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考古什麼樣?這位九零後考古「女漢子」用漫畫告訴你

2020-11-24 澎湃新聞

在八月的上海書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展臺前一反常態,被不少小學生和初中生包圍。在往年,古籍出版社的展臺前,基本都是頭髮花白的中老年人。吸引這些十來歲的小讀者們的,是一本名叫《考古入坑指南》的書。全書以狐狸「阿三」的漫畫形象,將讀者從滿是獵奇、浪漫、神秘的想像中帶到一個科學、真實但非常有趣的考古世界裡。本書的作者李子一,筆名「阿三」,90後。本科就讀於鄭州大學考古系,碩士就讀於英國南安普頓大學考古系,自稱是一個地地道道在考古工地摸爬滾打過的「女漢子」。早在2014年,當她還在鄭州大學官莊考古隊時,就在微博上用漫畫記錄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卻意外地收穫了諸多的讀者和粉絲。而這本書的內容,就取材於三年前的那些漫畫。作為一名考古專業的學生,她是如何想到以漫畫的形式來普及考古知識的?真實的考古工地上的生活是什麼樣?在英國學習考古,與國內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帶著這些問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李子一。

「起初我就是喜歡畫畫」

澎湃新聞:

三年前的時候,我的同事就有採訪過你,那會兒你還在讀大四,但你的漫畫在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上連載,已經很火了,我知道那時就有不少出版社想聯繫你出書。但為什麼一直到現在你才出版這本書?能不能也請你介紹一下你這三年來的學習和生活?

李子一:

先說說我的近況吧。去年年底我剛從英國碩士畢業歸來,現在在申請博士。我在英國讀的是「骨骼考古學」,說直白點,就是研究死人和死動物的骨骼。三年前的時候我大四,那會兒實在太忙了,又要準備畢業的事情,又要申請出國讀書,所以就沒顧上出版的事兒。這半年我沒什麼別的事情,就是在專心申請博士,正好這個時候,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編輯聯繫到我,說想出版這本書,我就答應了,而且這一陣也有足夠的時間來對書的內容進行重新的校訂和修改。

澎湃新聞:

老實說拿到書的時候我很驚訝,古籍社的風格一般都很端正嚴肅,但這一本卻很活潑,初看甚至像是本卡通漫畫書,一點都不像古籍社的風格,所以我很好奇古籍社是如何找到你要出版這本書的?

李子一:

古籍社下面有歷史編輯室、文學編輯室、哲學編輯室和考古編輯室等等。這本書是考古編輯室出的,編輯室的幾個編輯都是學考古出身。雖然這本書在形式上比較新穎特別,但講解的是考古知識,所以還是需要懂考古的編輯來做。

書中插圖

起初我覺得對這本書感興趣的,最少要對考古有一個大致的印象,起碼是高中生大學生吧。但是編輯說,書展的時候,很多小朋友看這本書,把它當作童書看,可能不光是內容,他們可能是被繪畫、圖片所吸引了吧。編輯說賣了一整天的書,大半天都在哄小孩子。

另外比較打動我的是古籍出版社對這本書的重視。考古編輯室的老師們說看到這本書以後,特別它能在市場上有一個比較好的反響,能向公眾普及,考古是什麼樣;能由考古人來解釋考古,而不是讓大眾被像《盜墓筆記》這樣虛構的作品來影響大眾對考古的認知。所以出版社在內容、裝幀設計以及宣傳上都下了很多工夫。

澎湃新聞:

最開始的時候,是為什麼想到畫這些漫畫呢?

李子一:

很多人以為我是為了弘揚考古,傳播考古知識什麼的。其實完全不是,起初我就是喜歡畫畫,考古只是我繪畫的一個載體。在考古實習之後,我就是覺得這個經歷很難得,想用畫畫的方法記錄一下。畫完我就發到微博裡,沒想到有這麼多人喜歡。

中英兩國的考古學教育有何不同?

澎湃新聞:

在的你書裡,我注意到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你提到你們班上的同學全部來自河南和陝西兩省,這是為什麼呢?國內的考古學教育是有地域限制嗎?

