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家偉 攝/考古學院】近日,吉林大學山西運城夏縣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正式啟用。吉林大學校長張希,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有關領導,北京大學、吉林大學、西北大學等全國40餘所高校的考古文博專業學科帶頭人、專家、學者參加啟動儀式和相關會議,對吉林大學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工作和基地建設情況給予了高度評價。
活動期間,考古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段天璟教授圍繞吉林大學考古實踐教學工作以及山西運城夏縣田野考古實踐基地的建設情況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記者:段老師您好,吉林大學山西運城夏縣田野考古實踐基地的正式啟用,可以說是考古學院在實踐教學工作方面的又一重要舉措,請您對學院實踐教學情況作一下簡要介紹。
段天璟:2018年6月,考古學院正式成立以來,為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實踐教學工作,學院陸續出臺了《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本科生田野考古教學實習管理規定》《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國際合作發掘整理項目管理規定》等相關規章制度,設立了「田野考古教研室」,由主管本科生教學和田野考古工作的副院長任教研室主任。在工作推動上,實行本科教學津貼改革與教師聘期考核相結合,實踐教學與科研生長相結合,引導教師積極參加田野考古本科實踐教學。一系列措施為推動和加強實踐教學工作奠定了制度和機制保障。
在考古發掘的實踐參與方面,學院提出「面向全國——跨越黃河、跨越長江,面向世界——一帶一路、歐亞考古」的工作思路。其中,「跨越黃河」是指吉大考古建成了山西運城夏縣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積極服務考古專業本科田野考古實踐教學。「跨越長江」指的是我們建成了吉林大學浙江杭州良渚文博實踐教學基地,服務支撐文物與博物館專業本科實踐教學。
記者:學院把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設立在山西運城夏縣,是基於怎樣的出發點和工作設想?
段天璟:運城夏縣是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重要核心區域之一,1926年被稱為中國考古學之父的李濟先生,在現在的夏縣西陰村遺址組織了考古學史上第一次由中國人主持的科學考古發掘,發現了包括西陰文化在內的豐富古代遺存,成為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發現,夏縣也成為了中國考古人心中的聖地。從2019年開始,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聯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單位,啟動山西運城盆地夏縣青龍河流域和涑水河流域先秦時期遺址群的考古調查與勘探工作計劃,並對師村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同時,著手籌建吉大考古夏縣基地。基地以培養田野高層次考古人才為主要目的,以建設多學科交叉合作的田野考古科研平臺為重要手段,以解決中國文明起源與發展等重大課題為學術目標,全面推動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和考古研究。
記者:師村遺址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對我們開展田野考古教學有哪些實踐意義?
段天璟:師村遺址處於運城盆地、中條山北麓、青龍河故道北岸的衝積平原,遺址面積約3.5萬平方米。遺址主要包含三個歷史時代的遺蹟遺存,按照時間順序首先為距今6500-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早期遺存,第二是春秋戰國時期,第三是宋金時期。遺址跨越時期長、遺存豐富,對我們開展本科生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很有幫助。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師生們在遺址的總體發掘工作情況。
段天璟:我們主持的這次發掘工作是師村遺址的首次發掘。2020年,發掘工作主要分為兩個發掘區,共計分布5X5米²的探方67個。目前,已發現仰韶早期、東周時期、宋金時期三個階段的遺存,發掘出灰坑300多座,墓葬10餘座,溝8條,房址4座,牆基3座,磉墩36個,水井2個,出土了陶片、飾品等眾多文物。
記者:所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考古發現主要有哪些呢?
段天璟:首先,是對黃河流域養蠶繅絲的歷史有了重要發現,對絲綢起源與傳播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運城地區有黃帝之妃「嫘祖教民養蠶於夏縣」的古史傳說,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西時也曾提起這一典故。1926年,李濟先生發掘夏縣西陰遺址時,曾出土了經過人工切割的、半個碳化的蠶繭。現在來看,很可能屬於距今6000-5500年左右的西陰文化時期。在對師村遺址的發掘過程中,我們分別於去年和今年連續出土了兩枚石雕蠶蛹。這表明,早在距今6500-6000年前,黃河中遊的先民們已經了解、喜愛並崇尚桑蠶,暗示著他們很可能已經掌握了養蠶繅絲的技術。
第二,我們發現了距今6500-6000年左右的人工夯土的「臺基」和「牆基」,目前仍處於對其取證和討論的研究階段,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已經在很多方面發現了重要線索,期待將來通過堅持不懈的發掘與研究,該發現或可為中國考古學進一步探討黃河流域夯土乃至中國城市和文明的起源問題提供重要參考。
記者:大家都知道,考古學科是一門學科交叉特點很強的學科,這次在師村遺址的考古工作主要進行了哪些學科交叉研究呢?
段天璟:在夏縣的田野考古工作自2019年開始以來,我們和地球探測科學學院科研團隊使用航空磁法探測、高密度電法和探地雷達等技術手段對遺址進行了物理勘探,和化學學院的老師們一同開展了出土遺存樣本的分析化學檢測,和植物科學學院的專家們一起對相關出土文物進行判斷研究等。可以說,在相關考古研究工作上充分發揮了學校的學科交叉優勢,效果還是非常顯著的。
記者:我們向師生們參與田野考古實踐取得的重要成果表示祝賀。請您再總結一下今年師村遺址發掘工作的學術意義。
段天璟:本年度的發掘明確了師村遺址的分布範圍、文化性質和遺存特徵。其中,師村遺址是近年來發掘的距離運城鹽湖最近的重要的仰韶時代早期聚落遺址,對於研究晉南地區新石器時代仰韶早期遺存步入「西陰文化」的歷程具有重要啟示。在聚落考古研究方面,為研究黃河流域仰韶早期聚落形態提供了重要材料。在生產方式研究方面,為進一步探索養蠶繅絲以及鹽業生產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線索。在多學科交叉研究方面開啟了田野考古與地球物理、化學等相關領域相結合的「關鍵技術」研發的新實踐和新思路。
記者:實踐教學對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的鞏固強化、專業理想和志趣的培養、實際操作技能的養成和熟練發揮著重要作用。請您介紹一下同學們在師村遺址發掘中的參與情況。
段天璟: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發表了重要講話,對考古學科和考古教育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參加2020年度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工作的師生們在夏縣蓋達組織了集中學習,大家都感到非常振奮。
在為期四個月的田野考古實踐教學中,全體同學在田野考古實踐過程中接受從勘探、調查、發掘、測繪、航拍、記錄、採樣、浮選到拼對陶片和器物修復、器物攝影、做器物卡片等系統的全過程嚴格訓練。同時,我們還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院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們來到考古工地現場和考察活動中,與學生們一起摸陶片、劃地層,對同學們進行多方面的專業輔導。在學習和生活中,同學們經歷了心理、身體和意志品質上的考驗,為快速健康成長為新時代考古人打下了良好基礎。
山西運城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除參與師村遺址的田野考古發掘,我們還組織同學們前往周邊多處考古遺址參觀考察,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共同開展學術活動,使同學們開闊眼界,增長本領。
採訪中,段天璟教授表示,努力建設好吉林大學考古運城夏縣基地等實踐基地是吉林大學和考古學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在今後實踐教學工作中,考古學院將繼續發揚「吉大考古將人才培養作為學科發展的生命線」的優良傳統,努力創造中華文明研究的新成果,努力完成總書記寄語我們「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的神聖歷史使命,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