成為研究中國現代數學史的生動的參考書。
    3.《華羅庚》一書在介紹華羅庚的數學成就時,刻意追求既不失準確性又讓普通讀者能有所了解的寫法。現代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大概是各門科學中最難向大眾普及的一種。許多具體數學成果要藉助公式來表示,而多一個公式可能會多嚇跑一群讀者。《華羅庚》大膽採用「講」一點數學的做法,全書102節中有14節出現了數學公式和定理,它們都跟華羅庚或他的學生的主要研究成果有關。對受過高等數學教育的讀者,從中可以了解這些工作的份量;對普通讀者,可以跳過這些公式,而從相關的文字敘述中大致了解這些工作在數學史上的地位。
    由於《華羅庚》的以上特點,它一經面世就引起了學界和廣大青少年的關注。
    國內已有三家出版社相繼出版此書:開明出版社(1994)、臺灣九章出版社(繁體字本,1995)、江西教育出版社(修訂版,1999)。國際知名的斯普林格出版社也已出版了《華羅庚》的英文版(1999),還將出版日文版的《華羅庚》。
    2002年11月,首屆以我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名字命名的「吳大猷科普著作金籤獎」授予了因撰寫《華羅庚》的王元院士。

相關焦點

  • 王元:數學寰宇中的摘星人—新聞—科學網
    王元院士可謂是數學寰宇中的摘星人,26歲便令中國在哥德巴赫猜想領域首次躍居世界領先地位;其後,他與老師華羅庚合作研究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提出的「華-王方法」受到學術界推崇;20世紀80年代又在丟番圖不等式組等方面取得先進成果。他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所所長、研究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數學學報》主編,聯邦德國《分析》雜誌編輯,新加坡世界科學出版社顧問等。
  • 王元院士:陳景潤是如何做數學的
    數論學家王元院士與陳景潤院士共事40年。 王元與陳景潤相識於1956年秋。王元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跟隨華羅庚教授學習數論。陳景潤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1956年,他的一篇題為《關於塔內(G.Tarry)問題》的論文受到華羅庚欣賞,應邀到北京參加當年8月召開的全國數學論文報告會。
  • 蘭溪新聞網丨王元:一生擇一事 一事鍾一生
    這是今年出版的《我的數學生活——王元訪談錄》中,王元院士的一段自述。王元,1930年4月生於蘭溪,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研究,1982年獲
  • 王元院士漫談哥德巴赫猜想
    近日,在一項面向公眾的活動中,數論學家王元院士發表了題為《漫談哥德巴赫猜想》的演講,並向熱衷於證明這一猜想的數學愛好者提出建議和忠告。 王元表示,關於哥德巴赫猜想,報紙、電臺和電視上都介紹了很多。「但報紙上的宣傳也好,群眾的理解也好,都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科學的。」王元說。
  • 科學網—王元:「能寫幾個字」的數學家
    65歲,重拾舊愛 青少年時期的王元興趣廣泛,愛繪畫愛書法、看電影讀小說,自學二胡,後來又改拉小提琴,獨獨對數學的興趣不是很大,算是個文藝青年。可自20歲他讀浙江大學,選了數學做專業後,王元就把那些興趣愛好「像戒菸一樣戒掉了」。一戒就是45年。
  • 王元先生專訪:與《中國科學》《科學通報》一個甲子的情緣
    70周年之際,我們採訪了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王元院士。王元先生出生於1930年,是中國現代著名數學家,在解析數論、代數數論以及數論方法應用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貢獻。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他就成為了「兩刊」的作者,他的很多重要的工作都發表在《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從1984年開始,王元先生連續擔任「兩刊」的編委,直至2007年卸任。在任期間,他是「兩刊」在數學學科方面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為提高「兩刊」質量作出了突出貢獻。
  • 著名數學家王元:中學生別搞「哥德巴赫猜想」
    而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王元昨日向他們潑了一瓢冷水。  王元昨日應邀給武鋼三中師生作數學科普報告。在報告中,王元向學生講述了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數學家為解決這一難題付出了多少辛勤勞動。他談了從事這一研究必須具備必要的數論基礎,告誡有興趣於這類經典問題的人,不可企圖從整數的定義出發,用簡單的 算術方法來處理這類問題。
  • 反正我知道叫王元的挺值錢的!
    隨著京東11.11全球好物節的到來,京東一百萬找王元做代言人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全球的王元都陸續浮出水面,全球的「非王元」們都在組團改名!小編偷偷說,京東找王元,是為了「玩」。而這位可愛的小姐姐,爆出的老公叫王元的緣由......
  • 上海生科院發現調控胰島素敏感性的長鏈非編碼RNA---中國科學院
    中 小】 語音播報   8月3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翟琦巍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