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破譯會越來越難嗎?「復活」古文字的科學出路

2020-12-04 中國科學技術館

採訪專家:蔣玉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古文字學和出土古文字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方稚松,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專業方向是古文字學王子楊,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字博物館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工作。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經過幾代學者的追求、探索和開拓,一系列甲骨文研究的標誌性成果先後問世。不僅推出一批重要著作,還發現了文字釋讀已處於瓶頸期的問題。

據了解,目前已知的甲骨文單字各方統計並不相同,但整體而言,大約在4300字左右,這個數字也隨著考古發掘和新材料的出現不斷增加。目前,甲骨文中相對能夠確定含義的單字只有1500個左右。專家們一致認為,目前,由於多數常用字已被成功釋讀,當前的甲骨文釋讀工作確實處在一個瓶頸期,新的釋讀成果也需要一個長期理解、接受的過程,因此確認含義單字的增長速度並不快。

未來甲骨文考釋會越來越難嗎?未來甲骨文是否也會藉助新技術釋讀更快?

甲骨文剩下3000多個難啃的「硬骨頭」

如今,很多人都會說,容易釋讀的文字絕大多數都認識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那麼我們該這麼辦?

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教授王子楊說,餘下的近3000個甲骨文未釋字,其中不少可能是後世不再使用的「死文字」,約略可以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某一甲骨文字表示的詞,後世語言中消失,不再使用,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這個甲骨文字當然也就隨之消亡。比如商代的一些古老國族之名,如果這個國族覆滅或者併入其他國族,那麼表示這個國族的文字符號很可能從此消失。

另一種情形是某一甲骨文字表示的詞,後世依然使用,但後世為這個詞造了一個形體結構與這個甲骨文字差異巨大的字形,對於這個詞而言,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就是死去的文字。對於上述兩種「死文字」,它跟後世文字在字形上無法關聯,古文字學者很難將它們準確釋讀出來。悲觀地說,這些死去的甲骨文字,如果沒有新材料的發現,可能就無法破解。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員蔣玉斌認為,儘管很難,但只要準備充分、時機成熟,還是有可能將其中一些字詞釋讀出來。古文字新釋一般都是基於新的材料,或構形的新分析,或文字間及字詞間的新系聯,或相關背景的新認識,等等,也就是要找到一些新契機,敏銳地發現關鍵證據。像甲骨文中有一個「酉」旁加幾個斜點的字,出現次數在一千次以上,雖然學者對它的用法、可能的讀音有所了解,但一直未有確釋,這個字的完全釋讀就需要一些新契機。

計算機可幫人腦啃下「硬骨頭」

目前,外界所了解的是,甲骨文破譯主要是「認字」懸賞。未來甲骨文的破譯是否引入新技術?對此,蔣玉斌認為,古文字考釋是從已知推求未知,講求證據,大多數情況下都有標準答案。從理論上講,一些考釋工作可以交給電腦完成。在初期,可以利用電腦輔助考釋,這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蔣玉斌強調,甲骨文考釋中的支點、關鍵證據,需要學者敏感,引起特別注意才能發現。但人對信息的敏感度是有偏好的,此處敏感別處未必敏感,但計算機可以全面採集分析各種信息,比人腦快、全,應該更容易發現那些關鍵證據,至少是把潛在的關鍵證據列給學者。

像他考釋的那種寫法特殊的「屯」,如讓電腦做形體匹配,可能很容易發現它曾是「春」字的構件。這是的地方。在這方面,電腦優於人腦,計算機將在甲骨文的釋讀之路上大有可為。未來,不管使用哪種手段,甲骨文字的新釋還是要靠嚴謹的態度、堅實的證據、精密的論證。

甲骨文釋讀尚有潛力

2017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發布消息,中國申報的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在學術方面,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大數據、雲平臺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釋研究」正式實施。該項目中有的繼續公布甲骨,以期發現新字;有的全面釐清文字已有釋讀進展,從而確定釋讀文字的主攻方向;有的提供文字形成的社會形態背景和文物考古物質文化參據,以期為破譯文字提供啟示。

教育部、國家語委牽頭組織開展的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與應用專項,還包括了甲骨文以外的金文、戰漢簡帛等古文字,有的還涉及八思巴字,有的涉及甲骨文與自源民族文字比較研究等內容。

同時,甲骨文書法和甲骨文實物也走出象牙之塔,使學者的研究成果走近大眾、走向世界。今年國家博物館還迎來年度大展——「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近190件甲骨、青銅、玉石、書籍實物構成的敘事鏈條,共同講述甲骨被發現與發掘的驚世過往,重溫甲骨文背後的商周文明,致敬甲骨學者們的卓越成就。此外,甲骨文雖然古老,但甲骨文手機表情包在鬥圖圈一度很流行,很受大眾歡迎。

