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光: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的誕生」開展,展覽持續到明年2月...

2021-01-20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王湛 通訊員 趙海燕 方詩琪

12月20日下午,記錄浙大藝博館的建設歷程的展覽「塵光: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的誕生」在展廳四開幕。

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致辭。浙江大學建築設計院院長楊毅、策展人魯明軍、藝術家郎水龍出席。浙大藝博館館長白謙慎教授宣布展覽開幕,浙大藝博館常務副館長樓可程主持儀式。

展覽地點設於浙大藝博館展廳四,充分利用展廳天頂的自然光線和人工光源相結合,展出了包括設計圖紙,工地現場照片,《藍圖》、《塵埃之光》、《基本工具》等繪畫,《塵埃之光》影像,以及裝置藝術等多種媒介的藝術作品。藝術家以建築工人的勞動、生活痕跡為材料,再現工地場景,展現給觀眾的不僅是一份建設過程的檔案,也開啟了關於藝術與歷史關係的思考和探索。

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2月28日。

從構想到落成

樓可程介紹,「我們花了三年的時間來探討這個博物館的設計,花了六年的時間來建設」。

2009年3月,浙江大學決議建立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次年2月,浙江大學與紐約格魯克曼·梅納建築師事務所(現更名為「格魯克曼·唐建築師事務所」)、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籤署委託聯合設計協議。

格魯克曼在提出設計構想時,主要考慮的是環境和內容,環境既指杭州的文化和歷史,也指浙江大學的校園文化,還指代這片土地在被改造之前的溼地農耕文化。

談到內容,他的理解是浙大藝博館作為藝術和考古教學博物館,其核心使命是支持和提升浙大的教學和科研,同時也向社會公眾開放。

為此,他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設計原則:要有光線充足、規劃合理的展廳區、學術區和公眾服務區。

這三大區域的方位要清晰,路線要明確,要方便不同身份的人進來,而且各個區域之間應該是互通的。

「這個建築是個典型的現代建築,簡潔、去裝飾,門不居中,所有的空間不講究對稱,是流動性的」,藝博館籌備組核心成員繆哲教授認為館體的主要特色是簡約,以功能見長。

2009年3月 藝博館建設基地原貌

2009年,設計師格魯克曼手稿

在外觀上,設計師借鑑了中國傳統的山水畫手卷,如分引首、隔水、畫心、尾跋徐徐打開,從建築中極目四望,仿佛身臨其境,縱情於山水間。建築的主體由三個橫向的條狀結構組成,並互相貫通。

浙大建築設計研究院執行總建築師殷農說,「作為大學博物館,我們這個館除了普通的展示空間以外,還有文物修復和修復展示空間,同時我們還有藝術與考古專業圖書館、教室,以及學者研究室,這些功能都是普通博物館不具備的」。

四個展廳、藏品庫房和珍本書庫,24小時恆溫恆溼,在使用上可以確保文物和珍本書的安全;報告廳位於一樓東門附近,方便浙大師生進入;一樓還有教育活動區、商店、咖啡廳,為前來參觀的社會公眾提供相應服務。展廳和公共區域沒有臺階,無障礙通行。

據浙大建築設計研究院主任建築師鄺洋介紹,建築外立面受中國古代磚石建築的啟發,採用條形預製混凝土砌塊來突出傳統砌築建築的特色。混凝土砌塊又通過不同的表面肌理和砌築的變化,賦予建築超越傳統的表達。

十年磨一劍,2019年浙大藝博館落成並啟用後,其功能區域滿足了浙大師生、藝術史學者和社會公眾對一座教學博物館的基本需求。學生從東門可以很方便地進入一樓報告廳聽講座,到三樓上課,也可回到一樓看展覽,參加教育活動;觀眾一般從南面正門進入,沿途可欣賞餘杭塘河的風景,看完展覽在咖啡廳小憩時,亦可飽覽浙江大學校園風光。

