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博 靳曉沛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吳夢琳
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的第二代學術精英中,宋治民教授是年齡最大的一位,今年已有89歲高齡。
10月31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89歲的老先生拄著拐杖前往見證這一盛會。聽聞新成立的川大考古文博學院將在未來積極參與三星堆遺址發掘和研究工作時,老先生饒有興致地表示,他曾在1963年參與過三星堆月亮灣遺址的考古發掘,「那時候條件可真艱苦啊,但是大家很開心,也取得一定成果。如今三星堆祭祀區又重啟發掘,希望能夠解決三星堆遺留的諸多學術問題。」
宋治民是河南鄭州人,1960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同年入職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1963年,馮漢驥先生選定廣漢月亮灣遺址作為1959級考古專業學生的田野實習工地,他親自到工地指導選址、測繪、布方等工作,童恩正、馬繼賢、宋治民三位老師則負責指導工作。
「我們那時候住在廣漢的回龍寺小學,老師和學生合住在教室的通鋪裡。」宋治民說,他們白天搞發掘,晚上整理完髮掘記錄,入睡前總要天南海北地神侃,師生關係異常融洽。
作為一位北方人,宋治民走不慣南方的田埂,在月亮灣發掘時,總是一不小心就會從田埂上踩滑到水田裡,讓大家忍俊不禁。儘管作為大學老師,他們還得和學生一起,輪班到附近的鄉場趕場,挑擔子、推架子車購買糧食蔬菜,甚至燒飯用的煤也要到廣漢火車站去買。那時候大家每人的糧食定量一個月只有23斤,考古又是體力活兒,大家吃不飽,「便找農民買紅薯充飢……」
往事歷歷在目。宋治民一邊感嘆當年考古人工作條件的艱辛,也為當年參與發掘的川大師生感到無比自豪,「這是川大考古專業首次獨立完成的田野考古實習,對川大考古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再次發現了形制與商周相同的圭、璋、琮、璧等玉石器,還發現了銅煉渣、坩鍋殘片、孔雀石等。」學術界有觀點認為,正是這次發掘,拉開了三星堆遺址發掘的序幕。根據上世紀80年代的考古發掘,月亮灣遺址實際上是三星堆遺址的一部分。
在1986年三星堆兩大祭祀坑出土以後,宋治民也圍繞發掘成果寫了一系列研究文章。「我們聽取了考古發掘人員的介紹,聽說埋藏的很多器物有使用痕跡,所以我一直認為兩個坑的性質是祭祀坑。坑的年代應該在西周后期,但祭祀的青銅器等年代應該最早可以上推到商代晚期。三星堆時期,則應該是神權佔主導性質。」
如今,三星堆祭祀區新一輪考古工作正在進行,老先生對此寄予厚望,「三星堆還有很多問題期待解決,我們希望新一代的考古人能帶領公眾了解它的社會結構、生產力發展水平等更多層面的問題,讓古蜀文明的面貌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