李子一:

是的,考古確實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你讓一個海南人,來河南學考古。很可能他學了四年,回到海南,發現在河南學的東西,在海南的一些考古遺址上——比如說沉船打撈這些——完全都用不上。以他在河南接受的教育,在老家可能根本沒有適合他的工作。像我們鄭州大學考古系的老師,大多是做華北地區的考古,地域性很強。所以鄭大考古系過去都是定向招生的,但到我們是最後一屆。隨著考古學的發展這種地域性正逐漸被打破,我下一屆還真有兩個來自海南的學妹。

之前我們還有性別限制,男生女生有一定的比例安排,因為田野考古很辛苦,我們在工地,二十天洗一次澡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很多都是重體力活,所以原則上要儘可能地多招男生。一般我們專業是院系招生,但我們這一屆是由學校招生,最後居然⅔以上都是女生。

澎湃新聞:

你碩士是在英國讀的,博士還是打算申請英國的學校麼?對比國內和國外的考古教學,你覺得有什麼區別嗎?

李子一:

沒錯,博士還是打算申請英國的學校。我覺得國內和國外,起碼是和英國對比,主要有這兩個差別吧。第一是國內的老師對學生要求很高。比如滿分是10,老師對你的要求一般都在8。比如你寫到6,國內的老師會說你寫得一塌糊塗,但可能到最後會給你一個7的成績。我覺得國內的老師,嚴厲多過褒獎,比較嚴苛。一直鞭策、鞭策,但其實只要經過鞭策,基本都能到老師要求的成績。在英國情況不大一樣,老師同樣希望你到8,但你只寫到6,甚至只能寫到3,老師都會說excellent,fantastic,然後到最後給你的分數是不及格。這個完全不一樣的。

像英國和美國也不一樣,美國是百分制,一般給的分也還是比較高,總歸有個85分以上,如果達不到這個分數,他們一開始就會跟你說你別來了。但是英國的論文及格分數,按照百分制是50分,優秀是60分,特別優秀是70分。英國是典型的寬進嚴出。我最高一次也就寫到66分,哪怕你是英國人,你寫的文章最後也就是75、76。但是呢,平時上課給你的壓力又很小,讓你覺得你很優秀,學起來很輕鬆,直到最後拿到成績才真相大白。

第二是國外上課,完全是放養,讓你自己思考自己學習。舉個例子,我當時剛去的時候,選的一門課是「人類的起源」,那門課只有三個人上,我,一個美國人,還有一個英國人。上課的時候完全聽不懂,也接不上話。後來我實在沒辦法,跟授課老師說,我真的聽不懂,你要讓我寫論文,我完全沒法寫。老師聽完抽出幾本書,跟我說,這一頁、這一頁還有那一頁,你回去給我讀完,讀完你就知道寫啥了。但是說實話,在英國,這樣的老師不是太多。

我覺得中國和英國的老師——起碼在考古這個學科——在培養學生的理念上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說在國內,一門課最後要交論文,你去問老師,老師我寫這個題目行不行、對不對。老師一般都會覺得這學生挺好、挺勤奮的,知道自己去思考,還知道來問我。但英國不是,英國的老師說,這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不能幫你,你自己決定。他只會告訴你,對你的要求是什麼,最後你要達到的那個標準在哪裡,但是怎麼實現、怎麼達到,他完全不會跟你說。

澎湃新聞:

在英國學習考古,有什麼比較有意思的課程或者是經歷嗎?

