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薪火相傳,我們是公眾考古的踐行者

2020-11-30 吉林大學

近日,發現中國基金項目辦公室組織評選的第二屆李濟獎學金獲獎名單公布,吉林大學文物愛好與保護者協會以「公眾考古的踐行者」為申請主題,以團體申請為形式,從近90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獲該獎項公眾組獎學金。

吉林大學文物愛好與保護者協會(簡稱文保協會),在1992年吉林大學考古博物館專業師生的努力和吉林省考古文博單位的關注和支持下成立,該協會以吉大考古和博物館專業的本科生為骨幹力量,為學生自發的學術性、公益性群眾團體。協會於2010、2011連續兩年獲得吉林大學「校優秀社團」稱號,並於2010年獲得吉林大學「陽光志願者服務吉林志願聯盟理事單位」,文學院「校十大公益團體」提名組織等獎項。

致力公眾考古,我們的腳步從未停歇

吉林大學文物愛好與保護者協會以「普及文博知識,宣傳文物法令,增強文保意識」為宗旨,立足校園,面向社會,把增強群眾對歷史文化的認識了解,增強群眾的愛國責任感,並努力向群眾介紹考古學和文物性質鑑定等方面的知識作為己任。記者在對文保協會的兩位負責人李智文、鄭延潔進行採訪的過程中,了解到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並非一件易事。

鄭延潔告訴記者,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到公眾的參與度的問題,因為協會的會員對文物保護知識的了解程度可以說是呈現兩極分化的狀態,要麼是不了解,要麼是非常了解。所以,這也就對協會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向公眾呈現實實在在的能讓人生動鮮活地感知文物保護的東西。而另一方面,她提到文保協會在吸引公眾的同時,自身也應該作出一些調整,比如把一些非博物館和考古專業的會員吸納為組織者,使會員參與活動的狀態由被動轉向主動。這樣,文保協會的價值才能得以彰顯,也才能稱得上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眾考古的踐行者。

考慮到這些因素,文保協會通過舉辦講座、討論會,組織參觀,舉辦展覽等活動,比如自2010年開始舉辦的深受廣大會員喜愛的「陶藝文化節」活動,組織會員到松花江畔打石器等多種多樣並為同學們所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不僅滿足了會員的好奇心,而且使會員的文物保護知識得到了完善,也使協會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鄭延潔笑著說,協會的交流群裡時不時就冒出新面孔,搖旗吶喊「求轉正」;還有不少上一年錯過納新活動的同學,在下一次組織納新時專門「找上門」。

薪火相傳——文保協會最溫暖的一抹底色

文保協會負責人李智文說,彼此信任是協會最鮮明的特色,由於協會成員大多是考古和博物館兩個專業的大一、大二的學生,所以,他們不管在學習還是生活上都彼此熟悉,這恰好成為了維繫協會團結的情感紐帶。

此外,他還告訴記者,很多曾經是文保協會成員的師兄師姐,雖然離開了學校、離開了文保協會,但是他們時刻都在關注協會的成長,身後的感情基礎和對協會的熱愛始終都在。這次文保協會成功申請獎學金,就離不開多位師兄師姐的幫忙。他還提到,目前協會正在籌備《傳承》雜誌的創刊號,由於自身的經驗缺乏,在籌備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在這個過程中,曾經是協會成員,目前就職於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的成璟瑭副教授,在刊物的定位、策劃、約稿等方面給予了他們很多指導;而另一位目前在中科院攻讀研究生學位的2008級的師兄,更是在聯繫贊助公司、組織出版等方面幫了很大的忙。因此「薪火相傳」可以說是文保協會最溫暖的一抹底色。

鄭延潔補充道,協會從2008年到現在的資料、所購物品等都保存十分完好。協會每一屆工作的開展銜接都十分及時而且到位,從未出現過上一屆協會成員因為資料的缺失給新的一屆成員的工作開展造成困擾的事情。所以,可以說文保協會的每一屆成員都在用心、用自己的熱忱推動這個團隊的進步和成長。

