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田野考古教學 培育未來考古英才

2020-12-06 吉大新聞網

【文/曲家偉 攝/考古學院】近日,吉林大學山西運城夏縣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正式啟用。吉林大學校長張希,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有關領導,北京大學、吉林大學、西北大學等全國40餘所高校的考古文博專業學科帶頭人、專家、學者參加啟動儀式和相關會議,對吉林大學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工作和基地建設情況給予了高度評價。

活動期間,考古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段天璟教授圍繞吉林大學考古實踐教學工作以及山西運城夏縣田野考古實踐基地的建設情況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記者:段老師您好,吉林大學山西運城夏縣田野考古實踐基地的正式啟用,可以說是考古學院在實踐教學工作方面的又一重要舉措,請您對學院實踐教學情況作一下簡要介紹。

段天璟:2018年6月,考古學院正式成立以來,為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實踐教學工作,學院陸續出臺了《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本科生田野考古教學實習管理規定》《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國際合作發掘整理項目管理規定》等相關規章制度,設立了「田野考古教研室」,由主管本科生教學和田野考古工作的副院長任教研室主任。在工作推動上,實行本科教學津貼改革與教師聘期考核相結合,實踐教學與科研生長相結合,引導教師積極參加田野考古本科實踐教學。一系列措施為推動和加強實踐教學工作奠定了制度和機制保障。

在考古發掘的實踐參與方面,學院提出「面向全國——跨越黃河、跨越長江,面向世界——一帶一路、歐亞考古」的工作思路。其中,「跨越黃河」是指吉大考古建成了山西運城夏縣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積極服務考古專業本科田野考古實踐教學。「跨越長江」指的是我們建成了吉林大學浙江杭州良渚文博實踐教學基地,服務支撐文物與博物館專業本科實踐教學。

記者:學院把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設立在山西運城夏縣,是基於怎樣的出發點和工作設想?

段天璟:運城夏縣是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重要核心區域之一,1926年被稱為中國考古學之父的李濟先生,在現在的夏縣西陰村遺址組織了考古學史上第一次由中國人主持的科學考古發掘,發現了包括西陰文化在內的豐富古代遺存,成為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發現,夏縣也成為了中國考古人心中的聖地。從2019年開始,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聯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單位,啟動山西運城盆地夏縣青龍河流域和涑水河流域先秦時期遺址群的考古調查與勘探工作計劃,並對師村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同時,著手籌建吉大考古夏縣基地。基地以培養田野高層次考古人才為主要目的,以建設多學科交叉合作的田野考古科研平臺為重要手段,以解決中國文明起源與發展等重大課題為學術目標,全面推動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和考古研究。

記者:師村遺址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對我們開展田野考古教學有哪些實踐意義?

段天璟:師村遺址處於運城盆地、中條山北麓、青龍河故道北岸的衝積平原,遺址面積約3.5萬平方米。遺址主要包含三個歷史時代的遺蹟遺存,按照時間順序首先為距今6500-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早期遺存,第二是春秋戰國時期,第三是宋金時期。遺址跨越時期長、遺存豐富,對我們開展本科生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很有幫助。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師生們在遺址的總體發掘工作情況。

段天璟:我們主持的這次發掘工作是師村遺址的首次發掘。2020年,發掘工作主要分為兩個發掘區,共計分布5X5米²的探方67個。目前,已發現仰韶早期、東周時期、宋金時期三個階段的遺存,發掘出灰坑300多座,墓葬10餘座,溝8條,房址4座,牆基3座,磉墩36個,水井2個,出土了陶片、飾品等眾多文物。

記者:所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考古發現主要有哪些呢?

段天璟:首先,是對黃河流域養蠶繅絲的歷史有了重要發現,對絲綢起源與傳播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運城地區有黃帝之妃「嫘祖教民養蠶於夏縣」的古史傳說,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西時也曾提起這一典故。1926年,李濟先生發掘夏縣西陰遺址時,曾出土了經過人工切割的、半個碳化的蠶繭。現在來看,很可能屬於距今6000-5500年左右的西陰文化時期。在對師村遺址的發掘過程中,我們分別於去年和今年連續出土了兩枚石雕蠶蛹。這表明,早在距今6500-6000年前,黃河中遊的先民們已經了解、喜愛並崇尚桑蠶,暗示著他們很可能已經掌握了養蠶繅絲的技術。

第二,我們發現了距今6500-6000年左右的人工夯土的「臺基」和「牆基」,目前仍處於對其取證和討論的研究階段,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已經在很多方面發現了重要線索,期待將來通過堅持不懈的發掘與研究,該發現或可為中國考古學進一步探討黃河流域夯土乃至中國城市和文明的起源問題提供重要參考。

記者:大家都知道,考古學科是一門學科交叉特點很強的學科,這次在師村遺址的考古工作主要進行了哪些學科交叉研究呢?