李子一:

隨便說一個,我們那個系人很少,考試的時候,就是考鑑定各種骨骼。給你十塊骨頭,每塊,先給你30秒,讓你分辨是什麼物種的骨骼,是人?是牛?是豬?然後再寫,左腿還是右腿?再之後,是讓你推斷有沒有什麼傷痕?老師還故意把巧克力碎片還有碎瓷片之類的混進去。大多數人都是錯的慘不忍睹。但是很好玩。

實驗室的各種骨骼

又比如我當時選了一門古埃及考古的課,教那門課的老師之一,是酷玩樂隊(Coldplay)鼓手的爸爸。那門課期末作業的內容是:設計一個文創產品,讓小朋友能夠了解埃及考古。因為那門課是公選課,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本科生熱情都很高,覺得自己在做一個很偉大的事情,特別有熱情。我們研究生的熱情相對就沒那麼高,而且本來就被各種論文啊考試啊壓得喘不過氣來。最後我們研究生那一組交了一個很比較簡單的卡牌,卡牌上面畫了不同法老王的相貌,配上文字說明,這是誰,幹了啥,生卒年月。但是本科孩子把我嚇到了。比如有一組,拿了一大堆甜品上來。老師問,這是啥?他們說他們查了古埃及壁畫上記載的食譜,通過這些食譜,我們把他們吃的東西給還原了。

澎湃新聞:

插一句,你們吃了麼?好吃嗎?

李子一:

英國人東西,特別甜……嗯,味道,你懂的。

埃及食譜及食材

第二組做了一個網頁,介紹埃及神廟。

第三組拿上來一個紙糊的金字塔,看上去是金字塔,打開來是飛行棋。

第四組寫代碼、編程序,做了一個遊戲的APP,遊戲有好幾關,第一關是給神廟做拼圖,第二關是讓你指揮埃及人和西臺人打仗,第三關是教你製作木乃伊。因為製作木乃伊不是要把人的器官拿出來,裝進四個罐子裡嘛。那個程序就要你操作解剖,把器官拿出來裝進對應的罐子裡。最後這個APP還真的上架了,現在還賣錢呢。而且英國非常注重對公眾的考古教育,像我們南安普頓大學,每個月有兩個開放日一個考古主題日。到了考古日,考古專業的博士生就來做很多科普。比如有做高科技考古的,拿了他們的3D印表機,最後列印出來一個人腦殼;還有的做舊石器考古的,就來教大家怎麼打制石器,甚至是怎麼射箭、怎麼捕魚,就是告訴大家原始人怎麼生活。每個月的這幾天,實驗室也全部開放,校內校外的人員都可以來參觀。考古系的博士生還到小學去上相關的興趣課程。

3D列印出的人腦殼

當愛好變成職業

澎湃新聞:

其實你說到讀博我還挺意外,我看書裡你說你喜歡的是畫畫,我一開始以為你會把考古當作你繪畫的素材,那現在兩者之間的定位會不會有變化?

李子一:

當然,會有變。我其實興趣愛好很多,考古只是其中一個,但是現在我選擇把考古當作事業來做。

澎湃新聞:

興趣變成事業以後,往往很痛苦,你有麼?

李子一:

當然有,大一大二的考古理論課就像別的所有專業的理論課一樣,基本就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記,考試就是一直背背背。當時我很鬱悶,想著什麼時候能去挖啊,天天都是背書。等真的到了考古工地,我就更崩潰了。因為缺少發掘經驗,很多活幹不好,各種被老師批評還被民工大嬸們笑話。還有就是真的特別累,衛生狀況也比不是特別好,十幾二十天才能洗一次澡。

澎湃新聞:

我插一句,國外,比如在英國,發現了一個遺址,除了老師、考古隊,帶著學生以外,在那邊會僱傭我們國內的民工這樣幫助發掘麼?

李子一:

不會,那邊就是老師帶著學生,人力成本太高了,一個很小的遺址都能挖好多好多年,效率確實比不上國內。

後來吧,我也想通了,其實所有事情都是一樣的,幹久了都會厭煩。即使我不做考古做別的,早晚也有疲倦厭煩的一天,所以不如接著做考古呢。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就像你一開始特別迷吳彥祖,真的嫁給他了,天天相處,也許會覺得他也有各種問題。這時候咋辦呢,難道轉身去找金城武麼,大概也好不到哪去。還不如一直跟著吳彥祖呢。

澎湃新聞:

我原來也採訪過不少考古工作者,比如我之前採訪海昏侯的考古團隊,他們都表示後半輩子都要和海昏侯墓打交道了。從我們這些外行人的角度來看,覺得一輩子和一個已經死去的人打交道,未免太枯燥了吧。不知道你怎麼看?

