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的蟬鳴悄悄掠走了光陰,還沒來及反應,已是炎炎盛夏,轉眼間魔幻的 2020 年已然過去一半。
每到年中過半,便是一年一度科研狗的盛會,因為關係每個科研工作者畢業、晉升、評職稱的直接因素——期刊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新鮮出爐了。
1. 國產期刊的領頭羊
Cell Research 喜破 20 大關
CNS 可謂是學術界的三座高峰,今年的 CNS,除 Nature 影響因子稍有下降外,其他兩本期刊均呈上漲趨勢:
Nature 依舊領跑處於領頭的位置(42.778 分),Science(41.845 分)和 Cell(38.637 分)經過多年的苦苦追趕,終於今年迎頭趕上,差距漸小,三本頂級期刊未來可能會並駕齊驅。
因隸屬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出版社而素有「中國版 Nature」之稱的國內基礎研究類影響因子老大——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最新影響因子 20.507。
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隸屬 Nature 出版社,輔有中科院加持,目前已成為我國細胞生物學領域傑出的學術期刊,其學術水平已可與 Nature、Science 子刊相媲美,在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優秀期刊界牢牢佔據著一席之地。
充滿古老東方神韻的期刊封面
(圖片來源:官網)
其影響因子由最初的 2.0 到 2009 年超過 8,再到 2012 年超過赫赫有名的 EMBO J 和 PNAS 達到 10.526。
實現了我國科技期刊首次超過 10 的歷史性突破,此後一鼓作氣,今年更是突破 20 大關,可喜可賀,值得大肆宣揚。
Cell Research 影響因子變化趨勢
(圖片來源:Web of Science)
2. 國產綜合類期刊扛把子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再續輝煌
對標百年經典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中國科學院院刊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國家科學評論》今年影響因子繼續攀升至 16.693。
其至誕生起便星光璀璨、群星環繞,由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擔任主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蒲慕明擔任常務副主編,薛其坤院士、施一公院士、周忠和院士等分別擔任各學科副主編,保駕護航。
雖官網影響因子還未及時更新,但紅色喜慶的界面仿佛預示著再續輝煌
圖片來源: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官網
創刊於 2014 年的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僅用不到 6 年時間便領跑全球,在 JCR 全球綜合期刊中排名第 3 位,僅次於 Nature 和 Science,自引率不到 1% 的同時做到審稿周期 2 月之內,實屬不易
全球頂尖綜合期刊 TOP5
(圖片來源:筆者自己做的)
若單從影響因子上來看,National Science Review(IF:16.693)已經超過 PNAS(IF:9.412),但雙月刊的發文量遠少於 PNAS,希望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未來再接再厲,輝煌繼續。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影響因子變化趨勢
(圖片來源:Web of Science)
3. 國產醫學類期刊排頭兵
STTT 一年翻近 3 倍
想必關注國產 SCI 期刊的小夥伴,對剛獲第二個影響因子就高達 13.493 的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STTT)震驚不已。
創刊於 2016 年的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是由大名鼎鼎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 Springer Nature 出版集團合辦的英文學術期刊。
2019 年被 SCI 資料庫正式收錄首發影響因子便高達 5.873,短短一年時間更是翻近 3 倍達到傲人的 13.493。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影響因子變化趨勢
(圖片來源:Web of Science)
致力於在信號轉導與靶向治療領域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 STTT 編委強大,血脈正統,發表腫瘤相關研究的同時也發表其它重大疾病及相關疾病的基礎研究,如自身免疫病、臨床醫學類等等。
每年只發表百餘篇文章的版面,足以保證稿件的質量。同時,國際化的編委團隊也為雜誌注入優秀的基因,可謂又一束熠熠生輝的國貨之光。
卡通味十足的官網
(圖片來源:Nature)
當然,除以上三本領軍的國產 SCI 外,整體國產期刊表現不俗,大多數期刊的影響因子都實現了上漲,5 分以上的期刊有 25 本,與去年相比新增 5 本期刊。
除 STTT 外,影響因子 5 分以上國產 SCI 前 25 強
(圖片來源:Clarivate Analytics)
還記得去年科技部印發的《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通知嗎?
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不是不重視 SCI 論文,而是指出「加快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進領軍期刊建設,培育重點期刊、梯隊期刊,鼓勵創辦高起點英文期刊,提高中文期刊英文摘要質量」,這註定是國產 SCI 相繼崛起的催化助燃劑。
除政策助力外,當然國產 SCI 期刊自身強勁、博大精深,總會有一款適合你:
如果你是生物醫學背景,可以考慮 STTT(IF 13.493)、Protein&Cell(IF 10.164)、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IF 8.484)等;
植物學方向的你可以投稿 Fungal Divesity(IF 15.386)、Molecular Plant(IF 12.084)等;
如果你是生物、材料、工程、物理、化學融會貫通,交叉應用,納米學科 Nano Research(IF 8.183)、Nanoscale(IF 6.895)敞開大門.....
眾人拾柴火焰,國產 SCI 正成為學術界一方寬廣肥沃的土壤,作為科研工作者的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身體力行的為國產 SCI 發展添磚加瓦。
最後希望國產期刊能夠借風飛翔、升級換代,縮短審稿周期的同時吸收更多高水平文章,讓國內學者把論文寫滿祖國的大江湖海、名山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