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浙江大學成立藝術與考古學院

2020-12-06 錢江晚報

通訊員 吳雅蘭 柯溢能

錢江晚報首席記者 王湛

在浙江大學喜迎建校122周年之際,5月20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在紫金港校區成立,進一步形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於一體的藝術與考古學科生態體系。

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講話,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院士為學院負責人頒發聘書。校發展委員會主席張曦、副主席卜凡孝出席,副校長羅衛東主持儀式,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張宏建宣讀成立文件。學校領導與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全國文聯副主席、浙江大學中國書畫文物鑑定研究中心主任陳振濂,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鮑賢倫,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長曹鴻,以及新成立學院院長白謙慎共同為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揭牌,見證一個新學院的誕生。儀式上,白謙慎、北京大學人文社科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渠敬東、許江、曹鴻分别致辭。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整合藝術學系、文物與博物館學系、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等單位建立。學院以「5系+1館」為主要建設架構,擬先設考古與文博系、藝術史系、美術學系、設計學藝術系四個學系和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條件成熟時將「考古與文博系」分設成「考古學系」和「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學系」。學院擁有藝術學理論、考古學兩個一級學科和藝術設計學二級學科,考古學、藝術學理論兩個博士後流動站。學院現有專職教師近60人,本碩博學生430餘人,有文物與博物館學、書法學、中國畫、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等本科專業。當天,與會嘉賓還參觀了籌建中的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學校各學院(系)、各部門、各單位負責人,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駐訪學者代表,校友代表以及藝術與考古學院的師生參加成立儀式。

新聞+浙江大學有著悠久的藝術與考古教育傳統。解放前的老浙大就有考古學科,歸入人類學系,擁有夏鼐、沙孟海等名師,培養出石興邦、王仲殊、黃盛璋、毛昭晰等一批著名考古學家和博物館學專家。1978年,在夏鼐先生支持下,學校率先向教育部申請創辦文物與博物館學本科專業計劃。2008年,在原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基礎上,組建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歸屬人文學院。同時,浙江大學也有悠久的藝術教育傳統。1998年組建新浙江大學時,學校成立了藝術學系。鑑於學科重要性與基礎較薄弱的狀況,學校決定藝術系依託人文學院管理,但又相對獨立,對外可稱藝術學院。2005年,學校成立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主要服務於《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編纂和研究工作。2008年,學校決定籌建藝術與考古博物館。致力於培養、提升師生和公眾的美學素養、視覺能力及批判性思維。2010年,學校成立文化遺產研究院。以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為方向,依託浙江大學多學科交叉的優勢,以科技考古為主要特色,發揮平臺優勢。浙江大學考古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於2008年設立,擁有博士後流動站,是浙江省重點學科,學校「一流骨幹基礎學科建設計劃」支持學科。藝術學2001年開始招生研究生。2018年,藝術學理論、設計學一級學博士點獲教育部批准。深一度+浙江大學成立藝術與考古學院:有哪些看點?

學院院長、國際知名中國藝術史專家白謙慎接受專訪

5月20日,浙江大學對外宣布成立藝術與考古學院。

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新成立的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國際知名的中國藝術史專家白謙慎教授。白謙慎1986年赴美讀博,後師從中國藝術史領域的泰鬥班宗華教授,曾長期執教于波士頓大學藝術史系。他發表了大量關於書法、篆刻、金石學以及繪畫方面的中英論文,產生了廣泛影響,多次榮獲美國重要學術大獎。他的學術專著《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是近20年來中國藝術史領域的學術名著之一。

「建設中國最好的藝術與考古學院,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以「5系+1館」為主要建設架構,目前擬先設考古與文博系、藝術史系、美術學系、設計學系和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條件成熟時將「考古與文博系」分設成「考古學系」和「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學系」。

學院在學科重點發展方向上也有自己的規劃。考古學的建設重點是以科技考古、文化遺產(含文物保護、博物館學)為核心,加強田野考古方向的建設。藝術學理論建設重點是以實物-視覺教育為核心的藝術史,發展藝術理論、藝術考古與跨學科研究等方向。設計學以藝術與科技交叉為核心,發展創新設計理論、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等方向。

「比如,藝術史方面,我們的理想是建設全文明的藝術史研究,除了研究中國自己的藝術歷史,還要研究東亞、南亞、近東、歐洲的藝術歷史,再進一步擴展到拉美、非洲。」

學院將致力於服務國家「文化強國」戰略,走與科技相結合的道路,培養一批具有深厚文化修養和堅定學術理想的複合型藝術學人才、考古學者和文化傳承者,打造一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領軍人才隊伍,產出一批在國內外有重大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的標誌性研究成果,彰顯文化自信,擴大中華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努力建設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及設計與美術創作的科教基地之一,學科綜合實力居全國同領域前茅並逐步發展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藝術與考古學院。