李子一:

我拿我的碩士畢業論文來舉例子吧。我的論文寫的是英國一個盎格魯薩克遜時期,就相當於我們的魏晉南北朝時候的一個平民的墓。那個墓是1953年發掘的,這批東西已經在市面上被研究了60年了,但還在被人們不斷地研究。比如說當年發現了一個人腦殼,1953年的時候只能做一些很簡單的判斷,比如這個人是男是女,就只能知道這麼多。但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到了八十年代,能測DNA了,我們知道這個人的家譜,血脈從哪裡來。到了九十年代,我們能測算出這個人生前愛吃什麼。再往後,我們還能知道他有沒有得過什麼病,受過什麼傷。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一個材料永遠都用不完,永遠有新的信息被提取和解讀出來。

澎湃新聞:

從個體層面是這樣,那我們是不是也能說,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通過單一個體,能獲得更多的更大層面的信息,比如這個人所屬的社會的自然環境、組織方式、生產力情況這些?

李子一:

是的,從考古學的視野,我們就是要通過個體,對古代社會進行還原。

另外需要說的是,你們可能覺得,我們一輩子就在做一件事。但是,除了科技的進步以外,還有發掘本身的進展。比如說一個大遺址的發掘,像河南殷墟,從1928年李濟先生主持發掘以來,都挖了快一個世紀了,現在還在挖呢。一個大遺址,今年挖1000平米,明年挖2000平米,一個大遺址可能有方圓幾十公裡。前前後後要挖上幾十年,才能把一個遺址內的布局、結構、人口這些情況搞清楚。今年可能研究的是墓葬,明年可能研究的是這個城的布局,後年研究這個地方的環境、植被。每年挖的不一樣,研究的也不一樣。幾十年下來你可能才能得到一個整體的印象,最後集結出版出一個考古發掘報告。一個大遺址的發掘,往往是好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但說真的,我覺得做這一行,一定還是要你對它有熱愛。從零下十度到零上四十度,我們都要在工地裡挖,而且幾十天洗不了澡。你如果不是真的熱愛,無論如何堅持不下來的。

