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天璟教授:「考古是要用一生追求的奉獻國家、服務人民的科學事業」

2020-12-06 澎湃新聞

原創 歡迎關注 吉林大學 收錄於話題#吉大學人9#吉林大學40

巍巍華夏大地千萬裡,悠悠歷史文明五千年。一代代考古人不斷探尋塵土掩埋下的華夏文明的奧秘,傾聽來自遠古遙遠的聲音。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段天璟教授就是一個朝伴旭日夕伴月,面朝黃土背朝天「接地氣」的「塵土學者」,他在塵土中追尋文明,在塵土中探求真實,在塵土中實踐信仰。因為熱愛,這位40歲出頭、因在田野裡 「經風雨、戰烈日」而顯得皮膚黝黑的考古專業教師,以「透物見人、重建國史」為使命,腳踏實地考古、實事求是研究、潛心教書育人,全身心投入到吉大考古學科的發展和建設事業中。

「人比山高、腳比路長」,吉大考古學系兼具高遠宏大的學術追求和求真務實的育人理想,段天璟在這種氛圍的薰陶下,走出了怎樣的人生道路,是如何傳道授業解惑的呢?

段天璟在夏縣師村遺址開展發掘工作

邁出第一步:考古從吉大出發

段天璟出生於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重要區域之一的汾河谷地——山西省晉中市。中學讀理科的他從小學習興趣廣泛,喜歡聽評書、寓言、文史故事等。高中時,他代表山西省中學生參由中宣部、團中央等單位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華五千年」歷史知識競賽,獲得一等獎。

1979年起,吉大考古專業就在山西省晉中地區建立了田野考古教學實習基地,開始考古發掘工作。1996年,吉大考古學繫到段天璟就讀的山西榆次一中招錄「國家基礎學科科研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班」的保送生,高三的他棄理從文,進入到「基地班」學習,後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到「本-碩-博」連讀的機會。「當時,我對考古專業不甚了解,但喜歡文史的我當時有一個『博士夢』,便試著選擇了。」段天璟談起當年選擇考古專業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20多年過去了,段天璟在學校、老師的培養下逐步成長。大學本科畢業後,他繼續留在吉林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繼而直讀博士。博士畢業留校任教後,他在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下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歸國後歷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段天璟學習和工作的吉大考古是我國考古學高等教育界僅有的兩個國家重點學科之一,僅有的兩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之一,僅有的兩個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單位之一。談起吉大考古,他由衷地說:「吉大考古不僅為我圓了自己學生時代的第一個夢想——『博士夢』,而且不斷啟發和推動我產生並實現更大、更多的學術夢想。吉大考古是讓人夢想成真的學術家園!」

吉大考古專業是由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張忠培先生等老一輩先賢親手創建的,有著光榮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2017年,吉大考古學科成為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單位。考古學院匯聚了一大批在國內外考古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在田野考古發掘研究和整理的過程中對學生綜合素質、學術能力進行全方位的訓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考古學科能吸收學貫中西、文理交叉的專家團隊合作攻關,瞄準前沿課題、夯實實踐基礎、推出系統成果,這就是吉大考古的魅力、能力和實力!吉林大學雖地處邊疆,但吉大考古的學術視野面向國內外,吉大考古人的田野考古發掘足跡遍布黃河長江、長城內外。」段天璟認為吉大考古的優勢資源與開闊的學術視野讓他受益匪淺。

「艱苦奮鬥、實事求是、嚴謹認真、活躍思想」這16個字概括了吉大考古精神,彰顯著吉大考古學院樸實向上、勤奮實幹、求實創新的獨特學術魅力。而這考古精神貫穿在段天璟的科研工作中。科研上,他著書立說,潛心研究,承擔或參與各類科研項目10餘項,發表論文40餘篇,專著2部。特別是專著《二里頭文化時期的中國》,系統地展示了他在探索中國古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代考古研究上的學術認識。