「浙江大學在整個發展的過程中,也較早意識到博物館在推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中的特殊作用」,羅衛東說,「我們的學生,需要通過博物館進入多文明歷史,由此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和理解力,博物館對大學來說,就像圖書館和實驗室一樣重要,對人文學科來說,博物館就相當於理工科的實驗室」。

借風為筆,揚塵為墨——建設過程的創造性記錄

2013年春,浙大藝博館的工地打下第一根木樁。作為一名擅長建築攝影的藝術家,郎水龍接受浙大藝博館籌備組委託,開始記錄工程建設的全過程,他首先做的便是拍攝當時的工地。他要求在建築周圍的八個角度搭設攝影用的塔樓,希望將建設的整個過程在同一經緯度、同一高度的視點來記錄,春夏秋冬,陰晴雨雪均需拍攝,因為工程的跨度有六年之久。最終拍了十三輪,郎水龍通過鏡頭,忠實地記錄下了藝博館從無到有的過程。

但是2014年初,當地下部分基本完成,地面開始建造,能夠進入內部空間時,郎水龍開始了對這項委託的再思考。工地的內部空間充滿了揚塵,普通人出於安全考慮是禁止入內的,作為攝影師,郎水龍需要與這些灰塵打交道。常年駐紮在工地,與工人一同勞作,他切實了解工人的勞動與生活,深感應該記錄的不僅是建設物理過程,更有人性通過勞動被實現的過程。隨著城市化進程,機械的轟鳴代替了田園生活的寧靜,農民的工作從耕種土地,逐漸轉變為添磚砌瓦……但是土地之上,換了身份的農民,其手中的工具卻保持著以往,甚至千百年前農具的樣貌,勞作的姿勢也與耕種無異。郎水龍感到,或許這些工具、施工揚起的塵埃、切割的碎屑、散落的棄物才是一座建築誕生的最好見證。

與此同時,浙大藝博館籌備組也在思考記錄的「意義」,博物館所展示的藝術,往往與人類的日常生活相剝離,似有「物化」的傾向。浙大藝博館作為一座全新的、教書育人的博物館,該如何與人類的生活保持關聯?如何使得學生在觀「物」的同時,又超越於「物」,養成對生活的善感和對人性的共鳴呢?新的記錄方案,回應了這些思考。

郎水龍將工作室直接安置於藝博館的工地上,穿起了防塵服,戴上口罩,將不同的媒介材料,如宣紙、冊頁、畫布等,平鋪於地面,然後將事先選擇的施工工具與廢棄材料,如鐵鍬、鎬、螺絲、鐵釘、手套等,在上面擺成特定圖案,等待塵埃日復一日地隨風飄落在畫面上,期間,無論是工人不小心觸碰到,還是昆蟲爬過留下痕跡,都任其發展。待到合適的時間,藝術家按不同的次序,逐一取走工具和材料,從而在落滿灰塵的畫面上,留下不同灰度的輪廓,即泛著光暈的勞作痕跡。

「我與畫作、工具、棄料、風、昆蟲、塵埃……分享著時光的逝去,從被沉澱的塵埃中品味到時間、品味出歷史。」——郎水龍

郎水龍繪製的《藍圖》系列,是浙大藝博館在建設初期的構想,畫面上都有一行小字,寫的是創作的起始年月,而非完成時間,他說創作都有起點,但未必會有終點。對誕生於2019年的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來說,本次展出的記錄應該只是一個起始。

