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成立 冷門"絕學"薪火相傳

2021-01-11 四川在線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11月2日,四川大學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正式掛牌成立。甲骨文的識讀斷代、先秦歷史不為人知的一面,有望在6名教師、24名在讀博碩士組成的團隊努力下,取得新的學術成果。

古文字、先秦史研究,絕對的冷門學科和"絕學",看上去同現實距離遙遠,但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3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視這些學科,確保有人做、有傳承。3年後,四川大學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的成立,既是四川對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也是對這兩門冷門學科研究的薪火相傳。

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重鎮在四川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致信向長期致力於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們表示熱烈祝賀,並致以誠摯問候。在全國哲學社科領域中,四川大學正是先秦史和古文字研究的重鎮。

"當年,正是師從國學大師王國維、梁啓超等人的徐中舒先生,開創了四川大學的古文字和先秦史兩門學科。"四川大學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彭邦本教授介紹。徐中舒,20世紀中國最優秀的史學大師之一。1938年受聘為四川大學教授後,終身執教四川大學。在他6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辛勤耕耘,奮力開拓,出版了《耒耜考》《殷周文化之蠡測》等重要著述。他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是目前收錄文字最多、釋義最全的漢語字典,成為我國辭書史上一座豐碑。他主編的《甲骨文字典》,不僅從字形、解字、釋義三部分對甲骨文進行解釋,還釋出許多新字,糾正了許多以往考釋工作中的謬誤,成為甲骨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

四川大學的古文字與先秦史學科由徐中舒先生開創、奠基,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長期以學術成果豐碩、桃李滿天下享譽海內外。

中心首席專家彭裕商說,四川大學成立的古文字研究室,與北京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的古文字研究室,並列成為國內古文字研究的四大重鎮。《甲骨文字典》至今飲譽學術界,是甲骨文研究的必備研究書。繼《甲骨文字典》以後,四川大學古文字研究室又編撰了《甲骨金文字典》,該書當年獲得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在先秦史方面,1982年,徐中舒先生受教育部委託開辦全國先秦史教師進修班,並以此為骨幹,中國先秦史學會在成都成立,徐中舒先生眾望所歸,出任理事長。而這些進修班的學生們,後來都成為了國內先秦史研究的領軍人物。這一時期,以徐中舒領銜的《先秦史論稿》《巴蜀考古論文集》等著述為標誌性成果,四川大學先秦史成果纍纍,影響深廣。

冷門"絕學"將繼續做精做深

隨著徐中舒先生學生、著名古文字學家彭裕商教授的退休,四川大學古文字研究一度出現人才斷層、後繼乏人。中心成立後,不僅爭取到了彭裕商教授返聘成為學術帶頭人,還整合校內力量,積極引進人才。師從彭裕商的吳毅強在四川大學博士畢業以後,已赴浙江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接到彭裕商代表學校發出的邀請後,他毅然回到了四川大學,重拾古文字研究。"目前,中心的這支隊伍梯隊合理、陣容精幹、充滿活力。"彭邦本感嘆,"未來中心的目標是立足教學和科研,加強與國內外相關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學術交流,力爭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學術中心。"

中心未來做什麼?專家們已經規劃出了相應路線。

首先是繼續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甲骨文的排譜、分類等工作。這都是甲骨文研究的重要基礎工作。吳毅強說,甲骨文分類,就是把內容按戰爭、祭祀、田獵等不同類別進行劃分。然後,再對其進行排譜,整理出時間順序。因為甲骨文刻有幹支,對時間加以區別,可以區分在哪一代王發生了什麼事,多角度、多側面地揭示其所反映的歷史文化內涵,進而再深入研究當時的卜法系統、卜筮制度以及有關數術文化的內涵。

中心還將對甲骨文字典進行修訂,這將是一項耗時多年的工程。據介紹,《甲骨文字典》出版時,書中文字還是手寫體,一些甲骨文的字型不太完美。如今在計算機的輔助下,可以找最清晰的拓片、呈現出最真實的甲骨文字型。 甲骨文之前只分了五期,現在字形也將重新細化分組分類。在甲骨文釋義方面,也將對含義、用法進行全面舉例分析。比如"祼"(音:guàn)字,以前就被認為是"福"字,後來發現有一部分被當成"福"字的甲骨文是"祼",未來它們都將重獲新的身份。

