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展覽都是「同義詞」——博物館「文明展」的當下與未來

2020-12-04 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

近年,國內博物館特別展覽數量井噴式增長,每年的統計數據均以萬計,這些展覽從類型上看,以歷史序列、精品文物、考古大發現、主題藏品和入境展覽為多,而從文明角度呈現某一區域、某一歷史時期特質的展覽則非常鮮見。從影響程度上看,屈指可數的幾個文明展均引起了受眾的極大興趣,觀者如潮的同時,也呈現出了評價的多元,值得大家思考。

文明展中的精彩之作

上海博物館於2020年5月26日開幕的「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以下簡稱「江南展」),是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影響,眾多展覽按下「暫停鍵」之後,最早按計劃開幕的特展之一。從內容、主題和類型上看,「江南展」反映了江南地區綿延數千年的文化源流,發掘了江南文化「詩性」「自由」的內涵特質,從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角度出發,把「江南文化」與立足時代、弘揚文脈、助力發展相結合,從博物館展覽的角度構建起了「江南文明」,是國內博物館展覽中少見的文明展。

上海博物館「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海報

2019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實施的「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以下簡稱「『與天長久』特展」),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展。特展在時代上緊扣陝西最為輝煌的歷史年代,內容上以陝西文物精品和考古新發現為主,對周秦漢唐四個朝代的權力運作、思想信仰、生活風尚、對外交流、科技藝術等主題,進行了美術史、思想史上的深度闡釋。把周秦漢唐精品文物加以考古學角度的組合,大力破除舊有模式,進行了全新的演繹,仿佛是對經典佳餚的一番創意打造,令人耳目一新、味蕾一振。總體而論,此特展以較高的經典內容再協同、再詮釋、再提煉能力,體現了清華藝術博物館和策展人強烈的學術創新意識,是高校博物館展覽策劃的優秀代表。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海報

同一年度內,湖南省博物館「根·魂——中華文明物語展」(以下簡稱「根·魂展」),選用了30件/組有代表性的文物,把主要精力放在展品詮釋上。由一件文物的時間線索和地域空間發散開來,協同考古學、美術史研究新成果,以較大的展示空間、豐富的背景資料,將文物折射出來的生死觀念、生活習俗、宗教傳播、時代變革串聯成諸多條文明線索呈現給觀眾,既反映了中西文明交流互鑑的壯闊歷史,又講述了中華文明發展歷程。湖南省博物館一貫以擅於打造原創精品展覽、挖掘館藏資源信息著稱,陳列設計能力較強,形式和內容往往能夠兩相契合。「根魂展」在展示中華文明自身發展與對外交往文明史上的成功,就是其核心競爭力的又一次展示。

湖南省博物館「根·魂——中華文明物語展」海報

2018年,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李軍合作,策劃了「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13—16世紀中國與義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原創特展,中國國家博物館又在此基礎上以「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以下簡稱「無問東西」)展,進行了二次演繹。特展圍繞中、意兩國這一歷史階段的交流互鑑展開,通過美術史常用的圖像分析方法,透析器物背後看到的「人和群體」,找尋同一個時間坐標裡的共同記憶,通觀中、意物質文明的異和同。不得不說,此展是少見的文明對比展,是學院派最新學術成果映射博物館展覽創新的實例,給觀看者顛覆式的震撼,是當時的話題性事件。

中國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海報

2017年農曆新年前夕,上海博物館舉辦了「鴻古餘音:早期中國文明展」(以下簡稱「鴻古餘音」)。展覽以王權與統治、禮制與信仰、生存與死亡等具有典型西方哲學視角的方式展開,拋棄了新石器時代、夏商兩周、秦漢時期考古文化和「金石學」等固有的思維範式,分為文字、統治、信仰、生活、葬儀五個單元,罕有的將玉器、陶器、青銅器等不同材質的文物,高低錯落的擺放到同一個展櫃裡,把早期中國這一中華文明的軸心時代,以別樣的實踐,奉獻給了春節期間來博物館享受文化盛宴的觀眾。

上海博物館「鴻古餘音:早期中國文明展」海報

文明內核的提煉與取捨

對觀眾來說,文明展的欣賞門檻比較高,展覽評價往往多元,且兩極化嚴重,如部分觀眾認為「江南展」的「思路混亂,有失上博水準」「展陳序列不清」,也有部分觀眾認為「展覽特別用心,細節處處是江南」。或許是因為「江南展」的文字量較大,對於絕大多數觀眾而言,能做到平心靜氣地閱讀文字尚且困難,還要做好文字背後的「閱讀理解」,讀懂、弄通引申義,恐怕難度過大。而對那些深受考古學科影響的、傳統意義上懂一些考古知識的觀眾來說,他們有關書法繪畫、古籍碑帖、明清工藝等傳世文物的知識儲備又略顯不足,而這些類別的器物恰恰是江南文明中的大宗,看來即便是具備一定知識儲備的觀眾,也很難與「江南展」產生較多共鳴。

