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學評論》影響因子達到8.0 位列全球綜合類期刊第五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國家科學評論》影響因子達到8.0 位列全球綜合類期刊第五

2016-06-22 科學出版社

【字體:

語音播報

  美國時間6月13日,湯森路透公布了2015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2014年創辦的我國第一份英文版綜述性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成為亮點之一,它的首個影響因子達到8.0,在全球綜合類期刊中緊隨《美國科學院院刊》,位列第5名。

  NSR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主辦、《中國科學》雜誌社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由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出任主編,常務副主編為蒲慕明,薛其坤、高松、施一公、周忠和、逯高清、郭雷分別擔任學科副主編。NSR編委會由170名國際知名科學家組成,其中近半數為國際編委,包括4名諾貝爾獎得主。該刊報導範圍涵蓋數理科學、化學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等六大領域。

  NSR定位於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中外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成就,深度解讀重大科技事件、重要科技政策,旨在展示中國及世界前沿研究和熱點研究的最新進展和代表性成果,引領學科發展,促進學術交流。創刊號於2014年3月正式出版,2015年6月17日即被SCI收錄。

  作為一本多學科綜述性期刊,NSR創刊以來發表了110餘篇由國際知名科學家撰寫的綜述或觀點類文章,組約了拓撲絕緣體、RNA前沿研究、感染與免疫、石墨烯、催化、青藏高原、網絡科學等十餘個專題文章,先後對楊衛、丁仲禮、李家洋、白春禮、高福、徐冠華、於淥、陳竺、王貽芳、Gerhard Ertl、Avelino Corma等20餘位科學大師和國家科技管理者進行了訪談,圍繞中國科學基金資助體系與研究創新、國際合作研究、高等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科研誠信、轉基因作物、傳統中醫的未來發展、清潔能源、納米科技等國家科技政策與前沿熱點論題組織了十餘場論壇,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刊物各欄目的內容,提高了可讀性,同時也為爭取中國科技界的話語權,為中國科學家發出自己的聲音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此次SCI影響因子的發布,表明NSR受到了海內外科學家和國際期刊界的關注和認可,標誌著我國學術期刊在國際一流多學科綜合性期刊群中已佔有一席之地。

  與此同時,由《中國科學》雜誌社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的《中國科學》系列(SCIENCE CHINA Series)及《科學通報》(Chinese Science Bulletin)英文刊的SCI影響因子均創歷史新高。《科學通報》英文刊的總被引頻次達到11001次,位居國內SCI期刊之首。

  美國時間6月13日,湯森路透公布了2015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2014年創辦的我國第一份英文版綜述性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成為亮點之一,它的首個影響因子達到8.0,在全球綜合類期刊中緊隨《美國科學院院刊》,位列第5名。
  NSR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主辦、《中國科學》雜誌社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由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出任主編,常務副主編為蒲慕明,薛其坤、高松、施一公、周忠和、逯高清、郭雷分別擔任學科副主編。NSR編委會由170名國際知名科學家組成,其中近半數為國際編委,包括4名諾貝爾獎得主。該刊報導範圍涵蓋數理科學、化學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等六大領域。
  NSR定位於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中外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成就,深度解讀重大科技事件、重要科技政策,旨在展示中國及世界前沿研究和熱點研究的最新進展和代表性成果,引領學科發展,促進學術交流。創刊號於2014年3月正式出版,2015年6月17日即被SCI收錄。
  作為一本多學科綜述性期刊,NSR創刊以來發表了110餘篇由國際知名科學家撰寫的綜述或觀點類文章,組約了拓撲絕緣體、RNA前沿研究、感染與免疫、石墨烯、催化、青藏高原、網絡科學等十餘個專題文章,先後對楊衛、丁仲禮、李家洋、白春禮、高福、徐冠華、於淥、陳竺、王貽芳、Gerhard Ertl、Avelino Corma等20餘位科學大師和國家科技管理者進行了訪談,圍繞中國科學基金資助體系與研究創新、國際合作研究、高等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科研誠信、轉基因作物、傳統中醫的未來發展、清潔能源、納米科技等國家科技政策與前沿熱點論題組織了十餘場論壇,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刊物各欄目的內容,提高了可讀性,同時也為爭取中國科技界的話語權,為中國科學家發出自己的聲音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此次SCI影響因子的發布,表明NSR受到了海內外科學家和國際期刊界的關注和認可,標誌著我國學術期刊在國際一流多學科綜合性期刊群中已佔有一席之地。
  與此同時,由《中國科學》雜誌社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的《中國科學》系列(SCIENCE CHINA Series)及《科學通報》(Chinese Science Bulletin)英文刊的SCI影響因子均創歷史新高。《科學通報》英文刊的總被引頻次達到11001次,位居國內SCI期刊之首。

