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上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會上發表講話。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考古學院林沄教授,原校領導、古籍研究所吳振武教授,周忠兵教授參加座談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信中首先向長期致力於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們表示熱烈祝賀,並致以誠摯問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多部門多學科協同開展甲骨文研究和應用,培養了一批跨學科人才,經過幾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顯著成就。新形勢下,要確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傳承。希望廣大研究人員堅定文化自信,發揚老一輩學人的家國情懷和優良學風,深入研究甲骨文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促進文明交流互鑑,為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座談會上,林沄教授結合自身研究成果,談了自己的體會和研究建議。他表示,甲骨文在研究我國古代史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更好地發揮甲骨文作用,甲骨文研究要加強隊伍建設,吸引更多學科專家參與甲骨文研究。他建議,甲骨文研究要打破傳統的研究局限,運用數位化手段拓展研究視野,加大甲骨文研究的立項力度,在項目管理上要充分考慮其研究特殊性,在研究周期和研究經費方面給予最大限度的自主性。
11月7日,教育部舉行的學習紀念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座談會上,吉林大學吳振武、馮勝君兩位教授參會並發言。吳振武教授介紹了目前全國甲骨文研究現狀,著重談了甲骨文研究的科研隊伍建設情況,呼籲加大古文字研究生培養力度。他表示,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後備受鼓舞,今後將更加努力做好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使甲骨文等古文字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發揮作用。
馮勝君教授表示,吉林大學在古文字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績,以我國著名古文字學家,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創建者之一於省吾先生為代表的幾代科研工作者都作出了突出貢獻。他表示,吉大古文字團隊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習和繼承老一輩學人的家國情懷和優良學風,為古文字研究和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據悉,林沄教授長期致力於古文字學、考古學、歷史學研究,在甲骨文分類斷代、古文字發展演變、商王朝國家性質等問題上均有精闢論述。吳振武教授現任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會長、中國文字學會副會長,參與編著《殷墟甲骨刻辭類纂》《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甲骨文字詁林》等著作,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周忠兵教授長於甲骨文疑難字詞考釋,對甲骨鑽鑿形態問題也有深入研究,著有《卡內基博物館所藏甲骨研究》,參與修訂《新甲骨文編》。2018年教育部、國家語委組織成立了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與應用專家委員會,林沄、吳振武兩位教授分別出任顧問和委員。
考古前線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文博實踐工作隊
在良渚博物院門前與國旗合影
近日,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30名學生在唐淼副教授的帶領下,來到我國最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地——良渚古城,開始為期50天的教學實習實踐活動。這也是高校文博專業師生實習實踐團隊首次進駐良渚博物院、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同學們在良渚博物院做調查問卷3000餘份,為社會各界參訪者講解數十次,多次參與策劃、實施各類社教活動。在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同學們全程參與公園的運營和研究,與參訪者深入接觸,在國慶節客流高峰期,積極配合遺址公園工作,參與策劃、執行考古體驗活動,完成觀眾調查問卷1000餘。
文博專業教學實踐的核心內容就是陳列文本的設計。在良渚博物院的積極支持下,我校實習實踐團隊將完成「良渚文明刻畫符號展」和「從神權到王權——良渚文明進程展」兩部重要展覽文本的設計工作。為完成陳列文本設計的教學任務,本次教學實習緊緊圍繞博物館研究及遺址公園建設的主題,安排學生先後前往浙江省博物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杭州工藝美術館、絲綢博物館等地進行實地調研,並參加了浙江大學與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挑戰與對策:博物館展覽策劃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等。
實習期間,我校考古學院充分調動長三角地區優秀校友資源,邀請了主持或參與過良渚古城遺址發掘及申遺工作的校友、考古專業畢業生參與指導學生。復旦大學文博系高蒙河教授、宋雨晗博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良渚博物院院長周黎明、良渚遺址文物管理所所長黃莉應邀為學生作講座,以親歷者角度、學術化思維,幫助學生開展專業化邏輯訓練。
新聞連結:
2019年7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3屆大會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召開,中國良渚古城遺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焦點。
良渚古城(公元前3300年--前2300年)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是中國長江下遊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所在。作為中華古文明的重要代表者之一,它以規模宏大的城址、功能複雜的外圍水利系統、分等級墓地(含祭壇)等一系列相關遺址,以及具有信仰與制度象徵的系列玉器等出土物,揭示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在長江下遊環太湖地區曾經存在過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的、出現明顯社會分化和具有統一信仰的區域性早期國家,展現出長江流域對中華文明起源階段「多元一體」特徵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將中華文明的源頭前溯至5300年前。
同學們正在進行博物館觀眾調查問卷的設計與討論
歷史回顧
從1936年施昕更先生發現良渚遺址開始,良渚考古至今已走80餘年的歷程,歷經4代考古人的不懈求索。自2007年良渚古城的發現確認及系統考古工作的展開至今,也已超過10年。長期以來,良渚遺址的考古和保護工作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已故著名考古學家、吉林大學考古學科創始人、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先生根據良渚遺址的考古發現,對良渚遺址提出了深刻的認識,「良渚文化已邁入了文明的門檻」。張忠培先生根據良渚墓葬的現象分析指出,「良渚社會,已從史前的氏族組織,蛻變成了政權,進入到了國家的時期。」對於良渚文化博物館的新館陳列,張先生認為新館陳列要把良渚文化放在中國和世界的角度考慮展示問題,既從良渚反映中國歷史,從中國反映世界歷史,又從世界看中國歷史,從中國看良渚文化。張忠培先生對於良渚遺址的科學認識和指導思想,對良渚遺址的考古及展示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良渚古城考古研究成果,深刻改變了國內外對中華文明起源的既有認識;良渚古城遺址的保護及其展示項目,已成為全國大遺址考古及多學科合作研究的典範;良渚世界文化遺產,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中獨具特色的代表。
深入合作
文化遺產保護需要多學科的支撐,其中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是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核心學科。我校考古學院成立至今,積極發揮厚重的歷史底蘊,力爭實現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同步發展,構建起「雙一流」建設的前沿學科研究體系與人才培養體系。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當天,我校考古學院即與良渚博物院、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方溝通,以培養文博專業學生的應用性專業技術水平為出發點,結合世界文化遺產地發展與建設需要,經反覆磋商、協調,在兩個月內完成了與良渚博物院、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合作計劃,最終促成本次教學實習實踐地點確定在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據悉,在杭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吉林大學將與良渚博物院籤訂戰略框架協議,並同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一道共同舉行揭牌儀式。此次教學實習是吉林大學文博專業自成立以來首次與世界文化遺產地的深入合作,也是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成立後的長遠戰略布局。
推薦閱讀
執行編輯 / 王焌酈 張煜彤
文 / 考古學院文化遺產系主任 唐淼 副教授
消息來源 / 吉林大學報 社會科學處
出品單位 / 黨委宣傳部 - 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
投稿方式 / jluxinmeiti@163.com
原標題:《吉大考古學院教師赴京參加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