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八成受訪大學生願意支持國貨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是情感流露,亦是理性選擇
  近八成受訪大學生願意支持國貨

  今年剛畢業的方楠自稱是某國產品牌的忠實擁躉,從家居用品到電子產品,小到一隻籤字筆,大到一臺液晶電視機,該品牌的商品都是他的第一選擇。

  作為00後的「排頭兵」,今年大四的黃佩鳴同樣是國貨的忠實粉絲,她用「使用頻率特別高」形容自己對國貨的態度。「我用的護膚品、化妝品、衣服、鞋子、家電、日常生活用品……很多都是國貨。」說起自己用過的國貨品牌,黃佩鳴停不下來,「服裝品牌有太平鳥、飛躍;家電有美的電磁爐、電飯煲、海爾的冰箱;家裡的調料、日用品,還有我自己的化妝品幾乎都是國產的。」

  如今在我國消費市場,80後、90後已成為主力軍,Z世代(1995—2012年出生的人——記者注)人群正在大踏步進入。2017年,國務院批准5月10日為中國品牌日,一大批「國貨之光」如雨後春筍般湧出,在強大的內需驅動與國人日漸強大的自信下,更多中國產品成為國民好貨,獲得國人、尤其是年輕群體的認可。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高校998名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9.83%受訪大學生願意支持國貨,對國產品牌發展懷有期待,9.36%熱衷於購買國貨,10.81%認為相較國外產品,國貨質量有待提高。在使用體驗上,83.75%被調查者滿意國貨現狀,質量優秀(52.60%)、性價比高(48.65%)、性能好(45.74%)以及顏值高(31.7%)是他們選擇購買國貨的原因,支持本土企業發展和升級(48.65%)和支持國貨產品、有親切感(50.83%)亦是促進了大學生們支持國產品牌的源動力。

  國貨在大學生群體中流行

  「如果我想換個新手機,一定會優先考慮國產品牌。」在出生於「千禧年」的林堯看來,國產電子產品性價比更高。在手機功能相似的情況下,國產品牌的價格往往更具優勢,「購買電子產品時,我會選擇自己能接受的價格範圍,所以往往會把範圍鎖定在國產品牌。」

  在留學生張琦的消費觀裡,國別曾經一度是她購買產品的重要考慮因素。「以前買東西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產地。比如,想買家電可能會先考慮德國產的,購買相機會想到看看日本產的,如果購買保健品可能會優先看看澳洲的。」後來,在好友與同學的推薦下,曾一度以為「購買外國商品才是時髦、上檔次」的張琦逐漸擺脫了廣告營銷帶來的刻板印象。從化妝品、運動鞋開始,她越來越多地嘗試不同種類的國產商品。「曾經提到一些國貨就會覺得『土氣』『過時』,但其實,現在許多國貨都非常值得購買。」「雙11」就要到了,張琦早早備好了自己的購物清單,衣服、小家電、日用品滿滿當當,「希望我能搶到江南布衣的那個外套。」

  「中國品牌提質增速效應明顯,成為用戶的首要選擇。」京東發布的《2020中國品牌消費趨勢報告》中這樣寫道。京東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品牌商品及品牌數量、下單人次、訂單量的同比增幅均高出進口品牌增速,兩者差值超過20%。在這條國產品牌與國外品牌的PK賽道中,更多國產商品正通過「沉澱品質、提升性價比」「佔領電商平臺沃土」等方式,獲得以80後、90後為代表的消費主力青睞,逐步實現彎道超車。

  為了選到一臺自己真正滿意的新手機,中國地質大學的大二學生修子桐花了不少功夫。她將有好感的6個來自國內外不同品牌型號的手機列成表格,逐一對比功能、參數、價格、性比價等指標。經過一個多星期的「貨比三家」,再結合自己平時的使用習慣,某國產品牌的一款新品在修子桐的考驗中勝出。拿到新手機的當天,她迅速修改好自己喜歡的主題、字體,還設置了喜歡的起床鬧鈴,將功能區按照自己的心意排版。一個星期下來,修子桐對自己的新手機非常滿意,「特別是續航能力,我再也不用帶著充電寶出門了。」

  黃佩鳴對於國產化妝品的認知幾乎和國產美妝品牌的成長發跡同頻。大學初期,她對國貨的概念還比較模糊,「當時的國產品牌可能也沒有現在的熱度高。」當時黃佩鳴選擇化妝品的標準是「時尚、符合流行趨勢」,日韓化妝品承載了她大學初期的護膚日常。隨著國產化妝品市場的發展,黃佩鳴的化妝檯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國貨。「對於學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性價比,國貨的性價比就很高。」在黃佩鳴看來,性價比高的國產化妝品不僅價格符合學生的消費水平,產品功效、份量也能滿足她的護膚需求。