打「開放合作」牌,打破發展悖論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從2008年以來,文物愛好與保護者協會開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活動形式變得多樣化、豐富化,協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李智文在提及今後協會的發展方向時,向記者透露,文保協會以考古專業為依託,帶有一定的專業性的特點。而專業性的特點對於協會的發展而言,既是優勢,同時又是局限。協會的專業性保證了活動的檔次和水平,但同時也產生了距離感,再加上以前活動形式的單一,就難免會造成吸引力缺乏、新會員難以融入、會員流失的局面。所以,為了打破這個發展悖論,李智文說,今後在舉辦活動時,會特別注重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社團的合作,兼顧其它專業的特點,以更加多元化的活動形式促使會員融入其中。

此外,他還提到,考慮到目前本身設有考古專業的高校為數不多,擁有考古方面的社團的學校就更是少之又少了,所以,如果想把公眾考古做大、做好,協會就需要和外校不多的相關團體加強交流與合作,在「交流擴大化,形式多樣化,理念創新化,發展制度化」的治會理念的引導下,不懈努力,把協會二十多年來的深厚積澱真正挖掘出來,把協會真正地推出去。

附:李濟先生是當代中國考古學之父,1926他主持發掘的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是中國人主持發掘的第一個考古遺址,標誌著近代考古學的開端。為了紀念李濟先生對於中國考古學的開創之功,鼓勵更多的考古學子不斷進取,發現中國基金會於2012年設立了李濟考古學獎學金。目前已經組織了兩屆評選活動,共有24位同學(團體)獲此殊榮,另有29位同學獲得入圍提名。(吉林大學新聞網記者團中心站 呂云云)

