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由英國BBC電視臺與中國中央電視臺聯手攝製的紀錄片《美麗中國》將在香港無線明珠臺播出,這部高清紀錄片4月在英國開播,中國的地大物博和經典勝景成為最吸引觀眾的元素,因為製作水平高超,平常我們熟悉的中國美景呈現出不一樣的角度,看過的觀眾無不為之傾倒。通過網友間的口碑傳播,《美麗中國》很快成為網際網路上的搜索熱詞。
《美麗中國》展示了外國人眼中的詩意又遼闊的中國生態環境 |
《美麗中國》在內地未播先熱的背後,是大眾對高質量自然人文紀錄片日益見漲的需求,以及高清時代的到來的訊號。早前曾有傳央視會在奧運期間播映《美麗中國》的消息,但記者向央視總編室詢問確切時間時,央視總編室就回應說現在還沒有定出具體時間。
雖然《美麗中國》目前在內地的播出計劃還未最後確定,但它從製作之日起就承載了許多的關注,英國BBC自然歷史製作小組和中央電視臺影視製作主力中視傳媒合作製作,也是BBC和中國電視臺的首次合作。
《美麗中國》本來屬於BBC的「野性」紀錄片系列,但它的最終效果呈現又不僅是一部純探討中國環境、動物等的自然生態片。中國的生態環境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與本土文明相結合,不但產生像元陽梯田這樣的奇景,也有
浙江稻田養魚這種獨特生態,其間體現出中華文明對同生共處、和諧暢睦的追求,不但令英國製作方大開眼界,也令國人心生久違的驕傲。
6集拍攝了3年
6集紀錄片《美麗中國》總長約6個小時,拍攝時間歷經3年,攝製組行程跨越26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拍攝了50多個國家級的野生動植物和風景保護區,86種中國珍奇野生動植物,還有30多個民族的生活故事,拍攝的高清影像素材總長超過500小時。從極北的赫哲人的生活、到雲南的亞洲象,從中華民族標誌性的長城、到西南邊陲的苗族村寨,從青藏高原的藏羚羊,到秦嶺的野生大熊貓……片中80%的畫面都是自然取景,我們可以看到張家界深山溪澗中的娃娃魚(大鯢),貴州山間的葉猴,田中的金鯉,茫茫雪山中被呼為「山中野老」的滇金絲猴,遷徙途中在鄱陽湖歇腳的浩蕩鳥群……即使對很多中國人來說,也是第一次看到中國鮮為人知的一面。
《美麗中國》中展現了灕江漁民長達1300年的用鸕鷀捕魚的傳統,每隻鸕鷀只侍奉一個「主人」,它們在孵化出殼時就被記上烙印,捕魚後如果得不到餵食獎賞,鸕鷀會「罷工」。但隨著尼龍漁網的普及,鸕鷀捕魚現在已變成旅遊表演項目,而不是餬口工具 |
捕捉到珍貴畫面
藉助超高速、延時、紅外等各種攝影技術,BBC為觀眾奉獻出精彩絕倫的畫面:黑暗的貴州巖洞中,蝙蝠利用超聲波捕魚的畫面被首次拍到,一隻蝙蝠張開半透明的雙翼,在微泛銀光的水面上掠過,抓起水中遊魚,在水花還未濺落時已飄然遠去,這電光石火的一瞬在超高速攝像機鏡頭下表現出圓舞曲般的優雅。另一頗具代表性的一幕是用紅外攝像機拍攝黑葉猴的洞窟生活,幽暗的山洞中,數百年來黑葉猴在巖壁上攀援棲息,通過這次拍攝,黑葉猴舔食壁間滲出的含礦物質液體這一秘密也第一次被發現。
生態片也是人文片
主要擔綱攝影的賈斯汀·馬奎爾和邁克·萊蒙經驗豐富,曾為BBC、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和Discovery頻道拍攝過諸多精品,他們週遊過全球,但如此深入廣泛地拍攝中國對他們來講不但是一次圓夢之旅,也是一次空前的挑戰。為了完成這一巨著,中方製作組起到了重要作用。雖然中國有15%的地區被劃為動植物保護區,但目前很多地方都面臨器材和人員不足的情況,所在保護區也不是都有具備足夠素養的專家,不熟悉情況也很難找到合適的嚮導。在這些方面,《美麗中國》攝製組得到了地方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攝製組也得以記錄下地方上一些最具傳統特色的生活方式,極大地豐富了該片的文化內涵。
中視傳媒與BBC合作攝製《美麗中國》,製片人也是中視傳媒的董事長高小平認為這部紀錄片非常有意義,雖然投入很大,光現金就有幾千萬,還專門購置了航拍等昂貴設備,但是高小平覺得「我們需要這樣一部全面反映中國風土人情的片子,和BBC合作,我們也可以學到很多。而且現在通過這次拍攝,我們也鍛鍊出了一支自己的國際化的隊伍」。
人文生態紀錄片的興起與近年來高清影像的普及有相當關係,因為電視的解析度從320線躍升到標清格式的720線或是全高清格式的1080線之後,觀眾看到的影像差別是巨大的。《美麗中國》中所呈現的中國讓很多國內觀眾得到意外驚喜,字幕組也別出心裁地針對今年中國經歷的大事件「感性」了一番——在片尾打出字幕「獻給我們多災多難但依然美麗的祖國」。
中國紀錄片一直在路上
事實上,中國的紀錄片拍攝已經取得長足進步,而央視的紀錄片也一直都頗受好評。從早年的風靡一時的《話說長江》、《望長城》、《話說運河》到近年的《復活的軍團》、《故宮》、《幼童》、《大國崛起》等等,都享譽海內外。而廣州的國際紀錄片大會已經舉辦了五屆,現在已是很有影響的國際紀錄片節。