段天璟:在夏縣的田野考古工作自2019年開始以來,我們和地球探測科學學院科研團隊使用航空磁法探測、高密度電法和探地雷達等技術手段對遺址進行了物理勘探,和化學學院的老師們一同開展了出土遺存樣本的分析化學檢測,和植物科學學院的專家們一起對相關出土文物進行判斷研究等。可以說,在相關考古研究工作上充分發揮了學校的學科交叉優勢,效果還是非常顯著的。

記者:我們向師生們參與田野考古實踐取得的重要成果表示祝賀。請您再總結一下今年師村遺址發掘工作的學術意義。

段天璟:本年度的發掘明確了師村遺址的分布範圍、文化性質和遺存特徵。其中,師村遺址是近年來發掘的距離運城鹽湖最近的重要的仰韶時代早期聚落遺址,對於研究晉南地區新石器時代仰韶早期遺存步入「西陰文化」的歷程具有重要啟示。在聚落考古研究方面,為研究黃河流域仰韶早期聚落形態提供了重要材料。在生產方式研究方面,為進一步探索養蠶繅絲以及鹽業生產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線索。在多學科交叉研究方面開啟了田野考古與地球物理、化學等相關領域相結合的「關鍵技術」研發的新實踐和新思路。

記者:實踐教學對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的鞏固強化、專業理想和志趣的培養、實際操作技能的養成和熟練發揮著重要作用。請您介紹一下同學們在師村遺址發掘中的參與情況。

段天璟: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發表了重要講話,對考古學科和考古教育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參加2020年度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工作的師生們在夏縣蓋達組織了集中學習,大家都感到非常振奮。

在為期四個月的田野考古實踐教學中,全體同學在田野考古實踐過程中接受從勘探、調查、發掘、測繪、航拍、記錄、採樣、浮選到拼對陶片和器物修復、器物攝影、做器物卡片等系統的全過程嚴格訓練。同時,我們還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院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們來到考古工地現場和考察活動中,與學生們一起摸陶片、劃地層,對同學們進行多方面的專業輔導。在學習和生活中,同學們經歷了心理、身體和意志品質上的考驗,為快速健康成長為新時代考古人打下了良好基礎。

山西運城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除參與師村遺址的田野考古發掘,我們還組織同學們前往周邊多處考古遺址參觀考察,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共同開展學術活動,使同學們開闊眼界,增長本領。

採訪中,段天璟教授表示,努力建設好吉林大學考古運城夏縣基地等實踐基地是吉林大學和考古學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在今後實踐教學工作中,考古學院將繼續發揚「吉大考古將人才培養作為學科發展的生命線」的優良傳統,努力創造中華文明研究的新成果,努力完成總書記寄語我們「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的神聖歷史使命,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努力奮鬥。

