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考古60年名家專訪⑦ | 宋治民:川大考古專業首次獨立完成的...

2020-11-30 四川在線

成博 靳曉沛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吳夢琳

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的第二代學術精英中,宋治民教授是年齡最大的一位,今年已有89歲高齡。

10月31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89歲的老先生拄著拐杖前往見證這一盛會。聽聞新成立的川大考古文博學院將在未來積極參與三星堆遺址發掘和研究工作時,老先生饒有興致地表示,他曾在1963年參與過三星堆月亮灣遺址的考古發掘,「那時候條件可真艱苦啊,但是大家很開心,也取得一定成果。如今三星堆祭祀區又重啟發掘,希望能夠解決三星堆遺留的諸多學術問題。」

宋治民是河南鄭州人,1960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同年入職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1963年,馮漢驥先生選定廣漢月亮灣遺址作為1959級考古專業學生的田野實習工地,他親自到工地指導選址、測繪、布方等工作,童恩正、馬繼賢、宋治民三位老師則負責指導工作。

「我們那時候住在廣漢的回龍寺小學,老師和學生合住在教室的通鋪裡。」宋治民說,他們白天搞發掘,晚上整理完髮掘記錄,入睡前總要天南海北地神侃,師生關係異常融洽。

作為一位北方人,宋治民走不慣南方的田埂,在月亮灣發掘時,總是一不小心就會從田埂上踩滑到水田裡,讓大家忍俊不禁。儘管作為大學老師,他們還得和學生一起,輪班到附近的鄉場趕場,挑擔子、推架子車購買糧食蔬菜,甚至燒飯用的煤也要到廣漢火車站去買。那時候大家每人的糧食定量一個月只有23斤,考古又是體力活兒,大家吃不飽,「便找農民買紅薯充飢……」

往事歷歷在目。宋治民一邊感嘆當年考古人工作條件的艱辛,也為當年參與發掘的川大師生感到無比自豪,「這是川大考古專業首次獨立完成的田野考古實習,對川大考古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再次發現了形制與商周相同的圭、璋、琮、璧等玉石器,還發現了銅煉渣、坩鍋殘片、孔雀石等。」學術界有觀點認為,正是這次發掘,拉開了三星堆遺址發掘的序幕。根據上世紀80年代的考古發掘,月亮灣遺址實際上是三星堆遺址的一部分。

在1986年三星堆兩大祭祀坑出土以後,宋治民也圍繞發掘成果寫了一系列研究文章。「我們聽取了考古發掘人員的介紹,聽說埋藏的很多器物有使用痕跡,所以我一直認為兩個坑的性質是祭祀坑。坑的年代應該在西周后期,但祭祀的青銅器等年代應該最早可以上推到商代晚期。三星堆時期,則應該是神權佔主導性質。」

如今,三星堆祭祀區新一輪考古工作正在進行,老先生對此寄予厚望,「三星堆還有很多問題期待解決,我們希望新一代的考古人能帶領公眾了解它的社會結構、生產力發展水平等更多層面的問題,讓古蜀文明的面貌更加清晰。」

