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學術期刊的發展,海內外華人科學家的支持必不可少。近年來,隨著國內學術期刊團隊的辛勤耕耘和不斷努力,國內多個學術期刊已經取得很不錯的成績,大量優秀科研成果在國內優秀期刊上發表。可能你現在還覺得,國內期刊影響力不夠,卻不知道國內優秀的SCI期刊,門檻已經很高了。終有一天,你或許會因為在某一本優秀的國產期刊上發表過文章而感到自豪。
有鑑於此,國內能源材料化學領域的10本優秀SCI期刊,《國家科學評論》、《科學通報》、《納米研究》、《納微快報》、《中國科學:材料科學》、《中國科學:化學》、《綠色能源與環境》、《能源環境材料》、《能源化學》,小編對期刊做一個基本介紹。
註:以下按照期刊中文名首字母拼音排序
《國家科學評論》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
2018年IF:13.222
期刊介紹:《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創刊於2014年,定位於一份具有戰略性、導向性的高端綜合類英文期刊(月刊),報導範圍涵蓋數理科學、化學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等六大領域。NSR由中國科學院主管,科學出版社主辦,《中國科學》雜誌社編輯出版,海外合作出版商為牛津大學出版社;主編為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執行主編為蒲慕明,各學科副主編為薛其坤、高松、施一公、周忠和、趙東元、郭雷,各學科評審組長為祝世寧、席振峰、吳仲義、郭正堂、蘇寶連、黃如。NSR的最新影響因子達到13.222,位列全球多學科綜合類期刊的第3名(4%,Q1),進入中科院分區綜合性期刊1區;所有文章開放獲取,綜述以約稿為主,研究論文接收自由來稿。在嚴把質量關的前提下,NSR將增加研究論文的出版量,要求論文兼顧新穎性、突破性和廣泛興趣性,學術水平達到專業領域前5%。
期刊官網:https://academic.oup.com/nsr
《國家科學評論》微信公眾號
《科學通報》(英文版)
Science Bulletin
2018年IF:6.277
期刊簡介:
主編說:Science Bulletin既有著輝煌厚重的歷史, 又承載著繼往開來的重任。Science Bulletin致力於為中國的科學家打造一個高水平的期刊平臺, 第一時間發聲!
報導範圍: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 主要涵蓋物理學與天文學、化學、生命科學、醫學科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工程科學以及新興和前沿交叉學科。
欄目設置:Article, Review, Perspective, Short Communication,News & Views, Research Highlight, Correspondence, Commentary
出版周期:首輪同行評議平均28天內完成; 錄用後1周內在線出版(ScienceDirect); 每年出版24期。
JCR影響因子6.277,位列全球64種多學科綜合類期刊第8位,國際綜合類期刊Q1區。
位列中科院分區綜合性期刊1區。
主頁:
www.scibull.com&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science-bulletin
《綠色能源與環境》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GEE
SCIE收錄
期刊簡介: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GEE) 創刊於2016年,致力於創辦一本中國辦的能源環境領域的國際一流英文期刊。GEE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與中國科技出版傳媒集團共同主辦,KeAi、Elsevier集團出版發行,主編為張鎖江院士。GEE 主要刊載綠色能源與環境領域的科學前沿、學科發展趨勢和多領域交叉的原始創新成果、快訊、綜述等,所有文章在ScienceDirect資料庫全文開放獲取,目前對讀者與作者均為免費。2019年10月GEE被SCIE資料庫正式收錄,預計2020年獲得首個影響因子。
全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green-energy-and-environment
編委團隊:GEE 編委由來自15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48位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組成,編委中H-index>50的36人, 院士11人(外國3人),高被引科學家11人。2018年12月成立青年編委會(23人),其中國家傑青4人,國家優青8人,北京傑青1人,H-index>30的18人。
《綠色能源與環境》微信公眾號
《納米研究》
Nano Research
2018年IF:8.515
期刊簡介: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和中國化學會主辦,施普林格·自然集團負責海外發行的國際化、多學科交叉的英文國際專業學術期刊。本刊主要發表納米研究領域具有原創性的世界一流科研論文以及世界頂級科學家撰寫的權威性、全面性的綜述論文,文章內容涉及納米研究領域的各個方面。快速的文章評審和出版是該刊的特點。創刊一年半即被SCI收錄,期刊影響因子穩步上升,2018年為8.515,在所屬的4個學科始終位於Q1區。目前有SCI、EI、SCOPUS等近20個資料庫收錄該刊。本刊曾獲得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中國百強科技期刊等多項大獎。
