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四川大學新聞專業的主要開拓者和創始人,見證了川大一個甲子的風雲成長;他被譽為「四川新聞界的傳奇」「新聞教育的永動機」,一同開拓了中國西部新聞傳播事業的半壁江山。他北京採訪茅盾、上海八訪巴金、廣州訪秦牧....... 把大半輩子時間都獻給了新聞發展和教育事業,他就是四川大學邱沛篁教授。6日下午,邱沛篁教授以「一個甲子的新聞情緣」為題,做了一次專題講座,幾百名學生在邱老的講述中感受他對新聞的激情。
六十一載川大情:「我樂意從事新聞教育」
從十七八歲的風華少年到年過古稀的矍鑠老人,跨越一個甲子的時代情緣,邱沛篁的名字始終與四川大學這座巍巍學府緊密相連。岷峨挺秀,錦水含章,這裡既是他一生耕耘的事業樂土,更是他新聞追夢的精神家園。1956年秋,邱沛篁以第一志願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四川大學中文系,當時年僅17歲的他成為了班裡年齡最小的學生。「當我第一次坐上火車離開家鄉,奔向天府之國成都平原的時候,真是有一種說不出的興奮、激動和喜悅。」
1960年,邱沛篁從四川大學中文系提前畢業,被分配到四川大學校報擔任記者、編輯。邱沛篁說「因為本科學制改革,而學校那時候又需要幹部,所以就選擇了一些優秀的本科生提前畢業,這在我們那時被稱為『吃青』」就這樣,21歲的邱沛篁開始了他真正的新聞職業生涯,從1960年留任到1979年調離,校報工作的二十年,也是他錘鍊和成長的二十年。
「我們不僅在學校辦校報,而且也給《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寫稿,宣傳川大。我採寫的《井井有條》在《光明日報》發表,當時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還被評為『紅旗稿』。」回想起校報的經歷,他總是感慨萬千,這二十年讓澎湃的新聞熱情慢慢滲透到他的血液和骨髓裡。
1979年3月,四川大學校黨委決定創辦新聞專業,邱沛篁從校報編輯部調回中文系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近兩年的籌備,四川大學新聞專業招生了第一屆本科生,共30名。當時,他給學生們主講《新聞採訪》課,實踐生涯中採訪過茅盾、巴金、秦牧的豐富採寫經歷,讓他在教室與記者的雙重的身份中遊刃有餘地行走。談及當年從記者向教師的轉變,他說「我很高興呀,我樂意從事新聞教育工作。」
1985年6月,四川大學新聞系正式成立,邱沛篁任副主任。五年後,學校黨委正式任命邱教授為新聞系系主任。1995年11月,邱沛篁迎來了自己人生的又一次轉折,川大新聞學院正式成立,邱教授擔任首任院長。
在這期間,他積極探索「請進來,走出來」的教學模式,邀請新聞傳媒單位的總編、老編輯、老記者到校講學;同時組織師生到新聞單位參與新聞實習與實踐,探索出一條培養優秀新聞人才的學用結合之路。與此同時,以他為第三署名的《實行教學、科研與社會實踐結合,探索文科教育改革新途徑》,以及以他第一署名的《開創密切社會聯繫新思路,探索培養新聞人才新模式》,先後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邱沛篁也榮獲了四川省優秀新聞出版工作者稱號,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首屆韜奮園丁獎和全國寶鋼教育獎。
八訪巴金永難忘:「學到老!沛篁同志」
提及邱沛篁,他那八訪川大校友、人民作家巴金的傳奇經歷總是讓人印象深刻。1980年8月至1981年7月,邱沛篁在上海復旦大學進修期間,八次登門採訪著名作家巴金,並發表了《金秋時節訪巴金》《巴金談文明》《三訪巴金談體會》等文章....