1999年國慶閱兵式
內地最早的高清節目
作為內地首先引進高畫質電視製作技術的機構,中央電視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這一未來電視制式上。1999年國慶閱兵式是央視最早製作的高清節目,也成為中國第一部高清紀錄片。當時適逢大屏幕平板電視發展的初期,因此幾乎每個電視賣場都不斷地在電視上播放該節目,以招徠顧客。雖然節目簡單,但比DVD影碟都要清晰的高清圖像依然讓不少顧客駐足欣賞。
央視之後還用高清格式錄製了《1999年澳門回歸》、2000年以後的春節聯歡晚會、《2004年度中法文化年-雅爾紫禁城音樂會》等節目。
2002年《復活的軍團》
裡程碑式作品
金鐵木導演的高清紀錄片《復活的軍團》2002年在央視播出,收視率接近2%,後又應觀眾要求在一年之內又反覆播放。該片借鑑了歐美紀錄片「大量數據+嚴謹推理」拍攝手法,以沉睡在秦始皇陵中的秦俑軍陣為出發點,從政治、軍事等方面仔細剖析,一步一步復原出強大秦軍的原貌,讓觀眾對國人祖先有更加深入和形象的認識。據粗略統計,僅通過中央電視臺收看《復活的軍團》的觀眾已經接近1億人次。該片通過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銷售到了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紀錄片史上裡程碑式的作品。
2005年《故宮》
受到熱烈追捧
2005年,故宮博物院在建院80周年之時和中央電視臺聯合推出12集大型紀錄片《故宮》,這部紀錄片充分顯示了當今中國高畫質電視的製作水平,被稱為「中國電視技術發展的標誌之作」。在高清格式的視覺誘惑和大屏幕電視的初步普及下,《故宮》受到熱烈追捧。隨後,央視又推出了《再說長江》、《玄奘》、《香港十年》、《世界遺產在中國》等多部高清紀錄片。
2006年《圓明園》
中國第一部高清數字紀錄電影
金鐵木推出了中國第一部高清數字紀錄電影《圓明園》,用數位技術將圓明園「復原」,同時又通過傳教士朗世寧的角度見證中西方思維的差異,影片中圓明園被焚的一段也摒棄了以往同類題材中常見的激憤情緒,令人對侵略者表示憤恨之餘,也對這個舊中國的陳腐守舊產生思索。
2007年《森林之歌》
自然生態片是軟肋
由於自然生態片的攝製要求比一般歷史人文題材要高很多,必須「遷就」攝製對象、氣象條件等,題材的專業化對製作人員的素質也要求非常高(執導《美麗中國》的菲爾·查普曼本身就是一位著名的洞穴生物學家,有幾十年的生態紀錄片拍攝經驗)。因此,與歷史人文紀錄片的興盛相反,自然生態片一直是個內地紀錄片拍攝的軟肋,觀眾看到的絕大多數這類紀錄片都來自國家地理頻道、探索頻道、BBC等境外電視機構。
不過,央視於2007年推出的《森林之歌》就是一部令人驚喜的作品。它創造了中國紀錄片歷史的幾個第一:第一部大型生態紀錄片、中國森林的第一次全面紀錄、主創人員第一次接觸此類題材。攝製組花費4年時間,足跡遍布秦嶺自然保護區和全國各種植被生長帶,最終將3萬分鐘的素材濃縮成550分鐘的紀錄片呈現在觀眾面前。
兩種渠道收看真正高清
藍光影碟
6月,《美麗中國》發行DVD,但不少人在觀看了720P或是1080P格式的演示片斷後,對該片9月即將發行的高清藍光影碟更添期待。
目前家用影像已經進入高清時代,大尺寸的平板電視正成為家電市場新寵,其中不少都具備逐行掃描專業標準、解析度達到1920X1080i以上的高清標準。藍光影碟代表高清權威標準,
首批在中國大陸發行的藍光影碟已於8月10日開售,包括《蜘蛛俠3》、《垂直極限》、《叢林大反攻》、《反恐特警組》、《極限特工》等五部影片,定價175元,此前倍受關注的《功夫》藍光碟片也將隨即上市。
這批碟片全部為真正藍光載體(BD25/50),收錄1080P全高清視頻、英語5.1PCM無損數字環繞聲,其中《蜘蛛俠3》還收錄杜比TRUEHD高清環繞聲。這批藍光影碟還均採用了全區碼設定,可在任何區碼的藍光碟機以及PS3上播放。
高畫質電視
藍光影碟機和碟片的價格和節目源始終是限制家庭用戶享受高清的障礙,更為便宜的高清方案來自電視。央視已於今年5月開通了免費高畫質電視頻道,內容包括電視劇、綜藝節目、紀錄片等,全天24小時播出,奧運會期間還會直播重要賽事。另外兩個頻道為CHC電影、新視覺,但需付費收看,每月120元的價格勢必拒不少人於門外。而要看到高畫質電視節目,觀眾需要購買有線或無線高清機頂盒。
新技術的發展使廠商生產出具備高清數位訊號接收的一體化電視機,更為方便的是一種USB無線高清數位電視棒,因為價格低廉,攜帶方便,在奧運期間引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種電視棒體積相當於普通U盤大小,只需接上普通電腦即可收看到高畫質電視,目前已經開通無線高清數位電視信號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瀋陽、青島、秦皇島等奧運城市以及廣州和深圳。 時報記者 陳爽
(責任編輯:炊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