《納米研究》微信公眾號
《納微快報》
Nano-Micro Letters, NML
2018年IF:9.043
期刊簡介:是上海交通大學主辦、Springer合作出版的多學科交叉的英文學術期刊,主要刊載納米/微米尺度相關的高水平研究文章與評論、快訊等。《納微快報》於2009年創辦,2012年被SCI收錄,影響因子為9.043(即時IF=11.7),材料/納米/物理三個學科JCR排名居Q1區前15%。中科院期刊分區入選工程技術1區TOP期刊,且材料/納米/物理三個學科均居1區。曾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中國高校傑出/百佳科技期刊」、「上海市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等榮譽。
《能源環境材料》
Energy &Environmental Materials,EEM
期刊簡介:EEM是由鄭州大學和John Wiley & Sons, Inc.聯合出版的一本英文國際期刊。期刊主要面向能源捕獲、轉換、存儲和傳輸材料以及潔淨環境材料。能源和環境是當今世界所面臨的兩大挑戰,開發環境兼容、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材料及技術是人類社會緩解化石能源危機的必由之路。EEM為來自於化學、物理、材料、工程等多學科及交叉學科的研究者提供交流平臺,激發新火花、提出新概念、發展新技術、推進新政策,共同致力於清潔、環境友好的能源技術研發以及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期刊入選2017年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項目D類支持,期刊於2018年4月出版第一期,目前已出版八期,發表文章42篇,截止2019年12月1日總引用次數達300餘次。
官網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5750356
《能源環境材料》微信公眾號
《能源化學》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JEC
2018年IF:5.162
期刊簡介:《能源化學》(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JEC)出版電化學、太陽能、氫能、生物質、CO2轉化與捕獲、化石能源優化利用、能源材料等領域中相關的化學研究。立足能源領域、引領國內前沿、面向國際舞臺。影響因子逐年提升,2018年SCI影響因子達到5.162,Q1區,進入中科院分區化學大類1區。
期刊近三年實現了「來稿數量、出版數量、出版質量和國際影響力」共同提高,並表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逐步成為展示國內外能源領域重大研究進展的出版平臺、世界了解中國能源研究前沿科技活動的重要窗口。
期刊官網:
https://www.journals.elsevier.com/journal-of-energy-chemistry
《能源化學》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學:材料科學》
SCIENCE CHINA Materials,SCMs
2018年IF:5.636
期刊介紹:SCIENCE CHINA Materials創刊於2014年底,是《中國科學》系列期刊之一,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雜誌社出版。SCMs刊文範圍涵蓋材料科學的各個領域,尤其側重於報導納米結構材料、能源催化材料、光電材料和生物醫用材料等前沿研究領域的代表性成果。創刊五年來,SCMs已被SCI、EI、Scopus等資料庫收錄,成為國內外材料科學相關學科的科研人員及時交流科研成果與思想的重要平臺。2018年影響因子為5.636,位列全球材料類綜合期刊Q1區。
期刊特色:
國際一流的編委會和專業化的編輯團隊;
高質量、高效率的國際化審稿;
重大突破性原創論文「綠色通道」快速發表;
論文接受後即提前上線發表;
全方位、多渠道的國際推廣傳播
《中國科學:材料科學》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學:化學》
Science China Chemistry,SCC
2018年IF:6.085
期刊簡介:Science China Chemistry是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的綜合性化學期刊,致力於快速報導化學科學及其交叉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方面的創新性成果。先後獲得中國科協「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項目"、「中國科技期刊登峰行動計劃項目」和"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項目"資助,並多次入選「百強科技期刊」、「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提名獎」等。
歡迎您在Sci.China Chem.平臺展示優秀科研成果:
免收審稿費、版面費和網絡彩圖費
平均審稿周期25天
接收後即分配doi號在線預發表
開通綠色通道快速評審突破性研究成果
高質量文章免費開放(Open Access)三個月
《中國科學:化學》微信公眾號
(來源:中國科學材料 版權屬原作者 謹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