「學院的目標就是發揮大家的集體智慧,在浙大建立中國最好的藝術與考古學院,幾個看得見的指標就是,學術風氣正,學風嚴謹,教學質量高,對外交流活躍。」 白謙慎說。

在國際交流上,白謙慎顯得信心十足,他說:「我在國外工作了30年,現在我的很多同學和學生已經是許多著名博物館的東方部主任,或在著名高校任教,對於推動藝術與考古學院師生走出國門開展交流,這個我有信心。」

「育人為本,方能問心無愧。」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的特點在哪裡?白謙慎說:「育人為本,問心無愧。」

白謙慎介紹,中國有著悠久豐富的藝術傳統,當今社會又對歷史文化有著極大的需求。然而,在研究和闡釋歷史文化中,一塊重要的短板就是缺乏專業人才。

「我們很明確的一個理念就是教師以教學為本,但同時研究能使老師始終活躍在一線和前沿,能把最新的研究方向、進展和成果帶到教學中去,提高教學質量。」白謙慎說,在師資配備方面,學院非常歡迎實幹派的教師加盟,「引進的人,最合適就是最好的。我們不僅希望引進重量級人物,更希望能夠自己培養出重量級人物。」

對於教學的重視,不僅體現在學院內部的專業課程建設,還有對全校通識課程的深度參與。

白謙慎表示,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將支持、提升以視覺教育為中心的通識教學。學院將營造關心通識教育、參與通識教育的濃厚氛圍,把開設優秀全校通識課程作為教師崗位評價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鼓勵優秀師資及知名教授領銜,為本科生開設高質量通識課程。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全校通識教育,提高同學們的文化素養、民族自信心,對中國文化傳統有更深刻的認識,對世界文化有更廣泛的了解。」白謙慎說,「浙江大學作為一所綜合型高校,具備學科交叉的天然優勢,非常有利於更多創新型藝術人才的培養。」從白謙慎自身的學習生涯中,我們也看到了學科交叉的影子。他接受過長達12年的社會科學的訓練,本科和碩士學的都是政治學,直到博士論文前才轉而攻讀藝術史。「我們的培養方案就是優化課程體系、加強課程質量建設、鼓勵跨學科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多讀書、深思考、勤實踐。」

「博物館是培養藝術史人才的課堂和基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原本與老百姓還「有點遠」的文化藝術也開始越來越多地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藝術博物館數量明顯增多,而大家對藝術教育的需求也越來越急迫。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5年,白謙慎辭去美國教職,拎包回國全職加盟浙大。為什麼選擇浙大,選擇參與建設浙大藝術學科的發展?白謙慎說,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浙大在建設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在他看來博物館是培養藝術史人才的課堂和基地。他表示,學院在課程上就是圍繞育人而展開設置的,比如建立博物館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教學。

「博物館培養了我,幫助我的成長。」白謙慎介紹,他在國外的第一門藝術史課,上課地點就是大都會博物館的庫房。當時他每周都要坐火車從耶魯去大都會,然後呆在庫房裡,看宋畫和元畫,一件件看,一件件討論。

白謙慎在美國策過兩個展覽,一個是1990年攻讀政治學研究生期間,在羅格斯大學畫廊策展了當代書法展,另一個則是在耶魯大學美術館,舉辦了西方第一個中國篆刻藝術展。在教書期間,白謙慎最常帶學生們去的兩個地方就是波士頓美術館、大都會美術館。為了讓同學們看到更多的收藏,白謙慎還常常自己開著車子帶著學生們到私人收藏家家裡去觀摩書畫。

也正因此,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將在學院的人才培養中扮演重要角色。學院將建立國內第一家以大型專業教學博物館為平臺、以實物教學和「虛擬」教學相結合為特色、以本科生通識教育為首要功能的文明史、文化史、設計與美術教學的新體系;在實現與國際一流高校同領域教學模式對接的同時,引領國內與亞洲藝術與考古領域教學的新潮流。