對於四川大學成立古文字和先秦史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時表示了讚賞。"這首先體現了四川大學學術傳承優秀傳統。中國的大學研究自己的文化是天然的使命。文化自信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而文化最基本的載體就包括了文字,它構成了中國傳統學術的根基。另外,先秦史的研究也相當重要,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基本在先秦時就已經形成了基本架構,因此對其研究具有特殊意義。"他期待川大中心的成立能夠能夠研究出很多令人矚目的成果,並在研究的同時對傳統文化進行弘揚,讓傳統文化為更多人了解,最終更好激發國人文化自信。

相關焦點

  • 四川甲骨文排譜系聯成果明年出爐,古文字研究成果或將井噴
    早在2019年11月,在四川省委宣傳部指導推動下,四川大學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成立揭牌。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協調返聘學科帶頭人彭裕商教授,面向全國引進人才、招收博士後,形成6名教師、24名在讀博碩士的基本研究團隊,確保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薪火相傳、代代不絕。四川大學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成立一年,取得了什麼研究成果?
  • 八部委發布古文字工程 用漢字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
    據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介紹,古文字學跨越了語言文字研究層面,不僅研究古文字形成、發展、構造和應用規律,還用古文字材料研究古代歷史文化,如甲骨文與殷商歷史文化,青銅器銘文與西周東周歷史文化,簡牘帛書與戰國時期歷史文化。2017年,教育部、國家語委牽頭啟動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與應用專項工作。
  • 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
    參與互動   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  ——薪火相傳全球華人漢字書寫倡議八周年紀念活動在京舉辦  2020年12月5日上午, 薪火相傳全球華人漢字書寫倡議八周年紀念活動在京舉辦。
  • 文物保護薪火相傳,我們是公眾考古的踐行者
    近日,發現中國基金項目辦公室組織評選的第二屆李濟獎學金獲獎名單公布,吉林大學文物愛好與保護者協會以「公眾考古的踐行者」為申請主題,以團體申請為形式,從近90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獲該獎項公眾組獎學金。吉林大學文物愛好與保護者協會(簡稱文保協會),在1992年吉林大學考古博物館專業師生的努力和吉林省考古文博單位的關注和支持下成立,該協會以吉大考古和博物館專業的本科生為骨幹力量,為學生自發的學術性、公益性群眾團體。協會於2010、2011連續兩年獲得吉林大學「校優秀社團」稱號,並於2010年獲得吉林大學「陽光志願者服務吉林志願聯盟理事單位」,文學院「校十大公益團體」提名組織等獎項。
  • 中醫藥文化如何薪火相傳?聽聽「繼承者們」怎麼說
    中醫藥文化如何薪火相傳?新華社記者 孟菁 攝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 題:中醫藥文化如何薪火相傳?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梁相斌 毛偉豪 孟菁  隨著中醫藥法正式實施,中醫藥文化復興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同時,傳承發展什麼、怎樣傳承發展、如何發揚光大這三個問題也擺在繼承者面前。新華社記者對話唐祖宣等國醫大師,走進中醫診室和中醫高等院校,探問繼承者們的答案。
  • 薪火相傳的「遺傳密碼」
    作者: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 劉芳、上海市楊浦區委宣傳部副調研員 陳越  紅色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現代性生長同頻共振、相互耦合而形成的價值精神,承載共產黨人的理想信仰、道德規範、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蘊含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是黨和人民的事業薪火相傳
  • 冼星海紀念館開辦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 讓星海精神薪火相傳
    冼星海紀念館開辦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 讓星海精神薪火相傳金羊網  作者:羅仕  2020-10-06 據介紹,該紅色文化講堂開辦至今,共開展宣講
  • 【紫冬人物】陳恩科:飲水思源 薪火相傳
    清華啟航 1980年,16歲的陳恩科收到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錄取專業是第一志願——清華大學自動化系。這位農家子弟便從陝西省岐山縣的家鄉來到了首都北京,開始了一段改變人生的新旅程。 進入清華校園後,除了清華園的自由開放、大師雲集的學術氛圍使陳恩科眼界大開,更讓他感到溫暖的是清華的教師和輔導員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
  • 這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光明日報-光明網
    4月2日,一對已屆耄耋之年的科學伉儷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鄭儒永院士和黃河研究員,將150萬元積蓄捐獻給中國科學院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鄭儒永黃河獎學金」。鄭儒永說:「國家培養了我,中科院培養了我,我要為國家再作一點貢獻。」
