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歡迎關注 吉林大學 收錄於話題#吉大學人9#吉林大學40
巍巍華夏大地千萬裡,悠悠歷史文明五千年。一代代考古人不斷探尋塵土掩埋下的華夏文明的奧秘,傾聽來自遠古遙遠的聲音。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段天璟教授就是一個朝伴旭日夕伴月,面朝黃土背朝天「接地氣」的「塵土學者」,他在塵土中追尋文明,在塵土中探求真實,在塵土中實踐信仰。因為熱愛,這位40歲出頭、因在田野裡 「經風雨、戰烈日」而顯得皮膚黝黑的考古專業教師,以「透物見人、重建國史」為使命,腳踏實地考古、實事求是研究、潛心教書育人,全身心投入到吉大考古學科的發展和建設事業中。
「人比山高、腳比路長」,吉大考古學系兼具高遠宏大的學術追求和求真務實的育人理想,段天璟在這種氛圍的薰陶下,走出了怎樣的人生道路,是如何傳道授業解惑的呢?
段天璟在夏縣師村遺址開展發掘工作
邁出第一步:考古從吉大出發
段天璟出生於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重要區域之一的汾河谷地——山西省晉中市。中學讀理科的他從小學習興趣廣泛,喜歡聽評書、寓言、文史故事等。高中時,他代表山西省中學生參由中宣部、團中央等單位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華五千年」歷史知識競賽,獲得一等獎。
1979年起,吉大考古專業就在山西省晉中地區建立了田野考古教學實習基地,開始考古發掘工作。1996年,吉大考古學繫到段天璟就讀的山西榆次一中招錄「國家基礎學科科研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班」的保送生,高三的他棄理從文,進入到「基地班」學習,後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到「本-碩-博」連讀的機會。「當時,我對考古專業不甚了解,但喜歡文史的我當時有一個『博士夢』,便試著選擇了。」段天璟談起當年選擇考古專業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20多年過去了,段天璟在學校、老師的培養下逐步成長。大學本科畢業後,他繼續留在吉林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繼而直讀博士。博士畢業留校任教後,他在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下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歸國後歷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段天璟學習和工作的吉大考古是我國考古學高等教育界僅有的兩個國家重點學科之一,僅有的兩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之一,僅有的兩個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單位之一。談起吉大考古,他由衷地說:「吉大考古不僅為我圓了自己學生時代的第一個夢想——『博士夢』,而且不斷啟發和推動我產生並實現更大、更多的學術夢想。吉大考古是讓人夢想成真的學術家園!」
吉大考古專業是由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張忠培先生等老一輩先賢親手創建的,有著光榮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2017年,吉大考古學科成為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單位。考古學院匯聚了一大批在國內外考古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在田野考古發掘研究和整理的過程中對學生綜合素質、學術能力進行全方位的訓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考古學科能吸收學貫中西、文理交叉的專家團隊合作攻關,瞄準前沿課題、夯實實踐基礎、推出系統成果,這就是吉大考古的魅力、能力和實力!吉林大學雖地處邊疆,但吉大考古的學術視野面向國內外,吉大考古人的田野考古發掘足跡遍布黃河長江、長城內外。」段天璟認為吉大考古的優勢資源與開闊的學術視野讓他受益匪淺。
「艱苦奮鬥、實事求是、嚴謹認真、活躍思想」這16個字概括了吉大考古精神,彰顯著吉大考古學院樸實向上、勤奮實幹、求實創新的獨特學術魅力。而這考古精神貫穿在段天璟的科研工作中。科研上,他著書立說,潛心研究,承擔或參與各類科研項目10餘項,發表論文40餘篇,專著2部。特別是專著《二里頭文化時期的中國》,系統地展示了他在探索中國古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代考古研究上的學術認識。
