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創刊70周年,我們特別策劃了「我與《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系列訪談,邀請曾經關心指導或親身參與「兩刊」編輯出版工作的管理者、科學家、作者和讀者等回顧期刊發展歷史,同時展望未來,提出期望和要求。
使命歷久彌堅,同心砥礪前行,「兩刊」將以70年作為新起點,繼往開來,實現更大飛躍。
王元院士
在《中國科學》系列和《科學通報》(以下簡稱「兩刊」)創刊70周年之際,我們採訪了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王元院士。王元先生出生於1930年,是中國現代著名數學家,在解析數論、代數數論以及數論方法應用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貢獻。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他就成為了「兩刊」的作者,他的很多重要的工作都發表在《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從1984年開始,王元先生連續擔任「兩刊」的編委,直至2007年卸任。在任期間,他是「兩刊」在數學學科方面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為提高「兩刊」質量作出了突出貢獻。在這次訪談中,90歲的王元先生追憶了他與《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一個甲子的情緣。
六十年前,與「兩刊」結緣
您在《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發表過很多文章,還記得最早發表的文章嗎?
王元:《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都是1950年創刊,這兩本雜誌是中國當時最好的學術期刊,是最重要的對外和對內學術交流的窗口。因為《中國科學》還用外文發表,所以更容易進行國際交流。特別有幸,我最重要的文章都發表在《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當時的《科學通報》規定文章長度不能超過4面,所以我的工作做出來以後,首先寫成簡報發表在《科學通報》,常常過了兩三年甚至四五年,再把全文發表在《中國科學》上。
我在《中國科學》上發表的第一篇重要文章是1962年的英文文章「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large integer as a sum of a prime and an almost prime」。這篇文章的原文是中文的,登在《數學學報》上。但當時國際上對這個問題爭論得比較多,我就把這篇文章翻譯成英文發表在《中國科學》外文版上(《中國科學》當時遴選各學報優秀成果翻譯成英文集中發表)。借發表這篇文章的機會,我增加了一個4面的附錄,把國際上爭論的很多問題都說清楚了。
我在「兩刊」發表的文章,都是在《科學通報》上發表提要,在《中國科學》上發表完整的全文,這兩個雜誌少一個也不行。我發表在《科學通報》的文章有一個特點:論文證明的大綱都在裡面,所以很多外國學者或者同行,看了我在《科學通報》上發表的文章,都知道我做了什麼工作。之後再把全文發表在《中國科學》會更好,可以把工作講得更清楚。
您在「兩刊」上發表的多篇文章,有哪幾篇是您印象比較深刻的?
王元:總的說來,我在《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上發表的純數學方面的重要成果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哥德巴赫猜想的成果。有3位中國人深入研究過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可以表示成兩個素數之和,俗稱「1+1」):陳景潤、潘承洞和我。但是第一個研究這個問題的是我,然後陳景潤和潘承洞在我的基礎上,做得更好。這個問題的突破,在國際上開始受到很大的重視,因為哥德巴赫猜想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大數學家希爾伯特在20世紀的第一年提出了23個數學問題,引導以後的數學家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是希爾伯特第8個問題的一部分,全世界都很重視這個問題。中國人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做得不錯。關於哥德巴赫問題,我的研究工作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證明了3+4,該研究發表在《數學學報》。後來第二階段,我把3+4改進成2+3,該研究發表在《中國科學》; 此外,在一個猜想的前提下,證明了1+3,該研究也發表在《中國科學》,這兩篇文章很重要。我的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工作,全文都寫成英文在《中國科學》外文版上發表,提要發表在《科學通報》。第二部分為最小原根,有兩個結果,直到今天,在世界上仍是最好的。當時的提要發表在《科學通報》,然後研究的全文發表在《中國科學》上。這些是我的純粹數學的工作,對我個人來說,這兩項工作是最重要的.
後來,我跟華老(華羅庚先生)轉到應用數學。我們研究的是多重積分近似計算,在這方面我跟華老合作的文章,都先在《科學通報》上發表提要,然後在《中國科學》上發表全文。這一系列的文章全部都發表在《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上。改革開放後,科學出版社跟Springer出版社合作,用外文出版一批介紹中國學者工作的專著,第一本書就是我與華老的《積分近似計算》。寫進這本書的主要是發表在《科學通報》和《中國科學》的研究工作,再結合國外學者的一些開創性工作.