  • 連江公路中心微電影《薪火》獲全國一等獎
    福州新聞網1月14日訊(福州日報通訊員 趙志鑫 記者 林文婧)近日,「決勝小康 交通力量」全國交通運輸脫貧攻堅主題微視頻大賽獲獎作品名單公布,由福州市連江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報送的微電影《薪火》榮獲一等獎,並在單項獎評選中獲優秀人氣獎。
  • 四川大學歐亞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世界·歐亞·中國」學術研討會...
    人民網成都11月12日電(記者宋豪新)11月7日,四川大學歐亞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世界·歐亞·中國」學術研討會在成都祥宇賓館順利舉行。本次會議由國家民委四川大學歐亞研究中心和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主辦。國家民委教科司二級巡視員王宏曉特邀出席本次會議。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外交學院、北京師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和四川大學等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
  • 中華詩詞學會新任「掌門人」周文彰:詩詞中國呼喚薪火相傳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題:中華詩詞學會新任「掌門人」周文彰:詩詞中國呼喚薪火相傳新華社記者史競男、劉碩「中華詩詞的無窮魅力和強大生命力,使學習、誦讀、創作的人越來越多。「秉承著中華詩詞薪火相傳的優良傳統,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為人民的奮鬥、民族的奮進留下熾熱而凝重的記錄,是新時代的詩人詞家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周文彰表示,要促進中華詩詞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傳統詩詞煥發出新時代的奪目光彩,既要有對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大愛情懷,也要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志向和抱負,追求自身的高境界和詩詞的高品位。
  • 強基計劃專業解讀——古文字學專業
    好前途教育升學規劃團隊收集整理了「強基計劃」古文字學專業開設大學及該專業的就業前景等資料編寫成本文,供各位考生和家長作為報考「強基計劃」 的參考資料。 一、什麼是古文字學專業?比如,古文字資料的發掘、整理和保護工作需要依靠現代考古學;古文字的辨識和解讀需要立足於對先秦語言文字發展歷史和規律的整體認識,也就是古漢語知識和文字學基礎;古文字資料的整理和研究涉及古代文獻學的理論和方法;古文字資料與傳世文獻的結合,為歷史研究開闢了新的領域和前景。
  • 他們用青春的力量宣告:科學家精神薪火相傳
    由中國科協主辦的「科學也偶像」科學家精神短視頻徵集活動,匯聚了眾多年輕人參與,他們用青春的力量宣告:中國科學家精神將薪火相傳
  • 薪火相傳,廣州交警精神傳承,科技興警!
    首創校車「一車一碼」管理新機制、成功創建成「全國一等車管所」、創新推出交通違法處理「雲端辦」「指尖辦」、廣泛應用無人機......2020年以來,廣州交警圓滿完成各項重大安保工作任務;交通安全形勢持續向好,今年1-11月,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同比下降13.1%,死亡人數連續18年下降;交通擁堵持續緩解,全市中心城區全路網工作日晚高峰車速同比提升5.5%,全市道路擁堵指數同比下降2.2%
  •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成立 爭創世界一流學科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李慧穎)10月31日報導 今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召開現場,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正式揭牌成立。「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未來的目標,是建設成為立足西南、面向全國、輻射東南亞,爭創世界一流學科。」在現場接受記者採訪時,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暢談到。四川大學考古學科由著名考古學家徐中舒、馮漢驥創建(1960年),是全國首批開設考古學專業的三所大學之一,如今的規模和影響居於中國高校考古學科前列,為中國考古學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成都成立研究「健康與疾病的發展起源」的營養中心
    我國西南地區首個研究「健康與疾病的發展起源」(英文簡稱為「DOHaD」)的營養中心7月20日在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成立,將對孕產婦、胎兒及兒童進行科學的營養評估和跟蹤研究
  • 勞生福:青藍相繼,薪火相傳,辦好北外附屬海南外國語學校
    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海南外國語學校校園鳥瞰傳承北外教育傳統,以文化滋養內涵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海南外國語學校,由深耕海南多年的福隆集團,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和澄邁縣人民政府聯合創辦,學校包含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以及國際教育等教育項目,總投資9億元,佔地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