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紀錄片
一般來說,紀錄片可分為以下幾個片種:新聞紀錄片、歷史紀錄片、傳記紀錄片、政論紀錄片、人文地理紀錄片、舞臺紀錄片、系列紀錄片、雜誌片等。紀錄片的創作在電影業中佔有突出的地位,是除故事片之外最重要的一大類影片,對後來的電視專題片的創作也有著直接的影響。
電影的發明,即肇始於紀錄片。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大門》、《火車進站》等電影,都屬於紀錄片的性質。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外國攝影師拍攝了清朝末年的社會風貌,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片段和李鴻章等歷史人物。1911年,日本攝影師梅屋拍攝了《辛亥鱗爪錄》,中國的朱連奎等拍攝了《辛亥戰爭》(反映武昌起義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電影製片廠、中央電影攝影場、西北電影公司等攝製了《抗戰特輯》(1937~1939年)、《中國新聞》(1939~1940年)、《華北是我們的》(1939年)等新聞紀錄片。1938年,在陝甘寧邊區成立了延安電影團,拍攝了《延安和八路軍》(1939年)、《南泥灣》等紀錄片。解放戰爭期間,解放區的紀錄電影迅速發展壯大.拍攝了大批人民解放軍作戰、人民群眾支前的紀錄影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新聞紀錄片的電影工作者們拍攝了舉世矚目的《開國大典》,成為具有特殊意義的歷史資料。1953年,中國第一個專業性的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成立.由錢筱璋任廠長。
此外,八一電影製片廠及各省、市、自治區電影製片廠,也拍攝了不少紀錄影片。以下,就電影紀錄片各片種的性質、特點及剪輯要領,分別簡要地予以論述。
一、新聞紀錄片
新聞紀錄片主要以報導最近發生的新聞事件為主,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但它又不是不加選擇、原封不動地記錄下來進行報導。相反,新聞紀錄片也要通過藝術手段,加強影片的逼真性和感染力。新聞紀錄片的基本特性決定它不能虛構情節,不能用演員扮演.不能任意改換地點環境、變更生活進程,等等,但新聞紀錄片可以運用對比、聯想、象徵、比擬等各種藝術手法,通過攝影、美術、音樂、音響、解說等視聽表現手段來再現生活,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活的真實、生活的氣息、生活的節奏,發揮新聞紀錄片電影所特有的藝術功能。新聞紀錄片特別強調真實性、準確性和時效性。真實性,即如實反映社會生活,不虛構,不作偽;準確性,即通過社會現象揭示生活本質,不顛倒正誤是非,不予以掩飾虛誇;時效性,即儘快產生社會效應,要拍攝得快,編輯得快,播出得快。由於在時效性方面電影的新聞紀錄片不如電視的電視新聞和電視報導欄目,大有被後者取代之勢。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歸併人中央電視臺,就是這一趨勢的明顯例證。
如:官渡桃花源紀錄片尋源上竹山新聞
二、歷史紀錄片
歷史紀錄片指再現過去時期的歷史事件的紀錄影片。它的特點是所表現的人物和事件要求保持歷史的本來面目,不能違背史實,不需要演員扮演,只可運用歷史影片資料、歷史照片、文物、遺蹟或美術作品攝製,影片應具有文獻價值。