段天璟奮戰在考古的第一線,在他看來,考古就是用科學的、實證的方法和手段,用實用材料與時空對話、講述久遠的故事,考古更是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智慧的一種挑戰和考驗,也是對人本身以及人類發展歷程的探索與思考。「通過考古遺存,找回人類失去的記憶,看到歷史的經驗與教訓,知曉人類的過往,才能從歷史的進程中找到規律,從而更好地面向未來、預見未來。」段天璟堅信,為人類「找回記憶、啟示當下、服務人民」是考古的意義。

上好基礎課: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

「田野考古是考古學的基礎,考古的驚喜就在方寸土地之間。」段天璟一直認為,《田野考古學實踐》課程既是考古學院的特色課堂,是考古學的基礎,更是吉大考古人的底色。

這門16學分的以全方面測評為評價方式的基礎課程,自1972年吉大考古專業建立至今,從未中斷,是吉大考古乃至全國的精品課程。每學期暑假開始,吉大考古的老師們都要帶著本科生們去考古工地進行田野考古實習。這門將課堂移到考古工地的課程,要求師生同吃同住同勞動,還要圍繞田野考古的理論、科學技術應用、文物保護的相關操作以及為人處世、言行操守、行為規範等多方面進行言傳身教,「這是一門對老師和學生都充滿考驗的『大課』,但收穫也非常大!」段天璟介紹道。

今年夏天,段天璟帶領學生前往剛剛在山西省夏縣成立的「吉林大學考古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實習。7月份的山西晉南地區的地表最高溫度能達到40攝氏度,在沒有遮擋物的寬闊田野上,師生們沒有怨言,頭戴草帽、拿著手鏟、奔向田野。每天從早上6點幹到上午10點,從下午4點幹到晚上8點。今年山西省運城市雨水多,雨水不僅會影響考古工程的進度,還會對工地造成破壞,天氣的變化更要求段天璟和他的學生們必須細緻謹慎,最大程度去保護文物。

段天璟向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現場介紹夏縣師村遺址考古發掘工作

「學習考古的確是艱苦的。不過,學習考古,尤其是在田野考古實踐過程中,一定會提高青年學生的綜合能力,因為大家的身上都有一種可貴的精神,那就是對考古的熱愛,這正是考古人獨特的氣質。」在談到這群吃苦耐勞的學生時他笑得爽朗,這笑容帶著一些天性中的少年氣。整個實習基地他是最早起床和最後一個睡下的人。每天,他一定提早到工地,站在探方前迎接著師生;下工後,他同其他老師一道認真細緻地檢查學生們的探方日記、平剖面圖等當天需要完成的記錄工作。因為白天全天要在工地探方裡對田野考古發掘進行指導和講解,他只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把白天的時間補回來,開始屬於「自己」的工作——對工地整體的謀篇布局、對文化現象的全面梳理,遠程完成和布置分管的學院工作。

在田野考古中,每當發現有意義的文物,師生們都會為之振奮。2019年夏天,在山西夏縣師村遺址,一個太陽高懸的中午,「您看這是什麼?」一名同學指著剛剛出土的一件石雕向段天璟詢問。經過測量,那是一件距今約6000年以上的仰韶時代的石雕蠶蛹。蠶寶寶石雕身上的一條條小的花紋仍清晰可見。早在1926年,被譽為中國考古學之父的李濟先生在距師村遺址20公裡外的西陰村遺址進行中國人獨立主持的第一次科學的考古發掘時,就發現了半個碳化的蠶繭,這半個蠶繭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傳說,黃帝之妃嫘祖教民養蠶於夏縣。「現在,傳說中的嫘祖已不可考了。但是,中國人何時開始養蠶?「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絲綢在中國的史前時代是如何起源、發展的?傳播情況如何?由小小的蠶蛹引申出的這些問題便擺在了我們面前。」段天璟激動地說,「讓文物開口說話,還原先民的生活點滴,傾聽遠古的回音,重建古史的考古,這是多麼有趣呀!每個發現就會帶給我們信心和力量!」

