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宏解說央視最新紀錄片《飛向月球》,科教片怎麼配音?

2021-01-09 配音圈

「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2007年5月,溫總理在同濟大學即席演講時講到這句話。後來,溫總理創作了詩歌《仰望星空》。

詩中,他寫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遼闊而深邃;那無窮的真理,讓我苦苦地求索追隨。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莊嚴而聖潔,那凜然的正義,讓我充滿熱愛、感到敬畏。」

無邊無際的宇宙真是奇妙又強大,天與地之間看似分離,卻又像一個共同體一樣,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地球尚且有太多秘密,更何況浩渺的天空。那遠遠的,看得見的,掛在天空的太陽、月亮、星星都有著什麼樣的秘密?天空中,除了這些看得見的,還隱藏著哪些看不見的天體?除了黑洞,究竟還有什麼?

我們站在地球上,抬頭望去,月亮的表面多麼漂亮,但它的背面呢,有著怎樣的風景?如果有一天,地球不再適合人類生存。我們移居太空,會不會碰見外星人,又該怎樣生活?

太空太神秘,太引人注目,太值得探索了!自古以來,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從未止步。

1961年4月12日,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1號;

1969年7月16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離開地球,飛往月球,實現了人類首次登月;

2004年,我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目前,「嫦娥一號」、「嫦娥二號」等已順利發射。據悉,「嫦娥五號」也將於年底前後發射。

印象中,每一次「嫦娥」人造衛星發射,都會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科學家看「門道」,「科學盲」(比如小編),就只能看熱鬧了。

近幾年,大概是為了向大眾科普科學知識。國內陸陸續續推出了一些與太空、探月等有關的紀錄片。2019年4月22日,大型科學紀錄片《飛向月球》播出。這部圍繞人類對月球的探索,中國探月工程取得的成就,採用4K超高清拍攝製作的科教片(共5集,每集半小時),講述了月亮從哪裡來,人類對月球的種種疑惑,以及中國探月工程的歷程與成就。超高清的畫質配上我國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年度最火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配音員李立宏的解說,簡直完美!

提到李立宏,配音界大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很早就進入中央電視臺譯製部參加配音工作,塑造過成千上萬個膾炙人口的經典角色,是一位資歷非常深厚的配音演員。

李立宏配音代表作品:《舌尖上的中國》、《就是那一隻蟋蟀》、《阿凡達》傑克、《西遊記》玉帝(唐國強飾)、《戰長沙》胡老太爺、95版《三國演義》劉備等

李立宏的聲音渾厚深沉,音色穩健,具有智者的韻味。看紀錄片《飛向月球》時就能明顯感覺到,他配科教片時,氣息很穩,語速不快不慢,嗓音渾厚而有磁性,像敘述故事一樣將觀眾帶入情景中。

科教片《飛向月球》中,記憶最深的片段是:為了拍到潛在危險小行星圖塔蒂斯的照片,嫦娥二號飛向太空。如果早0.3秒抵達圖塔蒂斯的軌道,嫦娥二號就會被它撞得粉身碎骨。片中,這一段的配音解說驚心動魄,十分精彩!

科教片本身是枯燥、艱澀、難懂的,但李立宏時而穩健,時而跌宕起伏的配音解說仿佛為其增添了趣味性,讓人有聽下去的動力。作為配音員,偶爾也會接到給科教片配音的稿件。那麼,怎麼做才能像李立宏一樣遊刃有餘地調用自己的聲線,做好科教片的配音工作呢?

1、掌握科教片的表達樣式

科教片內容包括科技、衛生、文體、生活等各個領域的知識與教育。這類片子常常將各種需要講解、表現的事物以及闡明的道理,通過動畫特技,或者人物實際操作展示出來。片中,原理、運用等知識依賴於解說。因此,科教片的表達樣式屬於講解型。配音員在配音時,以向讀者提供信息、闡明原理、運用及道理為主。

2、惡補領域知識

科教片的解說配音與普通紀錄片的解說配音不一樣,它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所以,配音員在配此類片子之前,最好先了解所配領域的相關知識。試想一下,如果配音員自己都不知道人造衛星,還怎麼生動形象、全面地向觀眾解說其相關知識呢?科教片本就枯燥,若配音員拿著稿子平鋪直敘,觀眾可能聽著聽著就睡覺了!

3、抓住科教片的解說配音表達特點

科教片的科普性強,它的解說不宜太揚、太飄、太快,感情色彩太濃烈,要讓人聽得清楚明白、有興。配音員在給此類片子配音時,應持嚴謹、客觀的態度,聲音要平緩、穩實、質樸。

總而言之,科教片配音不能太浮誇。它不如角色配音誇張,亦不像法製片配音那麼威嚴。它應該是帶有神秘色彩,枯燥而有趣的!「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科教片配音也需要這樣的信念!