浙大建藝術與考古學院不是平地起高樓

浙大成立藝術與考古學院,不是心血來潮,更不是跟風操作。從歷史淵源來看,浙江大學有著相當的底氣。

解放前的老浙大就有歸入人類學系的考古學科,曾擁有夏鼐、沙孟海等名師,培養出石興邦、王仲殊、黃盛璋、毛昭晰等一批著名的考古學家和博物館學專家。1978年,在夏鼐先生支持下,學校率先向教育部申請創辦文物與博物館學本科專業。2008年,在原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基礎上組建人文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同時,浙江大學也有悠久的藝術教育傳統,曾擁有張宗祥、馬一浮、王遽常、沈尹默、豐子愷、陸維釗等一批在中國近現代書畫史上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1998 年,學校成立藝術學系(對外稱藝術學院),設立了美術學(中國書畫方向)和設計學兩個學科方向。2005 年,學校成立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中心主要服務於《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編纂和研究工作,是目前我國高校唯一對中國古代繪畫開展全面系統整理、編纂和研究的學術機構。2008 年,學校籌建藝術與考古博物館。2010 年,學校成立文化遺產研究院。

白謙慎說:「浙大建藝術與考古學院不是平地起高樓。近二十年來,浙江大學的領導和師生,為藝術、考古、文博、博物館的建設,做了非常多的工作。現在成立學院是學校戰略的體現,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確實,學校在藝術與考古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尤其是在學科交叉研究方面呈現良好的態勢。

浙江大學在理工科方面有很強大的優勢,這給藝術與考古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很大便利,比如,浙江大學的科技考古就做得有聲有色,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就。

近10年來,沿著中國文化邊疆和陸、海絲綢之路的主要站點,浙大文物數位化團隊與遍布全國的合作者們已經完成了數以百計的項目。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在浙大按1∶1的比例尺寸重建,初唐精美雕像和壁畫的色彩與質感精確還原;雲岡石窟10米高的坐佛按原比例高精度3D列印,「走出」山西,在青島落戶;青藏高原深處古代寺廟的珍貴壁畫,原真採集、在江南重現,千年前的筆觸纖毫畢見;脆弱不堪的泉州出水宋船,第一次有了全真三維模型,在數字世界中再度「揚帆出海」……

「展望學院的未來,我很激動也很興奮。」白謙慎說:「我的祖國在經濟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文化方面也正在蓬勃地發展。作為一個中國人,雖然長期生活在海外,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投身到中國文化的偉大復興中。學校成立新的學院,我也願意奉獻我自己的知識、所學、精力,為辦好這個學院貢獻自己的力量。」