說實話,工地生活雖然很苦,但也是我最懷念的,因為特別簡單。在工地上,其他的很多信息是被隔絕的,沒有各種煩心事。也正是這種簡單的快樂,使我們絕大多數考古專業的學生,最終還都選擇了從事考古相關的工作。比如我們原來本科班上,一共23個人,除了一兩個做了別的工作以外,其他要麼在接著讀書,要麼還都忙碌在各個考古工地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冶鐵實驗考古告訴你:漢代這樣煉鐵
    冶鐵實驗考古告訴你:漢代這樣煉鐵 還原的漢代煉爐。   12月8日上午,邛崍市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一個大棚裡,兩座煉爐火焰跳躍,鐵水四濺。一群身穿藍白色外套的工作人員正在忙碌,他們有的記錄數據,有的正將木炭、礦石等原料分類。這是邛崍市漢代冶鐵實驗考古活動現場,也是全國首個以考古發現的漢代煉爐為原型的冶鐵實驗考古活動。  「我們都知道嘛,卓文君的老爸就是搞鐵生意的。」
  • 學者:最近考古發現證明耶穌是真實存在的
    一直以來都有人從考古學的角度否認耶穌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他們指出,完全沒有任何考古證據能夠證明耶穌真的存在過,甚至新約中提到的其他任何人也沒有真實存在的考古證據。然而,羅伯特相信,最近的考古發現推翻了這一論點。
  • 王毅:呈現真實的城市,成都考古黃金時代剛剛到來
    於是,考古,成為穿越、連通、揭示、還原、印證、追趕傳說並理性求證的科學。它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還需要具有與眾不同的楔而不舍、矢志追求的情懷。作為有著三十多年考古、文博工作經歷的知名專家,王毅在談到自己的考古體驗時,多次用「幸運」來形容,「很多考古學家一輩子恐怕也遇不上一次重大考古發現,而我和我的團隊卻經歷了多次。」
  • 直播考古現場 活化考古成果 河南考古「鮮活」走近大眾
    ……4月20日,在河南博物院舉行的2018年度河南考古新發現公眾報告會上,面對公眾拋出的各種問題,專家們一一作了解答。  今年是省文物局連續第三年舉辦全省公眾考古報告會,消息發布不到一星期,吸引了數百名觀眾到現場聆聽。如今,文物考古正在褪去昔日神秘的面紗,從「高冷」走向大眾,從直播考古現場到普及文物知識,再到其他嘗試,我省文博系統正走出一條考古公眾化的獨特路子。
  • 聽學考古的師兄師姐聊一聊:考古比《鬼吹燈》更迷人
    李孟雅依然記得轉專業面試時,考古學專業的老師告訴她要補習歷史學大類大一的必修課,用三年的時間學習四年的課程,「我很堅定地告訴老師,沒關係,我有信心。」  進入考古學專業第一學期上的《中國考古學-3》令她印象深刻,李孟雅告訴記者,當時,老師除了講授基礎知識,還會講一些考古專題研究,古代醫學、古代天文學、易經八卦等內容,非常精彩。
  • 你是哪一種類型的「女漢子」?
    □劉樹英你想知道自己在別人眼裡是個什麼樣的「女漢子」嗎?不妨做做以下測試吧——1、你會把自己比喻成哪種花香?濃鬱的花香跳到第2題清淡的花香跳到第3題2、你會選擇哪種香味的潤唇膏?水果味跳到第4題薄荷味跳到第5題3、你會把自己比喻為哪種花束?紅色系的花束 跳到第2題非紅色系的花束跳到第5題4、你跟意中人首次約會用什麼香水?
  •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實驗考古活動成功主辦
    原來,這是一次實驗考古活動,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邛崍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為什麼要還原漢代冶鐵?漢代工匠是怎麼冶鐵的?今天大川和四川大學考古系一起為你解答。為什麼選擇邛崍?為了真實、完整再現漢代冶鐵, 爐磚所用的泥是就地選材。從泥到磚,也是由學生們親自製作。磚越緊實爐子才會越牢固,因此一塊磚少說也要經過5、6分鐘的拍打。
  • 考古專家發掘巫山高唐觀遺址 埋藏數十座古墓葬
    昨日,作為我市文化遺產宣傳月的重磅活動之一,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專家來到正在發掘中的巫山高唐觀遺址。  宋玉筆下的巫山神女在哪裡?  戰國時期,楚國宋玉在《高唐賦》中寫道:「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樓之臺……玉曰: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席。王因而幸之。
  •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公眾考古實踐走入阜新
    日前,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與阜新市博物館聯合舉辦的「讓考古學走近公眾」主題公眾考古實踐活動在阜新市博物館拉開大幕。1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主動承擔起「向廣大社會公眾宣傳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識、提高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弘揚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責任,舉辦此次活動目的是將考古工作的全貌更真切地展現於公眾面前,讓其感受到考古學的真實、歷史的厚重以及中國文化的絢爛。