圖/郎水龍 鄺洋 格魯克曼 馮星等

相關焦點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館
    9月8日下午,浙江大學在紫金港校區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一樓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籌建10年之久的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以下簡稱浙大藝博館)正式開館。開館現場,聽到兩個有意思的細節。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新華社杭州9月9日電(記者許舜達、朱涵)通過藝術品原作的收藏、教學、研究與展示,開展「實物教學」,讓學生親手接觸到文物、藝術品原作,同時,展覽和教育活動都向社會公眾開放,並展開一系列兼顧學術性、思想性和通識性的公共教育活動……8日下午,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以下簡稱「浙大藝博館
  • 浙江大學成立藝術與考古學院
    通訊員 吳雅蘭 柯溢能錢江晚報首席記者 王湛在浙江大學喜迎建校122周年之際,5月20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在紫金港校區成立,進一步形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於一體的藝術與考古學科生態體系。
  • 浙江大學要建全國首家大學藝術博物館
    昨天,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工儀式在浙大紫金港校區舉行。據悉,這是全國首家大學藝術博物館,計劃於2015年開館,屆時將向公眾免費開放。這裡的藏品不一定很值錢 但一定要有歷史文化印記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美術館或文物陳列館,它兼具教育功能,服務浙大教學,因此該館的收藏重點是人類不同文明、不同時代藝術的代表性樣本,不以作品藝術品質為唯一標準。
  • 浙江大學成立藝術與考古學院 目前先設四個學系和一個博物館
    都市快報 通訊員 吳雅蘭 柯溢能 記者 胡信昌在浙江大學迎來建校122周年之際,5月20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在紫金港校區成立,浙大進一步形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於一體的藝術與考古學科生態體系。
  • 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從建築到藏品 樣樣不簡單
    1986年9月8日,賽克勒和北京大學時任校長丁石孫籤署了意願書,並舉行了奠基儀式。曹宏補充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也與北京大學一直以來成熟的考古學體系以及精良的藏品有極大關係。」經過幾年的建設,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在1992年建成,經過一年的試運行,在1993年5月27日,正式對外開放。可惜的是,賽克勒先生於1987年去世,沒有見到博物館的建成。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成立於2019年5月,由原文物與博物館學系、藝術系、文化遺產研究院、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等單位組建。學院現擁有考古學、藝術學理論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藝術設計學二級學科博士點,現設藝術史系、考古與文博系、設計藝術系、美術系四個學系,藝術史研究所、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學研究所、中國藝術研究所三個研究所。
  • 大學藝術博物館 不僅僅是為了審美教育
    近年來,大學博物館在國內也越來越受到普通公眾的關注。據報載,南京大學永寧博物館日前舉行奠基儀式,標誌著南大80年博物館夢終成真o南京大學永寧博物館規劃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建成後將集中收藏與展示南大所有文物,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社科和藝術類藏品。去年9月,北京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以其獨特的建築造型,高質量的藝術展覽,成為文化界一大盛事。
  • ...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開展
    日起,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將重磅推出年度大展:「千山共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為獻禮共和國70華誕,相約北京論壇,北京大學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聯合主辦的「千山共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將於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2月28日於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以新疆與絲綢之路歷史進程為線索,共分三個章節:第一章節「聯雪隱天山」,呈現四萬年前人類的足跡便已出現在新疆。
  • 暑假月,博物館看展覽(下)