例如影片《辛亥風雲》(1981年),是一部表現偉大先驅者——孫中山先生領導推翻清王朝、推翻帝制的革命的歷史文獻紀錄片。剪輯這樣的影片,一是要真實,二是在鏡頭的運用上要與聲音(解說詞)相吻合,以造成強烈的感染力和 震撼力。該片「垂簾聽政」這一段落,表現的是19世紀後半葉專橫保守的慈禧垂簾聽政這一歷史事實。剪輯師看了拍得的素材.一個畫面的內容是從光緒的寶座移過一道紗幔停在慈禧的寶座上,另一個畫面是從光緒的寶座推向座後的垂簾。如果將這兩個鏡頭連接在一起,雖然有解說詞,但仍缺乏感染力,原因是缺乏可見的人物形象,只能讓觀眾去想像。於是,在兩鏡頭後疊化一個慈禧畫像的鏡頭,這樣既使人物突出,同時又使視覺形象清晰明朗,觀眾從視覺上受到衝擊,構成了在皇帝寶座旁邊掌握實權的是坐在紗幔後的慈禧的歷史真實影像。在另一段落中,運用對比蒙太奇進行結構處理。一面是慈禧的綾羅綢緞服裝、珠光寶氣首飾,一面是光背赤足、悲苦勞累的「縴夫拉縴」,將這兩組鏡頭用對比的手法連接起來,加上音樂、音響、解說詞等綜合處理,產生了強烈的表現力和震撼力。
三、傳記紀錄片
傳記紀錄片是以記錄歷史或當代人物生平或某一方面事跡的影片。它要求絕對尊重歷史,不能虛構,也不允許由演員來扮演,如《詩人杜甫》、《毛澤東》、《周恩來外交風雲》等均屬此類影片。還有一些人物肖像片、速寫片,如《仙人掌精神》、《懷念廖公》,等等。《周恩來外交風雲》是1998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製作的一部傳記紀錄片。該片的編輯有著高超獨到的歷史眼光和現代意識,從大量的原始素材中精選出最能體現周恩來人格魅力和外交風採的鏡頭,全方位地但又有所側重地展現出周恩來駕馭外交風雲的才幹、智慧、氣度和神韻。編輯抓住「戲眼」,畫龍點睛地刻畫周恩來這一人物形象。比如:在斯裡蘭卡群眾集會上,周恩來雨中拒絕打傘贏得群眾歡呼;在埃及為登金字塔的運動員把脈並贈送鋼筆;訪問柬埔寨逢國喪著素服;不避政變風險如期訪問加納以及尼克森總統訪華與周恩來的機場握手;國賓館門口尼克森總統為周恩來脫大衣,等等。這些精彩之筆,使周恩來這一人物形象光彩照人,感人至深。編輯充分運用蒙太奇手法,使全片結構嚴謹.主題鮮明,人物突出,節奏明快,加上解說詞用得貼切精彩,使全片顯得既有東方文明的親和情調,又有雄視世界風雲的豪邁氣概,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無盡的回味。該片突破了傳統人物傳記片的模式.以現代人的觀念去處理素材,增強了紀錄片的可看性,成為一部文獻性和感染力都很強的傳記紀錄片,因此獲得「金雞獎」、「華表獎」的優秀紀錄片獎。
《孫中山紀念館傳記片》
四、政論紀錄片
政論紀錄片是運用真實形象進行論證、解說、宣傳的紀錄片,是「有敘述,有議論,形象化的政論」 (列寧語)。優秀的政論紀錄片,通過生動的、真切的、不可辯駁的事實來說明問題,使人感悟.使人信服.因此具有強大的社會宣傳效應。政論紀錄片根據能確切體現主題思想的各種影像、實物材料,確定基本論點。它的論點要正確、鮮明,準確反映客觀事物和歷史事件。它的論據要真實、準確、可靠,不能有虛假,運用的素材不受時間、空間和事件本身序列的限制,注重材料的科學性和內在的聯繫性。它的政論方法,一般是夾敘夾議,講究結構嚴謹,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形象生動,宜多用畫面說明問題.不能用大量字幕去作解釋。在國產紀錄片中,如《兩種命運的決戰》、《反對細菌戰》、《中印邊界問題真相》、《零的突破》等均屬此類影片。政論紀錄片《兩種命運的決戰》
五、人文地理紀錄片
人文地理紀錄片主要表現特定的地理範圍的自然景觀、風土民情、文化興衰、沿草變遷,等等,特別注重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的有機結合。像《漫遊柴達木》、《黃山觀奇》、《土族風情》、《南極,我們來了》都屬於此類影片。如《美麗中國》
六、藝術紀錄片