相關焦點

  • 校長張希到吉林大學夏縣田野考古實習基地調研考察
    【文/攝 曲家偉】10月8-10日,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深化學校「師德學風」建設,加強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工作,吉林大學校長張希一行前往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調研吉林大學山西運城夏縣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情況,考察師村遺址田野考古實踐教學成果,慰問正在參加田野考古實習的考古學院師生
  • 世界考古論壇揭曉十大田野考古,主題聚焦「水與古代文明」
    此外,「婆羅洲島尼亞洞穴五萬年的歷史」「長江中遊地區史前文明的中心-石家河聚落考古新發現」等10項考古新發現獲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中國考古學:從第一個村落到第一個國家」「陶寺遺址:『中國』與『中原』的肇端」等9項獲「重要考古研究獎」。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開幕發言中表示:「對於過去的考古探討,有助於我們更真切的把握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更加從容地應對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
  • 高校考古教師暢談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基於此,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以服務國家戰略為根本方向,積極建設「中華文明文物基因庫」,大力開展「絲路重大考古發掘與絲路文明傳承」研究,穩步推進「中華文明價值體系的考古學闡釋」。我們一定以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為指引,守望學科初心,為國考古,為黨育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用優秀的文化遺產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
  •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吉大考古青年在行動
    田野實習帶隊教師段天璟教授說:我們現在正在迎來考古的春天,考古的未來會越來越好!我已經從事考古很多年了,親歷了考古學科的發展與壯大,並且也對考古學科美好的未來充滿了信心!一代又一代中國考古人殫精竭慮、艱苦奮鬥,開闢出了具有堅實基礎、富有深厚底蘊的中國考古學之道,為中國考古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世界考古學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 剛剛,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揭牌!
    在他看來,成立考古文博學院,可以使學科更加完善,教學、科研以及學生的培養更成體系,「在一個單獨的學院,所有的教學資源能夠得到一個很好的整合,教師的配備也趨向完善。」另一方面,他介紹,凡是成立學院,對於師資力量、教學資源都要求成一定規模,國內開設考古文博學院的幾所大學裡,教師隊伍都在30人以上,「這也就是要求,教師教學的領域要有相當的覆蓋面。」
  • 正進行考古發掘
    2020年,武漢大學確定襄陽鳳凰咀遺址為武漢大學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並於9月入駐開始考古發掘。鳳凰咀遺址位於漢江中遊、南陽盆地南緣的襄州區龍王鎮前王、閆營兩村,總體面積達40萬平方米,距今4300年至5000年,是鄂西北南陽盆地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中心聚落遺址,也是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城址。
  • 品讀|大眾化解讀的《中國考古大發現》,讓考古走出學術「象牙塔」
    田野考古等方面成果頗豐,比如對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小屯殷墟、秦始皇陵與秦兵馬俑、馬王堆漢墓、曾侯乙墓,以及長安、臨淄等古都城址進行的考古調查和發掘,產生了一系列轟動中外的重要考古新發現。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考古學重回正軌,重啟與西方考古學的交流對話,考古學理論、方法和技術得到長足發展,學科建設日臻完善,許多學術研究獲得突破。
  • 段天璟教授:「考古是要用一生追求的奉獻國家、服務人民的科學事業」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段天璟教授就是一個朝伴旭日夕伴月,面朝黃土背朝天「接地氣」的「塵土學者」,他在塵土中追尋文明,在塵土中探求真實,在塵土中實踐信仰。因為熱愛,這位40歲出頭、因在田野裡 「經風雨、戰烈日」而顯得皮膚黝黑的考古專業教師,以「透物見人、重建國史」為使命,腳踏實地考古、實事求是研究、潛心教書育人,全身心投入到吉大考古學科的發展和建設事業中。
  • 《成都考古發現》20年