段天璟奮戰在考古的第一線,在他看來,考古就是用科學的、實證的方法和手段,用實用材料與時空對話、講述久遠的故事,考古更是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智慧的一種挑戰和考驗,也是對人本身以及人類發展歷程的探索與思考。「通過考古遺存,找回人類失去的記憶,看到歷史的經驗與教訓,知曉人類的過往,才能從歷史的進程中找到規律,從而更好地面向未來、預見未來。」段天璟堅信,為人類「找回記憶、啟示當下、服務人民」是考古的意義。
上好基礎課: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
「田野考古是考古學的基礎,考古的驚喜就在方寸土地之間。」段天璟一直認為,《田野考古學實踐》課程既是考古學院的特色課堂,是考古學的基礎,更是吉大考古人的底色。
這門16學分的以全方面測評為評價方式的基礎課程,自1972年吉大考古專業建立至今,從未中斷,是吉大考古乃至全國的精品課程。每學期暑假開始,吉大考古的老師們都要帶著本科生們去考古工地進行田野考古實習。這門將課堂移到考古工地的課程,要求師生同吃同住同勞動,還要圍繞田野考古的理論、科學技術應用、文物保護的相關操作以及為人處世、言行操守、行為規範等多方面進行言傳身教,「這是一門對老師和學生都充滿考驗的『大課』,但收穫也非常大!」段天璟介紹道。
今年夏天,段天璟帶領學生前往剛剛在山西省夏縣成立的「吉林大學考古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實習。7月份的山西晉南地區的地表最高溫度能達到40攝氏度,在沒有遮擋物的寬闊田野上,師生們沒有怨言,頭戴草帽、拿著手鏟、奔向田野。每天從早上6點幹到上午10點,從下午4點幹到晚上8點。今年山西省運城市雨水多,雨水不僅會影響考古工程的進度,還會對工地造成破壞,天氣的變化更要求段天璟和他的學生們必須細緻謹慎,最大程度去保護文物。
段天璟向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現場介紹夏縣師村遺址考古發掘工作
「學習考古的確是艱苦的。不過,學習考古,尤其是在田野考古實踐過程中,一定會提高青年學生的綜合能力,因為大家的身上都有一種可貴的精神,那就是對考古的熱愛,這正是考古人獨特的氣質。」在談到這群吃苦耐勞的學生時他笑得爽朗,這笑容帶著一些天性中的少年氣。整個實習基地他是最早起床和最後一個睡下的人。每天,他一定提早到工地,站在探方前迎接著師生;下工後,他同其他老師一道認真細緻地檢查學生們的探方日記、平剖面圖等當天需要完成的記錄工作。因為白天全天要在工地探方裡對田野考古發掘進行指導和講解,他只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把白天的時間補回來,開始屬於「自己」的工作——對工地整體的謀篇布局、對文化現象的全面梳理,遠程完成和布置分管的學院工作。
在田野考古中,每當發現有意義的文物,師生們都會為之振奮。2019年夏天,在山西夏縣師村遺址,一個太陽高懸的中午,「您看這是什麼?」一名同學指著剛剛出土的一件石雕向段天璟詢問。經過測量,那是一件距今約6000年以上的仰韶時代的石雕蠶蛹。蠶寶寶石雕身上的一條條小的花紋仍清晰可見。早在1926年,被譽為中國考古學之父的李濟先生在距師村遺址20公裡外的西陰村遺址進行中國人獨立主持的第一次科學的考古發掘時,就發現了半個碳化的蠶繭,這半個蠶繭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傳說,黃帝之妃嫘祖教民養蠶於夏縣。「現在,傳說中的嫘祖已不可考了。但是,中國人何時開始養蠶?「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絲綢在中國的史前時代是如何起源、發展的?傳播情況如何?由小小的蠶蛹引申出的這些問題便擺在了我們面前。」段天璟激動地說,「讓文物開口說話,還原先民的生活點滴,傾聽遠古的回音,重建古史的考古,這是多麼有趣呀!每個發現就會帶給我們信心和力量!」
20多年前,當作為學生的段天璟參加田野考古實習的時候,受當時條件的限制,往往好多天無法洗澡。而現在,當作為老師的他看到學生們住在空調、熱水器一應俱全的宿舍,能圍著大彩電看國慶大閱兵時,他感嘆道:「學生田野考古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這個改變的背後是中國考古學科的發展,也是我們中國富起來、強起來的一個縮影。」近些年,在學校的支持和師生的努力下,吉大考古學專業師生的田野考古足跡遍及黃河、長江流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段天璟自豪地說:「我們不能辜負吉林大學和中國考古學屆的重託,要自信而堅定地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用考古學的材料講述中國的故事,為人類奉獻中國智慧!」