1980年秋,得知邱沛篁即將在上海進修學習,時任成都日報副刊部編輯廖友朋的委託他要寫一篇關於巴金的專訪。9月21日,星期日,小雨。一大早,他就先與巴老通了電話,9點時到達巴金家,這是一幢位於上海武康路的小洋樓。按響門鈴後是一位年輕人開的門,後來邱沛篁才知道這位年輕人是巴老的女婿。不一會兒,巴金從客廳外的樓梯上下來了。他中等身材,滿頭銀髮,身穿一件普通的藍色中山服,瘦削但結實的面龐上,一雙眼睛炯炯有神,閃爍著慈祥、親切、智慧的光彩。
交談就從成都開始,巴金談到自己離開家鄉後四次回成都的情況,邱沛篁向他匯報了四川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和飛躍進步,他感到十分高興。這次採訪持續了一個多小時。臨別時,巴金親筆籤名贈給邱沛篁一本他剛出版的新作《隨想錄》。不久,邱沛篁寫的一篇名為《金秋時節訪巴金》的專訪,發表在成都日報《周末版》的頭條。
1980年10月26日一早,邱沛篁第二次來到巴金家採訪,這次是應四川新創刊的《文明》雜誌社編輯之約,寫一篇巴金論文明的專稿。巴老從「文明」這兩個字的含義談起,談到文明史的發展,一直談到怎樣培養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講得非常明白、透徹、深刻;讓他深受感悟和啟發。10月29日、11月30日、12月14日,他又先後三次訪問巴金,將之前寫好和刊登的樣稿給巴老看;每次離開時,巴老總是慈眉善目,到書房取書贈給邱沛篁。1981年4月25日,在邱沛篁第六次訪問巴金先生,告別時,巴金先生為其題詞留念「學到老!沛篁同志。巴金,八一年四月二十五日,上海」。時至今日,三十多年已經過去了,巴金當年那句「學到老」還依舊在勉勵年逾古稀的邱沛篁。
1981年6月14日,邱沛篁七訪巴金,一年的進修快結束了,不久後就要回成都,他專程去向巴老告別;當巴老知道他就要回四川後,感慨地說:「時間還是快啊,轉眼就一年了。」他還說他非常想念四川,一定要爭取早些回四川看看。1981年6月16日下午,邱沛篁第八次拜訪巴金,巴老總是那麼,耐心認真地回答了他所有的問題。
「八訪巴金,不僅是我新聞採訪中的難忘收穫,而且給我上了關於人生極好的一課。」當時巴老70多歲,邱沛篁40歲,時光荏苒,巴老的高尚品格、淵博知識和治學精神,仍在至今一直激勵著邱沛篁。他總說「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個人在職工作的時間也是有限的,但是他從事的事業是無限的,只要生命不息,我就要為我熱愛的新聞事業奮鬥不止。」
杖朝之年心未老:「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川大新聞系博導蔡尚偉教授在文章中這樣寫道:「在中國的新聞教育界,有一個『邱沛篁現象』——時間對他不起作用;有人稱他為『新聞教育界的永動機』:永遠有青春、永遠有激情、永遠有動力、永遠有活力、永遠在奮鬥、永遠在前進……」
如今年近八十的邱沛篁,依舊精神矍鑠,聲音洪亮,言談中一股麻利勁兒,當你見到他時一定不會想到眼前的這位老人已年過古稀。2007年邱沛篁正式退休後,忙碌了半輩子的他卸下了學院的行政職務。但他哪裡停得下來?他說,「退休不代表不做工作,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要永遠保持攀登的狀態」。
他依舊活躍在新聞教育、實踐的一線工作中,還被學院返聘繼續擔任博士生導師。2008年,中國高校新聞教育學會聘任邱沛篁為特邀理事。同年9月22日,四川省老教授協會新聞與傳播專業委員會在川大成立,邱沛篁和原四川日報社社長汪興高共同擔任專委會主任。2012年,由邱沛篁牽頭編纂的力作《四川新聞傳播教育發展論》正式出版。
2013年8月,邱沛篁的新作《新聞傳播教育探索——邱沛篁自選圖片集》問世,355張照片記錄了邱沛篁新聞事業的一個個精彩瞬間。9月召開的四川省新聞教育學會學術年會暨新書出版座談會上,時任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江對其做出了「傾注心血著書立說,學術研究成就大師」以及「滿腔熱情解疑釋惑,教書育人樹立標杆」的高度評價。
回首過去,邱沛篁將一生的智慧與才幹獻給了新聞事業,這裡澆築著他的心血,也凝聚著他無法割捨的自豪與熱愛。「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對新聞教育事業發自內心的熱愛,對新聞事業保持滿腔的工作熱情。」 這位精神矍鑠的七旬老人,他的回憶裡沒有不堪回首的怨憾與不滿,只有真誠惻達的奮鬥與感恩,熱愛工作,保持活力,我們看到「四川新聞界傳奇」邱老的可歌與可敬。
封面新聞記者李寰 實習生張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