    三是對於提升年輕考古工作者的田野考古發掘水平和研究水平有著積極作用。在《成都考古發現》的審稿與編輯過程,往往發現許多問題,有些是田野發掘中存在的問題,在些屬於報告整理中存在的問題,發現後及時與本人直接溝通,許多年輕人的田野發掘和報告撰寫水平因此得以明顯提高。  鑑於《成都考古發現》主要收錄本單位歷年完成的田野考古發掘報告,多為基礎性考古資料,缺乏更深層次的研究。
  • 川大考古60年名家專訪⑦ | 宋治民:川大考古專業首次獨立完成的...
    聽聞新成立的川大考古文博學院將在未來積極參與三星堆遺址發掘和研究工作時,老先生饒有興致地表示,他曾在1963年參與過三星堆月亮灣遺址的考古發掘,「那時候條件可真艱苦啊,但是大家很開心,也取得一定成果。如今三星堆祭祀區又重啟發掘,希望能夠解決三星堆遺留的諸多學術問題。」
  • 夏鼐:夢圓考古妝成時—新聞—科學網
    新中國成立後,他領導國家考古研究中心機構30餘年,致力於建設考古工作隊伍、制定考古研究規劃、提高田野考古水平,推動自然科學方法在考古學中的應用及多種學科研究的協調,積極與外國考古學界開展學術交流,極大地推進中國考古工作的全面發展。 推開門,年輕的核物理工作者仇士華、蔡蓮珍夫婦呆住了。
  • 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揭牌 將打造全國高校第二個碳十四實驗室
    四川大學考古學科由著名考古學家徐中舒、馮漢驥創建,是全國首批開設考古學專業的三所大學之一。60年來,該校考古學科長期以堅實的田野考古為基礎,在中國西南考古、西藏考古、漢唐考古、宗教考古、美術考古、山地考古等領域形成自身研究風格與學術特色,在國內外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和影響,是四川大學在國內外學術界的突出代表。
  •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正式揭牌
    現場,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正式揭牌。四川大學考古學科最早可追溯到1930年代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在三星堆遺址的首次發掘,是近代中國考古學的先驅之一,迄今已近90年的歷史。四川大學的考古專業由著名考古學家徐中舒、馮漢驥於1960年創建,是全國首批開設考古學專業的三所大學之一。
  • 川大考古60年名家專訪⑥|考古學家林向:懷著信念入了考古行業 深深...
    作為川大考古的第二代代表人物,林向曾參與三星堆遺址發掘,對四川考古產生了重要作用,作為一名老師,桃李滿天下,並已成長為下一代考古的中堅力量。林向出生於上海,後來考入川大。「我原本填的志願是哲學系,沒有上,就調配到歷史系。」接受記者採訪時,林向說,在歷史系讀書時,1958年左右,我跟著我們的老師——馮漢驥教授進行四川省長江三峽水庫文物調查。
  • 浙江大學成立藝術與考古學院
    學院在學科重點發展方向上也有自己的規劃。考古學的建設重點是以科技考古、文化遺產(含文物保護、博物館學)為核心,加強田野考古方向的建設。藝術學理論建設重點是以實物-視覺教育為核心的藝術史,發展藝術理論、藝術考古與跨學科研究等方向。設計學以藝術與科技交叉為核心,發展創新設計理論、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等方向。
  • 千耦其耘 有實其積——宋建忠談山西考古60年的輝煌(圖)
    60年來,在各級領導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幾代山西考古人的辛勤耕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已發展成為集考古科學發掘、文物科技保護、考古學課題研究、考古知識傳播於一體的綜合性考古部門,負擔著山西境內地下文物的調查、發掘、研究和保護等工作,成為山西文物考古學界的支柱力量。  記者:山西考古60年,全省共發掘和搶救了多少遺址和墓地?
  • 考古面對面
    一、論壇主題:考古面對面說到考古,總會讓人感到神秘莫測和萬般遐思,從風餐露宿的田野發掘到層出不窮的科技手段,考古學一直試圖於一片片瓦礫之中追尋千百年的滄桑變遷。與此同時,公眾對於考古學的理解也千差萬別。來,與吉大各學科、考古各方向的老師面對面,相約鼎新,暢談考古。
  • 考古就是盜墓?考古與文博人四十米的大刀已經向你跑來
    於是帶動著考古專業的不斷的發展,另外,我們國家對於文博以及考古的發展也有很強的重視。但是由於大家對於考古有一定的誤解,所以今天身為一個對歷史很感興趣的小編,給大家聊聊考古和盜墓到底有啥區別,也希望大家能夠更加正確地看待我們的考古工作。
  • 川大考古60年|川大考古系創辦者徐中舒的學術貢獻
    在長期的考古教學、科研與實踐過程中,為中國尤其是西南地區的考古文博事業培養了大量中堅力量,也形成了自身的研究風格與學術特色,在中國西南考古(包括西藏考古)、歷史時期考古(尤其是宗教考古、美術考古和歷史時期考古方法論)等領域具有深厚的傳統和強勁的實力,近年來也致力發展科技考古、實驗室考古等新興領域。
  • 陝西考古研究院成中國規模最大省級考古科研機構
    ,來自國家文物局的有關官員及中國各地的百餘名考古學者出席儀式。經過五十年的辛勤耕耘,該院目前已發展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省級考古科研機構,擁有六個工作站、一個研究基地、三個文物修復實驗室,藏書近十三萬冊,並擁有研究員十七人、副研究員二十二人等重要科研力量。  陝西境內文物資源豐富,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於一九五八年九月,原名中國科學院陝西分院考古研究所,一九六三年歸屬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後改名為陝西省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