相關焦點

  • 浙江大學成立藝術與考古學院 目前先設四個學系和一個博物館
    都市快報 通訊員 吳雅蘭 柯溢能 記者 胡信昌在浙江大學迎來建校122周年之際,5月20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在紫金港校區成立,浙大進一步形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於一體的藝術與考古學科生態體系。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成立於2019年5月,由原文物與博物館學系、藝術系、文化遺產研究院、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等單位組建。學院現擁有考古學、藝術學理論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藝術設計學二級學科博士點,現設藝術史系、考古與文博系、設計藝術系、美術系四個學系,藝術史研究所、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學研究所、中國藝術研究所三個研究所。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新華社杭州9月9日電(記者許舜達、朱涵)通過藝術品原作的收藏、教學、研究與展示,開展「實物教學」,讓學生親手接觸到文物、藝術品原作,同時,展覽和教育活動都向社會公眾開放,並展開一系列兼顧學術性、思想性和通識性的公共教育活動……8日下午,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以下簡稱「浙大藝博館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館
    9月8日下午,浙江大學在紫金港校區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一樓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籌建10年之久的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以下簡稱浙大藝博館)正式開館。開館現場,聽到兩個有意思的細節。
  •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成立 爭創世界一流學科
    現場,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正式揭牌成立。「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未來的目標,是建設成為立足西南、面向全國、輻射東南亞,爭創世界一流學科。」在現場接受記者採訪時,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暢談到。四川大學考古學科由著名考古學家徐中舒、馮漢驥創建(1960年),是全國首批開設考古學專業的三所大學之一,如今的規模和影響居於中國高校考古學科前列,為中國考古學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塵光: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的誕生」開展,展覽持續到明年2月...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王湛 通訊員 趙海燕 方詩琪12月20日下午,記錄浙大藝博館的建設歷程的展覽「塵光: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的誕生」在展廳四開幕。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致辭。浙江大學建築設計院院長楊毅、策展人魯明軍、藝術家郎水龍出席。浙大藝博館館長白謙慎教授宣布展覽開幕,浙大藝博館常務副館長樓可程主持儀式。
  • 浙江大學要建全國首家大學藝術博物館
    昨天,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工儀式在浙大紫金港校區舉行。據悉,這是全國首家大學藝術博物館,計劃於2015年開館,屆時將向公眾免費開放。這裡的藏品不一定很值錢 但一定要有歷史文化印記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美術館或文物陳列館,它兼具教育功能,服務浙大教學,因此該館的收藏重點是人類不同文明、不同時代藝術的代表性樣本,不以作品藝術品質為唯一標準。
  • 對於藝考生中央美院和浙江大學藝術學院應該選哪個
    對於藝考生中央美院和浙江大學藝術學院應該選哪個?毫無疑問的選擇中央美院,聽我細細道來第一、中央美院可以說是所有美術生夢寐以求的學府。第三、央美是中國最好的藝術院校之一,不說世界上,在亞洲也還是能排的上號的,而浙江大學藝術學院是屬於綜合大學的藝術院校,其藝術屬性的專業肯定是不如央美的。
  • 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在渝成立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文 通訊員 王茂松/圖今(24)日上午,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在重慶九龍坡區九龍會堂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中國科學院大學、西南大學、九龍坡區相關領導參加本次揭牌儀式。據了解,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是重慶九龍坡區、中國科學院大學、西南大學三方共同努力籌劃的成果。早在2019年10月25日,九龍坡區與中國科學院大學、西南大學洽商共建科學與藝術學院,就學院籌建達成了初步意向。
  • 川大考古60年名家專訪③ |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院長趙賓福:川大考古...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10月31日,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60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紀念會上,「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正式揭牌。60年來,川大考古學專業取得了哪些成果?新成立的「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促進考古學發展上又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 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在重慶成立
    重慶日報客戶端消息,11月24日,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在重慶九龍坡舉行。該學院是九龍坡區、中國科學院大學、西南大學三方共同努力籌劃的成果,將為九龍坡區打造長江文化藝術灣區美術半島,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雙城」「雙核」重要現代產業高地、科技創新高地、改革開放高地和宜居宜業宜遊之城提供高質量的人才資源和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
  • 2020年浙江大學藝術設計類碩士研究生考試大綱分析
    2020年浙江大學藝術設計類研究生考試大綱分析#了解最新動態,把握院校方向和規律#快讀:2020年浙江大學招生情況變化不大浙江大學發布了20屆招生目錄,相對於2019屆來說,變動不大2020 年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全日制)▼學術型類型方向學科
  •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正式揭牌
    10月31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現場,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正式揭牌。四川大學考古學科最早可追溯到1930年代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在三星堆遺址的首次發掘,是近代中國考古學的先驅之一,迄今已近90年的歷史。
  • 吉大考古學院教師赴京參加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
    考古前線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文博實踐工作隊在良渚博物院門前與國旗合影近日,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30名學生在唐淼副教授的帶領下,來到我國最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地——良渚古城,開始為期50天的教學實習實踐活動。
  • 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
    趙老師: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是在1999年由浙江理工大學創辦的獨立學院,2000年開始面向浙江省招收全日制本科生,2006年開始在杭州餘杭倉前辦學,2017年9月搬遷至杭州灣上虞經濟開發區濱海新城康陽大道58號辦學。校園面積550畝,地處杭州灣南翼,位於上海、杭州、寧波三大城市中心地帶。
  •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
    範曉清:基本情況: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成立於1999年7月,是經國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由浙江大學、杭州市人民政府合作辦學,並與浙江省郵電管理局(現為浙江省電信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發起創辦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校園位於杭州市中心,佔地1000餘畝,校舍面積40餘萬平方米。
  • 三本大學排行榜: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三本院校)
    三本大學排行榜: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三本院校) 2013-07-03 11:58 來源: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 作者:
  • 剛剛,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揭牌!
    >現場四川大學考古系原系主任李永憲介紹,成立考古文博學院是一個很長久的議題了。在他看來,成立考古文博學院,可以使學科更加完善,教學、科研以及學生的培養更成體系,「在一個單獨的學院,所有的教學資源能夠得到一個很好的整合,教師的配備也趨向完善。」另一方面,他介紹,凡是成立學院,對於師資力量、教學資源都要求成一定規模,國內開設考古文博學院的幾所大學裡,教師隊伍都在30人以上,「這也就是要求,教師教學的領域要有相當的覆蓋面。」
  • 浙江工業大學海清研究院正式成立
    浙江工業大學海清研究院正式成立  2018年10月25日,在浙江工業大學邵逸夫圓廊會議廳舉行了浙江工業大學與紹興海清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籤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並成立浙江工業大學海清研究院的儀式。
  • 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從建築到藏品 樣樣不簡單
    曹宏說,「今年是博物館成立25周年,博物館正在籌劃25周年的紀念展,過幾天,賽克勒夫人也會到北京,參加紀念展。」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走過了25年的發展歷程,時間雖然不算太長,但通過館內的藏品,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歷史淵源——1922年成立的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