「江南展」中開啟第四單元敘述的「文人書齋」復原景觀

因此,文明展應該找準「文明內核」,書畫類文物就是江南文明的核心。「江南展」打破了書畫文物的鑑賞常規,把那些以往只是從風格流派、技法特點、題跋流傳、圖像對比等角度進行鑑賞的書畫作品,比如惲壽平色彩豐富又不失文雅的沒骨花卉,與顧炎武往來甚密的歸莊墨竹,弘仁、倪瓚風格的黃山山水,皆呈現出他們在王朝更迭之際,難能可貴的獨立人格,將書畫作品樹立成了一座座令人唏噓、肅然起敬的紀念碑,一改江南風情萬種的老印象,江南在觀眾心中多了剛強的一面。在兩個板塊之間,「江南展」又利用館藏明清家具,以及明代朱守城夫婦墓發現的文房器具,復原了江南文士的書齋。書齋聯通著內外,所有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切,均可在這裡完成。書齋又是文人開展鑑藏著錄、把玩雅器、交遊活動的空間。這一書齋的復原,大有點睛之意,一方面總結了前三個板塊的主旨,又開啟了第四板塊的敘事線索,將江南文明中的大格局與小喜好勾連起來,有承上啟下的意味,在陳列設計上的選位、定位十分巧妙。

「江南展」第三單元表現江南人「達則兼善天下」的展櫃場景

文明展應該做到透物見人、透物見史、透物見文明。江南展中,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是一個活生生的江南文人,每一組展品背後都是一個仿佛能夠觸手可及的江南風尚,江南文明就是由這些人和這些風尚組合起來的。蘇州孫策、孫堅墓出土的五聯罐,讓人能聯想到三國時期孫權政權的智慧;朱然墓出土的越窯青瓷卣形壺,展示了三國時期武將的驍勇善戰;錢鏐銀簡講述著吳越國帝王世家的自然信仰;合肥包綬墓出土的影青鏤空香薰,簡約的釉水上布滿了歲月痕跡,體現了名臣的清廉堅守……江南文明中的諸多個案,最終匯聚成了江南文明的整體形象。「加法容易減法難」這條規律,同樣適用於文明展。文明展需要的「引申義」和需要調用的文物門類很多,大有「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意味,要做好文字撰寫、主題取捨、展品挑選等要素的協同,難度可想而知。選件太多這一問題,在「江南展」中比較突出,是觀眾反應「序列不清」的主要根源。「江南展」第四板塊「雅意閒趣」裡的江南工藝品,是上博館藏強項,但每種工藝選用展品太多,就顯得展線冗長、難以聚焦,主題很容易被削弱。不如將不同材質的工藝品各選其一,包羅萬象地置於同一展櫃,觀賞性、趣味性將會大增,江南文明的多彩也會得到更好的凸顯。

「與天久長」展第六單元「多元融匯」下的造像組合

「與天久長」特展在加減法方面問題更為複雜,首先文物代表性太強,一級品佔比達60%之高,文物精品減弱了觀眾對主題的興趣,目光都被金光寶器吸引去了;其次文字數量太少,大量的小主題信息和文物說明,以二維碼的形式交代給觀眾,形式雖然新穎,但展廳很暗,以至於信息傳遞的效果不佳,導致策展人的意圖不能很好表達,繼而一個精彩的文明展,被當做了文物精品展去觀看。

「根·魂」展中,展品與展板之間「加減法」的處理

「根·魂展」在加減法上做得較好,展品數量上做減法、文字信息上做加法,30件展品不會給觀眾太多觀看上的壓力,不失為文明展的一個難得方案。「鴻古餘音」特展在文字數量的把握上,五個板塊的一級展板字數控制在250字以內,小主題性質的二級展板字數控制在140字以內,每個展櫃只在少部分文物說明牌上添加60餘字的說明,總體數量適中,符合當今網絡閱讀習慣,觀眾普遍反映閱讀量、理解度適中,並且感到富有意趣,收穫了較好效果。