藝術紀錄片或稱藝術性紀錄片,一般是指那些藝術意昧特別濃厚甚至帶有詩意韻律的紀錄片。比如荷蘭著名紀錄電影藝術大師尤裡斯·伊文思的代表作之一《雨》、《早春》,義大利著名導演米克爾吉洛·安東尼奧尼拍攝的《中國》,國產紀錄片《在激流中》、《九寨溝交響曲》,等等。還有一種影片,它以簡單的故事情節將風土民情、物產寶藏、名勝美景串聯起來,介紹一方地域的文化和資源,以真實記錄為主,情節開展為輔,既宣傳了一方的人文、自然環境,又使觀眾得到藝術上的享受。這類紀錄片國內也拍攝得不少,比如《天涯海角情》(介紹海南島的豐富資源)、《真山真水亦真情》(介紹貴州省黔西南自治州的風土民情和物產資源)之類。還有一種藝術紀錄片.專稱之為紀錄性藝術片,是特指我國1958~1959年「大躍進」期間為及時反映當時迅速變化的現實生活而出現的一類影片.其創作特徵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略作情節化的藝術加工拍攝而成。這種紀錄片因以真人真事為素材,既有紀錄片的特徵,又帶有故事片的特點。這類紀錄片的角色有的是由演員來扮演,有的是由生活中的原型人物自己演出,如紀錄性藝術片《黃寶妹》就是由黃寶妹本人出演的。藝術的實踐已證明,這些所謂的紀錄性藝術片並沒有多少藝術性,基本上全都拍攝失敗了,給中國的紀錄片創作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七、系列紀錄片
系列紀錄片是在統一的標題下分別出片或連續出片的紀錄影片,其中每部影片均可獨立成章,但又有統一的主題,相互之間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聯繫,如《近代春秋》、《紫禁城》等均屬這類影片。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影視合流」的推進,這類系列紀錄片已逐漸讓位於電視系列專題片。
一部紀錄片,一般由畫面、解說、音樂、音響四者有機組合而成。剪輯紀錄片時,對於解說詞的處理,方法各有不同。有的是將解說詞先寫好、錄好.再配上畫面;有的是先將畫面組接好,再根據鏡頭畫面的長短配解說。用這兩種方法都可以進行紀錄片的剪輯,第一種方法畫面受到制約,第二種方法聲音服從畫面。從影片的構成來看,電影藝術應以畫面為主.視覺形象是首要的,聲音(解說)只是加強畫面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因此,先錄音再插接畫面的方法.從視覺形象來看不完善,而先剪出畫面再配音則較為靈活。一部紀錄片的解說詞剪輯處理得是否妥當,要依據影片的內容、片種的具體情況而定。不論是什麼性質的紀錄片.它的解說詞都應以暗示性為主,描寫性為輔。此外,在一部紀錄片中,解說詞不必過多,要給觀眾感悟、聯想、喘息的餘地.否則會使觀眾厭煩,而失去聽覺藝術的魅力。
紀錄片的音響處理,應該是寫意與寫實並舉。音響在紀錄片中是重要的,往往在紀錄片組接中要運用音響與形象的對列、內容與節奏的統一來達到一種預期的藝術效果。在這裡,音響多是寫意的.寫實的音響不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是因為,紀錄片的視覺性不是連貫的,它是把一些沒有外部聯繫的畫面,通過剪輯手段組成一個個段落.所以寫實音響的運用會妨礙情緒和節奏的順暢,不利於或不適應鏡頭的突然轉換。比如遊行,可以有寫實的遊行的音響,而寫意的就可再多加進些其他聲音,意在渲染。紀錄片常用寫意的音響,但寫實音響也並不是完全不用,在特定情況下.寫實的音響更能突出紀錄片的特性,達到真實的效果。究竟是側重運用寫意還是寫實音響,還是應取決於紀錄片的內容和性質(片種)。
紀錄片影片的長度,按照我國文化部1980年的規定.一類1~3本(每本10分鐘),二類4~6本,三類7~8本。