20多年前,當作為學生的段天璟參加田野考古實習的時候,受當時條件的限制,往往好多天無法洗澡。而現在,當作為老師的他看到學生們住在空調、熱水器一應俱全的宿舍,能圍著大彩電看國慶大閱兵時,他感嘆道:「學生田野考古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這個改變的背後是中國考古學科的發展,也是我們中國富起來、強起來的一個縮影。」近些年,在學校的支持和師生的努力下,吉大考古學專業師生的田野考古足跡遍及黃河、長江流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段天璟自豪地說:「我們不能辜負吉林大學和中國考古學屆的重託,要自信而堅定地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用考古學的材料講述中國的故事,為人類奉獻中國智慧!」

難忘恩師:甘做人梯感受幸福

在吉大考古學院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個人一生有兩種傳承,一種是血緣關係的生命傳承,另一種是師生關係的思想傳承。「作為學生,傳承老師的精神,作為老師,把學術思想傳遞給自己的學生,讓學生在我們的理想之路上一直走下去,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段天璟把自己作為學生時能站在老師的肩膀上眺望遠方,作為老師時能甘當人梯、傳承學術,看作是他人生的一件幸事。「作教師就是要點燃自己,在學生們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火種。教學相長,我在教學的同時,被考古專業的青年學生們身上閃耀著的奮發向上的可貴精神感動著、鼓舞著!這是一種幸福,更是一項神聖的使命。能為考古教育和科研工作奉獻力量,幸莫大焉!」當段天璟談起自己的學生和工作時,臉上洋溢著興奮和幸福。

自2005年從教至今,他培養的學生,有的已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國家級和各省、市級文物考古研究機構進行研究工作,有的正在國內外高校深造。在教學中,他為本科生開設考古導論課程,給研究生進行方法論指導,與博士生一起深入探討問題,梯度式培養本、碩、博不同階段的學生。

段天璟與學生研討文物修復

「我很受益于吉大考古老師們的教誨和幫助,常常被老師們甘當人梯的精神感動著。」段天璟講起吉大考古的育人傳統時,滿心感激。2000年,段天璟本科畢業後選擇在趙賓福教授指導下攻讀碩士研究生。2001年,以「明道、樂教」為人生信條,為培養學生甘當人梯的趙賓福教授,把段天璟推薦給了自己的導師——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原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教授,請張先生作段天璟的博士生導師。「老師們就是用自己的肩膀,架起一架『人梯』讓學生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攀登。」2001年,張忠培先生送給段天璟一本他的經典專著《元君廟仰韶墓地》,張先生在書的扉頁上題寫了一行字:「段天璟同學:望能從此書中找到不足之處,如是,就進步了,這是我對年輕朋友的寄望。」老師的殷切希望和舔犢之情讓段天璟頗受感動,「老師是如此教育我的,我也這麼教我的學生,將來學生當老師再教他們的學生,這就是我們的育人傳統、育人的使命。」

師道學脈,薪火相傳。一代代吉大考古人堅守考古精神,用雙腳踏尋一處處遺蹟,用手鏟揭開一層層土層,解讀最神秘的無字天書,探尋千年未解的奧秘。「當深埋千年的文物拂去塵埃,當歷史的碎片逐漸還原,展現在世人面前時,你會不禁感嘆古人用智慧創造出來的作品多麼精巧,感嘆中國文明多麼偉大,這時候我們的心情是無比的激動、自豪與幸福的!」段天璟說,「這種幸福只有熱愛考古事業、並為之全力以赴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得到」。

「考古是要用一生追求的,奉獻國家、服務人民的科學事業」,段天璟把吉大考古精神作為自己研究、教書、育人的行動指南,作為吉大考古的一員,與考古學院師生一起,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世界一流考古學學科體系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互動欄目

三尺講臺育桃李,一支粉筆譜春秋。同學們,你的學習生涯中一定遇到過很多的良師,回想起與師長相處的點點滴滴,或是一段溫馨感動的回憶,或是一次語重心長的談話……

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你有什麼對老師的感激與祝福,快來與我們分享你與老師之間的感人故事吧!

