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創刊70周年,我們特別策劃了「我與《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系列訪談,邀請曾經關心指導或親身參與「兩刊」編輯出版工作的管理者、科學家、作者和讀者等回顧期刊發展歷史,同時展望未來,提出期望和要求。
使命歷久彌堅,同心砥礪前行,「兩刊」將以70年作為新起點,繼往開來,實現更大飛躍。
陳祖煜,出生於194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水利系,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水利水電工程、土木工程專家,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常務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與巖土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三峽、小浪底、長江幹堤加固等工程的安全鑑定、驗收和諮詢專家,汶川地震專家組成員。
陳祖煜先生2006年成為《中國科學: 技術科學》編委,2018年起任顧問編委。2006~2012年間,他擔任中國科學院學部第一屆和第二屆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員會委員。在近15年的時間裡,參與了「兩刊」(《中國科學》《科學通報》)改革的大量工作,指導和支持期刊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兩刊」創刊70周年之際,我們專訪了陳祖煜先生,請他回顧了在「兩刊」的工作體會,也提出了對期刊發展的建議和期望。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祖煜
編委最重要的職責就是為期刊爭取優秀成果
在長期擔任《中國科學》編委的過程中,您認為編委最重要的工作職責是什麼?
陳祖煜:作為《中國科學: 技術科學》中英文刊的編委和顧問編委,特別是作為一名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的院士,我認為,義不容辭的職責就是鼓勵和引導更多的中國學者重視本國期刊,爭取更多的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優秀創新成果在本國的學術刊物上發表。多年以來,我也一直堅持這麼做。我很喜歡為期刊挖掘高質量稿源,特別是圍繞重要工程項目,推薦對基礎和應用研究有借鑑和指導作用的重要成果發表在《中國科學》。我相信別的編委也在做類似的工作。
《中國科學》發表的很多具有重要意義的優秀成果都來自編委的組織和推薦,您能否回顧一下推薦過的重要文章?
陳祖煜:近年來,中國科學家的科研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在不斷進步,我們的期刊要儘可能反映我國工程技術方面的重要項目進展,讓國內外學術界了解我國科技發展的現狀和熱點問題,擴大期刊的影響力。結合自己的專業方向,我邀請了一系列這方面的重要成果。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處於震中附近的高156 m的紫坪鋪大壩的安危受到了廣泛關注。紫坪鋪大壩位於成都平原上遊,大壩主體一旦受損,水患將危及整個都江堰市,後果不堪設想。為做好水利工程的防震工作,專家組第一時間緊急奔赴救災一線勘察搶修。最終,紫坪鋪大壩成為世界上第一座經受住強震考驗的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壩。當時,我邀請了在現場調查搶險第一線工作了一個月的專家組成員關志誠總工程師撰寫了一篇內容詳實的調研論文。2018年,在四川和西藏交界處連續發生山體滑坡,堵塞金沙江,形成白格堰塞湖,具有潰決洪水威脅。我邀請了在前方指揮部工作的長江水利委員會的顧問專家蔡耀軍等貢獻了一篇英文稿件。
雖然相關研究的論文在國內外也有不少,但我組織的這些稿件的內容和數據是第一手資料,出版前作者數十次校訂,具有更高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不僅有學術價值,也有應用價值。
您曾圍繞咱們國家的重要工程項目組織了多個專題,可否介紹一下您的經驗,讓年輕編委們學習參考?
陳祖煜:《中國科學》是綜合性的刊物,策劃出版專題是爭取優秀稿源的有效手段,也便於讀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某方面內容。專題的組織要注意兩點: 一是選題要緊密追蹤國家重大專項或者行業熱點; 二是一定要進行嚴格、公正的評審,杜絕「搭車」的文章,我組織的專題都有相當數量的退稿。2017年,我曾組織了一期「三峽水利樞紐: 工程技術和生態環境」專題。因為有關三峽工程在生態和環境方面的影響,一直是社會關注的工程技術熱點問題,這個專題根據三峽工程運行後的實際觀測和分析科學地評價了其生態和環境方面的效應,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2017年,專題中一篇胡春宏院士的文章「三峽工程泥沙問題解決途徑與運行效果研究」入選了第二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
除了國內的重要成果,您也為我們推薦了一些優秀國際稿件,您認為哪篇最有代表性?
