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又到了檢驗中國學術出版界成績的時候。
根據知名期刊評論人寧筆的最新統計,今年 SCI 新收錄的國產期刊僅為 9 本,較之去年的 27 本,18 年的 15 本,出現了顯著的降低。
SCI 新收錄的國產期刊如下。
去年收錄的 27 本期刊中,有接近一半為生命科學與醫學類期刊。
在表中我們可以看到,與往年不同,今年 SCI 新收錄的國產期刊主要集中在工科領域,並沒有生命科學與醫學類期刊入選。
在出版單位層面,絕大部分新增 SCI 期刊由國內 985 高校主辦。而近年來財政經費充足的鄭州大學也憑藉自己在材料科學的積累與投入,將 2 年前創辦 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送入」SCI。
遺憾的是,同往年一樣,除了中科院光電所的 Opto-Electronic Advances,其餘期刊大多掛靠在國際大型學術出版集團下,其中愛思唯爾、牛津大學出版社、施普林格和 Wiley 等國外出版機構幾近壟斷。
由愛思唯爾與中國科學出版社合作創辦的科愛出版社,顯得有點形單影隻。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雖然在數量上表現不佳,但國產期刊影響因子在今年非常搶眼。
擁有影響因子 200 餘個國產期刊中,大多數期刊的影響因子在去年實現了增加,平均每個期刊增加 0.8 分。
其中國產期刊的王牌 Cell Research 更是實現了多年連升,首次突破 20 分大關。
Bone Research 在經歷過至暗時刻後也回歸榜單,並保持住了 11 分的不錯成績。
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聯合施普林格自然創辦的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在去年被 SCI 收錄獲得 5.873 的高分後,今年更是增加了 7 分,達到 13.5 分,位居國產前十。
創刊於 2016 年的 Bioactive Materials,在 2020 年收穫的首個影響因子高達 8.724,一舉躍入國產前 15 名,12 月實時影響因子更是超過 12 分。
同樣在 2016 年創刊,由張鎖江院士擔任主編的中科院旗下期刊,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收穫的首個影響因子為 6.395。
另外的一些去年被 SCI 收錄國產期刊,比如中國矽酸鹽學會的 Journal of Materiomics,重慶郵電大學的 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中國自動化學會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合辦的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中國卒中學會的 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重慶醫科大學主辦的 Genes & Diseases,在今年收穫的首個影響因子均在 5 分左右,其中不少在今年的中科院分區中被列入一區。
總而言之,儘管今年被 SCI 收錄的期刊數量較少,但多個國產期刊影響因子進入了 10 分的高分行列。數個去年被收錄的國產期刊,所呈現出來的首個影響因子也非常驚豔。
國產期刊多年來在量上的積累,正逐漸向質變轉變。
Open Access,SCI 新寵
1998 年,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開始對外徵稿。為了讓所有人能在公共網絡上免費獲取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該期刊首次採用了「開放獲取」(Open Access)的發表策略。
這種「作者付費,讀者免費」的期刊運營模式,也逐漸受到了學術界的追捧。
短短二十餘年,開放獲取或者提供開放獲取選項的期刊已經多達上萬個。
今年入選 SCI 的 9 個國產期刊中,有 6 個為開放獲取 (期刊,佔據全部入選期刊的三分之二,OA 期刊已經成為了學術出版界的新寵。
OA 期刊之所以取得成功,首先是因為,為了讓自己的研究被更多人的看到,提升研究的影響力,研究作者本身會更加青睞傳播不受價格影響的開放獲取期刊。
其次,旨在科學傳播與推動科技進步的科研資助方,希望通過開放獲取讓公眾從自己的科研投入中獲益。例如,每年向生物醫藥領域投入數以億計美元資助的 Wellcome Trust 基金會,要求受其資助的研究都發表在 OA 期刊上。其他大型資助機構,如 NIH 等,也先後提出發表 OA 期刊的要求或者提供專屬的經費。
由此可見,OA 期刊是學術出版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國產期刊積極採取 QA 策略,能有效地在國際上擴大自身的影響力。
國產期刊的機遇與挑戰
2020 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不僅是新冠這隻黑天鵝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國內的科研環境也經歷了巨大的動蕩。
今年二月,科技部印發了《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針對「唯論文」現象重拳出擊。
通知中的「破除唯論文」,不是說不看論文發表,不要論文發表,而是不要低水平低層次的論文,鼓勵高層次論文的發表。
並著重指出要「培育打造中國的高質量科技期刊」,要加快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進領軍期刊建設,培育重點期刊、梯隊期刊,鼓勵創辦高起點英文期刊,提高中文期刊英文摘要質量;建立中國特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引文索引」系統。鼓勵財政資金資助的論文在高質量國內科技期刊發表。
這意味著,無論是國產論文,還是國產期刊,都追求精,而不是多。國內的優秀研究,也應該在國內頂尖期刊上發表。
中國科技界所需要的,是更多像 Cell Research 與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這樣的頂尖期刊,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數字。
所以,筆者認為,今年 SCI 新收錄期刊數字的下降,並不意味著我國期刊水平的下降,反而是我國期刊正在轉型的寫照。
但另一方面,儘管期刊本身的質量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我國國產學術出版社勢單力薄,除了少數與國產出版社合作的期刊之外,大多數國產期刊還是要通過國際上的幾家大出版社來增加自己的影響力。
如何讓科愛出版社和中科院出版體系等國產出版商走出國門,成為與愛思唯爾和施普林格自然比肩的出版機構,是我們今後要解決的問題。
最後,筆者衷心的希望,今年收錄的這 9 個期刊,在明年影響因子公布時,都有和它們前輩一樣的亮眼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