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期刊遇冷:SCI 新收錄中國學術期刊僅9本,銳減 6 成

2021-01-09 Ms六先生

年關將至,又到了檢驗中國學術出版界成績的時候。

根據知名期刊評論人寧筆的最新統計,今年 SCI 新收錄的國產期刊僅為 9 本,較之去年的 27 本,18 年的 15 本,出現了顯著的降低。

SCI 新收錄的國產期刊如下。

去年收錄的 27 本期刊中,有接近一半為生命科學與醫學類期刊。

在表中我們可以看到,與往年不同,今年 SCI 新收錄的國產期刊主要集中在工科領域,並沒有生命科學與醫學類期刊入選。

在出版單位層面,絕大部分新增 SCI 期刊由國內 985 高校主辦。而近年來財政經費充足的鄭州大學也憑藉自己在材料科學的積累與投入,將 2 年前創辦 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送入」SCI。

遺憾的是,同往年一樣,除了中科院光電所的 Opto-Electronic Advances,其餘期刊大多掛靠在國際大型學術出版集團下,其中愛思唯爾、牛津大學出版社、施普林格和 Wiley 等國外出版機構幾近壟斷。

由愛思唯爾與中國科學出版社合作創辦的科愛出版社,顯得有點形單影隻。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雖然在數量上表現不佳,但國產期刊影響因子在今年非常搶眼。

擁有影響因子 200 餘個國產期刊中,大多數期刊的影響因子在去年實現了增加,平均每個期刊增加 0.8 分。

其中國產期刊的王牌 Cell Research 更是實現了多年連升,首次突破 20 分大關。

Bone Research 在經歷過至暗時刻後也回歸榜單,並保持住了 11 分的不錯成績。

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聯合施普林格自然創辦的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在去年被 SCI 收錄獲得 5.873 的高分後,今年更是增加了 7 分,達到 13.5 分,位居國產前十。

創刊於 2016 年的 Bioactive Materials,在 2020 年收穫的首個影響因子高達 8.724,一舉躍入國產前 15 名,12 月實時影響因子更是超過 12 分。

同樣在 2016 年創刊,由張鎖江院士擔任主編的中科院旗下期刊,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收穫的首個影響因子為 6.395。

另外的一些去年被 SCI 收錄國產期刊,比如中國矽酸鹽學會的 Journal of Materiomics,重慶郵電大學的 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中國自動化學會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合辦的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中國卒中學會的 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重慶醫科大學主辦的 Genes & Diseases,在今年收穫的首個影響因子均在 5 分左右,其中不少在今年的中科院分區中被列入一區。

總而言之,儘管今年被 SCI 收錄的期刊數量較少,但多個國產期刊影響因子進入了 10 分的高分行列。數個去年被收錄的國產期刊,所呈現出來的首個影響因子也非常驚豔。

國產期刊多年來在量上的積累,正逐漸向質變轉變。

Open Access,SCI 新寵

1998 年,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開始對外徵稿。為了讓所有人能在公共網絡上免費獲取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該期刊首次採用了「開放獲取」(Open Access)的發表策略。

這種「作者付費,讀者免費」的期刊運營模式,也逐漸受到了學術界的追捧。

短短二十餘年,開放獲取或者提供開放獲取選項的期刊已經多達上萬個。

今年入選 SCI 的 9 個國產期刊中,有 6 個為開放獲取 (期刊,佔據全部入選期刊的三分之二,OA 期刊已經成為了學術出版界的新寵。

OA 期刊之所以取得成功,首先是因為,為了讓自己的研究被更多人的看到,提升研究的影響力,研究作者本身會更加青睞傳播不受價格影響的開放獲取期刊。

其次,旨在科學傳播與推動科技進步的科研資助方,希望通過開放獲取讓公眾從自己的科研投入中獲益。例如,每年向生物醫藥領域投入數以億計美元資助的 Wellcome Trust 基金會,要求受其資助的研究都發表在 OA 期刊上。其他大型資助機構,如 NIH 等,也先後提出發表 OA 期刊的要求或者提供專屬的經費。

由此可見,OA 期刊是學術出版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國產期刊積極採取 QA 策略,能有效地在國際上擴大自身的影響力。

國產期刊的機遇與挑戰

2020 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不僅是新冠這隻黑天鵝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國內的科研環境也經歷了巨大的動蕩。

今年二月,科技部印發了《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針對「唯論文」現象重拳出擊。

通知中的「破除唯論文」,不是說不看論文發表,不要論文發表,而是不要低水平低層次的論文,鼓勵高層次論文的發表。

並著重指出要「培育打造中國的高質量科技期刊」,要加快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進領軍期刊建設,培育重點期刊、梯隊期刊,鼓勵創辦高起點英文期刊,提高中文期刊英文摘要質量;建立中國特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引文索引」系統。鼓勵財政資金資助的論文在高質量國內科技期刊發表。

