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學考古的師兄師姐聊一聊:考古比《鬼吹燈》更迷人

2020-11-30 新華教育

  日前,湖南耒陽女孩鍾芳蓉報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在大家看來,考古可以算是比較「冷門」的一個專業。那麼,考古學專業的學生們日常學什麼呢?從事考古相關工作的人,他們的日常工作狀態又是怎麼樣的呢?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採訪了3位正在四川大學考古學相關專業就讀及畢業後進入考古領域的學子,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

  她/

  高二就迷上考古 通過轉專業進入考古系

  今年,李孟雅從四川大學考古系研究生畢業了。出於對中國古代文化和歷史的喜愛,李孟雅從高二就立下了將來要學習考古、從事考古工作的目標。「我從小學開始就很喜歡看中央電視臺的《探索·發現》節目,關於考古的一期不落。」李孟雅說。

  但在高考填報志願時,川大並未在她所在的省份投放歷史學類專業的招生,李孟雅只得填報與之接近的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在大一結束時通過轉專業的方式進入川大考古系。李孟雅依然記得轉專業面試時,考古學專業的老師告訴她要補習歷史學大類大一的必修課,用三年的時間學習四年的課程,「我很堅定地告訴老師,沒關係,我有信心。」

  進入考古學專業第一學期上的《中國考古學-3》令她印象深刻,李孟雅告訴記者,當時,老師除了講授基礎知識,還會講一些考古專題研究,古代醫學、古代天文學、易經八卦等內容,非常精彩。「這種授課方式,讓剛剛入門的我看到了考古學除了嚴謹的學術研究之外,還有豐富迷人的一面,是與生活各方面息息相關的。」

  大三上學期,李孟雅第一次下考古工地,和全班同學一起到位於新津的寶墩遺址實習,她一共參與發掘了3個探方。在第一個探方裡收穫不多;第二個探方發掘出了5個灰坑,也就是古人的「垃圾坑」;到第三個探方時,挖出多座墓葬。

  李孟雅告訴記者,在對其中一座墓葬進行發掘時,由於墓葬內部空間狹窄,為了防止踩壞墓葬底部的遺蹟現象,「我只能跪在墓葬邊緣上的泥水中,俯身用竹籤和刷子剔除人骨上的汙泥,同時還要用海綿不時吸取滲到墓葬中的水」。李孟雅說,她就這樣跪著清理了3天,因為冬天泥水冰冷,戴手套會限制手的靈活度,拿捏不好力度,所以一直徒手清理。再加上還要用涼水清洗髮掘出的陶片,導致手上生了幾個凍瘡,現在還留有疤痕。

  如今,李孟雅研究生畢業,將繼續從事考古相關工作。但在她眼中,考古學和經濟學、法學、物理學等學科是一樣的,希望大家能夠以平常心對待,不必另眼相看。

  她/

  作為一名工科生 從旁聽生成為文保工作者

  雷欣怡並不是一開始就選擇考古,開始接觸考古是出於創作網絡小說的需要。據雷欣怡介紹,2010年初入大學時,她就讀於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作為一名工科生,本科階段她選擇的專業是無機非金屬材料。

  2011年春季,雷欣怡成為了某網站的籤約寫手,每天進行網絡小說連載創作。為了作品背景架構的豐富與嚴謹,她開始旁聽其他專業的課程,建築、文學、歷史、哲學等諸多專業都有涉及,考古也是在這個過程中走入了雷欣怡的校園生活。

  在旁聽完四川大學考古系針對本科生開設的考古技術、考古學史、文物保護概論等課程後,考古的專業、嚴謹,以及當中包含的歷史與文化元素逐漸吸引住她,感覺「考古就是我想畢生從事的事業」。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雷欣怡在碩士研究生階段選擇報考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研究方向為文物保護與科技考古。

  雷欣怡依然記得第一次下考古工地的情景。那是2015年的冬天,成都新津的一處崖墓群出土了很多陶器、青銅器和鐵器。回想當時下工地的情景,雷欣怡印象最深的是,見識了出土隨葬品因為年代不同呈現出的大小變化。