  近年來,國貨的口碑不斷提升,新鮮有趣的促銷手段與「內外兼修」的優秀品質,抓住了許多年輕消費者的心。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大學生們往往會在電子產品(71.21%)、服飾(75.16%)、家具家電(50.94%)、護膚彩妝(42.2%)等領域購買、使用國貨。阿里研究院發布的《2020中國消費品牌發展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中國人購物車裡的商品超八成是國貨;購買新銳國貨品牌的消費者中,超過半數是95後。

  青年自願為國貨代言

  「我覺得近幾年國產商品的進步非常明顯,特別是一些智能家居產品,有許多讓人驚喜的功能。」在修子桐看來,這種變化都是潛移默化的。「大部分時候還是首先考慮實用性和性價比,不經意間才發現用了這麼多的國貨。還是非常驚喜的。」

  面對種類繁多、性價比高的國產品牌,黃佩鳴通常會毫不吝嗇地推薦給身邊人。「很多時候不是我刻意地向別人推薦,更多的時候是別人覺得我用著不錯,主動來問。」在不斷「種草」和「被種草」的過程中,黃佩鳴覺得國貨越來越像自己身邊的朋友,會有不期而遇的溫暖。疫情期間,黃佩鳴購買了一支國產品牌的口紅。拆開包裝後,她發現包裝盒裡除了自己購買的口紅,還附贈了消毒溼巾,一張卡片上寫著:請大家保護好自己。「當你拆開盒子的時候,可能還沒看到自己購買的產品,但是看到這張卡片就瞬間好感動,覺得很貼心,像是來自遠方朋友的關心。」

  除了性價比高,黃佩鳴對國產化妝品愛不釋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創意和潮流。在黃佩鳴看來,苗寨民族風情、國寶大熊貓、傳統節日、傳統習俗等帶有中國元素和中國情結的創意產品,總能瞬間徵服她。而聯名合作款產品的出現,則更貼近黃佩鳴的消費心理。「之前我常用的國產化妝品和一個流行的奶茶品牌合作,生產了和奶茶同款配色、同款名字的眼影盤。」面對這樣價格合適、質量過關的國貨潮流產品,黃佩鳴也總是忍不住「心動」,每逢推薦時,也忍不住多誇幾句。

  作為某社交平臺的原創視頻博主,林思每每遇上好用的產品,都會發帖推薦。為了讓自己的帖子更具有真實性與說服力,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她都會進行多次對比,將產品的優缺點認真地記錄下來,而在她的「種草」清單中,平價又好用的國產品牌永遠都佔有一席之地,「推薦國貨的時候總是莫名湧上一股底氣與興奮,有種『自家的孩子終於出息了』的感覺。」而用戶的反饋也往往體現,一些擁有一定底蘊的國產品牌通常極少「翻車」,「國貨之光」在年輕人新形式的「口口相傳」下,展現出更多魅力。調查顯示,97.69%受訪大學生願意主動推薦國貨。

  除了護膚品,吳亞坤接觸最多的國貨是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我們全家都用國產手機,我現在的手機用了一年半了,沒有出現過任何問題。」在吳亞坤看來,家中父輩對國產商品的支持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她。「我爸媽從很早就開始用國產電子產品了,現在的國產手機不光宣傳好,性能、性價比都很高。」吳亞坤坦言,支持國貨行為的產生離不開國產電子產品的「爭氣」。「我覺得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越來越理性了,做得好的國貨就會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是情感流露,更是理性選擇

  麥肯錫《2020年消費者調查報告》指出,中國企業不再著眼於生產低價產品,而是努力升級產品的品質、性能和價值。該調查顯示,乳製品、數碼產品等品類中,近三分之一的消費者在高端產品上選擇中國品牌。

  林堯期待國貨能夠遵循自主創新的道路繼續發展。「期待國產的智能類產品、電子產品核心技術,化妝品等日用品的核心功能、效果繼續提升。」在林堯的生活裡,兒時用的護膚油、每年夏天必不可少的花露水都是國產品牌,這裡有的不僅是記憶和習慣,也是林堯和朋友們成長路上揮之不去的情懷。「一提到花露水,總會想到國產的六神花露水。」

  他對國產品牌寄予厚望。「期待越來越多的國產品牌不論是從質量、性能、性價比,還是顏值、價格上來說都能更具市場競爭力。」

  張琦印象特別深的是,有一次她研究中國建築史的美國導師穿了一雙「飛躍」小白鞋來上課。她非常驚喜,頓時覺得非常驕傲,也暗暗覺得「這個美國教授真的非常了解中國文化,還很有品味。」下課後,張琦還特意跑去稱讚導師的小白鞋好看,問她為什麼選擇這雙鞋子。「教授說她是來中國交流的時候購買的,非常喜歡這雙鞋子的設計。」這讓張琦非常興奮,似乎找到了同道中人,「我後來還給她推薦了好多國產的運動品牌,那個學期結束之後,還送了她一雙我非常喜歡的李寧運動鞋。」