這意味著,無論是國產論文,還是國產期刊,都追求精,而不是多。國內的優秀研究,也應該在國內頂尖期刊上發表。

中國科技界所需要的,是更多像 Cell Research 與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這樣的頂尖期刊,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數字。

所以,筆者認為,今年 SCI 新收錄期刊數字的下降,並不意味著我國期刊水平的下降,反而是我國期刊正在轉型的寫照。

但另一方面,儘管期刊本身的質量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我國國產學術出版社勢單力薄,除了少數與國產出版社合作的期刊之外,大多數國產期刊還是要通過國際上的幾家大出版社來增加自己的影響力。

如何讓科愛出版社和中科院出版體系等國產出版商走出國門,成為與愛思唯爾和施普林格自然比肩的出版機構,是我們今後要解決的問題。

最後,筆者衷心的希望,今年收錄的這 9 個期刊,在明年影響因子公布時,都有和它們前輩一樣的亮眼表現。

相關焦點

  • SCI 新收錄了 15 本中國學術期刊
    ,去年對中國學術期刊來說是個豐收年!15 種期刊新進入 SCI,很不錯!不少場合被問到:打造一個英文版 SCI 期刊需要多長時間?真心不好回答,辦得不好可能很久很久,辦得好可能一年多即可?看看今年中國大陸新被 SCI 資料庫收錄的這 15 種期刊中,新刊佔比其實很大。
  • 又一本國產的英文期刊被SCI收錄,或有實力衝擊6分
    科研工具丨作圖丨實驗丨SCI丨統計分析丨國自然SCI又收錄了一本國產的英文期刊,預計該期刊第1個影響因子將達到5分以上或有希望達到6分!這本期刊就是:Journal of Materiomics,由中國矽酸鹽學會於主辦。
  • 300本中國SCI期刊2020年影響因子變化
    最近這些年,中國SCI期刊發展比較好,每年被SCIE資料庫新收錄的新期刊呈不斷上升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2018和2019年被SCIE資料庫收錄的中國SCI期刊就有40多本。  可能你還沒有了解過,你還覺得中國SCI期刊還不夠好,須不知國內優秀的SCI期刊門檻已經相當的高。
  • 這本國產期刊2018年才被SCI收錄,短短兩年影響因子即突破5分
    TLCR期刊於 2012 年 3 月創刊,是一本國際性的,經過同行評審的開放獲取期刊,並於2018年被SCI收錄,2019年影響因子為5.132。,每年6期。04自引率TLCR期刊2019年自引率為6.447%,遠低於20%,很安全。
  • 8本!2020年SCI新收錄中國大陸期刊名單
    擠出一點點地方,給中國新被SCI資料庫收錄的期刊們吧:按例囉嗦幾句:1. 大學顯然比科研院所和學協會多。由於按照專業建所建學協會的原因,科研院所和學協會,在擁有一兩種頂級期刊後,一般沒有動力創辦更多的期刊了。大學則不然,尤其是綜合性大學。一旦A學院創辦SCI期刊成功,BCD等學院很可能會積極跟進的。
  • 國產SCI期刊,到底有多牛!
    國內學術期刊的發展,海內外華人科學家的支持必不可少。近年來,隨著國內學術期刊團隊的辛勤耕耘和不斷努力,國內多個學術期刊已經取得很不錯的成績,大量優秀科研成果在國內優秀期刊上發表。可能你現在還覺得,國內期刊影響力不夠,卻不知道國內優秀的SCI期刊,門檻已經很高了。終有一天,你或許會因為在某一本優秀的國產期刊上發表過文章而感到自豪。
  • sci期刊如何判斷級別高低
    sci期刊相比較其他期刊來說,已經處於頂尖的地位。但sci收錄的期刊不止一本,在sci期刊這一圈子內也難免互相比較高低。那麼,sci期刊如何判斷級別高低?分區或影響因子。首先,sci期刊分區判斷級別高低sci期刊分為了四個區,採用的分區標準有兩種。
  • 國產高分化學、材料類SCI期刊盤點
    國內學術期刊的發展,海內外華人科學家的支持必不可少。近年來,隨著國內學術期刊團隊的辛勤耕耘和不斷努力,國內多個學術期刊已經取得很不錯的成績,大量優秀科研成果在國內優秀期刊上發表。可能你現在還覺得,國內期刊影響力不夠,卻不知道國內優秀的SCI期刊,門檻已經很高了。終有一天,你或許會因為在某一本優秀的國產期刊上發表過文章而感到自豪。
  • Engineering期刊被SCI正式收錄—新聞—科學網
    期刊依託中國工程院全體院士辦刊,利用資訊時代賦予的機遇,探索形成了專題滾動出版、主刊與學部期刊聯合、打造網絡專題學術高地的特色出版模式,破除了傳統工程類綜合性期刊的受眾不明晰、綜合性與學科性難以平衡等發展的困局。
  • 《摩擦》期刊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SCI收錄
    《摩擦》期刊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SCI收錄清華新聞網10月12日電 在創刊三年半之後,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的英文科技期刊《摩擦》(Friction)於近日成功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
  • ...食品英文學術期刊《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被SCI...
    10月25日(記者 王城)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以下簡稱:FSHW,中文譯名《食品科學與人類健康》)9月21日正式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以下簡稱:SCI)資料庫收錄。