▲圖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古文字藝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楠教授設計的「甲骨文表情包」系列。

王子楊說,近幾十年出土材料持續不斷的發現和公布,把古文字研究整體水平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甲骨文字考釋也日益精密化、科學化。由於考釋有一定的客觀規律存在,需要更多充分的古書材料與甲骨卜辭材料合證來揭開更多的古老文字密碼,因此他希望人們給予這一工作更多地理解和耐心。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方稚松覺得,今後甲骨文字釋讀除了利用電腦和後出文字材料外,還需要在甲骨材料本身上深耕細作。因為甲骨材料數量龐大,殘片斷片多,太散,有很多內容還缺乏深入思考,對一些字詞含義還缺乏全面關照,此處可通但彼處不一定能通,或者在處理材料時容易受前人研究觀點影響。因此,他認為,甲骨語料庫的建立迫在眉睫,必須從語言學角度對甲骨材料做出正確釋讀,這樣它的史料價值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本文來自:中國數字科技館

相關焦點

  • 四川甲骨文排譜系聯成果明年出爐,古文字研究成果或將井噴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何方迪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1周年,研究成果陸續出爐。近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語委、文化和旅遊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總體規劃,全面系統開展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力爭經過5-10年努力,產出一批具有深遠影響的成果,提升中華文化價值引領力。
  • 八部門啟動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工程
    中新網客戶端11月24日電 近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等8部門聯合發布「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總體規劃,啟動實施該工程。工程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全面系統開展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深入發掘蘊含其中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揭示古文字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創新轉化成果,服務時代需求。力爭經過5-10年努力,立足於出成果、出人才、可持續,建成若干高水平研究平臺,形成老中青結合、具有一流學術水平和擔當精神的研究隊伍,產出一批具有深遠影響的成果,提升中華文化價值引領力。
  • 星辰文藝丨對話姜宗福:甲骨文不是象形文字
    通過與中國出土的古陶文等早於甲骨文的古文字進行比對,不難發現,這些古文字均由這十二個字符排列組合而成。為此我得出一個結論,甲骨、陶器、青銅器等猶如紙張,不過是人們用來書寫記錄的載體,刻在古陶器上的即陶文,刻在甲骨上的即甲骨文,刻在青銅器上的即金文,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 八部委發布古文字工程 用漢字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
    2017年,教育部、國家語委牽頭啟動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與應用專項工作。而2020年「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正是在古文字研究與應用專項工作基礎上設立。四川是全國古文字研究的重地之一。四川大學教授、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徐中舒創建的四川大學古文字研究室,與北京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的古文字研究室並稱國內古文字研究四大重鎮,在甲骨文、天回醫簡、巴蜀圖語等多個領域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
  • 強基計劃專業解讀——古文字學專業
    正因如此,目前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雖然成就突出、湧現出多位學術大師和一批學術骨幹,但是總體上看研究力量不足、後備人才匱乏依然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古文字研究和隊伍現狀還不能很好適應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戰略需要。
  • 美洲出土中國古文字,距今3300年,史學家:中國人最早發現新大陸
    就在2015年,美國新墨西哥州國家巖畫遺蹟公園出現神秘「中國古文字巖畫」,據發現者約翰·拉斯坎普考證,這些文字距今已有3300年歷史。 當時被發現的古文字有84個象形符號被識別,約翰特意寫了論文,他提出,這些文字就是中國商代甲骨文,而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字專家的幫助下,這些古文字陸續被破譯,其中就有「獻」、「犬」、「大」、「節」等,連起來的意思是某人向商王太甲祭獻一條狗。