  吳亞坤期待能有越來越多的國產品牌走向世界,「不局限於某些地區、或者某些群體,而要更廣適,讓更多人接受和認可。」同時,吳亞坤覺得真正的國貨不僅僅是將中國的特有元素運用在包裝上,更應該在產品內容上鑽研。「記得之前有一款巧克力,不只是包裝有明顯的中國風特色,就連味道也選用了中國特有的植物的氣味,我覺得這樣的創意才真正做到了融合中國元素」,吳亞坤說。

  《2020中國消費品牌發展報告》分析:「國貨崛起正當時,在『數字賦能、綠色發展、國貨創新、扶貧助農、助力實體』政策引領下,中國消費品牌和品質共舉。」

  「如果我們的國貨能夠推廣到國外,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我們會不由自主地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在吳亞坤看來,國貨代表的不僅僅是產品的多元,經濟的發展,更是融入在每個中國人心裡的精神力量。

  在某問答平臺中,「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購買國貨」的問題曾引發熱議。一條高贊回答至今仍佔據著評論區頂部,上面寫著:「我當下願意支持國貨,這既是我的理性選擇,亦是我的感情流露。」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除吳亞坤、黃佩鳴均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羅希 程思 實習生 劉開陽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超半數受訪大學生為人情消費苦惱
    或出於禮貌,或出於功利目的,人情消費成了大學生日常開銷中的一筆重要支出。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570名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5.4%的受訪大學生為人情消費苦惱。58.9%的受訪大學生認為人情消費會在學生之間形成關係圈和小團體。69.7%的受訪大學生建議引導學生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念。
  • 上海迪士尼樂園下月開園,怕人多近七成受訪市民不打算年內玩
    上海迪士尼樂園下月開園,怕人多近七成受訪市民不打算年內玩 澎湃新聞記者 臧鳴 2016-05-29 12:58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青年報:近八成大學生有網購不實用物品的經歷
    來源:中國青年報原標題:近八成大學生有網購不實用物品的經歷去年「雙11」,福建農林大學的餘玲瓏在一次性購買五六件衣服後,沮喪地發現適合自己的只有一兩件,其他的被媽媽轉手送給了姐姐。「感性購物」一直是餘玲瓏的軟肋,除了眾所周知的購物節,考試結束、放假當晚、某些開心的時刻……都能成為專屬於她的購物季。
  • 臺灣:八成受訪上班族仍為「無殼蝸牛」
    新華社臺北11月24日電(記者劉剛、張鍾凱)臺灣1111人力銀行24日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僅有兩成的受訪上班族有自購房,其餘高達八成的受訪者目前仍是「無殼蝸牛」。  隨著年底結婚潮將近,市場原本預期會有一波購房潮。
  • 霸屏非洲、壟斷北美,這屆國貨這麼棒的麼|新國貨白皮書
    自從公司的研究員開始撰寫《2019新國貨白皮書》之後,曉匠對這句話的領悟更透徹了。「你知道誰是非洲之王麼?」「你知道中國哪個本土品牌壟斷了美國市場麼?」「你知道數據分析顯示00後最愛國貨麼?」曉匠經常被研究員的一系列連環追問問倒。這是我們在做了近一年的案例分析、數據分析、問卷調查之後,不停追問,一步一步發掘的真相。
  • 56.4%受訪大學生感覺很多畢業論文選題概念模糊
    畢業論文是大學生學習階段的重要總結,選擇一個合適的選題,對於成功完成畢業論文至關重要。李克強總理4月15日在北京大學考察時說,現在不少學生做論文選擇題目都挺大,但是很難創新,囑咐學生們「凡大事必作於細」。
  • 抽樣調查數據顯示近三成大學生月生活費超1600元
    北青報記者對北京部分高校大學生月生活費進行了抽樣調查 數據顯示——   近三成大學生月生活費超1600元  本報訊(記者 劉旭 雷嘉 李夢婷 王曉芸)開學在即,各大高校即將迎來又一批新鮮「血液」。
  • ...財富可持續發展報告:97%受訪超高淨值人群視保障和傳承為首要目的
    建信信託與胡潤研究院項目組在近半年內走訪了國內多個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對30位來自不同行業且資產在5億元人民幣以上的企業家,以及13位來自經濟、金融以及法律領域的權威專家進行了專項「定性和定量」的調研,有了很多核心發現:  1. 97%的受訪超高淨值人群視「保障和傳承」為家族財富管理首要目的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財富管理理念逐漸得到超高淨值群體的認同
  • 香港大學生畢業後再臨「大考」