  • 《礦業科學技術學報(英文版)》位列2019年SCI新收錄中國大陸期刊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截止2019年年底,本年度共計有27本中國大陸期刊被SCI資料庫收錄,小編以創刊時間為排序依據將這些期刊進行了羅列。其中,由教育部主管、中國礦業大學主辦,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編輯部編輯出版的英文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通過Clarivate Analytics的評審,入選SCI資料庫,位列這27本新入選SCI資料庫期刊。這是我校進入雙一流建設以來,重視學報發展所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實現了我校幾代辦刊人的願望。
  • 重慶大學6種學術期刊再次入選「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近日,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採用線上形式召開2020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會議發布了《2020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  重慶大學6種學術期刊再次被「中國科技論文引文資料庫」收錄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重慶大學學報》、《土木與環境工程學報(中英文)》、《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西部人居環境學刊》、《中國藥房》入選2020年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目錄(自然科學卷);《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入選2020年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目錄(社會科學卷)。
  • 國產SCI新貴,這本期刊你了解嗎?
    有這樣一本國產SCI期刊,2016年創刊,2019年影響因子即超過13,高居國產SCI期刊影響因子第5位(前四分別是Cell Research/20.507、National Science Review/ 16.693、Fungal Diversity/15.386和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
  • 鄭大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EEM被SCIE收錄
    Expanded ,簡稱SCIE)資料庫正式收錄,並將於2021年6月獲得首個影響因子。EEM被SCIE收錄,是鄭州大學學術期刊建設取得的重大突破,將極大地提升該校及其所主辦期刊的學術地位和國際影響力。能源和環境是當今世界所面臨的兩大挑戰,開發環境兼容、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材料及技術是人類社會緩解能源危機的必由之路。
  • 國內環境權威:這本期刊是我國環境科學領域最早的學術期刊
    《環境科學》入選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總署和科學技術部的「中國期刊方陣」,並得到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的資助,《環境科學》是環境科學技術及資源科學技術類的核心期刊,被Ei Compendex,MEDLINE,Scopus等多家國內外檢索系統和資料庫收錄。
  • 國產醫學SCI期刊合集,趕緊一睹為快!
    當髮際線節節敗退的科研人還在與論文鬥智鬥勇的時候,南方科技大學的本科生們已經在全球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好幾篇論文了,最高分值達到9.8分!不過,我們不需要一味追求國外期刊——高水準、高分值的SCI期刊,國內也不少~近年來,國產 SCI 雜誌不斷發展壯大,勢頭強勁,讓人眼前一亮。據統計,2019年國產SCI期刊共189本,其中,生物醫學類國產SCI期刊共計64本。
  • 西南醫院英文學術期刊被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檢索系統收錄
    近日,西南醫院燒傷研究所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Burns & Trauma》被PubMed資料庫收錄,這是該刊繼去年被湯森路透ESCI資料庫收錄後取得的又一階段性成果。
  • sci期刊如何選擇
    投稿發表sci論文,可選擇的sci期刊範圍比較廣。不同的論文,不同的目的,選擇sci期刊的標準是不同的,一旦選錯,很難成功發表,或者發表了不被認可。可見,期刊選擇很重要。那麼,sci期刊如何選擇?首先,確定自身對sci期刊的需求發表的sci論文,可能是用來評職稱、畢業、展示科研成果,也可能是其他。不同的目的,面對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評職稱發表sci論文,sci期刊要達到職稱單位認可的標準,比如幾區、影響因子。作者在選擇sci期刊前,需要確認這些標準是什麼,從而圈定自己可選擇sci期刊的範圍。
  • 武漢病毒所病毒學領域期刊Virologica Sinica首被SCI收錄
    至此,Virologica Sinica成為中國病毒學領域第一本被SCI收錄的期刊。   Virologica Sinica創刊於1986年,於2010年被PubMed/Medline收錄,現由德國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進行全球發行。期刊主要刊登病毒學、傳染病學、疫苗學等生物醫學相關領域的研究論文、綜述、短訊等,致力於促進學術交流,提升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