相關焦點

  • 從央視《航拍中國》第二季四川篇,談紀錄片如何配音
    事實上,不僅有網友覺得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二季四川篇的配音像誰誰誰,咱們《配音圈》老師看過後,也覺得解說員的聲音像誰誰誰,以為是張涵予。然鵝,片子放完,末尾列表啪啪打臉。網友和老師都猜錯了,解說不是李連杰,也不是張涵予,是李龍濱。李龍濱老師,何許人也?
  • 【剪輯頻道】紀錄片與科教片
    《孫中山紀念館傳記片》 四、政論紀錄片 政論紀錄片是運用真實形象進行論證、解說、宣傳的紀錄片,是「有敘述,有議論,形象化的政論」 (列寧語)。優秀的政論紀錄片,通過生動的、真切的、不可辯駁的事實來說明問題,使人感悟.使人信服.因此具有強大的社會宣傳效應。
  • 央視《故宮》《故宮100》配音員是誰?歷史紀錄片怎麼配音?
    2012年,央視再次以故宮為主題,從面到點,將拍攝視角縮小,攝製了每集6分鐘,共100集的大型歷史紀錄片《故宮100》。《故宮100》講述了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將「看得見」的空間和「看不見」的紫禁城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向觀眾細細道來。2016年,央視又以故宮為主題,出品了三集文物修復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 紀錄片《創新中國》央視熱播 人工智慧模擬人聲配音
    原標題:紀錄片《創新中國》在央視熱播 大型紀錄片 《創新中國》 正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影片關注我國前沿的科學突破以及科技熱點,講述了中國科學家的創新故事。作為一部講述「創新」的紀錄片,在製作中也實現一大創新,即解說部分全程利用人工智慧配音。
  • 央視科教頻道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11月11日電(記者  李金華)11月11日晚,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和江蘇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製出品的大型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作為2014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首映禮影片,在廣州圖書館首映。央視科教頻道總監金越、江蘇廣電總臺副臺長陳輝出席活動並講話。
  • 紀錄片配音要為紀錄片的主旨服務
    電視紀錄片配音在影視行業和紀錄片創作中發揮著一個相當大的作用,我們都知道紀錄片是來源於生活在生活中可以體現出真人真事作為一個紀錄片的素材,那麼怎麼才能把握好電視紀錄片配音的技巧。一,配音員不會把握配音的語言表達同時並將這一種能力及時發揮到嗓音上,這是一個對於紀錄片配音員的入門級要求。配音員掌握的基本配音風格比如說用通俗的話去直接解說一部政治片那麼配音員所表達的方式一是訓練,二是模仿。
  • 人工智慧怎樣為紀錄片配音? 難道配音這個職業真要消失?
    正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好評如潮,豆瓣評分9.3分,騰訊視頻播放量達3100萬,可以說是時下非常熱門的紀錄片了。影片內容關注的是最前沿的科學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講述的是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的故事。
  • 92年央視的科教片裡,竟然有這麼多經典玩具!
    最近看了「奶飛」的紀錄片《玩具之旅》,也算是非常的誠意了,大大滿足了喜歡玩玩具的成年人們,第一季共有四集:星球大戰、芭比娃娃、希曼、特種部隊,第二季據說會有變形金剛,非常期待……今天要說的是找玩具相關紀錄片的時候,翻出來的另外一部絕世經典,有網友說,這片子充滿著改革開放前的農業科教片的神韻,與此同時,畫面裡的TF們和JOE
  • 世界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紀錄片《創新中國》在深圳衛視播出
    ­  近日(1月22-27日),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聯合出品,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和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聯合攝製,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世界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紀錄片《創新中國》在深圳衛視播出。­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時而制。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 繼《第三極》之後,央視再出紀錄片神作《極地》,豆瓣評分9.5分