形式要求: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詩歌、文章、書法、繪畫、攝影、視頻等)或是一段想要對老師說的話,歡迎大家投稿!

我們將選擇優秀作品在吉林大學微信公眾號中進行展示,作品被選中者可獲得2020年官微定製檯曆一套。

投稿郵箱:jluxinmeiti@163.com

註:投稿時標註好個人信息(包括姓名、學號、學院)以及聯繫方式

往期推薦

「中國教育發布」上線,快來關注吉林大學吧!!2020-09-07

@JLUer,珍惜糧食,需要每一個人的行動!2020-09-04

張宇:師道為本 家國在心2020-09-02

新學期 吉錦回來了!|吉錦第58期2020-09-01

文 / 吉林大學報記者 高健欣 謝曉藝 曉蔚

排版:王美琪

原標題:《段天璟教授:「考古是要用一生追求的奉獻國家、服務人民的科學事業」》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大力發展田野考古教學 培育未來考古英才
    活動期間,考古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段天璟教授圍繞吉林大學考古實踐教學工作以及山西運城夏縣田野考古實踐基地的建設情況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記者:段老師您好,吉林大學山西運城夏縣田野考古實踐基地的正式啟用,可以說是考古學院在實踐教學工作方面的又一重要舉措,請您對學院實踐教學情況作一下簡要介紹。
  •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吉大考古青年在行動
    田野實習帶隊教師段天璟教授說:我們現在正在迎來考古的春天,考古的未來會越來越好!我已經從事考古很多年了,親歷了考古學科的發展與壯大,並且也對考古學科美好的未來充滿了信心!一代又一代中國考古人殫精竭慮、艱苦奮鬥,開闢出了具有堅實基礎、富有深厚底蘊的中國考古學之道,為中國考古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世界考古學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 與稀土結緣,奉獻無機化學事業,用一生書寫兩次「愛戀」
    大學畢業後的蘇鏘服從國家安排來到了長春綜合研究所工作,結識了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任玉芳。 1955年6月,二人步入婚姻殿堂,從此相伴一生。
  • 謙遜為人,嚴謹做事,兢兢業業奉獻一生——記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
    為紀念閻隆飛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中國科學:生命科學》中文版「人物評傳」欄目近日發表了劉國琴教授和李巖教授撰寫的紀念文章「謙遜為人,嚴謹做事,兢兢業業奉獻——記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閻隆飛先生」。
  • 國際知名數學家丘成桐教授做客中國人民大學「科學大講堂」
    12月10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科學技術協會第二屆「科學大講堂」在匯賢大廈舉行,哈佛大學教授丘成桐作題為「科學與歷史——中國基礎科學發展」的講座。
  • 【央視快評】讓愛國奉獻精神成為新時代的價值追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王繼才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王繼才同志守島衛國32年,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華章。我們要大力倡導這種愛國奉獻精神,使之成為新時代奮鬥者的價值追求。
  • 中國科學天才高華健,轉入美籍擔任終身教授,用自己的方式報恩
    科學家是建設一個國家不可或缺的力量,承載著萬千子民的美好希冀。科學家們往往都有明確的人生規劃和人生追求。他們有的一生奉獻於國家,有的一生追逐於名利,有的,僅僅是因為那份對科學的熱愛。 近年來,中國十分重視國內的科學發展
  • 中國科學天才高華健,轉入美籍擔任終身教授,用自己的方式報恩!
    科學家是建設一個國家不可或缺的力量,承載著萬千子民的美好希冀。科學家們往往都有明確的人生規劃和人生追求。他們有的一生奉獻於國家,有的一生追逐於名利,有的,僅僅是因為那份對科學的熱愛。近年來,中國十分重視國內的科學發展,大力培養科學人才。高華健就是國家重視的人才之一。高華健生於四川成都,天資聰穎的他在學習上順風順水,一路跳級並一直名列前茅,從小就受萬人矚目。
  •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博士生黨支部組織「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
    10月13日下午,吉林大學考古學院考古學博士生黨支部組織了題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學習討論會。考古學院院長趙賓福教授參加了學習討論會。  會上,黨支部組織委員趙今同學帶領支部黨員重溫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趙賓福與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學習體會。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毓川:願為地質找礦奉獻一生