互為表裡的文明展與博物館未來

對博物館來說,辦一個好的文明展並非易事,因此文明展並非特別展覽的首選項。有文明展成功策劃經驗的博物館,在綜合實力方面均屬國內一流、世界知名,比如上海博物館數十年不間斷地舉辦江南多元文化的特別展覽,最終整合出的「江南展」驚豔世人,屬於「十年磨一劍」;湖南省博物館十分注重學術研究,展覽原創能力較強,「馬王堆漢墓基本陳列」「鳳舞九天:楚文化展」等,都屬於教科書級別的展覽佳作。有些單位則對展覽內容反覆比排、反覆推演,最終打磨出的特展令人驚嘆;比如陝西「周秦漢唐」文明屬於國內和出境展覽的寵兒,此主題特展的闡述角度、研究深度、互動方法、周邊產品十分豐富;「與天久長」特展,可視作周秦漢唐文明,與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為代表的科研高校博物館相碰撞的產物,自然相當精彩;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全球博物館業的風向標之一,對文明展的策劃把控也不在話下。可以這樣說,文明展的舉辦是一個瞬間片段,但文明展的成功絕非一日之跡,是博物館注重日常積累、原創引領、科研先行、長期積澱的結果。

上海博物館近年有關「江南文化」主題的特展梳理

圖片來源:拿破破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文明展的成功離不開創新思維。當前國內博物館的展覽,大有滿館儘是考古新發現、大發現之趨,儘是精品展、通史展、主題展之勢,亟須有關方面進一步深耕。講好一個文明展,若非人才儲備有一定基礎、視野眼界有一定包容、行業認知有一定廣度,自是難以破局解題。「無問東西」特展在考古學研究背景之上,大量運用了美術史圖像分析法;「鴻古餘音」特展主題參以運用西方歷史研究中的文明要素論,為了解早期中國歷史提供了另一個角度;「與天久長」特展內容和框架較為成熟,若無最新研究成果和闡釋方法的更新迭代,周秦漢唐文明將會一直是一副「老面孔」;「江南展」敘事宏大,所涉領域眾多,若無考古文物和書畫雅器兩方面的跨越式認識,不會形成一個統一整體。當然,面對創新性工作,管理層也要建立相應的容錯機制,多一點實際關懷,為創新者營造良好的做事環境。

湖南省博物館「馬王堆漢墓基本陳列」中歌舞奏樂俑的「舞臺式」展廳設計

當今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博物館作為社會公共服務機構,理應跟上變革步伐,適應社會新需求,讓展覽與觀眾的需求更加契合。具有我國特色的博物館學已經較為成熟,其學科背景主要由考古學的相關體系構成,而近些年發展較為迅猛的美術史學,在參與博物館學進一步社會化的進程中,顯得較為薄弱。這不僅顯現出博物館學與時代進程的略微脫節,暴露了些許博物館學在社會化發展上的困境,也顯現出博物館在適應新形勢上的被動。人才儲備不足、創新引領不足、務實創業不足這三個方面問題尤為突出,嚴重製約博物館行業發展。博物館學作為一個不斷發展的學科,以文明展這種新的展覽業態為抓手,組建一支隊伍、開展一批項目、搞活一座博物館,未嘗不是新博物館、新博物館學改革的方向。

「鴻古餘音」展中跨越時空的玉禮器

2015年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之後,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更近了,博物館不再是高高在上、令人生畏的空間,開始樂於為觀眾提供更好的生活體驗和探索樂趣,但是,觀眾在參與博物館展覽的新方式、新方法上,還顯得有些手足無措。我們不能苛責觀眾能力不足,反倒應該更加努力,去策劃觀眾喜聞樂見的展覽,而非故弄玄虛、故作深沉;我們不能苛責觀眾看展隨便、浮光掠影,只能反思對觀眾的培訓力度不足,沒有與觀眾共同構建起互相尊重的良好互動關係。處於時代變革中的博物館從業人員,應該以文明展為鏡鑑拷問自己,能否策劃出優秀的文明展,能否有足夠的能力幫助觀眾看懂文明展,這是搭建新博物館展覽與新觀眾間橋梁的關鍵。

元朝帝後御容 紙本 故宮博物院藏

因為思維慣性、創新驅動、策展能力、管理協同等方面的綜合作用,文明展的策劃還處於探索階段,希望文明展能夠成為今後展覽策劃的重點方向,為更好講述區域文明、時代文明、中華文明,向世界展示中國自己的文明觀,加深各文明的交流互鑑提供有意義的助力。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時排隊的人群

此文章為原創,任何個人或機構在未經過同意的情況下不得擅自轉載或引用用於商業用途。如有用於商業用途的目的,請提前聯繫我同意後方可操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美術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相關焦點