  親自參與文物出土和保護的過程,雷欣怡感觸頗深:「我們有這樣的責任和使命:不能枉費祖先的智慧,也不能對不起後輩的期待與渴求。」

  研究生畢業後,雷欣怡進入成都博物館從事文物保護相關工作。雷欣怡覺得,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體現工匠精神的事業,需要細心與專注。這個過程中,她也經歷了社會對考古的觀念之變,「數年前,我剛接觸文物考古工作時,朋友最愛問考古與《鬼吹燈》《盜墓筆記》的關係。而近年來,大家更願意聽我進一步拆析『修文物』和『國家寶藏』。」

  他/

  從被調劑到充滿熱情 畢業後從事博物館展陳工作

  汪勤走上博物館學專業的道路,是由於高考錄取時的調劑。在那之前,他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學習博物館學,「當時對一切都充滿好奇。」汪勤告訴記者,所以當他在2011年走進了博物館學的大門時,帶有很高的熱情。

  汪勤介紹,博物館學的課程設計中,包含了歷史學基礎課、考古學專業課、博物館學專業課三大板塊,博物館專業課傳授的方法論和研究路徑奠定了他此後的學習和工作的基礎。

  在汪勤看來,博物館學與考古學的一個區別在於前者與人打交道較多,後者偏向於與物打交道。因此,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實習中,他都選擇了做一些博物館展陳相關的工作。汪勤本科階段曾在四川省博物院實習,做一名宣講員,那是他真正走出校園,接觸博物館運營的開端。

  汪勤在研究生階段則是在成都博物館文創部門實習,那時成都博物館正在籌備新館開館工作,館方希望在新館5樓的天台策劃一場服裝秀。汪勤參與的工作包括觀眾席設計、機位架設、燈光設置等。正是在成都博物館的這次實習,讓他見證了中國新一代博物館是如何參與公眾的文化生活的。「其實國外的博物館是可以開展很多社會活動的,國內在這方面還處在逐漸豐富的過程中。」

  如今,汪勤就職於廣東一家從事博物館展陳設計、施工一體化的公司。汪勤告訴記者,伴隨博物館在社會日常生活中重要性的提升,特別是2008年以後全國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實施以來,原先博物館自身的展陳部門日漸不能適應市場和公眾的需求。「我現在做的工作,就是幫助博物館等機構去同設計師進行溝通,進而完善陳列大綱,確保設計工作順利展開。」(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實習記者 成博)