    「我要做的,就是從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出發、從國家和地質工作的發展出發,促進地質行業最需要的改革發展和科技創新建設。」他說「我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找礦」「為國家發展服務是我一生的使命」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礦床地質學家陳毓川願為地質找礦奉獻一生——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礦床地質學家陳毓川
  • 為何有那麼多科學家為了科學探索奉獻一生?聊聊科學與人生
    在物質欲望急速發展的當今世界,我們很難相信有人會為了某些事情去奉獻自己的一生,這裡所說的奉獻指的是不摻雜任何雜質的純粹的奉獻,這種奉獻並不是為了功成名就,也不是為了財富和地位且並不期望藉此而名垂千古。當這樣的一個人存在的時候,那麼我們一定會為其冠以「英雄」的名號,這不僅是因為其偉大,也是因為其稀有。
  • ...事業貢獻力量——德陽市華山路學校工會組織觀看電影《黃大年》
    樹立心中榜樣,為教育事業貢獻力量——德陽市華山路學校工會組織觀看電影《黃大年》 2020年12月28日 13:13:08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消息(任豔
  • 默默為科學奉獻一生 令人敬佩的科學家背後的故事
    他隱姓埋名幾十年,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為核潛艇研製和跨越式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在某次深潛試驗中,他置個人安危於不顧,作為總設計師親自隨產品深潛到極限。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 「布鞋院士」的遙感人生:喜歡喝二鍋頭,為中國遙感事業奉獻一生
    他們不爭不搶,卻在每個崗位上發光發熱、不餘遺力地奉獻自我、造福後世!愛穿布鞋、精心研究,「布鞋院士」填補遙感空白比如今天要說的李小文院士,很多人對李小文這個名字並不熟悉,李小文何許人也?提到「布鞋院士」,很多人就有所耳聞!「布鞋院士」是眾人給李小文的一個愛稱,名如其人,他是不拘小節的文化人。
  • 劉玉珠出席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全體幹部大會
    作者:文宣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召開全體幹部大會,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珠出席會議並講話,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顧玉才主持會議。
  • 在山西早期聚落遺址,吉林大學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自2019年起就聯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單位對師村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師村遺址發現的仰韶早期聚落遺址,距離運城市鹽池直線距離大約7公裡,是目前大規模發掘的距離運城鹽池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遺址。此次發掘出的三枚石雕蠶蛹,其中一枚形狀、大小如棗核,呈現淺褐色,表面有尖銳器物刻出的條狀花紋。
  • 「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葉培建
    葉培建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衛星事業的功臣,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研製團隊的頂級專家,曾任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他在各號嫦娥方案的選擇和確定、關鍵技術攻關、大型試驗策劃與驗證、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月背軟著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校長張希到吉林大學夏縣田野考古實習基地調研考察
    10月9日一早,張希等來到師村遺址考古發掘工地參觀考察。在考古工作站,張希詳細聽取了項目負責人、考古學院副院長段天璟教授的發掘工作匯報,對考古成果及學院師生科學、細緻、辛苦的發掘工作給予高度讚揚。「希望大家一方面秉承考古工作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一方面也要充分滿足師生田野考古的學習生活需要。努力培養既能用手鏟又會使用先進儀器設備開展研究的考古人才」,張希對基地建設和實踐教學給予了充分肯定並提出了新的希望。參觀後,張希和同學們親切座談,聽取大家在實習中的所學所得。他向同學們表達了學校的慰問,並和大家一起交流。「宋代詩人陸遊有一首著名的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