再後來,我又與方開泰教授合作,做了統計方面的研究,最原始的工作還是發表在《科學通報》上。第一篇是《關於均勻分布與試驗設計(數論方法)》,這是關於「均勻設計」的研究綱要,1981年發表在《科學通報》。後來我又做了一些哥德巴赫猜想以外的純粹數學的研究工作,也是先在《科學通報》上發表提要,然後全文投稿到國外期刊上發表。
很多重要的工作,都發表在「兩刊」
王元:我本人重要的工作基本上都在「兩刊」上發表。從1959年就開始在《科學通報》上發表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文章,到現在已經60年了,還有文章被引用。應該說,這兩個雜誌對我的幫助很大,因為當年如果沒有這兩個雜誌,國內又沒有其他雜誌可以發表,只能把文章投到國外期刊去,這些文章可能就「憋壞掉」了。改革開放以後,國外的出版社希望把這些成果總結成書,用外文發表,這些工作的原文都來自發表在《科學通報》和《中國科學》的工作。
有幾本書可以詳細了解一下。《哥德巴赫猜想》這本已經是第二版了,這裡的文章不僅講中國,而且是講全世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進展。與中國有關係的有我的研究工作,如1962年在《中國科學》上發表的那篇文章是最重要的。這本書裡也有其他中國人的文章,例如,陳景潤的「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a larger even integer as the sum of a prime and the product of at most two primes」,該文1973年發表在《中國科學》外文版; 潘承洞的「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every large even integer as a sum of a prime and an almost prime」也是1975年發表在《中國科學》外文版,這些成果直至今天仍然很重要。
《數論方法在數值分析中的應用》收錄的是我與華老在數論方法應用方面的一系列工作。我們的第一篇文章在1960年發表(Hua L K,Wang Y. Remarks concerning numerical integration. Science Record (New Series),1960, 4: 8−11),而國外同行的第一篇文章在1982年發表。我與華老合作的每篇文章,都發表在《中國科學》《科學通報》,沒有在其他雜誌發表過。《統計中的數論方法》是我與方開泰教授做的統計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國外出版。這個領域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們兩個合作的1981年發表在《科學通報》上的《關於均勻分布與試驗設計(數論方法)》。在我的論文選集中,「兩刊」的文章佔了大部分。
無論我在國外期刊發表多少文章,其原始內容都發表在「兩刊」上,這些內容在今天仍有參考價值,所以我不能不感謝「兩刊」。可以這樣說,作者和雜誌是互相依存的關係:我們作者依靠「兩刊」成為數學家,「兩刊」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作者,在國際上贏得了很好的聲譽。
王元先生展示的幾本書。(a)《哥德巴赫猜想》; (b)《數論方法在數值分析中的應用》; (c)《統計中的數論方法》; (d)《王元論文選集》
二十四年,當好「兩刊」編委
1984~2007年,您在20多年間連續擔任「兩刊」編委,期間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記憶?
王元:我擔任了20多年的「兩刊」編委,有兩次會議我還記憶猶新:1997年,在懷柔召開的由周光召先生主持的「兩刊」全體編委會議;2010年,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召開的「兩刊」創刊60周年慶祝會議,會上我還受到了表揚。雖然不是雜誌的主編,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是雜誌在數學方面的主要負責人。擔任編委期間我認真負責,文章在送審之前,我都要把把關。我一直認為,提高文章質量對雜誌最重要。質量不高的文章不能錄用,如果刊登出來,我要負責任。文章中有一些小錯誤避免不了,但如果有作者說解決了哥德巴赫猜想,我籤字發表出來,那我這個編委就應該撤職。因為哥德巴赫猜想這個問題,只要往前推進一點,在歷史上就會有一個腳印,談何容易。
您在作為編委組織審稿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比較棘手的稿件? 是如何判斷和處理的?
王元:遇到的主要問題就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哥德巴赫猜想有多難,自認為解決了這個問題,投稿給《中國科學》。這種現象很普遍,直到今天也還不斷出現。其實,這麼大的問題,解決起來難上加難。如果作者覺得自己做對了,可以把稿件放到網際網路上,讓大家評判。就像俄羅斯的佩雷爾曼一樣,把他解決龐加萊猜想的系列論文放到網際網路上(arXiv.org),全世界的數學工作者都可以審查。審查通過了,大家公認是佩雷爾曼解決了龐加萊猜想。再舉個例子,日本的望月新一,他把自己關於ABC猜想的證明發布到網際網路上,後來被發現有錯,然後就從網站上撤掉了。哥德巴赫猜想已有350年了,這麼大的問題解決與否,一兩個專家說了不算。那些自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可以把他的證明過程發布到網際網路上,讓大家來審查和評判。
「兩刊」一定要把握一個原則:如果有人說解決了某些大問題,不要相信,即使說改進了,也要打個問號。過去很多人自稱改進了某個問題,結果最後發現錯了。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有優秀的數學家,如陳景潤、潘承洞,能夠對其改進一點點,就已經相當不容易了。陳景潤最重要的證明「1+2」的文章(陳景潤證明了每個大偶數可以表示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也是先後在《科學通報》和《中國科學》發表的。
創刊70周年,寄語「兩刊」
對《中國科學:數學》的未來發展,您有哪些建議與期望?
王元:對雜誌發展來講,主編是最重要的,把握雜誌的大方向。學術上,現在《中國科學:數學》幾位副主編分別對各自學科的稿子把關,可以保證雜誌發表數學各個細分學科最優秀的稿件,不斷提高雜誌的整體水平。宣傳上,編輯部現在很重視宣傳方面的工作,把雜誌上刊登的優秀研究成果廣泛傳播,這個工作很重要。我也注意到,現在《中國科學:數學》可以發表一些綜述性文章了,這也是很好的做法,可以起到引領數學研究發展的導向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