相關焦點

  • 這些《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中機關,考古發掘已證實,史料確有記載
    最近熱播網劇《鬼吹燈之龍嶺迷窟》接近尾聲,這次探尋龍嶺迷窟中的李淳風墓可謂是危險重重,殺機重重,各種機關防不勝防。接下來小編就與大家一起聊一聊《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中的機關。屍毒屍毒其實是古人防止屍體腐爛的一種方法,具體是這樣的:古人臨死前服下劇毒的藥物,這種藥物能讓內臟全部腐爛,化成液體留在體內。
  • 文物保護薪火相傳,我們是公眾考古的踐行者
    吉林大學文物愛好與保護者協會(簡稱文保協會),在1992年吉林大學考古博物館專業師生的努力和吉林省考古文博單位的關注和支持下成立,該協會以吉大考古和博物館專業的本科生為骨幹力量,為學生自發的學術性、公益性群眾團體。協會於2010、2011連續兩年獲得吉林大學「校優秀社團」稱號,並於2010年獲得吉林大學「陽光志願者服務吉林志願聯盟理事單位」,文學院「校十大公益團體」提名組織等獎項。
  • 實用口語:如何用英文稱呼「師哥師姐」?
    中國的盆友們在聊天的時候,不管聊學習啊,聊生活,都離不開聊到有關師哥師姐,學長學姐,導師輔導員等等的內容。可是碰到這種表示尊敬的稱謂(臉上笑嘻嘻,心裡在呵呵),用英語聊天時,就蒙圈了,學長怎麼說?師姐怎麼說?   看今天的實用口語,一次性解決你的「口語健忘症」!   說到師哥師姐,來源於中國武術文化。
  • 《盜墓筆記》之類的通俗書籍並不是考古,考古不是挖寶,更需要的是...
    近年來,隨著考古發現的深入、考古手段的進步、考古知識的普及,考古不再是生僻冷門的領域,而與每個人產生越來越多的聯繫。 有人說,文明的人類總是熱衷於考古,就是想把壓縮在泥土裡的歷史挖掘出來、舒展開來進行窺探。但在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陳淳看來,泥土裡的窺探和書齋中的考古同樣重要,而後者常常被人們所忽視。
  • 成都考古部門例行考古時發現南朝佛像
    發掘現場成都考古部門例行考古時發現寶貝佛像嘴角揚起的那一絲神秘而又迷人的微笑,讓在場的考古人員忍不住連連稱嘆!近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原成都水錶廠的一處空地進行例行考古時,意外發掘出了80餘件精美佛像,其中大多數為稀有南朝佛像。這些佛像保存完整,個別佛像上的貼金尚存,流彩隱約可見,一件單體倚坐式託塔天王像更是國內極為罕見的珍寶。據悉,這是近年來,成都首次出土如此大規模的南朝佛像。
  • 「人點蠟,鬼吹燈」,考古家在盜墓現場,還真發現了這奇怪的一幕
    現代人在死後往往都會採用火化的形式,人最後終將會變成一壇骨灰,可是古代人通常都是土葬的。古代的墓葬習俗和現代有很多的差異,古代崇尚厚葬,他們認為人在死後還是能夠享用墓室裡的物品的,所以很多古墓都非常的奢華,這也是為什麼從古至今我國的盜墓賊源源不斷,難以阻攔的原因。特別是漢朝時期的古墓,漢朝人喜歡玉石,有佩戴玉石下葬的傳統,他們認為玉石是純潔而神聖的物質,佩戴玉石下葬將會不腐不朽。
  • 地心到底有什麼,看看這些傳說,再看看考古發現,後背發涼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下地心的故事,關注科幻片的人可能知道,在一些影視作品裡面,能夠看到關於地心的描述,雖然說存在陰謀論的存在,但是至今並沒有確切的證據,能夠證明地心是空心的,或者說地心是實心的,不過今天我們來說說一些關於地心的傳說,以及考古發現吧。
  • 義大利考古學家盛讚成都東華門遺址
    原標題:義大利考古學家盛讚成都東華門遺址   義大利首都羅馬,古老的歷史遺存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6月6日,義大利考古學家丹尼爾·莫納可達一行來到成都參加文化交流。在參觀成都東華門遺址後,義大利專家盛讚遺址是成都的巨大財富。
  • 真實的考古什麼樣?這位九零後考古「女漢子」用漫畫告訴你
    作為一名考古專業的學生,她是如何想到以漫畫的形式來普及考古知識的?真實的考古工地上的生活是什麼樣?在英國學習考古,與國內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帶著這些問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李子一。
  • 考古與盜墓--一顆科技樹上的「兩開花」
    古物愛好者(私人收藏家)自稱「藝術愛好者」,他們客觀上推動了藝術史的發展,後來藝術史成為古典學的一個分支。「藝術愛好者」們開始只是對古代建築和器物的研究,逐步擴展到了物質文化領域,越來越多的發現超越了當時文獻所能覆蓋的範疇。不過對古物的痴迷以及對遠古文明的崇拜,一度讓考古學者陷入了迷茫,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古物學始終無法突破瓶頸。
  •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公眾考古實踐走入阜新
    1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主動承擔起「向廣大社會公眾宣傳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識、提高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弘揚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責任,舉辦此次活動目的是將考古工作的全貌更真切地展現於公眾面前,讓其感受到考古學的真實、歷史的厚重以及中國文化的絢爛。