  • 河北博物院本年度重頭展覽——《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開展
    視頻攝製: 河北日報記者 龔正龍 史曉多河北博物院本年度重頭展覽——《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開展190件(套)亞洲古老文物見證絲路文明之花>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龔正龍、史曉多)亞洲大陸的茶馬印記,海上絲路的碧波帆影……本年度河北博物院講述「世界故事」系列打造的重頭展覽《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12月4日開展。
  • 秘魯古代文明展開幕 打造沉浸式深度觀展體驗
    「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開幕儀式現場。華聲在線9月25日訊(記者 王一辰)2公斤的奢華皇金冠,哪位超級VIP才擁有佩戴的特權呢?木乃伊的「披風」上有哪些精美的「潮流」元素?來「秘魯古代文明展」揭開這些謎底吧!今晚,大型特展「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在湖南省博物館開幕。
  • 「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在湘博開幕
    華聲在線9月27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歐蓉 李葉)9月25日晚,「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在湖南省博物館開幕。秘魯駐華大使路易斯·克薩達致辭。本次展覽由湖南省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天津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上海優想文化有限公司聯合策劃,是近年來國內高規格、系統展示秘魯古代文明的大型展覽。
  • 展覽預告:「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即將開展
    想揭曉這一切的謎團,就來由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經視攜手帶來的「秘魯古代文明」展觀展吧!透過本次展覽的157件/套文物精品,共同領略秘魯古代文明的神奇爛漫與璀璨輝煌,一道去尋找那令人激情澎湃的印加帝國!展覽預告:「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即將開展文末有小彩蛋哦!
  • 逛展丨探秘安第斯地區古老國度 秘魯古代文明展在湘博啟幕
    昨晚,「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大型特展在湖南省博物館開幕。絢爛多姿,神秘獨特的秘魯歷史一角展現在觀眾眼前。 此次秘魯展有11家秘魯知名博物館參與,展品共計157件組,多為歷年重大考古發現的代表性文物,包括陶器、金屬、紡織品、木乃伊等,品類豐富,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是近年來國內舉辦的一次高規格的系統展示秘魯古代文明的大型展覽。
  • 亞洲古代文明展在河北博物院開展
    12月4日,河北博物院講述「世界故事」之《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將在北區13、14號展廳開展。本展覽匯聚敘利亞、阿聯、巴基斯坦、柬埔寨、黎巴嫩、日本共6個國家文博機構文物藏品,相應選取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南京博物院部分文物藏品加以對比展示。
  • 「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等你來探
    河北博物院講述「世界故事」之《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將於12月4日在河北博物院北區13、14號展廳與公眾見面。《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將於12月4日開展。長城網記者 許曉星 攝此次展覽匯集了敘利亞、阿聯、巴基斯坦、柬埔寨、黎巴嫩、日本共6個國家文博機構文物藏品,相應選取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南京博物院部分文物藏品加以對比展示。展覽緊扣「共生」這個主題,分為「文明肇始 和諧共生」「兼收並蓄 多元共生」「思想交匯 情感共生」「開放融通 互利共生」四部分,展出文物190餘件套。
  • 展覽|以海上藝術家個案,觀察水墨當下與未來
    「星象五年——水墨當下與未來研究展」近日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對外展出。此次展覽是「海上星象」創立以來的一次回顧展示,更是通過眾多藝術家個案對水墨當下和未來進行一次展望式的研究。展覽現場展覽以「東成西就」、「東去西來」、「無問西東」三個版塊講述在上海這座中西交融的城市中的水墨實驗,其中涉及跨文化的水墨追求、中西文化交互中的主動姿態和現代水墨語境下各自的突破。
  • 暑假月,博物館看展覽(下)