    近八成受訪僱主稱,在招聘應屆生時,最看重「工作或實習經驗」,其次為「就讀學科」(76.6%)及「學業成績」(44%)。相比之下,「義務工作」(7.8%)及「海外交流」(13%)的受關注程度略遜一籌。約有36%的受訪僱主最看重「就讀大學」,其中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較受青睞。
  • 國貨當道|好普姵態攜新品紅參阿膠肽助推國潮滔滔
    ,從購物認準國外品牌到買國貨曬國貨,背後是新國貨斤斤計較的匠心工藝和口口相傳的紮實效用在支撐。研發團隊受《本草綱目》"人參,大補元氣,安神益智""阿膠,補血聖藥"啟發,新法制古材,一款專為中國女性研製的補氣血極品得以橫空出世。"
  • 調查:高校盛產熬夜族 79%受訪學生23點後睡
    在隊伍中,陳倩倩負責翻譯,她需要把團隊的成果——兩萬字論文翻譯成英語。  她清晰記得,結束前一晚,22頁的論文她還有將近8頁的內容沒來得及翻譯。論文裡的專業術語多,部分中文詞語很難找到準確的英文與之對應。有時為了一個詞,她需要翻看數本專業詞典來權衡判斷使用哪個更為準確。為了讓自己保持清醒,她「抱著一堆咖啡一堆茶猛喝」,最後站起來心悸頭暈噁心。
  • 近九成大學生支持開設戀愛課 高校是否可以任意開課?
    原標題:近九成大學生支持開設戀愛課 高校可以任意開設課程嗎一份2020年的問卷調查顯示,近九成大學生支持大學開設戀愛課。
  • 國貨突圍記:本土品牌這樣吸引和徵服年輕人
    品牌方提供前不久,作為年輕人聚集的平臺,bilibili(B站)首次發布China—Z 100榜單,榜單結合B站UP主與用戶的評選、站內數據以及針對30歲以下網民發放的消費偏好調研等,評選出100個為中國年輕人設計並製作的國貨。
  • 【手記】愛滋拆遷回訪:當年受訪病人近半離世
    4年前,當我還是一名深度記者時,曾赴河南駐馬店汝南縣,耗時近一月調查過2009年11月的愛滋拆遷事件,採訪過數名當地愛滋病人和病毒攜帶者。  至今,我仍保留著當年數萬字的原始稿件及採訪筆記、錄音、村民提供的拆遷現場視頻、受訪者照片等。  我向報社提出回訪當年的這起未能披露的愛滋拆遷事件。聯繫上當年的舉報者,獲悉當年受訪的病人至少已有兩人去世。
  • 彭麗媛帶動國產品牌熱 振興國貨正當時
    導語:隨同習近平主席出訪歐洲的彭麗媛,在公開場合使用了中興「努比亞」手機,被許多國內觀察家稱許為「借第一夫人平臺宣傳國貨」的範例。從首次以第一夫人身份陪同出訪俄羅斯起,彭麗媛一直在外交禮儀場合大秀國貨,服飾、穿戴、贈送的禮物,幾乎都是國內的「土品牌」,這讓不少人頗感興趣。
  • 受訪青少年首選父母康健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你心目中15年後的中國什麼樣」青少年調查顯示,72.4%的受訪青少年規划過15年後自己的生活。對於到2035年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受訪青少年信心度打分平均8.1分,31.8%的受訪青少年打出了滿分10分。
  • 滙豐調查:超八成內地企業對未來兩年國際貿易前景樂觀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範子萌)滙豐最新發布調查報告顯示,儘管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世界經濟前景依然不明朗,超八成(83%)受訪中國內地企業對未來兩年的國際貿易前景持樂觀態度,高於全球平均(72%)。此外,更多內地企業計劃未來進一步加強與亞太區其它市場的貿易往來。
  • 八成廣州市民擇校重師資,四成孩子喜歡線上教育
    八成表示看重師資;超過四成孩子喜歡線上教育。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在線教育大舉上陣。近日,廣州市統計局針對線上教育能否成為線下教育的重要補充,能否成為推動教育提質增效、實現優質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對1667名家中有在校學生的常住居民進行了網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校師資是影響居民擇校的首要因素。
  • 上海大學生凌晨排隊求職 願意接受「零工資」
    昨日早晨,東華大學體育館外,參加招聘會的大學生排起長隊等候。早報記者 魯海濤 圖  為了找工作,昨日(13日)清晨不到6時,天剛微微亮,許多大學畢業生就提前近3小時排起了長隊。  到上午11時許,體育館門口的求職隊伍仍然很長,一名大學生說,他們已經排了兩個半小時的隊。一旁的工作人員解釋說:「大約每隔10分鐘放入300人左右,以控制招聘會場館內的人員數量。」  當日參加應聘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共有數萬人,其中,僅交大、華東理工、華東師大、華東政法、東華大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就有3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