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11月2日,四川大學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正式掛牌成立。甲骨文的識讀斷代、先秦歷史不為人知的一面,有望在6名教師、24名在讀博碩士組成的團隊努力下,取得新的學術成果。
古文字、先秦史研究,絕對的冷門學科和"絕學",看上去同現實距離遙遠,但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3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視這些學科,確保有人做、有傳承。3年後,四川大學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的成立,既是四川對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也是對這兩門冷門學科研究的薪火相傳。
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重鎮在四川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致信向長期致力於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們表示熱烈祝賀,並致以誠摯問候。在全國哲學社科領域中,四川大學正是先秦史和古文字研究的重鎮。
"當年,正是師從國學大師王國維、梁啓超等人的徐中舒先生,開創了四川大學的古文字和先秦史兩門學科。"四川大學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彭邦本教授介紹。徐中舒,20世紀中國最優秀的史學大師之一。1938年受聘為四川大學教授後,終身執教四川大學。在他6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辛勤耕耘,奮力開拓,出版了《耒耜考》《殷周文化之蠡測》等重要著述。他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是目前收錄文字最多、釋義最全的漢語字典,成為我國辭書史上一座豐碑。他主編的《甲骨文字典》,不僅從字形、解字、釋義三部分對甲骨文進行解釋,還釋出許多新字,糾正了許多以往考釋工作中的謬誤,成為甲骨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
四川大學的古文字與先秦史學科由徐中舒先生開創、奠基,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長期以學術成果豐碩、桃李滿天下享譽海內外。
中心首席專家彭裕商說,四川大學成立的古文字研究室,與北京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的古文字研究室,並列成為國內古文字研究的四大重鎮。《甲骨文字典》至今飲譽學術界,是甲骨文研究的必備研究書。繼《甲骨文字典》以後,四川大學古文字研究室又編撰了《甲骨金文字典》,該書當年獲得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在先秦史方面,1982年,徐中舒先生受教育部委託開辦全國先秦史教師進修班,並以此為骨幹,中國先秦史學會在成都成立,徐中舒先生眾望所歸,出任理事長。而這些進修班的學生們,後來都成為了國內先秦史研究的領軍人物。這一時期,以徐中舒領銜的《先秦史論稿》《巴蜀考古論文集》等著述為標誌性成果,四川大學先秦史成果纍纍,影響深廣。
冷門"絕學"將繼續做精做深
隨著徐中舒先生學生、著名古文字學家彭裕商教授的退休,四川大學古文字研究一度出現人才斷層、後繼乏人。中心成立後,不僅爭取到了彭裕商教授返聘成為學術帶頭人,還整合校內力量,積極引進人才。師從彭裕商的吳毅強在四川大學博士畢業以後,已赴浙江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接到彭裕商代表學校發出的邀請後,他毅然回到了四川大學,重拾古文字研究。"目前,中心的這支隊伍梯隊合理、陣容精幹、充滿活力。"彭邦本感嘆,"未來中心的目標是立足教學和科研,加強與國內外相關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學術交流,力爭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學術中心。"
中心未來做什麼?專家們已經規劃出了相應路線。
首先是繼續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甲骨文的排譜、分類等工作。這都是甲骨文研究的重要基礎工作。吳毅強說,甲骨文分類,就是把內容按戰爭、祭祀、田獵等不同類別進行劃分。然後,再對其進行排譜,整理出時間順序。因為甲骨文刻有幹支,對時間加以區別,可以區分在哪一代王發生了什麼事,多角度、多側面地揭示其所反映的歷史文化內涵,進而再深入研究當時的卜法系統、卜筮制度以及有關數術文化的內涵。
中心還將對甲骨文字典進行修訂,這將是一項耗時多年的工程。據介紹,《甲骨文字典》出版時,書中文字還是手寫體,一些甲骨文的字型不太完美。如今在計算機的輔助下,可以找最清晰的拓片、呈現出最真實的甲骨文字型。 甲骨文之前只分了五期,現在字形也將重新細化分組分類。在甲骨文釋義方面,也將對含義、用法進行全面舉例分析。比如"祼"(音:guàn)字,以前就被認為是"福"字,後來發現有一部分被當成"福"字的甲骨文是"祼",未來它們都將重獲新的身份。
對於四川大學成立古文字和先秦史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時表示了讚賞。"這首先體現了四川大學學術傳承優秀傳統。中國的大學研究自己的文化是天然的使命。文化自信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而文化最基本的載體就包括了文字,它構成了中國傳統學術的根基。另外,先秦史的研究也相當重要,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基本在先秦時就已經形成了基本架構,因此對其研究具有特殊意義。"他期待川大中心的成立能夠能夠研究出很多令人矚目的成果,並在研究的同時對傳統文化進行弘揚,讓傳統文化為更多人了解,最終更好激發國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