    進入7月,大、小朋友都放假了,去哪兒能即放鬆身心又能躲避炎熱,還能增長自己的文化內涵,那肯定非博物館莫屬啦~上期欄目介紹了幾個新的展覽,本期繼續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展覽內容,這次工美館還特別準備了男生版和女生版的導覽手冊,在這裡面填寫好你的個人信息,就可以正式穿越至800多年前的臨安城了。
  • 最創新博物館:帶來古埃及大量文物,不僅有人木乃伊還有貓木乃伊
    前段時間去天津玩的時候,參加了在天津市博物館舉辦的河西區的非遺.文化大聯展,本著來都來了的心態我們吧整個博物館都逛了一遍,沒想到一圈下來還是非常驚喜的,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其中的古埃及文明展了。一入大門便能看到牆壁上很大的法老像,在燈光的照射泛著光澤感,而旁邊則是本次展覽的主題,細心的朋友想必也能發現,整個牆壁上都是一些古老的埃及文字、圖騰,非常的用心。而作為遊客的雨融也在這擺拍了兩張遊客照,不過這裡就不放上來了。進去之後我們發現其中展覽著很多古埃及的文物,歷史非常的久遠,例如這個花瓶還是前王朝時期的,距今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
  • 四川省博物館學會陳列展覽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陳列展覽策劃...
    >(記者 華夏 曾江 通訊員 張帆)10月20日,四川省博物館學會陳列展覽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陳列展覽策劃與實施」論壇在成都舉辦。開幕式上,主辦方還揭曉了「博物館的社會責任——四川2020『國際博物館日』全民有獎徵文活動」的評獎結果。  專家雲集,為講好文物故事獻計獻策  據悉,此次論壇吸引了62家博物館和7家文博行業公司參與。
  • 遼寧省博物館首開夜間展覽!約嗎?
    遼寧省博物館首開夜間展覽!約嗎?,除了常規的文物展,還為觀眾準備了以「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會,數百名觀眾在遼寧省博物館度過了一個「博物館奇妙夜」。
  • 「當代藝術是留給未來的遺產」: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慶祝成立25周年
    來自中國、美國、印度、伊朗、墨西哥、厄瓜多、德國等國家的14名當代藝術家在館慶展覽上展出了作品,並就如何加強跨文化交流進行了研討。「展覽聚焦於展現藝術與文化如何在我們這個紛繁複雜的時代造成的衝擊性影響。」博物館名譽館長,美國賽克勒藝術、科學與人文基金會理事長吉利安·賽克勒女勳爵在展覽開幕式上表示。
  • 地球歷史和生命演化展覽盡在番禺博物館!
    廣州既有歷史的悠久又有現代感的科技實力,想同時領略其魅力,那參觀博物館真是個不錯的選擇!據小編所知,廣州博物館數量也是相當驚人,那就一一去看看可好?由於居住在番禺,那去番禺博物館就是最近的。番禺博物館有幾個展廳有展示番禺古代文明、尹積昌雕塑館、一樓還有冼星海紀念館;也會不定期舉行其他展覽;最近就在舉行地球歷史與生命演化的展覽!有沒有很感興趣,反正小編是非常感興趣。這次展覽也是做足了功夫,不僅有很多圖文資料還有很多實物,各種隕石、不同時期的動植物化石、更有恐龍蛋、從未聽過的遠古動物骨架。
  • 博物館:記錄過去 走向未來
    在許多人看來,博物館是人類創造的最偉大和最成功的社會機構之一。對於人類、國家、社會和個人而言,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博物館自誕生以來,在保護和傳承人類社會的多元文化和多彩環境,以及促進不同國家、族群間相互理解、共同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展覽】木乃伊、黃金面具……「失落的黃金國」亮相三峽博物館
    展覽現場 姚於 攝展覽選取16世紀大航海大發現時代,流傳於歐洲探險家的「黃金國」傳說為切入點,以古代文明發展時間序列為主線,逐步揭開南美洲安第斯文明的神秘面紗:從原住民與自然環境、建築建造與手工技藝、農業生產與生活技能等多種角度對展品進行全方位解讀,引領觀眾感受安第斯文明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
  • 【展覽】「恐龍腦科學」展覽在日本福井恐龍博物館開展
    歡迎關注「中國博物館協會」!
  • 深圳博物館「走進繁盛的昆蟲世界」展覽開幕
    > 原標題:來深博看「穿花點水飛」   10月27日,由深圳博物館主辦的「穿花點水飛——走進繁盛的昆蟲世界」展覽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開幕。   本次展覽以昆蟲的繁盛為線索,以「演化」為主題,通過展示108盒標本,清晰地解讀了昆蟲繁盛的秘訣,展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展覽分為「什麼是昆蟲」「繁盛的家族」「繁盛的秘訣」「昆蟲學史」4部分。記者在現場看到種類繁多的珍貴標本,包括阿波羅絹蝶、藍鳥翼鳳蝶、歌利亞鳥翼鳳蝶、金裳鳳蝶、極樂鳥翼鳳蝶、陽彩臂金龜等。
  • 國際博物館人「雲上對話」:疫情下博物館的力量
    在我們現在的策展工作中,不管是從人事上,還是在展品收藏、展覽陳設和特展安排,以及對展覽的詮釋方面,都試圖將IDEA納入進我們的工作中。最近大家都對著電腦開ZOOM會議,不管你的職位、話語權如何,你的空間都只有一個屏幕上的小框。以前那種等級好像突然就消失了。在現在談論IDEA的大環境下,我覺得這反而是一個比較正面的小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