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9月9日電(記者許舜達、朱涵)通過藝術品原作的收藏、教學、研究與展示,開展「實物教學」,讓學生親手接觸到文物、藝術品原作,同時,展覽和教育活動都向社會公眾開放,並展開一系列兼顧學術性、思想性和通識性的公共教育活動……8日下午,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以下簡稱「浙大藝博館」)正式開館,9日起對社會公眾開放。
據介紹,浙大藝博館的收藏,以「中國中心、全球脈絡」為原則,藏品將覆蓋人類的不同文明、不同時代,收藏目前主要通過捐獻與購買兩個渠道取得。浙大藝博館本次展出的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書的《西亭記》殘碑,是由香港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捐贈的。浙大藝博館計劃在20年內,建立一個包含人類不同文明代表性作品的教學收藏。
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介紹,浙大藝博館的定位是文明史、藝術史教學博物館,是與收藏文字文獻的圖書館相平行的實物史料庫,也是大學的文科實驗室,其最大的特點是服務實物教學。
今年5月,浙江大學正式成立藝術與考古學院,為浙大藝博館帶來重要的學術支撐。該學院目前已經有考古與文博系、藝術史系、美術系、設計藝術系,以及文化遺產研究院數位化保護團隊等高學術水平、高策展能力的研究團隊。
「專業論文發表在專業期刊,『曲高和寡,養在深閨』,公眾沒有機會也沒有太多能力讀懂。」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樓可程說,浙大藝博館還將提供一個學術知識公眾化的平臺,高深的學術通過直觀的實物、圖像展現走近社會大眾,報告廳也將向公眾開放,介紹研究者的觀點與思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