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教授邱沛篁:一個甲子的新聞情緣

2021-01-13 封面新聞

他是四川大學新聞專業的主要開拓者和創始人,見證了川大一個甲子的風雲成長;他被譽為「四川新聞界的傳奇」「新聞教育的永動機」,一同開拓了中國西部新聞傳播事業的半壁江山。他北京採訪茅盾、上海八訪巴金、廣州訪秦牧....... 把大半輩子時間都獻給了新聞發展和教育事業,他就是四川大學邱沛篁教授。6日下午,邱沛篁教授以「一個甲子的新聞情緣」為題,做了一次專題講座,幾百名學生在邱老的講述中感受他對新聞的激情。

六十一載川大情:「我樂意從事新聞教育」

從十七八歲的風華少年到年過古稀的矍鑠老人,跨越一個甲子的時代情緣,邱沛篁的名字始終與四川大學這座巍巍學府緊密相連。岷峨挺秀,錦水含章,這裡既是他一生耕耘的事業樂土,更是他新聞追夢的精神家園。1956年秋,邱沛篁以第一志願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四川大學中文系,當時年僅17歲的他成為了班裡年齡最小的學生。「當我第一次坐上火車離開家鄉,奔向天府之國成都平原的時候,真是有一種說不出的興奮、激動和喜悅。」

1960年,邱沛篁從四川大學中文系提前畢業,被分配到四川大學校報擔任記者、編輯。邱沛篁說「因為本科學制改革,而學校那時候又需要幹部,所以就選擇了一些優秀的本科生提前畢業,這在我們那時被稱為『吃青』」就這樣,21歲的邱沛篁開始了他真正的新聞職業生涯,從1960年留任到1979年調離,校報工作的二十年,也是他錘鍊和成長的二十年。

「我們不僅在學校辦校報,而且也給《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寫稿,宣傳川大。我採寫的《井井有條》在《光明日報》發表,當時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還被評為『紅旗稿』。」回想起校報的經歷,他總是感慨萬千,這二十年讓澎湃的新聞熱情慢慢滲透到他的血液和骨髓裡。

1979年3月,四川大學校黨委決定創辦新聞專業,邱沛篁從校報編輯部調回中文系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近兩年的籌備,四川大學新聞專業招生了第一屆本科生,共30名。當時,他給學生們主講《新聞採訪》課,實踐生涯中採訪過茅盾、巴金、秦牧的豐富採寫經歷,讓他在教室與記者的雙重的身份中遊刃有餘地行走。談及當年從記者向教師的轉變,他說「我很高興呀,我樂意從事新聞教育工作。」

1985年6月,四川大學新聞系正式成立,邱沛篁任副主任。五年後,學校黨委正式任命邱教授為新聞系系主任。1995年11月,邱沛篁迎來了自己人生的又一次轉折,川大新聞學院正式成立,邱教授擔任首任院長。

在這期間,他積極探索「請進來,走出來」的教學模式,邀請新聞傳媒單位的總編、老編輯、老記者到校講學;同時組織師生到新聞單位參與新聞實習與實踐,探索出一條培養優秀新聞人才的學用結合之路。與此同時,以他為第三署名的《實行教學、科研與社會實踐結合,探索文科教育改革新途徑》,以及以他第一署名的《開創密切社會聯繫新思路,探索培養新聞人才新模式》,先後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邱沛篁也榮獲了四川省優秀新聞出版工作者稱號,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首屆韜奮園丁獎和全國寶鋼教育獎。

八訪巴金永難忘:「學到老!沛篁同志」

提及邱沛篁,他那八訪川大校友、人民作家巴金的傳奇經歷總是讓人印象深刻。1980年8月至1981年7月,邱沛篁在上海復旦大學進修期間,八次登門採訪著名作家巴金,並發表了《金秋時節訪巴金》《巴金談文明》《三訪巴金談體會》等文章....

