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紀錄片《落地生根》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創作,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廣播電視臺、央視紀錄頻道聯合實施的國家重點項目。從2017年3月團隊成立到2020年8月完成攝製任務,《落地生根》攝製團隊在怒江大峽谷碧羅雪山深處的福貢縣匹河鄉沙瓦村「落地生根」、蹲點拍攝,跨越4個年度整整41個月。在超過1250天的時間裡,他們用脫貧攻堅精神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用心用情用功講好脫貧攻堅故事,真實記錄這個貧困村「一步跨越千年」的艱苦而偉大的脫貧攻堅歷程。
啟示一
用聰慧「眼力」發掘脫貧攻堅的經典案例
2017年全國兩會前,雲南省委常委、宣傳部趙金部長前往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與聶辰席局長共同作出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支持打造雲南脫貧攻堅題材紀錄片精品力作的決定。2017年3月16日總局宣傳司正式搭建工作班子,成立由央視新聞頻道導演柴紅芳、策劃周小力、攝像師安同慶,雲南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製片人李雲亮、攝像師王童、後期剪輯師邱學奎、劉宇、向文華,以及中影集團錄音師焦闖磊、後期剪輯師孫凡舒等組成的攝製團隊。
創作主題選擇及拍攝點位採風等一系列行動隨即迅速密集展開。導演柴紅芳和策劃周小力奔赴雲南,會同製片人李雲亮,在雲南省廣播電視局協調組織下,與雲南省16個州市扶貧辦負責人進行座談交流,充分了解雲南各地扶貧情況。重點對昆明、紅河、臨滄、普洱、怒江等地幾乎所有典型的貧困點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實地調研走訪和充分論證,行程超過3000公裡,為確定拍攝點位提供了詳實的第一手素材。其中,聚焦「三區三州」貧中之貧、堅中之堅的怒江州福貢縣,集中5天時間,調研了3個鄉6個村寨。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
第一次在沙瓦調研拍攝點位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
2017年通往沙瓦村的小道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
2017年的沙瓦村雖然貧困,但是乾淨整潔
2017年4月1日,經雲南省宣傳部與廣電總局的溝通洽談,確定了雲南脫貧攻堅紀錄片的點位選擇、總體構架及拍攝具體安排,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匹河怒族鄉沙瓦村最終成為導演柴紅芳一行「苦苦尋覓的對象」。
這個拍攝對象是雲南省脫貧攻堅的「硬骨頭」。2017年的沙瓦村幾乎與世隔絕。村裡228戶800多人基本上都是建檔立卡戶,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生了病不能得到及時治療,除傳統的玉米種植外無產業可言,閉塞、貧困成為貼在這個海拔2000米左右的小山村的標籤。
這個拍攝對象又是進取的。說起「貧困」兩個字,人們多會聯想到「髒、亂、差」,可居於海拔2000米之上的這個村莊卻非常整潔。這裡與世隔絕,保持著原始村落的風貌,每周都要進行集體清掃,村裡幾乎沒有任何垃圾;這裡民風淳樸,村民們並沒有「等、靠、要」思想,他們勤勞善良,鄉賢老者受到敬重,孩子純真整潔,全村夜不閉戶……在導演柴紅芳眼裡,這裡的村民勤勞、善良、羞澀、愛讀書,有著團結協作的優良傳統,懂得用分享的態度對待生活,在艱難處境中他們表現出對脫貧的強烈渴望。「可以這樣說,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都被沙瓦村很好地保留下來了。」「這樣的進取精神,值得我們花時間去等待一個真實故事的發生。」柴紅芳說。
啟示二
用鐵板「腳力」丈量脫貧攻堅的艱辛歷程
2017年5月17日,導演柴紅芳帶領攝製團隊正式進駐。當時沙瓦村還沒有通公路,雲南廣播電視臺配備好拍攝器材,藉助人背馬馱,在近6公裡的泥濘、陡峭山路上冒雨艱難前行5個多小時,終於將沉重的設備運抵沙瓦村。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
攝製團隊進駐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
2017年7月總局宣傳司相關負責人徒步登山看望攝製團隊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
登山便道行路難
攝製工作異常艱辛。一是地方偏遠:從昆明乘飛機到保山1小時,再從保山乘車到六庫3小時,再從六庫乘車到山腳下3小時,再爬坡上山3小時(就是現在村裡通路了也要半小時)。
二是生活條件很艱苦。廢棄的學校是臨時住處,窗子和屋頂都是漏洞,兩個長凳蓋上一個木板就是一張床,一個房間裡住四個人。一間舊倉庫、三張舊書桌、幾條舊長凳、幾臺舊電腦成為後期製作室。蔬菜糧食以及日常生活用品,攝製團隊都要來回走五六個小時的山路到鎮上採買,再用馬匹運回山上。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
攝製團隊生活日常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
攝像師王童兼廚師
三是拍攝工作艱辛。拍攝重裝備,攝影機、各種機架、燈光、鏡頭、滑軌等大小十幾件,加起來一千多斤。為了記錄每一個精彩的瞬間,攝製團隊常常背著沉重的器材早出晚歸、上山下田。攝像師安同慶、王童,錄音師焦闖磊,帶著助理張小楠、餘小龍、江大海、朱雲、梁敏背著100公斤左右的設備和燈光器材穿梭在村裡陡峭的山地上,平均每天工作12小時左右。
啟示三
用超強「腦力」挖掘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
好故事是在踐行「四力」中發現的,好片子是在踐行「四力」中成就的。紀錄片沒有劇本,故事都是未知的,需要記錄者在拍攝過程中去分析、判斷、跟進記錄。對於紀錄片人而言,長期蹲點拍攝的艱苦艱辛都不是問題,影片沒有拍攝好才是最要命的事。
