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6月28日訊(記者 王雅淇) 提起紀錄片,一般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地球脈動》《藍色星球》等國外優秀紀錄片及BBC這樣的國際廠牌。而隨著紀錄片《家園 生態多樣性的中國》在央視九套的熱播,關於中國自然紀錄片的話題也在持續升溫。6月27日,該片導演劉娜攜同名新書做客濟南,與讀者分享拍攝過程中的動人故事。
從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東海大陸架的衝繩海槽,跨越了近5000米的海拔極限,劉娜及她的團隊紀錄了發生在五大生態系統中有趣的物種故事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故事。《家園——生態多樣性的中國》集中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向世界詮釋了新時代「美麗中國」形象。
劉娜說,我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世界上鮮有國家像中國一樣,分成海洋、森林、草原、溼地、城市五個生態系統,且每個生態系統各有特點。國內很多孩子知道非洲角馬大遷徙,卻不了解我國除了大熊貓外還有很多被世界所重視的獨有物種。「我們有很多『寶貝』,卻羨慕其他人家的『寶貝』。」劉娜認為,通過拍攝紀錄片的方式,可以讓觀眾更多了解我們國家的「寶貝」。
劉娜還分享了許多在拍攝期間發生有趣的故事,如蓑羽鶴「一夫一妻制」,共同撫養鶴寶寶;中國版「辛巴」華北豹M2榮登「王者巔峰」;長江灘涂邊追拍麋鹿卻深陷沼澤等……而許多有趣的故事因拍攝技術等局限,無法在紀錄片中展示,只能在同名書中呈現。
圖書簡介
家園——生態多樣性的中國
編輯推薦:
本書的同名紀錄片是國內第一部全面關注生態系統的原創紀錄片,選取了我國極具代表性的五個生態系統展開拍攝,介紹了近百種珍稀生物。片中的每一種生物都有其不同尋常的演化之路。書中娓娓道來的一個個生命故事,教會我們用敬畏的眼光禮讚自然,用平等的視角看待野生動植物。頗具溫情的文字配合紀錄片的圖片素材,展現了各種生境中罕見而奇妙的動物行為,並記述了中國的科研工作者以及普通民眾為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內容簡介:
中國,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海洋、森林、草原、溼地、城市……每一種生態系統,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態秩序。中國的物種多樣性位居世界第三,擁有眾多特有的珍稀物種以及起源古老的生物。而這一切都不在人跡罕至的邊遠地帶,它們就在中國的長江中下遊溼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就在中國西南的喀斯特地區、美麗的中國南海,就在東北的原始森林……就在每一個普通中國人的身邊。
本書講述了發生在不同生態系統中的人與其他生物之間的故事。書中介紹了大量中國特有的物種,並將罕見的動物行為,以人類與動物平等的視角、通過擬人化的表現手法記錄下來。此外,人們為了改善自身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而做出的不懈努力,比如南海珊瑚礁的恢復、麋鹿野生種群的不斷擴大、野生東北虎的保護以及猛禽的救助工作等,也令人為之振奮、為之感動。
在以文字再現紀錄片精彩的基礎之上,書中還特別增加了「編導感悟」部分,可以從中一窺紀錄片團隊在拍攝過程中遇到的難以想像的艱辛與幕後花絮,同時作者也分享了拍攝這部紀錄片對她自身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生態度所帶來的改變。
另外,專注於華北豹保護的貓盟宋大昭、專業拍鳥人雨後青山以及觀鳥愛好者高翔也在書中分享了他們野外觀察的有趣經歷。
作者簡介:
劉娜,《家園——生態多樣性的中國》總導演與總撰稿。五洲傳播中心影視製作中心專題部主任,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作為製作人或導演曾榮獲中日韓電視製作人論壇優秀獎、中國紀錄片系列片十優/十佳、中國電視紀錄片最佳微紀錄作品獎等。近年代表作有《家園——生態多樣性的中國》《亞投行之路》《絲路微紀錄》等。
專家及業界評論:
《家園——生態多樣性的中國》系列電視紀錄片和對應的圖書,通過精彩影像和優美文字展示了中國極具特色的生物多樣性及其在工業化進程中面臨的挑戰。
——劉華傑,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物學文化倡導者
影片用敬畏的眼光禮讚自然,用平等的視角親近生物,同時還記錄了為保護自然環境而努力的人們。
——王媛媛,五洲傳播中心影視製作中心主任
這是一部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紀錄片,不僅有嚴謹的科學態度,還讓觀眾感受到了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存的敬畏。
——趙曦,中國傳媒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教授
《家園——生態多樣性的中國》集中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很好地向世界詮釋了新時代「美麗中國」形象。
——孫海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對外推廣局影視交流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