1980年秋,得知邱沛篁即將在上海進修學習,時任成都日報副刊部編輯廖友朋的委託他要寫一篇關於巴金的專訪。9月21日,星期日,小雨。一大早,他就先與巴老通了電話,9點時到達巴金家,這是一幢位於上海武康路的小洋樓。按響門鈴後是一位年輕人開的門,後來邱沛篁才知道這位年輕人是巴老的女婿。不一會兒,巴金從客廳外的樓梯上下來了。他中等身材,滿頭銀髮,身穿一件普通的藍色中山服,瘦削但結實的面龐上,一雙眼睛炯炯有神,閃爍著慈祥、親切、智慧的光彩。

交談就從成都開始,巴金談到自己離開家鄉後四次回成都的情況,邱沛篁向他匯報了四川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和飛躍進步,他感到十分高興。這次採訪持續了一個多小時。臨別時,巴金親筆籤名贈給邱沛篁一本他剛出版的新作《隨想錄》。不久,邱沛篁寫的一篇名為《金秋時節訪巴金》的專訪,發表在成都日報《周末版》的頭條。

1980年10月26日一早,邱沛篁第二次來到巴金家採訪,這次是應四川新創刊的《文明》雜誌社編輯之約,寫一篇巴金論文明的專稿。巴老從「文明」這兩個字的含義談起,談到文明史的發展,一直談到怎樣培養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講得非常明白、透徹、深刻;讓他深受感悟和啟發。10月29日、11月30日、12月14日,他又先後三次訪問巴金,將之前寫好和刊登的樣稿給巴老看;每次離開時,巴老總是慈眉善目,到書房取書贈給邱沛篁。1981年4月25日,在邱沛篁第六次訪問巴金先生,告別時,巴金先生為其題詞留念「學到老!沛篁同志。巴金,八一年四月二十五日,上海」。時至今日,三十多年已經過去了,巴金當年那句「學到老」還依舊在勉勵年逾古稀的邱沛篁。

1981年6月14日,邱沛篁七訪巴金,一年的進修快結束了,不久後就要回成都,他專程去向巴老告別;當巴老知道他就要回四川後,感慨地說:「時間還是快啊,轉眼就一年了。」他還說他非常想念四川,一定要爭取早些回四川看看。1981年6月16日下午,邱沛篁第八次拜訪巴金,巴老總是那麼,耐心認真地回答了他所有的問題。

「八訪巴金,不僅是我新聞採訪中的難忘收穫,而且給我上了關於人生極好的一課。」當時巴老70多歲,邱沛篁40歲,時光荏苒,巴老的高尚品格、淵博知識和治學精神,仍在至今一直激勵著邱沛篁。他總說「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個人在職工作的時間也是有限的,但是他從事的事業是無限的,只要生命不息,我就要為我熱愛的新聞事業奮鬥不止。」

杖朝之年心未老:「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川大新聞系博導蔡尚偉教授在文章中這樣寫道:「在中國的新聞教育界,有一個『邱沛篁現象』——時間對他不起作用;有人稱他為『新聞教育界的永動機』:永遠有青春、永遠有激情、永遠有動力、永遠有活力、永遠在奮鬥、永遠在前進……」

如今年近八十的邱沛篁,依舊精神矍鑠,聲音洪亮,言談中一股麻利勁兒,當你見到他時一定不會想到眼前的這位老人已年過古稀。2007年邱沛篁正式退休後,忙碌了半輩子的他卸下了學院的行政職務。但他哪裡停得下來?他說,「退休不代表不做工作,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要永遠保持攀登的狀態」。

他依舊活躍在新聞教育、實踐的一線工作中,還被學院返聘繼續擔任博士生導師。2008年,中國高校新聞教育學會聘任邱沛篁為特邀理事。同年9月22日,四川省老教授協會新聞與傳播專業委員會在川大成立,邱沛篁和原四川日報社社長汪興高共同擔任專委會主任。2012年,由邱沛篁牽頭編纂的力作《四川新聞傳播教育發展論》正式出版。

2013年8月,邱沛篁的新作《新聞傳播教育探索——邱沛篁自選圖片集》問世,355張照片記錄了邱沛篁新聞事業的一個個精彩瞬間。9月召開的四川省新聞教育學會學術年會暨新書出版座談會上,時任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江對其做出了「傾注心血著書立說,學術研究成就大師」以及「滿腔熱情解疑釋惑,教書育人樹立標杆」的高度評價。

回首過去,邱沛篁將一生的智慧與才幹獻給了新聞事業,這裡澆築著他的心血,也凝聚著他無法割捨的自豪與熱愛。「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對新聞教育事業發自內心的熱愛,對新聞事業保持滿腔的工作熱情。」 這位精神矍鑠的七旬老人,他的回憶裡沒有不堪回首的怨憾與不滿,只有真誠惻達的奮鬥與感恩,熱愛工作,保持活力,我們看到「四川新聞界傳奇」邱老的可歌與可敬。