用真心換真情,想方設法得到村民們最最寶貴的回饋——信任、支持、配合。為了拉近與村民的距離,導演柴紅芳和攝製團隊學說怒族語、學唱怒族民歌,三天兩頭去農戶家聊家常,還和孩子們一起唱歌跳舞,教他們念詩、為他們講童話故事,用攝製團隊的電腦給他們放動畫片,號召自己的外地朋友給他們捐玩具和衣服。漸漸地,村民開始願意接近這群拿著「長槍短炮」的「不速之客」。2019年11月,在攝製團隊的幫助下,6歲的小臘八和5歲的芳芳在志願者老師春花的帶領下,以一首《春曉》叩開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大門。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
導演柴紅芳在村民阿鄧言家聊家常
精準扶貧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攝製團隊有重點地選擇關注點,從水稻、玉米的栽種到瓜熟蒂落,他們默默駐紮在大山深處,記錄著沙瓦村村民的點滴,挖掘他們生活中動人的故事。女村民夜晚生病了,全村人看著疼痛難忍的她束手無策,只能等待天亮後才能將病人抬下山;村民家中的冰箱壞了,要背下山去維修,但更難的是背上山,兄弟倆輪流用了10多個小時才將冰箱背回家;駐地部隊的官兵,義務為村裡的孩子們當老師。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
攝製團隊
精準扶貧工作政策性極強。為準確把握作品深度、力度,經得起時間、歷史的檢驗,柴紅芳和攝製團隊跟蹤拍攝之餘,通過點滴時間充電,及時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精準扶貧的重要論述,學習「兩不愁三保障」等方面的文件、資料,掌握脫貧攻堅的政策標準及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生態扶貧等工作舉措。同時,堅持把現場的所見所聞與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重要論述緊密結合起來,反覆思考提煉,使跟拍素材更具思想性、針對性、有效性,既體現出內容的廣度與厚度,又體現出思想的高度與深度。
除了拍攝工作,繁瑣的後期剪輯和數據處理工作也在四年間不斷考驗著攝製團隊的意志。為保證片子在院線的呈現效果,《落地生根》採用了4K超高清拍攝,視頻數據量很大,《落地生根》第一季拍了近200小時的素材,最後的成片不過90多分鐘。為了將當天的數據及時導出來,確保第二天拍攝順利進行,後期工作人員需要連夜整理材料,加上村裡時時停電,拍攝工作也一直處於「攻堅」狀態,常常要工作到凌晨二、三點,柴紅芳導演和攝製團隊經常熬夜翻來覆去地回看素材,生怕漏掉最精彩的細節。
啟示四
用如椽「筆力」見證脫貧攻堅的偉大變革
《落地生根》採用主副線分線並進的方式,從細處切入,層層推進地講述「精準扶貧」的故事,通過一個點、一戶人家、一個村來反映中國扶貧攻堅的偉大成就。
善於捕捉,真實記錄。攝製團隊進駐時剛好遇到福貢縣委副書記李陶到沙瓦村調研。李陶在調研時發現,沙瓦村老百姓生產生活中最離不開的就是玉米,但是由於退耕還林,玉米不能種了,老百姓一時難以接受。攝製團隊準確把握住村民代表和政府官員「博弈」細節,真實記錄了政府和群眾如何處理矛盾謀求發展,記錄了當代農民對土地的熱愛和尊重,對政府的信任和熱愛。
聚焦人民,服務人民。堅持把鏡頭對準貧困地區幹部群眾,攝製團隊跟拍鏡頭中,崎嶇的山路上,村民坡羅和妻弟輪換背著一隻大冰箱走了3個多小時去鎮上修理,他們滴下的汗珠和沉重的喘息撼動人心。攝製團隊將這個情況反映給福貢縣政府,縣政府在組織多部門進行可行性調研後決定於2017年底開始修路,實現沙瓦村民的「千年夢想」。2018年底,這條毛路被打通,2019年底實現了硬化,也徹底打通了沙瓦人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在攝製團隊心目中,這也是他們在這片生機勃勃的大地上創作的最好的作品。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
通路了!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
《落地生根》在央視紀錄片頻道《2020 我們的脫貧故事》10集系列紀錄片中兩集播出
攝製團隊的鏡頭,見證了沙瓦村近四年來天翻地覆的變化。村民的錢包鼓起來了,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摩託車,有些還買了拖拉機。令人更為欣喜的另一大變化則是村民精神面貌的轉變——學會了用普通話進行簡單交流,會主動跟外人打招呼,敢於出去闖蕩。現在的沙瓦已經形成了以草果、茶葉、獼猴桃、土雞為主體的產業發展模式。同時,隨著旅遊示範村建設的推進,鄉村旅遊有望成為沙瓦村發展的新增長點。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
2020年7月,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省廣播電視局組織中央及省州級媒體到攝製現場集中採訪攝製團隊
隨著當地決戰脫貧攻堅的勝利,2020年8月16日,《落地生根》攝製組完成第二季現場緊鑼密鼓的拍攝製作及後期剪輯任務,暫時撤離沙瓦進行《落地生根》電影版的剪輯。近四年的艱辛付出和厚重積累,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椽巨筆打造的紀錄片《落地生根》必定是一部生動講述怒江、反映雲南乃至中國減貧偉大成就的扛鼎之作。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
導演柴紅芳代表攝製團隊在雲南省廣播電視系統踐行四力報告會上講述踐行四力的故事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
紀錄片《落地生根》導演柴紅芳在第八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和創作人才扶持推優活動頒獎典禮現場接受專題採訪,向與會嘉賓介紹近四年《落地生根》攝製團隊在怒江州福貢縣匹河鄉沙瓦村持續拍攝的生動故事。
(雲南省廣播電視局供稿)
轉自:國家廣電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