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女兒」樊錦詩、「譯界泰鬥」許淵衝、「半世清史」戴逸、「詩詞留香」葉嘉瑩潤物細無聲地向我們走來。央視《國家記憶》從10月29日開始播出4集系列紀錄片《傳薪者》,以中宣部推出的首批哲學社會科學界德業雙馨專家學者為主角,及時紀錄播出這些文化界大師的感人經歷,向「文化國寶」致敬,反映他們的卓越貢獻,探尋他們身上閃耀的思想光芒和所體現的時代精神。
這組系列紀錄片,讓我們有幸深度走近大師,沐浴大師的思想和智慧,得到引導和啟迪。
用影像留住文化風骨,讓閃光思想薪火相傳
文化有多重要?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民族的魂。魯迅先生1925年就說過:「文化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昭示著中華文化的閃耀與輝煌。文化界有一批德業雙馨的哲學社會科學家,經歷和見證了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該系列片集中及時地用影像留住我國在社會科學領域德業雙馨的泰鬥級專家學者,有助於提升文化自信、促進社會科學的發展、推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樊錦詩年至耄耋,半個多世紀以來,潛心敦煌文物研究、保護和利用工作。由她領銜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堪稱中國石窟寺考古報告的裡程碑。她主編的26卷大型叢書《敦煌石窟全集》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和思考。她獲獎無數,包括中國人文社科領域最高獎項——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優秀獎,研究成果斐然。
從事文學翻譯60餘年的著名翻譯家許淵衝,97歲,譯作涵蓋中、英、法等語種,在國內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譯六十本,2014年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就是這樣一位年近百歲的老人,還要將莎翁全集翻譯出版,將一生奉獻給中國翻譯事業。
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和人民教師獎章,專於清史、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戴逸,92歲,被任命為《清史》工程的總負責人,3500萬字的鴻篇巨著,他嘔心瀝血安排編纂,在他的帶領下,無數清代疑案被一一破解,傾半生心血,只為成就一部不朽史書。
從事中國古典詩詞教學70多年的葉嘉瑩,94歲,走遍世界傳播中國古典文化,她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不少成了大師級的人物。作為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她所著的《迦陵論詞叢稿》等眾多作品,在業內產生了承前啟後的深刻影響。
他們不僅在學術上有著非常突出的業績、具有潛心敬業的優良學風、對學科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而且在為人治學方面表現出了非常優良的操守。言為士則,行為世範。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時代榜樣!
人文題材縝密敘事,講好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感人故事
文化大師也是一位位智者,同智者對話,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他們用畢生精力,為人民提供了豐富精神食糧,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魅力。《傳薪者》通過結合專家學者的工作、生活環境,精心設計訪談環節,對本人及其學生、同事、親友等社會關係進行實地訪談與走訪,從大量素材中提煉出他們人生華彩篇章。「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揭示大師與人類命運和民族前途的共振,牢牢把握住作品的基調。
葉嘉瑩雖然身上有著眾多的榮譽,最喜歡的依舊是「教師」這個普普通通的稱呼。在她看來,人生總有一天會像燃燒的火柴一樣化為灰燼,但如果將這有限的生命之火點燃其它木柴,火種就會長久地留傳下去,「薪盡火傳」。因此,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葉嘉瑩就捐贈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設立了「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活動基金,以激勵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研習。而在2018年6月3日,葉嘉瑩更是將自己一生的積蓄1857萬元全部捐贈給了南開大學,用於設立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迦陵基金」。在她看來,榮譽與金錢不過是身外之物,她只是儘自己的全部力量,在浮華喧囂的塵世中開闢出一片淨土,並讓中華詩詞的精髓永遠傳承下去。
清朝結束百年,其間雖有趙爾巽主持完成的《清史稿》,卻不是一部可與二十四史相銜接的「正史」,「正史」的文化工程由此殘缺。戴逸奔走呼籲,要在《清史稿》的基礎上,新修一部能夠列入正史的「第二十五史」,卻由於時代的原因,《清史》編纂三起三落。四十年後,《清史》編纂的重任落在這位九十歲高齡的老人身上。清朝的史料豐富,僅檔案就能裝滿兩個大樓,有2000萬件,他定出四原則:政治上站得住,史實正確,豐富周密,創新。他率領團隊即將全部完成3500萬字《清史》。
「德高為師、身正為範」,他們不僅是學術帶頭人,還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大師級優秀人才。
面向國際的創新表達,呈現大師們德業雙馨的人生傳奇
作為一部現實的、直觀的紀錄片,必須忠實記錄,用鏡頭延伸觀眾的想法、經驗、價值觀。如何講好這些文化界「大熊貓」的故事?對創作者來說是一個挑戰。「還原情感」是回歸本源的一種創作語境。該系列紀錄片在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目標受眾人群是海外華人和懂漢語的觀眾,因此該系列片與國際接軌,創新了表達方式。除用故事推進敘事外,還精心選擇找出人類共同情感的故事,保持較高的人文格調。說到樊錦詩,儘管獲獎無數,她的生活卻沒有任何改變,鏡頭拍攝她到洞窟檢查登上爬下的情景,敦煌成了她生命一部分。拍攝她講述風沙的危害,就像瀑布一樣傾瀉而下,把壁畫給磨沒了。天然的水汽帶有各種成分,使壁畫受潮膨脹,乾燥後收縮,風一吹就會脫落。真實的記錄和採訪,凸顯保護工作的艱難和搶救的意義重大。
該片用大量紀實鏡頭真實呈現感人場景、同期聲和旁採,立體的呈現老專家的人生傳奇和精神追求。影像風格大氣深邃,鏡頭飽滿富有張力,製作精良細緻。配合電視播放,還在央視網、央廣網、國際在線、央視新聞新媒體、中國國際電視臺新媒體等同步推送相關內容。在紀錄片之外,推出4個微視頻,濃縮人物紀錄片製作模式,對人物有關社會背景、人生故事進行充分挖掘。同時,在新媒體客戶端推送10多篇推文,其中多篇閱讀量達「10萬+」;在央廣和國廣進行廣播專題宣傳,實現更佳的宣傳效果。節目一經媒體綜合傳播,即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受到各界稱讚。全國各地許多網友留言表示:央視系列紀錄片《傳薪者》令人感動,體現大師氣質和大師閃耀的思想光芒,體現著中華風範。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傳薪者》的系列紀錄片,講述了大師們勇挑大梁、不計名利、夙夜奔忙、跌宕起伏的傳奇故事,展現了他們身上閃耀的思想光輝,塑造出了一尊尊令人敬仰的人生雕像,一經播出就成為一堂廣大受眾積極參與的「大師公開課」。立意薪火相傳,就是要以他們為榜樣,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傳承他們的精神,砥礪前行。(王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