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新聞出版廣電工作者在把十九大精神落到實處的過程中,需要腳踏實地不懈努力,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即日起,本報特闢《新徵程 新舉措》專欄,報導全行業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創新之舉。
《航拍中國》第二季截圖央視紀錄頻道 供圖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荷蘭籍攝影師(左二)分享來中國拍攝的感受。楊志成 攝
10月27日下午,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2018年度推介盛典在京舉行,20餘部反映美麗中國的原創紀錄片新作將於2018年登陸央視紀錄頻道。
當天,這些作品的總導演、製作人逐一介紹作品,這些涉及文化歷史、自然地理、社會現實、科技探索四大類題材的新作,以各自獨特的視角,反映了高速發展中的美麗中國。
反映雄偉壯麗的自然生態
剛剛收穫《超級工程》第三季熱播碩果的導演李炳,這次帶來了一部呈現神秘、壯闊、活力中國海的紀錄片《中國海洋》。這部作品耗費3年時間完成前期拍攝,用自然篇、政論篇兩部分,記錄、論述了中國海洋內的七八十種海洋生物。
「向觀眾呈現神秘、壯闊、活力的中國海,揭示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必然趨勢、必要條件和現實環境。」李炳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央視紀錄頻道總監梁紅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反映美麗中國的紀錄片,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在現場,記者注意到,像《中國海洋》一樣反映中國雄偉壯麗自然生態的紀錄片還有幾部:比如《花開中國》,展示中國培育花卉的歷史,講述花從中國向世界「遷徙」的故事;《自然的力量》第二季,繼續探尋中國特有野生動物;《尋找最美中國》,記錄世界最頂級極限運動玩家的中國之旅;《跟著唐詩去旅行》以唐詩為線索,表現唐代旅遊生活,呈現中國山河魅力。
此外,《航拍中國》第二季製片人張津林介紹,第二季節目將繼續帶領觀眾「天際遨遊」,前往內蒙古、河北、江蘇等8個省份,運用多種前沿拍攝技術,俯瞰美麗中國。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此次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歷史文化類的紀錄片新作,從多角度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
每集5分鐘,總共100集,曾經看過《故宮100》的觀眾一定對於這種短小精悍的紀錄片形式不會陌生。由導演徐歡領銜製作的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將再次以每集5分鐘的短視頻形式,向觀眾介紹中國頂級文物。
「我們要搭建起一座影像博物館,讓百件推進中華文明進程的文物作為中華文明的視頻索引,引導觀眾了解古人的創造力。」徐歡說。
在推介會上,還有一部新作令喜愛當代文學的觀眾期待。《文學的鄉愁》執行編導範高培介紹說,這部探討作家如何把故鄉的生活體驗與文化資源轉為藝術創作的作品,已經拍攝一年多時間,目前正在緊張的後期製作中。
「鏡頭跟隨莫言、劉震雲、阿來、畢飛宇等作家,回到他們各自的故鄉。我們不僅拍到了他們地理意義上的故鄉,更發現了他們內心創作上的故鄉。觀眾在《文學的鄉愁》中,將發現作家和他們生長的土地之間的聯繫。」範高培說。
梁紅介紹說,講述漢字的造型來源及文化發展的《中國字》,解讀古玩背後文化價值的《玩古》,講述華夏文明初始階段的《山海經——英雄的故事》等新作,無不是反映美麗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中國氣質的作品。
反映普通中國人的幸福生活
精美的面制壽桃、好吃的重陽糕,這些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上「露臉」的中國美食,在該片導演劉鴻彥現場推薦下,再次調動人們的味蕾。
2018年春節,《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在紀錄頻道播出。這部反映普通中國人日常飲食的紀錄片,在前兩季中曾激發國內外觀眾對中國美食的無限嚮往。
真實地記錄當代中國人的工作與幸福生活,是此次央視推出的5部紀錄片新作的宗旨。
從全景式展現城市宏觀發展成果和微觀百姓生活的《城市24小時》,到記錄致力於鄉村建設人士動人故事的《再造故鄉》;從揭秘中國北鬥衛星系統背後故事的《北鬥》,到以醫生視角系統展現人類與疾病作鬥爭的《手術200年》;從講述我國東北極寒地區根河一群追風少年的青春和夢想的《就是要跑》,到探討傳統武術前世今生的《藏著的武林》……圍繞「創新創優,打造精品」的發展原則,央視紀錄頻道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呈現出井噴式發展。
梁紅說,在不斷豐富題材和內容的同時,央視紀錄頻道還將致力於與新興媒體融合。明年媒體融合戰略將產生明顯效應,大投入的品牌大片會繼續推出,小而美、接地氣的「小片」將呈現規模,因為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記錄美麗中國始終是紀錄頻道的追求。(章紅雨 李明遠)
原標題:以影像記錄美麗中國 ——央視20餘部原創紀錄片推介會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