列印 責任編輯:陳丹

相關焦點

  • 「兩刊」和《國家科學評論》SCI影響因子取得新突破
    《中國科學》系列(SCIENCE CHINA Series)和《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以下簡稱「兩刊」,均指英文刊)全部9種期刊的SCI影響因子創下歷史新高,平均提升51%,《中國科學:化學》和《科學通報》影響因子突破4;共有11種出版刊物邁入國際同領域期刊排名的Q1區,佔國內進入Q1區的35種期刊的31%。
  • 《國際數字地球學報》影響因子登頂中國地球科學SCI期刊第一名
    7月30日,美國湯森路透發布《2013年期刊引文報告》。報告顯示,《國際數字地球學報》(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IJDE,以下簡稱《學報》)2013年影響因子突破2.0,2年期影響因子為2.056,5年期影響因子達2.242,2年期和5年期影響因子在全球27種遙感類期刊中分別位列第10位和第8位。
  • 國產高分化學、材料類SCI期刊盤點
    NSR的最新影響因子達到13.222,位列全球多學科綜合類期刊的第3名(4%,Q1),進入中科院分區綜合性期刊1區;所有文章開放獲取,綜述以約稿為主,研究論文接收自由來稿。在嚴把質量關的前提下,NSR將增加研究論文的出版量,要求論文兼顧新穎性、突破性和廣泛興趣性,學術水平達到專業領域前5%。
  • NSR和「兩刊」SCI影響因子取得新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系列(SCIENCE CHINA Series)和《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以下簡稱「兩刊」,均指英文刊)全部9種期刊的SCI影響因子創下歷史新高,平均提升51%,《中國科學:化學》和《科學通報》影響因子突破4;共有11種出版刊物邁入國際同領域期刊排名的Q1區,佔國內進入Q1區的35種期刊的31%。
  • ESI 綜合類期刊及其影響因子
    最近兩次物理類國內機構表現可參見推文2020年5月中國大陸物理ESI前1%機構排名2020年3月中國物理學科ESI 前1%單位 ESI分為22個學科,綜合學科包含57個期刊,其影響因子分布區域如下。序號影響因子IF期刊數1>51125>IF>21232>IF>194<125具體期刊及其影響因子列表如下1 NATURE 43.070
  • 新疆師範大學社科學報複合影響因子位列全國綜合類人文社科期刊第2位
    據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16版)顯示,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複合影響因子為2.568,在全國623家綜合類社科期刊資料庫中名列第2位,僅次於《中國社會科學》。綜合影響因子為1.854,在全國623家綜合類社科期刊資料庫中名列第3位,僅次於《中國社會科學》和《開放時代》。
  • 2017年SCI影響因子公布,17個中國期刊首次獲得影響因子
    ,來自中國的期刊《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影響因子 9.408,排名綜合類第 6 。被稱為「兩刊」之一的《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影響因子 4.136,排名綜合類第 11 位。
  • 爭奪科技大數據:高影響因子期刊出現「中國陣營」
    《細胞研究》在國際分子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升至第九;創辦僅兩年的《國家科學評論》,首次亮相即進入全球綜合期刊前五;創辦於2013年的《光:科學與應用》已成為國際光學界頂級雜誌……昨天,湯森路透發布2015年度《SCI期刊分析報告》,一批中國自然科學學術期刊表現搶眼。 與10年前的「一潭死水」相比,中國科技期刊如今已在世界科學界發出新啼。
  • 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
    例如,2019年SCI材料科學領域的集合影響因子(Aggregate Impact Factor)為5.274(即將材料科學領域的314種期刊視為同一份期刊來計算影響因子),而數學領域324種期刊的集合影響因子為0.993,兩者相差超過5倍。3.
  • 《國家科學評論》:內容比「標籤」更重要
    ■本報記者 胡珉琦10年前,我國的SCI論文數和高被引論文數已經分別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五,但在最能代表科研綜合實力的多學科綜合性期刊方面,卻十分欠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科學出版社董事長林鵬在2012年初開始著手策劃並組織創辦定位為國際頂尖的綜合性學術期刊。