  • 直播考古現場 活化考古成果 河南考古「鮮活」走近大眾
    ……4月20日,在河南博物院舉行的2018年度河南考古新發現公眾報告會上,面對公眾拋出的各種問題,專家們一一作了解答。  今年是省文物局連續第三年舉辦全省公眾考古報告會,消息發布不到一星期,吸引了數百名觀眾到現場聆聽。如今,文物考古正在褪去昔日神秘的面紗,從「高冷」走向大眾,從直播考古現場到普及文物知識,再到其他嘗試,我省文博系統正走出一條考古公眾化的獨特路子。
  • 中國考古大發現
    取釋疑、解謎、改寫、補寫、印證歷史的角度,用圖文結合的形式,記述了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考古領域的32次重大考古發現——從窺探高原王國的秘密到發掘神秘的地下宮殿,從尋覓田野巖畫到解讀石窟雕塑……所收考古大發現,涵蓋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通過一個個迷人的考古故事,展示了中華文明曾經的輝煌。
  • 禁忌考古學(十三)·說一些禁忌考古發現吧,你肯定想聽
    今天繼續說點「禁忌」的事,所以不會聊太多,而且文風要突出一個低調系列已經第十三篇了,所以聊一些既有的禁忌考古中的小故事。禁忌考古涉及全球及全人類秘辛,因此很多考古工作,是列強合作的。有些,中國吃了虧,有些,中國佔了便宜。而有些,無所謂誰佔便宜誰吃虧了,因是涉及人類命運共同體。講故事之前先扯些有的沒的。比如你應是耳熟能詳的,中國量子科技。連普通的中國人都知道,量子科技,中國現在是獨步全人類。但中國人不知道的,是這獨步全人類的偉大意義。有幸我碩士研究方向是量子科技。
  • 川大考古60年|川大考古系創辦者徐中舒的學術貢獻
    1978年我國恢復博士學位制度,由於馮先生已於1977年去世,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就以徐先生的名義獲準成為首批博士學位授權點,他在擔任先秦史博士生導師的同時,還擔任了考古學的博士生導師,直至1991年辭世。徐老之學,博大精深,作為一代大師,雖然研究的重點是古文字學和先秦史,但在考古學方面也作了許多開創性的研究,有巨大的貢獻和深遠的影響。徐、馮之學,建立了川大歷史系考古專業獨具特色的學術傳統。
  • 緣系小南山:孤獨中的堅守——記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校友、小南山遺址...
    在填報了金融學、哲學等諸多熱門專業之後,秉承著不浪費的原則,他又將吉林大學博物館學專業填入了提前批專業當中。人的生命中總有一些選擇會影響一生的走向,填報志願過程中這個在當時看來算不上思慮周全的舉動,卻讓他和考古這項事業緊緊地拴在一起。伴著九月漸起的涼風,從未去過博物館的李有騫帶著那個暑期上演的第一部考古電視直播《老山漢墓》中的記憶片段,來到了吉林大學考古系博物館學專業。
  • 品讀|大眾化解讀的《中國考古大發現》,讓考古走出學術「象牙塔」
    譚玉貴 王其寶/文中國近代考古學誕生於1921年安特生發現仰韶文化,上承宋元明清以來的金石學,同時吸收借鑑了近代西方考古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以中國考古學家主持進行的河南安陽小屯殷墟與山東章丘城子崖遺址的發掘為標誌,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科體系。近百年來,我國考古工作者將考古發掘與文獻研究相結合,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 成都:天文物理學碩士、亞述學博士 因愛好考古成為博物館志願者
    作為四川大學亞述學(研究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語言、文字、社會和歷史的學科)博士研究生,曾燕伶掌握六門語言。她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和考古愛好,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做了6年志願者,服務時長1375個小時,為現場上萬名觀眾和十多萬網絡觀眾講解古蜀文明和金沙臨展。
  • 像考古那樣採訪「魚骨天線」風波始末
    有時候,他更像一個考古學者。在龐雜的故紙堆中發現線索,在浩瀚的人海中搜尋證人,然後不斷地翻找、穿插、剪裁,通過材料與陳述的相互印證,讓曾經被遮蔽的事實,重見天日。  這聽起來有些沉悶,卻是半年來廣州新聞部「新史記」欄目組,一直在堅持的工作。最近的「魚骨天線」拆除風波的報導,是其中一例。
  • 考古和盜墓有什麼區別?挖墳需要技巧嗎?專家進校園解密考古門道
    資料圖 攝:梁長義作為圓明園考古課題組組長,張中華參與過玉河、八大處清涼寺等眾多考古發掘。對於學生們的問題,他絲毫沒怯場:「考古要研究古代人類社會留下的遺蹟和遺物,希望了解古代社會的面貌。通俗來講,就是研究古代人吃什麼、平常都幹什麼、想什麼。我們考古可不只是『挖墓』,古代的城池、道路、房址都是我們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