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2007年5月,溫總理在同濟大學即席演講時講到這句話。後來,溫總理創作了詩歌《仰望星空》。
詩中,他寫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遼闊而深邃;那無窮的真理,讓我苦苦地求索追隨。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莊嚴而聖潔,那凜然的正義,讓我充滿熱愛、感到敬畏。」
無邊無際的宇宙真是奇妙又強大,天與地之間看似分離,卻又像一個共同體一樣,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地球尚且有太多秘密,更何況浩渺的天空。那遠遠的,看得見的,掛在天空的太陽、月亮、星星都有著什麼樣的秘密?天空中,除了這些看得見的,還隱藏著哪些看不見的天體?除了黑洞,究竟還有什麼?
我們站在地球上,抬頭望去,月亮的表面多麼漂亮,但它的背面呢,有著怎樣的風景?如果有一天,地球不再適合人類生存。我們移居太空,會不會碰見外星人,又該怎樣生活?
太空太神秘,太引人注目,太值得探索了!自古以來,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從未止步。
1961年4月12日,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1號;
1969年7月16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離開地球,飛往月球,實現了人類首次登月;
2004年,我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目前,「嫦娥一號」、「嫦娥二號」等已順利發射。據悉,「嫦娥五號」也將於年底前後發射。
印象中,每一次「嫦娥」人造衛星發射,都會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科學家看「門道」,「科學盲」(比如小編),就只能看熱鬧了。
近幾年,大概是為了向大眾科普科學知識。國內陸陸續續推出了一些與太空、探月等有關的紀錄片。2019年4月22日,大型科學紀錄片《飛向月球》播出。這部圍繞人類對月球的探索,中國探月工程取得的成就,採用4K超高清拍攝製作的科教片(共5集,每集半小時),講述了月亮從哪裡來,人類對月球的種種疑惑,以及中國探月工程的歷程與成就。超高清的畫質配上我國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年度最火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配音員李立宏的解說,簡直完美!
提到李立宏,配音界大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很早就進入中央電視臺譯製部參加配音工作,塑造過成千上萬個膾炙人口的經典角色,是一位資歷非常深厚的配音演員。
李立宏配音代表作品:《舌尖上的中國》、《就是那一隻蟋蟀》、《阿凡達》傑克、《西遊記》玉帝(唐國強飾)、《戰長沙》胡老太爺、95版《三國演義》劉備等
李立宏的聲音渾厚深沉,音色穩健,具有智者的韻味。看紀錄片《飛向月球》時就能明顯感覺到,他配科教片時,氣息很穩,語速不快不慢,嗓音渾厚而有磁性,像敘述故事一樣將觀眾帶入情景中。
科教片《飛向月球》中,記憶最深的片段是:為了拍到潛在危險小行星圖塔蒂斯的照片,嫦娥二號飛向太空。如果早0.3秒抵達圖塔蒂斯的軌道,嫦娥二號就會被它撞得粉身碎骨。片中,這一段的配音解說驚心動魄,十分精彩!
科教片本身是枯燥、艱澀、難懂的,但李立宏時而穩健,時而跌宕起伏的配音解說仿佛為其增添了趣味性,讓人有聽下去的動力。作為配音員,偶爾也會接到給科教片配音的稿件。那麼,怎麼做才能像李立宏一樣遊刃有餘地調用自己的聲線,做好科教片的配音工作呢?
1、掌握科教片的表達樣式
科教片內容包括科技、衛生、文體、生活等各個領域的知識與教育。這類片子常常將各種需要講解、表現的事物以及闡明的道理,通過動畫特技,或者人物實際操作展示出來。片中,原理、運用等知識依賴於解說。因此,科教片的表達樣式屬於講解型。配音員在配音時,以向讀者提供信息、闡明原理、運用及道理為主。
2、惡補領域知識
科教片的解說配音與普通紀錄片的解說配音不一樣,它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所以,配音員在配此類片子之前,最好先了解所配領域的相關知識。試想一下,如果配音員自己都不知道人造衛星,還怎麼生動形象、全面地向觀眾解說其相關知識呢?科教片本就枯燥,若配音員拿著稿子平鋪直敘,觀眾可能聽著聽著就睡覺了!
3、抓住科教片的解說配音表達特點
科教片的科普性強,它的解說不宜太揚、太飄、太快,感情色彩太濃烈,要讓人聽得清楚明白、有興。配音員在給此類片子配音時,應持嚴謹、客觀的態度,聲音要平緩、穩實、質樸。
總而言之,科教片配音不能太浮誇。它不如角色配音誇張,亦不像法製片配音那麼威嚴。它應該是帶有神秘色彩,枯燥而有趣的!「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科教片配音也需要這樣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