封面新聞記者李寰 實習生張世文

相關焦點

  • 王元先生專訪:與《中國科學》《科學通報》一個甲子的情緣
    在這次訪談中,90歲的王元先生追憶了他與《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一個甲子的情緣。 六十年前,與「兩刊」結緣 您在《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發表過很多文章,還記得最早發表的文章嗎?
  • 浙大44歲教授退出川大副校長競聘
    本報訊(記者潘波)川大全球公開選聘8名副校長工作漸入尾聲之際,昨晚,川大在該校校園網上發布「關於鄭強同志不再競聘四川大學副校長的公告」。川大11月29日發布《關於確定四川大學副校長候選人考察人選的公告》,公布了10位副校長候選人考察人選名單,44歲的鄭強榜上有名。
  • 剛剛,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揭牌!
    在他看來,成立考古文博學院,可以使學科更加完善,教學、科研以及學生的培養更成體系,「在一個單獨的學院,所有的教學資源能夠得到一個很好的整合,教師的配備也趨向完善。」另一方面,他介紹,凡是成立學院,對於師資力量、教學資源都要求成一定規模,國內開設考古文博學院的幾所大學裡,教師隊伍都在30人以上,「這也就是要求,教師教學的領域要有相當的覆蓋面。」
  • 浙大教授競聘川大副校長未獲準允 已選擇退出
    11月29日,四川大學發出公告,確定10名副校長候選人考察人選,川大8名副校長將從中產生,現任浙江大學材料化工學院副院長的鄭強名列其中。  昨晚9時,記者與鄭強取得電話聯繫,鄭強在電話中當即表示,非常感謝社會各界對他競聘川大副校長一事的關注。當記者問他此次退出競聘的相關情況時,鄭強在電話中說「原因是多方面的」,鄭強一再表示他將一如既往地熱愛母校川大。
  • 川大教授帶你一起探究
    而存在或許你也有想過,將失去的所愛進行復刻電影《複製人》中,男主痛失所愛,決定利用克隆技術"復活"家人或許你也有因為#我國首隻克隆貓滿月#的新聞話題而感到震撼參加思特盟項目研習,到川大華西醫學院實驗室,解鎖專屬於你的答案!
  • 川大考古60年名家專訪③ |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院長趙賓福:川大考古...
    60年來,川大考古學專業取得了哪些成果?新成立的「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促進考古學發展上又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院長趙賓福教授對此,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院長趙賓福教授表示,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成立
  • 川大教授霍巍、李永憲:我們與西藏考古的三十年
    今天大川要為你介紹的,是本次四川大學考古隊的指導老師,歷史文化學院的霍巍教授與李永憲教授。從1990年開始,兩位老師在西藏進行田野考古工作與研究,至今已近三十年。川大與西藏,學科與人生,他們的故事是個人的經歷,也是考古學的歷史。我們與西藏考古的三十年。
  • 川大原系主任李永憲:考古學與成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聯繫緊密
    現場,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揭牌,這也表明川大考古專業進一步地發展壯大,同時將對成都市建設世界文化名城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成都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作為具有4000年大規模居住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且城址始終未移的中國十大古都之一。成都提出建設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持續提升城市世界影響力。
  • 「腦癱」少年當選川大2014年度勵志人物
    12月5日,四川大學為2013——2014學年「感動川大」榜樣力量暨學生新聞人物頒獎。陳超(左三)獲得年度勵志人物獎  12月5日下午,2013-2014學年「感動川大」榜樣力量暨學生新聞人物評選活動頒獎典禮在四川大學望江校區舉行,9名川大學子當選本屆「感動川大」學生新聞人物。其中,今年9月才入學的陳超被評為年度勵志人物。  2013年高考,出生後即被診斷為腦癱的廣元少年陳超,以612分的成績考入四川大學。
  • 川大考古60年名家專訪⑦ | 宋治民:川大考古專業首次獨立完成的...