  • 四川大學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成立 冷門"絕學"薪火相傳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11月2日,四川大學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正式掛牌成立。甲骨文的識讀斷代、先秦歷史不為人知的一面,有望在6名教師、24名在讀博碩士組成的團隊努力下,取得新的學術成果。古文字、先秦史研究,絕對的冷門學科和"絕學",看上去同現實距離遙遠,但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
  • 吉大考古學院教師赴京參加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多部門多學科協同開展甲骨文研究和應用,培養了一批跨學科人才,經過幾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顯著成就。新形勢下,要確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傳承。
  • 越來越尷尬的專科生:考研沒機會,就業又很難?怎麼才有出路?
    而現在就業形勢嚴峻,即使是本科生也很難就業,所以對於一些專科生而言就業更難,就業壓力更大。和本科生相比,應屆畢業的專科生沒有參加考研的機會,很多學校雖然規定工作兩年的專科生可以考研,但是也有諸多條件的限制,想考研並不容易。與本科生就業情況相比,就業又很難。可以說現在專科生的地位越來越尷尬。那麼這些專科生怎麼才有出路呢?作為老師認為這些專科生要想有出路,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 「書畫映象」甲骨文——沉睡三千年的密碼
    甲骨文在清末被發現,不是偶然事件,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因為當時在包世臣陳康有為這撥人的帶動之下,社會上掀起了一波巨大的金石學研究熱潮,所謂金石學很大一部分精力就是研究古文字,所以當時的一些知識分子都有非常豐富的古文字知識儲備,這就為他們能發現甲骨文創造了好的條件。在古代時候肯定也不斷有人發現這種甲骨上有刻痕、有文字。
  • 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從書法的角度研究古文字
    7月3日,由上海師大非遺研究中心、上海通俗文藝研究會、上海浦江書院等單位主辦的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在江蘇茅山召開。滬蘇兩地漢字研究學者、書法家出席會議並聽取上海非遺研究中心的特約研究員,該書法展總體設計、策劃、創作者高金平先生關於漢字演變書法展的主要內容及表達方式的介紹。
  • 漢字DNA大檢測——甲骨文對照表(收藏版)
    他就是——甲骨文!那麼,甲骨文和我們今天書寫的漢字在外形上有什麼不同呢?>風格類型:一是勁健雄渾型、二是秀麗輕巧型、三是工整規矩型、四是疏朗清秀型、五是豐腴古拙型甲骨文漢字對照表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
  • 哪些大學專業會成為「新風口」?傳統工科真的沒有出路了嗎?
    那麼,又有哪些專業和方向會成為未來十年的「新風口」,傳統專業真的沒有出路了嗎?,醫學學科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小編認為,未來計算機類的風口專業和方向會有:雲計算與邊緣計算、信息安全、數據科學與大數據、物聯網等等。
  • 有必要「焐熱」生僻古文字嗎
    有必要「焐熱」那些生僻的古文字和古詞語嗎?筆者認為沒有必要。文字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服務於現實生活。漢字的發展也是不斷揚棄的過程。由於社會的發展變化,一些古籍裡的文字對我們當代人來說價值已不大,甚至毫無價值,它們只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生自滅。事實上,我們已很難用人為的方法讓生僻古文字真正地重新「煥發青春」。
  • 超低溫冷凍人的數量越來越多,難道他們未來真的會復活嗎?
    眾所周知,各種蔬菜水果放進冰箱之後,變壞會慢很多,這是因為低溫下,生物體內的細胞代謝會減慢,相對的人體應該也是如此。 隨著溫度的降低,細胞的代謝將會變得越來越慢甚至於停止,以此來達到冷凍維持細胞不會因為缺少能量新陳代謝而損壞的一個目的。
  • 篆書書法漢字教學會意字「從」字的古文字字形
    古文字構意是一個人跟隨另一個人,表示前後相隨之意。所義「從」這個會意字的本義就是跟隨。根據東漢許慎在其著作《說文》一書中的記載:從者,相聽也。從二人。凡從之屬皆從「從」。「從」字是一個會意字,其甲骨文像兩個人朝同一個方向站立。一個人在前面走,一個人在後面跟隨,也可以理解為後面的那個人跟隨前面的那個人,也就是前後相隨之意。
  • 十年破譯「清華簡」
    自2008年至2018年,入藏十年間,一群歷史和古文字學者以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孜孜不倦地破譯古文字密碼,獲得一項又一項驚世發現。但,探索無止境。  飽水拍攝法為珍寶建檔  2008年7月15日,「清華簡」入藏之日。
  • 書法篆刻家傅偉華試驗數千次創出「甲骨文鈞瓷龜甲片」被河南省...
    7月20日下午,「『甲骨文鈞瓷龜甲片』向河南省檔案館捐贈儀式」在河南四通實業有限公司隆重舉行。是日,著名書法篆刻家傅偉華攜手創作團隊將創作出的一片「甲骨文鈞瓷龜甲片」和甲骨文書法長卷《蘭亭序》捐贈給了河南省檔案館,為頌揚黃河文明、傳承傳統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 考研這麼難,考上真有出路嗎?能夠順利畢業嗎?看完你就知道
    那麼對於考研人來說,能考上自然是再好不過了,可是考上之後,研究生還如之前那樣香嗎?考研人數每年都在增加,考上之後真的就有出路嗎?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簡稱「考研」、「統考」。這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和各招生單位為選拔研究生而組織的相關考試的總稱。據了解,在2003年時,由於當時非典的影響,研究生擴招將近7萬,所佔比例接近10%,這個是我們考研史上第一次擴招這麼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