從創作實踐看來,剪輯、編輯在電影紀錄片創作中起著主要的作用。在這裡,編輯不但要「剪」,更要「編」,甚至還要起到編劇和導演的作用,因此不少紀錄片的職員表將編輯稱之為編導。大多數紀錄片不專設剪輯,而是由編剪合一的編輯主持全片的創作。編輯的主要任務是:(1)根據拍攝對象、拍攝任務確定拍攝大綱;(2)現場指導拍攝;(3)選擇畫面素材;(4)進行鏡頭組接;)(5)處理畫面與聲音(解說、音響、音樂)的合成;(6)掌握全片節奏;(7)指導字幕製作;(8)檢查、調整,完成整部影片。可見,編輯在紀錄片的創作中所起的作用遠比在故事片創作中為大。紀錄片的編輯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重要地位,盡力去完成繁重的創作任務。
電視紀錄片的編剪與電影紀錄片基本一樣,因此,電影紀錄片的編剪手法與技巧都可以運用到電視紀錄片的編剪上。
第四節 電影科教片
一、科教片的定義、分類及結構特點
( 一 ) 科教片的定義
科學教育片又可稱之為形象化的科學知識通俗講演。科教片的特點是既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每一部科教片,創作者都力圖使似乎枯燥無味的科學原理、科學知識通過電影語言變成通俗易懂、鮮明生動、引人入勝的藝術作品。
( 二 ) 科教片與故事片的區別、分類及結構特點
科教片與故事片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所表現的對象,大都是物,而不是人。科教片的題材相當廣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從有生命到無生命,都可作為科教片所涉獵的題材範圍。科教片是普及科學知識,揭示科學奧秘,弘揚科學精神的電影藝術作品。因此,一部成功的科教片,必然是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科教片一般分為下列幾種:1.科學普及片;2.技術推廣片;3.科技教學片;4.情報資料片;5.科學研究片;6.科學紀錄片。
科教片與故事片在表現形式和結構方法上有所不同。故事片主要以故事情節來安排表現形式和結構方法;科教片則是通過形象與聲音的有機結合,運用電影藝術手段,準確而生動地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普及科學知識和生產知識,推廣先進技術,提供形象教學等,因而也就形成科教片所獨具的特點。剪輯科教片不僅要具有剪輯的基本功,而且要積累一定的科學知識,熬悉所剪輯影片的科學內容,才能圓滿地完成剪輯任務。這是剪輯科教片必備的條件和基本的要求。
科教片的剪輯多數不受對白、場景、情節的限制.而是按照影片的科學內容的展示順序、思維邏輯進行剪輯。展現科學內容的準確性.是剪輯科教片的首要之點。
二、科教片的剪輯技巧
科教片的剪輯主要是敘述的蒙太奇和表現的蒙太奇兩種技巧,分別論述之。
(一)敘述的蒙太奇(連續蒙太奇)主要用於以情節構成的科教片
因為帶有故事情節的科教片構成方法是連續的.因此,剪輯這類科教片,從內部到外部都要強調「連續性」,多採用連續性組接,語言、動作、技巧都要以內容的連續來處理。
剪輯這類科教片,要注意處理好情節的連續性,力求使影片通俗易懂而又帶有感情色彩。在表現動物的敏捷、機靈、兇殘、可愛、活潑等方面,應多以快節奏來處理;而在剪輯科學內容的緊要關節之處時.節奏則不能太快,應以適度放慢為宜。總之,應根據影片的內容和情節進行合理地、準確地剪輯。
(二)表現的蒙太奇(對列的蒙太奇)多用問答式結構和無發展主題結構的科教片
這類影片沒有首尾貫穿的故事情節,段落之間不是連續的。剪輯時,一般採用對列的組接,以內容的內在聯繫為主,外部則要恰當地依據動作、造型、聲音三者進行有機地連接。