    成博 靳曉沛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吳夢琳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的第二代學術精英中,宋治民教授是年齡最大的一位,今年已有89歲高齡。10月31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89歲的老先生拄著拐杖前往見證這一盛會。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受聘擔任川大兩學院名譽院長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受聘擔任川大兩學院名譽院長 王鑫昕/中青在線 2017-09-28 15:54
  • 川大聘副校長10選8名單出爐 8人來自川大
    據悉,這10人中,有8人來自川大,其中有2人為川大現任副校長;另有2人1人來自國內高校,1人來自海外高校。  十名候選人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石堅(現任四川大學校長助理、外國語學院院長。述聘崗位:人事和外事)孫衛國(現任四川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述聘崗位:本科教學)李虹(現任四川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述聘崗位:醫學教育)李光憲(現任四川大學科技處處長。
  • 西南首家「CRT植入培訓中心」在川大華西醫院授牌
    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10日訊(記者 劉佩佩 攝影報導)10月10日,全國首批、西南唯一「CRT植入培訓中心」在川大華西醫院授牌。據了解,隨著人口老齡化,心力衰竭(以下簡稱心衰)發病率在不斷增加,而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對有適應症的病人,不僅能改善症狀和心功能,而且還可以降低死亡率。
  • 川大MBA2017年赴臺灣清華大學訪學活動圓滿結束——日月潭水深千尺...
    「銷」即銷售相關課程,臺灣清華大學專門為川大MBA訪學團一行開設了息管理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課程,由許裴舫教授授課。許教授通過講授式教學,給大家普及了一些MIS的基礎知識,再通過一個在線的實操培訓讓大家從課堂遊戲中親身的體會,從零售商、經銷商、代理商到工廠的全流程供應鏈管理體系,讓參加課程的同學都深刻體驗到了信息管理和信息互通在現代供應鏈管理體系中的重要性。
  • 張勳燎:把川大考古人優良學風傳承下去!
    成博 靳小沛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吳夢琳1960年,四川大學考古專業正式成立,從此,川大考古成為繼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之後,中國首批設置的培養考古學專門人才的基地,也成為川大這所百年高校一塊國內有名的招牌。
  • 甲子日出生的人命運解析
    甲子日甲子時,生酉月明見官星,則以月令正官格論,不論虛邀。 甲子日生午月,是月令傷官,既是日主死地,又逢衝,從格局角度,是印製傷官為喜,但是兇物多忌衝,衝則激起兇性,在人生事象上會應兇事,一個是「傷官被印綬制化」,一個是「傷官兇物被衝」,不同的體同、範疇,兩不相掩。
  • 川大學子入選華為「天才少年計劃」!
    這位本碩博均就讀於川大計算機學院(軟體學院)的「川三甲」,在畢業後將加入華為核心研發團隊-雲語音語義創新LAB,由NLP技術領軍專家親自擔任導師,參與NLP技術探索與突破。這份被旁人視為「奇蹟」的殊榮和幸運,在劉大一恆看來,卻是一個水道渠成的過程。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受聘擔任川大兩學院名譽院長
    丁肇中先後三次訪問川大,2016年應邀擔任四川大學發展戰略國際諮詢理事會理事。2016年9月,丁肇中在四川大學與大學生進行了一個小時的互動交流,分享了自己求學、科研的經歷和體會。今年9月27日,丁肇中應邀出席四川大學發展戰略國際諮詢理事會第一屆第二次會議,並在會上發言。他自謙說,自己對中國高等教育僅有非常粗淺的了解,只能提點淺薄的建議。
  • 六十甲子——宇宙神經系統
    年柱是太陽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運行規律,60年一個輪迴。開元年由先秦時期的甘德、石申兩位天文學家確定。月柱是月球繞地球旋轉的運行規律,12個月為一年,五年一個輪迴。日柱是地球繞太陽旋轉的運行規律,360天為一年,60天一個輪迴,一年有六個輪迴。時柱是地球自旋運行規律,一天十二個時辰,五天一個輪迴。人體物質屬性按照天體自旋、互旋確定,構成人的運程。
  • 川大為1754名湖北同學郵去「防疫暖心包」
    在這份定製的「防疫暖心包」中,除了致湖北學生的一封信、一套精美的川大明信片和口罩、手套等防疫物資,川大還為湖北學生黨員準備了黨徽。▲川大為1754名身處湖北的學生準備的「防疫暖心包」▲川大為1754名身處湖北的學生準備的「防疫暖心包」據了解,在前期準備工作中,川大各學院核實梳理了湖北學生的郵寄地址,疫情防控志願服務隊的志願者們進行物資的搬運、分裝和登記,以保障每一位在湖北的學子都能收到學校的慰問和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