相關焦點

  • 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
    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 2020-12-08 14:36:34 來源:央廣網 作者:羅攀 責任編輯:羅攀
  • 2010年中國考古與文物保護深度研究報告
    中華民族的祖先留下了豐富多彩、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保護和繼承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一向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面對數量極多、丞待保護的文物,如何把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及時的、有效地、並首先的投入到搶救那些頻臨毀損和消失的孤品、珍品上去,是值得我們予以關注的。
  • 甘肅省文物保護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我省文物保護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1月31日訊(記者 施秀萍)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全省文物局長會議上獲悉,我省文物部門一手抓文物保護、一手抓文物考古,兩項工作齊頭並進,比翼雙飛,雙雙取得突破性發展。
  •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公眾考古實踐走入阜新
    1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主動承擔起「向廣大社會公眾宣傳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識、提高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弘揚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責任,舉辦此次活動目的是將考古工作的全貌更真切地展現於公眾面前,讓其感受到考古學的真實、歷史的厚重以及中國文化的絢爛。
  • 三維掃描儀在考古、文物保護領域有哪些作用呢?
    現實中三維掃描儀和3d列印技術確實在考古、文物複製、保護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是電影虛構的情節。那麼三維掃描儀在考古,文物保護領域具體有哪些作用呢?我們可以用三維掃描儀對考古現場,出土文物進行高精度3d掃描,這項先進的技術是一種高精度文物數位化的保護方法。
  • 回眸「十三五」|寶雞:累計投資3.4億元 用於重點文物保護、考古...
    寶雞資訊網訊(記者 汪妍)記者近日從寶雞市文物局獲悉,「十三五」期間,寶雞累計投資3.4億元,用於重點文物保護、考古發掘、展覽展示等。全市累計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7個,免費開放博物館11個,在16個國家(地區)和國內20多個城市舉辦文物展覽,連續實現34個館藏文物安全年。
  • 中國紀檢監察報:央視4集系列紀錄片《傳薪者》——薪火相傳 致敬大師
    「敦煌女兒」樊錦詩、「譯界泰鬥」許淵衝、「半世清史」戴逸、「詩詞留香」葉嘉瑩潤物細無聲地向我們走來。  這組系列紀錄片,讓我們有幸深度走近大師,沐浴大師的思想和智慧,得到引導和啟迪。  用影像留住文化風骨,讓閃光思想薪火相傳  文化有多重要?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民族的魂。魯迅先生1925年就說過:「文化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昭示著中華文化的閃耀與輝煌。
  • 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文物與觀眾見面
    因此,本次展覽也將根據成都地區的考古實例,結合說明圖版和植物種子、動物骨骼、冶金遺物等實物,為觀眾講述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環境考古、冶金考古、空間考古等科技考古的應用案例。   如今,隨著不少文博節目的熱播,「文物保護」也逐漸成為了公眾感興趣的熱點話題之一。
  • 首個成都考古成果展金沙開幕 全面再現文物保護工作過程
    首個成都考古成果展金沙開幕 全面再現文物保護工作過程 2018-06-09 17:55:0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以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作為本場沙龍活動的重要嘉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研究館員顏勁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認為,文化遺產是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與文脈所在,也是發展城市旅遊經濟和文化創意等產業的先天優勢。
  • 薪火相傳的「遺傳密碼」
    作者: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 劉芳、上海市楊浦區委宣傳部副調研員 陳越  紅色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現代性生長同頻共振、相互耦合而形成的價值精神,承載共產黨人的理想信仰、道德規範、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蘊含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是黨和人民的事業薪火相傳
  • 讓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這種巨大凝聚力、向心力,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抗戰之時,發出了空前巨吼;中國人民在用生命保衛國土的同時,用鮮血自覺捍衛民族文化,延續文化薪火——  為保護偉大中華文明的象徵,「九一八」事變後,北京故宮人護送國寶踏上艱難的遷徙路,烽火14載,流徙數萬裡,創造了13427箱文物絲毫無損的奇蹟;  為保留中華教育火種,抗戰爆發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中國著名學府組成西南聯合大學
  • 陶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陶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色彩加固一直是出土陶製彩繪文物保護的國際性難題。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讓陶製彩繪文物「朱顏不改」?記者日前獲悉,四川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正嘗試使用高光譜攝影分析等技術修復兩座東漢彩繪陶樓,古時陶樓正在文物修復師的妙手下一步步重放光彩。  顏色脫落 東漢陶樓急需「體檢」  2018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縣鄧雙鎮寶資山搶救發掘了一批東漢崖墓,其中一座崖墓中出土了兩座彩繪陶樓。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新華社杭州9月9日電(記者許舜達、朱涵)通過藝術品原作的收藏、教學、研究與展示,開展「實物教學」,讓學生親手接觸到文物、藝術品原作,同時,展覽和教育活動都向社會公眾開放,並展開一系列兼顧學術性、思想性和通識性的公共教育活動……8日下午,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以下簡稱「浙大藝博館
  • 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將建 位於北大昌平新校區 建成後將對公眾...
    原標題: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將建 位於北大昌平新校區 建成後將對公眾開放  想通過真實鮮活的文物來觸摸中華文明發展史?來北京大學吧!近日,北大與國家文物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建設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通過真實文物展現中華文明歷史進程。
  • 直播考古現場 活化考古成果 河南考古「鮮活」走近大眾
    ……4月20日,在河南博物院舉行的2018年度河南考古新發現公眾報告會上,面對公眾拋出的各種問題,專家們一一作了解答。  今年是省文物局連續第三年舉辦全省公眾考古報告會,消息發布不到一星期,吸引了數百名觀眾到現場聆聽。如今,文物考古正在褪去昔日神秘的面紗,從「高冷」走向大眾,從直播考古現場到普及文物知識,再到其他嘗試,我省文博系統正走出一條考古公眾化的獨特路子。
  • 輝煌「十三五」譜寫新篇章|湖南:薪火相傳 讓紅色基因煥發時代光芒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回望「十三五」,湖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在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上深耕發力,充分挖掘紅色資源、賡續紅色歷史、凝聚紅色力量,在三湘大地掀起了廣泛的愛國主義教育熱潮。
  • 他們用青春的力量宣告:科學家精神薪火相傳
    由中國科協主辦的「科學也偶像」科學家精神短視頻徵集活動,匯聚了眾多年輕人參與,他們用青春的力量宣告:中國科學家精神將薪火相傳我們堅信科學家精神 匯聚創新的力量 追夢者永遠在路上! 【來源:恩施科普】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 冼星海紀念館開辦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 讓星海精神薪火相傳
    冼星海紀念館開辦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 讓星海精神薪火相傳金羊網  作者:羅仕  2020-10-06 據介紹,該紅色文化講堂開辦至今,共開展宣講
  • 【紫冬人物】陳恩科:飲水思源 薪火相傳
    機遇固然重要,但我們也應該重提那句老話——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薪火相傳 2011年,陳恩科在自動化系設立HAGE勵學金,金額約為每年10萬人民幣,項目年限為10年。勵學金採用申請-審核制,旨在幫助有經濟困難或有經濟需要的同學實現個人發展。 談及設立勵學金的初衷,陳恩科回憶了他在清華時接受國家助學金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