陳祖煜:2015年,我推薦了美籍華人石根華先生經過20多年研究完成的長篇論文「Contact theory」。這篇文章原創性地提出了非常簡潔高效的接觸理論,可用於處理任意形狀不連續體之間的接觸問題,解決了三維非連續計算領域的一個重、難點問題,能夠應用於巖體工程、機械工程等領域的接觸和碰撞問題求解,為減少工程災難、提高工程安全性發揮重要作用。我記得學界和工程界評價這項工作時認為: 這份答卷,對於世界領域工程計算的意義,是「劃時代的」。該文一經發表就引起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曾被評為ESI熱點論文,對於提升刊物國際影響力起到了促進作用。
石根華是「兩刊」的老作者了。早在1978年,他就曾在《中國科學》的中英文版上發表過文章。2007年國際巖石力學會50年會議的會標,就是石根華1978年論文中的赤平投影圖。時隔37年,他的文章能再次刊登在《中國科學》英文版,對於刊物和他本人來說,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編委要帶頭宣傳期刊
您不僅重視組稿,也特別重視刊物宣傳。您曾在多個場合,不遺餘力地宣傳期刊,幫助期刊擴大影響。您對期刊今後的宣傳工作有哪些建議?
陳祖煜:期刊的宣傳範圍要廣,力度要大。編委要帶頭宣傳,發揮力量,積極為期刊代言。我比較重視會議上的宣傳,在大會報告上介紹期刊相關成果,也曾在學術會議上和編輯一起組織期刊論壇和座談會,邀請院士、專家和活躍的作者參加。在會上請編輯介紹期刊情況,並現場答疑,既能廣泛宣傳期刊,擴大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和顯示度,也能直接組稿約稿,還可以聽取很多建設性意見。另外,結合會議特點,期刊要在細節上下功夫,多跟會議主辦方合作。比如有一次會議會務組為每位參會代表提供U盤,把相關文章集提前拷貝在U盤裡; 再有把期刊座談會的信息列在會議手冊上,宣傳效果也很不錯。編輯部應該多參加相關學術會議,通過面對面的宣傳和交流增進期刊的知名度,我想編委們會儘可能地提供幫助和支持。
期刊面前人人平等
中國科學院學部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動「兩刊」的發展,能談談您的看法嗎?
陳祖煜:「兩刊」是中國科學院主辦的期刊,發展水平應隨著中國科研水平的提高而提升,學部政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擔任學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員會委員的7年裡,一年開4次會,每一次都有一個雷打不動的議題,就是關於「兩刊」的工作。中國科學院學部一再強調,希望院士向「兩刊」投稿,特別是新當選的院士。我贊成這一呼籲,希望大家都重視此問題,把最好的科技成果送到「兩刊」,助力實現世界科技強國。
但是,在期刊面前人人平等,對於院士的論文,審稿程序和標準應和普通作者完全一樣,質量不合格照樣退稿。我想每一位投稿的院士都不會介意這件事,沒有哪位學者在一生中所投的稿件百分之百被錄用。投稿、退稿、修改、換一個刊物重新投稿、重新修改直至錄用,本來就是我們學術生涯中的一部分經歷,我們的論文寫作能力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成長的。
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化是必然趨勢
您對《中國科學》今後的發展有什麼期望?
陳祖煜:隨著科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科技期刊國際化發展是必然趨勢。我一直關注著《中國科學》英文刊的國際化問題,期望加快國際化進程。國際學術界許多以國家署名的刊物國際化程度都很高,比如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下屬的十幾個刊物,都有相當多的國外作者投稿。然而,目前我們英文刊的國外學者投稿量佔比還太少,對國際稿源的吸引力有限。2010年,我們把《中國科學》的英文刊名Science in China改為了Science China,這一字的差別反映了刊物的辦刊宗旨和定位,說明本刊並不限於發表中國學者在中國產生的學術成果,而是歡迎國內外所有高質量的創新性成果。
您認為加快刊物國際化進程應採取的措施有哪些?
陳祖煜:我們經常用辦全運會還是辦奧運會來比喻一件事的國際化程度,我認為英文學術期刊應該辦成「奧運會」。我們要打造一個高水平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爭取國際學術界的共同參與。在國際化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編委會應繼續加強國際優秀稿源的組稿力度,特別是在專題中增加國際稿源的比例,同時號召更多的有影響力的華人科學家,希望他們多約請國際稿源。編輯部可以加強與國際知名出版機構和學術機構的合作,同時多關注相關國際優秀期刊組織出版的高影響力專題; 加大海外審稿人的比例,使海外科研人員多了解我們; 加快評審速度,更加努力提供優質服務; 通過國際會議和媒介擴大海外傳播力度。逐步實現期刊從稿源、審稿、讀者到傳播的全方位國際化,從而吸引更多國外學者,包括海外華人學者的優秀稿件。讓院士和編輯共同努力,為提高「兩刊」學術水平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做出貢獻。祝願我們的期刊早日取得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