相關焦點

  • 川大考古60年名家專訪③ |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院長趙賓福:川大考古...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10月31日,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60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紀念會上,「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正式揭牌。60年來,川大考古學專業取得了哪些成果?新成立的「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促進考古學發展上又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 剛剛,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揭牌!
    在川大考古系的老先生宋治民印象裡,川大考古從六十年代的一個考古學教研室,發展到考古系,現在要成立考古文博學院,不單單是行政上的變化,對於考古事業的發展意義很大,「經費、設備等各方面都有積極的意義。」他直言,隨著科技的發展,考古系向前發展需要和自然科學配合研究,需要經費,田野考古工作需要經費和設備。學院成立以後,有利于田野考古和考古學理論的發展。
  • 川大考古60年名家專訪⑥|考古學家林向:懷著信念入了考古行業 深深...
    靳曉沛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吳夢琳 吳曉鈴10月31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近90歲的考古學家林向,由於年歲已高、腿腳不便,本已深居簡出,這次也專程來到會場。
  • 川大考古60年|川大考古系創辦者徐中舒的學術貢獻
    四川大學考古學科由考古學家徐中舒、馮漢驥於1960年創建,至今已有60年。傳統的形成與優秀的學者密不可分,「川大考古60年」專題,一方面回憶和紀念幾位為川大考古文博學科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先生,一方面也回顧川大考古的傳統以及一些特別的精神。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是徐中舒先生作系主任期間在五十年代末和著名考古學家馮漢驥教授共同創辦起來的。
  • 張勳燎:把川大考古人優良學風傳承下去!
    成博 靳小沛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吳夢琳1960年,四川大學考古專業正式成立,從此,川大考古成為繼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之後,中國首批設置的培養考古學專門人才的基地,也成為川大這所百年高校一塊國內有名的招牌。
  • 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揭牌 將打造全國高校第二個碳十四實驗室
    為慶祝川大考古學專業成立60年,10月31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召開。四川大學考古學科由著名考古學家徐中舒、馮漢驥創建,是全國首批開設考古學專業的三所大學之一。
  • 川大教授霍巍、李永憲:我們與西藏考古的三十年
    從1990年開始,兩位老師在西藏進行田野考古工作與研究,至今已近三十年。川大與西藏,學科與人生,他們的故事是個人的經歷,也是考古學的歷史。我們與西藏考古的三十年。1990年4月1日,那時候還不流行「愚人節」,但李永憲描述起和霍巍出發進藏前的場景,卻又不能不說頗具「喜感」。
  • 成都考古有多牛?考古學屆的這一國際前沿論壇在蓉啟幕
    商業街船棺墓,一度因為出土大量船棺以及修復完成「古蜀第一床」而受到公眾關注。秦漢以後的考古更為公眾熟悉,在成都市中心發現唐朝中央公園摩訶池,明朝蜀王府遺址被發現以及春熙路江南館街遺址等等,重塑著古代成都。
  •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60周年大會舉行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60周年大會舉行 2020-11-04 1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徐中舒、馮漢驥,宋治民、林向、童恩正、張勳燎、馬繼賢……一個個中國考古學界耳熟能詳的學者,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來自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其中,著名學術大家徐中舒和著名考古學家馮漢驥,就是川大考古專業的創建人。從1960年創建至今,川大考古專業為國內相關學術機構輸送了大量專業人材,取得了豐碩的教學和科研成果。
  • 這場考古國際學術峰會 助推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
    10月31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成都舉行,現場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揭牌。此次大會是考古學界的高端學術峰會,現場除了祝賀與期望,專家們認為,在古蜀文明的保護和傳承、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以及學科建設等諸多方面,本次大會均具有「積極意義」。
  • ...文化遺存……這場考古國際學術峰會如何助推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
    10月31日上午,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成都舉行,現場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揭牌。此次大會是考古學界的高端學術峰會,現場「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大會現場現場:「群賢畢至,少長鹹集」10月31日上午,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川大江安校區舉行,現場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揭牌。大會開幕後,到會代表集體合影,讓人不禁想到《蘭亭集序》中「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成立 爭創世界一流學科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李慧穎)10月31日報導 今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召開現場,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正式揭牌成立。「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未來的目標,是建設成為立足西南、面向全國、輻射東南亞,爭創世界一流學科。」在現場接受記者採訪時,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暢談到。四川大學考古學科由著名考古學家徐中舒、馮漢驥創建(1960年),是全國首批開設考古學專業的三所大學之一,如今的規模和影響居於中國高校考古學科前列,為中國考古學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川大原系主任李永憲:考古學與成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聯繫緊密
    今天(10月31日)上午,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水上報告廳召開。現場,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揭牌,這也表明川大考古專業進一步地發展壯大,同時將對成都市建設世界文化名城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 聽學考古的師兄師姐聊一聊:考古比《鬼吹燈》更迷人
    日前,湖南耒陽女孩鍾芳蓉報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在大家看來,考古可以算是比較「冷門」的一個專業。那麼,考古學專業的學生們日常學什麼呢?從事考古相關工作的人,他們的日常工作狀態又是怎麼樣的呢?
  •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將...
    據悉,在本次活動上還將舉行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揭牌儀式,川大考古必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取得更大的發展,發揮更大力量。 今年正值四川大學考古學系(專業)成立六十周年,據悉,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還邀請了曾在川大考古學專業任教、學習的廣大師生,返回母校,拜會師友,聚會同學,共憶年華,砥礪學術;回顧川大考古學乃至中國考古學之過去,研討當下,展望未來。 本次活動將在線上全程直播,請關注新浪微博「川大考古」參與。
  •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實驗考古活動成功主辦
    有了前期的考古工作和文獻梳理做基礎,川大考古系李映福教授主持的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研究團隊萌發了復原漢代冶鐵工藝的念頭。這不僅是一次科學復原,也是一次實驗考古教學,讓考古系師生能真正「與歷史對話」。5名博士(包括一名泰國留學生),17名研究生(包括一名馬來西亞留學生、一名日本留學生)、2名本科生參與到了工作中。
  • 這場高端考古盛會 助力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
    今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川大考古系原系主任李永憲教授在現場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現場還進行了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揭牌儀式。成都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作為具有4000年大規模居住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且城址始終未移的中國十大古都之一,成都提出建設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持續提升城市世界影響力,有深厚的底蘊。
  • 老人挑燈學英語 休學40多年希望重拾學業|學業 川大 休學 老人 易...
    記者從川大了解到,易良興上世紀60年代的確在成都工學院(原四川大學工學院)就讀,但後來休學回家。對於易良興的願望,川大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易良興需要參加高考或自考之後才能繼續學業。經歷:休學40多年後希望重拾學業回憶起剛上大學的1965年,易良興說在勤工儉學時不慎受傷,「腰被扭了,因為一直拖著沒去治療,又影響到腿部,左腿都潰爛了。」
  • 川大教授邱沛篁:一個甲子的新聞情緣
    他是四川大學新聞專業的主要開拓者和創始人,見證了川大一個甲子的風雲成長;他被譽為「四川新聞界的傳奇」「新聞教育的永動機」,一同開拓了中國西部新聞傳播事業的半壁江山。他北京採訪茅盾、上海八訪巴金、廣州訪秦牧....... 把大半輩子時間都獻給了新聞發展和教育事業,他就是四川大學邱沛篁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