  • 中國考古大發現
    取釋疑、解謎、改寫、補寫、印證歷史的角度,用圖文結合的形式,記述了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考古領域的32次重大考古發現——從窺探高原王國的秘密到發掘神秘的地下宮殿,從尋覓田野巖畫到解讀石窟雕塑……所收考古大發現,涵蓋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通過一個個迷人的考古故事,展示了中華文明曾經的輝煌。
  • 視頻丨 湖南女孩報考北大考古,三門峽考古研究所送出壓箱底「寶物」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房琳 閭斌 實習生 史雪琴 近日,中國考古圈上了熱搜,湖南女孩鍾芳蓉以676分高考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網友擔心考古太冷門找不到工作,不想她卻在微博上獲得各省考古大咖們的支持,並爭相送禮物並鼓勵。其中,便有一份來自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祝福。
  • 中俄阿爾泰考古探秘
    張良仁告訴記者,2015年南京大學與俄羅斯阿爾泰國立大學聯合考古隊,在阿爾泰山脈西北側發掘了一座青銅時代的冶煉遺址——卡勒望湖I號遺址。2016年之後,該聯合考古隊在阿爾泰山脈西側的草原地帶,三次發掘了另一座青銅時代的冶煉遺址——蘇聯路I號遺址。  卡勒望湖I號遺址位於阿爾泰邊疆區,這一區域通過額爾齊斯河與中國相通,應該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一部分。
  • 考古中,神秘的秦皇陵位置被發現為何不挖?四個原因告訴你
    你知道為什麼嗎?秦始皇在位的時候,就這麼一個事件不知道大家還知不知道?那就是焚書坑儒。當時秦朝以前的所有典籍全部都被用火燒光了,或許只有在秦始皇陵墓中,才找到一些。如果這些竹簡和木瀆被找到的話,那對我們現在所認知的歷史將會有一個新的改變。雖然現在的秦始皇陵已經被找到,所有挖掘的方案也是源源不斷地提出。但始終沒有人動工,你知道為什麼嗎?四個原因告訴你。
  • 水下考古的那些事兒
    和田野考古相比,水下考古工作者面對的環境更加艱辛,危險性更高,技術要求也更高。一個考古工作者,至少需要考11個關於潛水方面的證書,才能擁有水下考古的工作資質。發生沉船的位置一般水下條件比較惡劣,這加大了水下考古的工作難度。
  • 真實版「盜墓筆記」:手法專業 一人曾是考古隊員
    真實版「盜墓筆記」:手法專業 一人曾是考古隊員 原標題:  盜墓人使用的專業工具  洛陽鏟、探針、強光燈,兩人下針,兩人落鏟,四處打洞……電影《盜墓筆記》中的情節,各種專業的手法,真實地發生在了廣元市昭化區昭化鎮石盤村「道子梁」。
  • 他們對考古紀錄片「動手」了
    「不論你是身經百戰的摸金極客,還是初出茅廬的探墓小白,700年懸案由你破解……」如果不是在紀錄片頻道看到這段開場白,觀眾也許會以為自己進入了一個遊戲。但貨真價實,這是一部考古主題紀錄片。  4月28日上線的5集紀錄片《古墓派·互動季:地下驚情》,跟著福建省福州市考古隊原隊長林果——1986年茶園山南宋墓葬發掘的參與者,還原當年抽絲剝繭、堪比「破案」的考古過程。
  •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項目獲選「2019年國外考古新發現」
    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考古文博單位、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參加本次論壇。
  • 段天璟教授:「考古是要用一生追求的奉獻國家、服務人民的科學事業」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段天璟教授就是一個朝伴旭日夕伴月,面朝黃土背朝天「接地氣」的「塵土學者」,他在塵土中追尋文明,在塵土中探求真實,在塵土中實踐信仰。因為熱愛,這位40歲出頭、因在田野裡 「經風雨、戰烈日」而顯得皮膚黝黑的考古專業教師,以「透物見人、重建國史」為使命,腳踏實地考古、實事求是研究、潛心教書育人,全身心投入到吉大考古學科的發展和建設事業中。
  • 考古與盜墓都是挖墳:到底有哪些區別?考古沒有盜墓厲害?
    《盜墓筆記》翻拍成影視作品後,一句「上交給國家」在網絡爆紅,很多人說,裡面的俠盜千辛萬苦的挖出來寶貝,最後上交,那不是為國家考古了?或者說:替國家盜墓?很多人對考古人嗤之以鼻,說這是官方盜墓,本質和盜墓賊一樣的,那麼,考古真的和盜墓是一樣的嗎?
  • ...裡的西漢墓主墓室要整體搬走 考古專家建議對主墓室進行實驗室...
    據了解,為了日後能夠完全復原墓葬的真實狀態,在前期開展打包主墓室工作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將所有空心磚進行編碼保存。在拆卸下空心磚後,為保證施工順利進行,工作人員又對墓葬周圍進行了拓寬,「往東拓寬4米,南、北、西各方向拓寬2米,在棺槨周圍又向下擴展1米,有力保證了我們的施工工作。」趙俊卷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