難忘恩師:甘做人梯感受幸福
在吉大考古學院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個人一生有兩種傳承,一種是血緣關係的生命傳承,另一種是師生關係的思想傳承。「作為學生,傳承老師的精神,作為老師,把學術思想傳遞給自己的學生,讓學生在我們的理想之路上一直走下去,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段天璟把自己作為學生時能站在老師的肩膀上眺望遠方,作為老師時能甘當人梯、傳承學術,看作是他人生的一件幸事。「作教師就是要點燃自己,在學生們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火種。教學相長,我在教學的同時,被考古專業的青年學生們身上閃耀著的奮發向上的可貴精神感動著、鼓舞著!這是一種幸福,更是一項神聖的使命。能為考古教育和科研工作奉獻力量,幸莫大焉!」當段天璟談起自己的學生和工作時,臉上洋溢著興奮和幸福。
自2005年從教至今,他培養的學生,有的已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國家級和各省、市級文物考古研究機構進行研究工作,有的正在國內外高校深造。在教學中,他為本科生開設考古導論課程,給研究生進行方法論指導,與博士生一起深入探討問題,梯度式培養本、碩、博不同階段的學生。
段天璟與學生研討文物修復
「我很受益于吉大考古老師們的教誨和幫助,常常被老師們甘當人梯的精神感動著。」段天璟講起吉大考古的育人傳統時,滿心感激。2000年,段天璟本科畢業後選擇在趙賓福教授指導下攻讀碩士研究生。2001年,以「明道、樂教」為人生信條,為培養學生甘當人梯的趙賓福教授,把段天璟推薦給了自己的導師——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原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教授,請張先生作段天璟的博士生導師。「老師們就是用自己的肩膀,架起一架『人梯』讓學生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攀登。」2001年,張忠培先生送給段天璟一本他的經典專著《元君廟仰韶墓地》,張先生在書的扉頁上題寫了一行字:「段天璟同學:望能從此書中找到不足之處,如是,就進步了,這是我對年輕朋友的寄望。」老師的殷切希望和舔犢之情讓段天璟頗受感動,「老師是如此教育我的,我也這麼教我的學生,將來學生當老師再教他們的學生,這就是我們的育人傳統、育人的使命。」
師道學脈,薪火相傳。一代代吉大考古人堅守考古精神,用雙腳踏尋一處處遺蹟,用手鏟揭開一層層土層,解讀最神秘的無字天書,探尋千年未解的奧秘。「當深埋千年的文物拂去塵埃,當歷史的碎片逐漸還原,展現在世人面前時,你會不禁感嘆古人用智慧創造出來的作品多麼精巧,感嘆中國文明多麼偉大,這時候我們的心情是無比的激動、自豪與幸福的!」段天璟說,「這種幸福只有熱愛考古事業、並為之全力以赴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得到」。
「考古是要用一生追求的,奉獻國家、服務人民的科學事業」,段天璟把吉大考古精神作為自己研究、教書、育人的行動指南,作為吉大考古的一員,與考古學院師生一起,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世界一流考古學學科體系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互動欄目
三尺講臺育桃李,一支粉筆譜春秋。同學們,你的學習生涯中一定遇到過很多的良師,回想起與師長相處的點點滴滴,或是一段溫馨感動的回憶,或是一次語重心長的談話……
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你有什麼對老師的感激與祝福,快來與我們分享你與老師之間的感人故事吧!
形式要求: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詩歌、文章、書法、繪畫、攝影、視頻等)或是一段想要對老師說的話,歡迎大家投稿!
我們將選擇優秀作品在吉林大學微信公眾號中進行展示,作品被選中者可獲得2020年官微定製檯曆一套。
投稿郵箱:jluxinmeiti@163.com
註:投稿時標註好個人信息(包括姓名、學號、學院)以及聯繫方式
往期推薦
「中國教育發布」上線,快來關注吉林大學吧!!2020-09-07
@JLUer,珍惜糧食,需要每一個人的行動!2020-09-04
張宇:師道為本 家國在心2020-09-02
新學期 吉錦回來了!|吉錦第58期2020-09-01
文 / 吉林大學報記者 高健欣 謝曉藝 曉蔚
排版:王美琪
原標題:《段天璟教授:「考古是要用一生追求的奉獻國家、服務人民的科學事業」》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