    2019年7月6日在嘉德藝術中心面向公眾開放,此次展覽也是故宮器座類館藏藏品首次整體出宮展覽。這些展品反映了犍陀羅佛像藝術的不同形式和題材,能讓觀眾直觀了解犍陀羅佛像藝術及其文化價值。犍陀羅位於現在的巴基斯坦西北部和阿富汗東部地帶,自公元前5至4世紀起,這裡就由波斯帝國統治。此後,到公元前2世紀,先後有希臘、大夏、釋迦、安息、貴霜等民族角逐其間。
  •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9月將開放 評:意義何在?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落成並將於今年9月面向公眾開放。大學博物館的意義在哪裡?大學藝術類博物館要做什麼?  1683年,牛津大學成立了世界首個大學博物館,阿什莫利博物館,藝術品是重要的收藏門類。自19世紀,世界各地的許多大學,相繼創建了各自的藝術博物館,如1816年劍橋大學的菲茨威廉博物館,1832年耶魯大學的西半球最古老的大學藝術博物館(美術館),1895年哈佛大學的福格藝術博物館(現與賽克勒藝術博物館合併)等,如今均是世界知名博物館。建立與學術地位相匹配的大學博物館,已成為眾多名校提升師生及社會公眾的藝術素養和文化品質的重要方式。
  • 鄭同修:從考古大咖到山東博物館掌舵人
    從1984年大學畢業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工作開始,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主持了數十項重要的考古發掘,並以其在秦漢考古、周代考古和大遺址保護等領域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成為國內考古界的大家。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正式到山東博物館報到,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
  • 近百場數字展覽扎堆來襲!精選浙江省優秀展覽81個
    >杭州是南宋都城臨安所在地,浙江省博物館依託杭州臨安城遺址的地緣優勢,結合浙江省內眾多市縣南宋時期考古發掘和館藏文物,以及南宋疆域內四川、重慶、貴州、江蘇、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各地博物館的重要藏品,舉辦該展覽。
  • 四川省博物館學會陳列展覽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陳列展覽策劃...
    >(記者 華夏 曾江 通訊員 張帆)10月20日,四川省博物館學會陳列展覽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陳列展覽策劃與實施」論壇在成都舉辦。在他看來,博物館陳列設計就如同用物之音符譜寫知識的旋律,是運用空間、色彩、照明、陳列設施等手段奏響的交響曲。  陳列的交響曲,往往需要觀眾與策展者合奏共鳴。中國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陳同樂從「策展」與「人」、「策展」與「展覽」、「策展」與「博物館」展開討論。陳同樂認為,博物館展覽時代背景在改變。
  • 好展覽都是「同義詞」——博物館「文明展」的當下與未來
    近年,國內博物館特別展覽數量井噴式增長,每年的統計數據均以萬計,這些展覽從類型上看,以歷史序列、精品文物、考古大發現、主題藏品和入境展覽為多,而從文明角度呈現某一區域、某一歷史時期特質的展覽則非常鮮見。從影響程度上看,屈指可數的幾個文明展均引起了受眾的極大興趣,觀者如潮的同時,也呈現出了評價的多元,值得大家思考。
  • 博物館日好展,籌備@武漢2020,首屆希克獎,成都考古新發現
    剛從疫情期間解封出來的博物館們,對於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傾注了極大的心力,僅北京地區就有94項主題活動陸續開展;作為全球首場線下當代藝術盛會,北京畫廊周2020雖然遲到多時,最終克服困難即將全面開啟。很遺憾的是,藝術家、長徵空間前藝術總監肖雄未能等到這一盛會的到來。他的驟然離開讓同行、好友們唏噓不已。再說一個令人期待的好消息。
  • 中國應有更多的大學博物館
    原標題:中國應有更多的大學博物館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落成並將於今年9月面向公眾開放。大學博物館的意義在哪裡?大學藝術類博物館要做什麼?   1683年,牛津大學成立了世界首個大學博物館,阿什莫利博物館,藝術品是其重要的收藏門類。
  • 【展覽】木乃伊、黃金面具……「失落的黃金國」亮相三峽博物館
    157件套出土文物,精選自秘魯11家考古類博物館藏品,年代跨度約3000年,多為秘魯歷年重大考古發現的代表性文物,包括陶器、金器、紡織品和木乃伊……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消息,世界文明與藝術系列展之失落的黃金國——安第斯文明特展,將於6月25日,在三峽博物館一樓臨展廳A免費面向市民開放。
  • 近50年來浙江發現的恐龍化石在浙江自然博物館開展
    根據這些發現,浙江已命名了5種恐龍,分別是:浙江吉蘭泰龍、禮賢浙江龍、麗水浙江龍、中國東陽龍,和剛剛命名的天台越龍,也就是說這5種恐龍都是在浙江首先發現的新屬種。  昨天,《龍行浙江——浙江出土恐龍化石》在浙江自然博物館開展。不僅展出了近百件恐龍、恐龍蛋和恐龍腳印等化石標本,還能看到根據化石等復原的6件恐龍骨架。
  • 盤點2016年度十大全景VR展覽:永不落幕的藝術
    從大咖個展到大型群展,從北京到上海,從深圳到武漢......不論何時何地,都能給愛看展的你超真實的視覺藝術體驗。黃永砯「蛇杖III」、向京「S」系列;三星堆博物館的青銅的對話、故宮傳世成化瓷......沒有去現場看展的你,此刻就可以在手機上360度欣賞,精彩展覽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