  • 重磅,交大學術期刊影響因子首次破10!
    6月29日晚,Clarivate Analytics 公布了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上海交通大學本次共10本期刊被SCI檢索,有2本影響因子超過5分,4本期刊影響因子增幅15%以上,領域涵蓋醫學、數學、材料學、生物學和工程學等學科。
  • 2018SCI期刊影響因子新鮮出爐(附全部SCI影響因子)
    增加2017年圖書引文索引資料庫(Book Citation Index)對JCR期刊的引用,其中,自然科學領域的期刊被引用了120萬次(11.8萬計算入期刊影響因子),社會科學領域的期刊被引用了30.3萬次(1.8萬計算入期刊影響因子)。
  • 2019化學類期刊SCI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這個東西對眾多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影響因子,以及的它的意義。
  • 這本國產SCI,今年影響因子超16分,連續兩年超10+
    從現有的記錄來看,NSR的2020年影響因子(JCR2019)是16.693,2019年影響因子(JCR2018)是13.222,2018年影響因子(JCR2017)是9.408。《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創刊於2014年,定位於一份具有戰略性、導向性的高端綜合類英文期刊(月刊),報導範圍涵蓋數理科學、化學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等六大領域。
  • 2020年體育科學SCI期刊影響因子報告
    該期刊近年來總體呈現繼續上漲趨勢,2018年為自引率僅為0.2%。體育科學(Sport Sciences)方面,總收錄期刊比上一年度新增兩種期刊,總目錄達到85種,這是除了2011年85種之後,年度收錄期刊數量再次升至最高。
  • 2018SCI期刊影響因子新鮮出爐(附全部SCI影響...
    涵蓋了80個國家/地區、234個學科的11,655種期刊; 276種期刊首次獲得期刊影響因子增加2017年圖書引文索引資料庫(Book Citation Index)對JCR期刊的引用,其中,自然科學領域的期刊被引用了120萬次(11.8萬計算入期刊影響因子),社會科學領域的期刊被引用了30.3萬次(1.8萬計算入期刊影響因子)。
  •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平均影響因子多少?權威數據出爐
    作者:李晨陽來源:科學網今年 8 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意見明確提出,到 2035 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團。
  •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中國共有九種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上海原創」期刊佔據1/3    ■
  • Wiley期刊的影響因子有所提高
    .於7月11日宣布其被收錄在Thomson ISI® 2011年期刊引用報告(JCR)中的期刊比例實現了連續增長。共在其所出版的所有期刊中,Wiley出版物在22種期刊引用報告學科類別中排名第1位,在93種類別中排名前3位,排名前10位共計333次(這一數字在2010年的期刊引用報告中為317次)。 Wiley在50個期刊引用報告學科類別中出版的期刊數量佔據最大份額,總計出版10.9%的期刊與10.7%的文章,獲得了11.4%的被引用次數。
  • 揭開影響因子的學術畫皮③:綜述為王,期刊異化
    二〇一六年我們在《讀書》發表了兩篇討論影響因子的文章,第五期上的《影響因子是用來賺大錢的——揭開影響因子的學術畫皮(一)》旨在揭示影響因子遊戲的商業性質,以及該遊戲發起和主持者的私人商業公司身份。我們對《臨床醫師癌症雜誌》二〇〇一年來的 SCI數據做了統計,結果表明:它的上述兩種報告,為影響因子做出的貢獻始終超過 70%,基本上在 80%附近擺動,在最突出的二〇一〇年,貢獻比例甚至高達 86%。這個期刊的影響因子從二〇〇一年的 35,連年上升,二〇一三年達到峰值 162;而從二〇〇五年起,它的影響因子就雄踞全球 SCI期刊第一位,至今保持不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