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紀錄片《創新中國》在央視熱播
大型紀錄片 《創新中國》 正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影片關注我國前沿的科學突破以及科技熱點,講述了中國科學家的創新故事。作為一部講述「創新」的紀錄片,在製作中也實現一大創新,即解說部分全程利用人工智慧配音。這令 《創新中國》 成為世界上首部利用人工智慧模擬人聲完成配音的紀錄片。
《創新中國》 採用機器配音的消息一經披露,很多網友表示驚奇,紛紛表示「耳拙」聽不出。就連專業人士央視主持人朱軍、李瑞英也為這樣的技術所折服。原來,《創新中國》 選擇了一個絕佳的「聲音模板」———《肖申克的救贖》《海綿寶寶》 的配音員李易。紀錄片通過人工智慧技術,令這位2013年就已經去世的「配音大師」在片中原聲重現。
這部紀錄片的熱播,也引發一個話題———AI (人工智慧) 真能取代人工配音嗎? 其實,早前已有利用人工智慧合成語言的應用案例。而在語音識別技術領域,中國更是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不過就目前呈現來看,機器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尤其是情感表達方面,仍不及人工細膩。以《創新中國》 為例,片中「2017年9月15日深夜,72歲的天文學家,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去世」,這段應該表達對科學家的懷念之情,但有觀眾評價此處AI的配音顯得有些冰冷刻板,沒有感情色彩。此外,一些字詞的重音、句讀、節奏都與真人配音存在一定差距。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技術團隊不斷反覆對比幾個版本內容的差別,從字與字之間的流暢性、個別詞語的重音、語句的節奏變化和合成後的噪音等問題入手,利用專業的算法程序進行針對性的優化,進一步改善了發音、音質、重音、停連等方面的效果。即使是這樣,配音中需要流露感情的地方,機器也沒有辦法實現,最終只能替換或刪掉一些涉及情感的詞彙。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人工智慧技術的水平尚未實現替代人工配音。因為相對於比較客觀理性的紀錄片形式,影視作品等其他作品要求配音員有著更豐沛的情感。對此,長期研究AI語音合成的蒙特婁大學算法實驗室,提出可以根據人的語音語調以及音節變化的規律,為AI配音賦予更豐富的感情。但這一設想目前還停留在理論階段,尚未有技術的可行性方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慧的出現,不是為了「取代」人類,而是為了成為人類的「助手」和「伴侶」,《創新中國》中所展現的技術,將會更深入地參與到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責編:宋心蕊、燕帥)
全國黨報網站總編輯2018賀新春 辭舊丹雞鳴盛世,迎新瑞犬頌神州。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人民網總編輯餘清楚以及全國多家黨報網站總編輯共同為網友們送上新春祝福!祝大家新的一年萬事順意,節節進步!【詳細】
為網絡空間「歲月靜好」 網信工作不騖虛聲 2017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網絡強國戰略思想指引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各項工作紮實推進,網上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強勁,各項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網絡空間更加清朗,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明顯提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