    對於紀錄片迷來說,很多人都看過2015年央視播出的人文紀錄片《第三極》,這是「西藏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紀錄片,該片播出後,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這部紀錄片的豆瓣評分還達到了9.2分的高分!看完後很多人表示還沒看夠!
  • 用科學擁抱後浪們 這部紀錄片竟然「請」來了門捷列夫
    今年6月,科教類紀錄片《門捷列夫很忙》在央視紀錄頻道首播,該片以著名化學家門捷列夫的動畫形象為串聯,通過充滿趣味性的知識介紹,向廣大中國受眾普及化學基本知識但從風格,該片幽默風趣的解說、活潑動感的配樂,以及色彩豐富的畫面,都打破了人們對於科教紀錄片的常規印象。「科教紀錄片,其題材並非天然帶著故事性,也不是大熱的紀錄片種類。本人在自然科學領域也並不擅長,但當我想把這些科學知識告訴觀眾特別是年輕人時,我還是有著巨大的創作欲望和衝動。或許,我們國家未來的化學家,就出現在『門捷列夫』的觀眾之中。」紀錄片《門捷列夫很忙》的總導演李金煒說到。
  • 為《藍色星球2》中文版配音 這小夥天津人不陌生
    2015年從天津電視臺辭職後去北京發展,現為BBC大型自然地理類紀錄片《藍色星球2》中文版配音解說。   日前,新聞117記者聯繫到在天津生活了10多年的武文,從新聞主播到出品方為BBC這樣噸位的紀錄片配音員,他是怎麼做到的?這部片子對他來說有什麼特殊意義?對於配音解說,他又有哪些獨到見解?
  • 為《藍色星球2》中文版配音這小夥天津人不陌生
    2015年從天津電視臺辭職後去北京發展,現為BBC大型自然地理類紀錄片《藍色星球2》中文版配音解說。  日前,新聞117記者聯繫到在天津生活了10多年的武文,從新聞主播到出品方為BBC這樣噸位的紀錄片配音員,他是怎麼做到的?這部片子對他來說有什麼特殊意義?對於配音解說,他又有哪些獨到見解?
  • 《面對》——地質災害科教紀錄片
    《面對》——地質災害科教紀錄片 2020-07-13 16: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坑》等三部國際聯合攝製紀錄片今起央視陸續播出
    這三部紀錄片日前在北京中華世紀壇數字藝術館舉行看片會,製作方代表在現場進行了講解。由央視紀錄頻道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聯合攝製、英國獨立電視臺承制的《秘境中國·天坑》,講述了洞穴地質學家Darryl Granger教授為解開天坑謎團,帶領國際探險隊深入廣西鳳山天坑內部探險的旅程。
  • 《飛向月球》:到月球背面去!開創人類的第一次
    在確定嫦娥四號何去何從的時候,我們覺得到月球背面去,開創一下人類的第一次。」為何人類在地球上,無法看到月球的背面?宇宙空間中所有天體都會遵循萬有引力的規律,地球與月球也不例外。由於它們之間巨大引力的方向與它們各自繞軸線自轉的方向不一致,於是便產生了互相拉拽的效果,減慢了它們各自的自轉速度。
  • 2020最新片單|適合春節看的10部高分紀錄片
    春節馬上就要到了,這個假期,除了吃吃喝喝,你打算怎麼過?科普君為你準備了2020最新紀錄片單,涵蓋自然、歷史、科學等科普知識,均是近一年全新推出的豆瓣高分佳作。趕緊轉發收藏,趁著假期,為自己充滿電吧!首先是豪華的製作班底——製作:BBC牽頭拍攝,聯合央視、騰訊視頻。配樂:曾獲奧斯卡、金球獎的大師漢斯·季默操刀。配音:「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戴維·阿滕伯勒。1500人展開一場七大洲之旅,歷時4年,走訪了40多個國家,超高清的鏡頭記錄了無與倫比的壯觀美景。美則美矣,痛徹心扉。《七個世界一個星球》告訴人們,地球變了。
  • 央視紀錄片:《極地》
    請大家帶著輕鬆的心情去觀看該紀錄片,不要與他們爭辯。不要用俯視的視角去看待別人的文化!更不要用憐憫的心態去親近物質不充裕的人們!藏族同胞們的精神家園比我們漢人富裕太多太多了!在我們漢人重拾自我精神財富的同時,我也衷心希望藏族同胞們守護好自己的精神家園!紀錄片重在記錄,不妄自幹涉,觀眾也是,懂得敬畏與尊重。道理我都懂,但是,我想為那匹馬發條彈幕:md,嚇得老子腿都軟了。
  • 3月18日至20日,央視《探索·發現》將播出紀錄片《黔茶密碼》
    3月18日起,CCTV10《探索·發現》欄目將播出全景展示貴州茶的系列紀錄片《黔茶密碼》。   紀錄片《黔茶密碼》去年曾以《黔茶》為題在央視熱播,該片以貴州茶為切入點,探討了貴州人因茶而生的生活方式、民俗風貌、社會禮儀等方面的生產生活意義;同時,又以貴州茶為媒介,講述茶與地理、茶與人文、茶與歷史、茶與風物,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