如《藍色的血液》這部科普片,從片名的出現,就緊緊地抓住了觀眾。人們都知道,血是紅的,還從沒聽說過有藍色的血。因此,好奇心促使觀眾將影片看下去,以便了解這一奧秘。編導、剪輯就是利用這一特點,將「鱟」 (讀h6u,後音)這個觀眾十分陌生的古老生物介紹給人們,對「鱟」的外形、生理構造、生活習性逐一進行講解,突出表現鱟血的作用。醫院搶救病人時,鱟血可以作為快速驗血試劑使用,這就使那外形又醜又怪的鱟變得可愛了。人們了解了鱟,明確了鱟血將給人類帶來幸福,而這是其他生物所無法取代的,就會加倍珍惜、保護這一寶貴的生物資源。
如青蛙吃蟲的動作,壁虎吃蟲的動作,變色龍吃蟲的動作,這幾個動作拍攝下來只有幾格,如不反覆使用或放慢使用,觀眾是難以看清楚的。因此,剪輯時,一是將這些鏡頭通過不同的角度反覆使用,讓觀眾看清;二是利用技巧的處理放慢動作使用,觀眾也能看清。讓觀眾將影片闡述的科學內容看清楚、看明白,是科教片創作和剪輯的首要任務。即便是有些鏡頭拍攝得不夠好,但從內容上講又不能捨棄,就應當經過修飾處理予以保留.而不能一剪丟去。
三、科教片的其他表現手法
科教片不僅僅局限在鏡頭的分切和實景的拍攝上來說明一定的科學道理,它還可以通過特技模型、定格、動畫,藉助顯微鏡、透鏡等現代科技手段來提高科教片的可視性。經常使用的手法有實景與動畫,實景與特技,實景與顯微鏡、透鏡,定格等。
( 一 ) 動畫與實景的銜接運用
這種方法在科教片中較為常見,可以取得上佳的銀幕效果。比如.科教片《送瘟神》就是多次採用這一手法進行鏡頭組接的。這部影片是向人們介紹血吸蟲病的危害及我國「血防」戰線的巨大成果。影片以推廣徹底滅螺的科學方法為主,運用了大量的動畫對如何深檢埋螺、對魚池挖多深的關鍵性鏡頭進行詳盡講解,最後展現了大片滋生血吸蟲的土地變成了養魚池,丁螺被徹底消滅。從動畫的養魚池到實景的養魚池,既有知識性,又有說服力,同時省略了實景的挖池這一煩瑣過程,簡明扼要,起到了普及科學知識的作用。
( 二 ) 實景與動畫的銜接運用
實景與動畫的銜接在科教片中也較為常見。這是一種利用實景與形體相似的動畫相銜接,使動畫與內容相吻合的手法。比如科教片《排球場上的奧妙》,剪接時,除了利用高速攝影、停格的素材外,還運用了動畫的方法,對發球、接球、傳球、扣球、攔網五大基本技術逐一進行揭示,講解科學道理,使廣大觀眾對排球的基本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影片通過實景與動畫交叉剪輯,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 三 ) 實景與顯微鏡銜接的運用
人的肉眼只能局限於所視的範圍,而對視界以外的事物就難以觀察了。顯微鏡可以幫助人們走向微觀世界,了解原始生命和物質運動。實景與顯微鏡頭銜接,科教片就可步入微觀領域,獲得了探求科學奧秘、普及科學知識的新手段。比如,科教片《藍藻》大多是通過顯微鏡來拍攝的。藍藻這一植物關係著自然界生命的起源,地球上最初的氧氣就是它們製造出來的。而這種對生命萬物尤其是人類生命起著重要作用的植物,卻是人們肉眼看不到的小東西。一滴水中,不知有多少萬個藍藻,而人們卻只能看到一滴晶瑩透亮的水珠。所以,介紹藍藻不通過顯微鏡是無法辦到的。影片中的藍藻在顯微鏡下,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使人們難以看到的情景得以呈現。
( 四 ) 實景與特技模型、透鏡、停格銜接的運用
特技模型的使用是為了更加逼真地展現一些實景所不能達到、難以涉及的科學領域。比如人體解剖,不可能用一個真人來拍攝,而必須運用模型來演示。醫學院講解人體解剖學都用模型,科教片也是如此,不過更為直觀,更加生動。透鏡、停格的運用,目的是強調某一鏡頭、某一段落的重要性,就如同寫文章時對某一詞語、某一段話加上著重號一樣,以引起觀眾特別注意,這也是科教片中較為常見的手法。
此外,要著重強調的一點是,科教片中,聲音(主要指解說詞)與畫面的統一尤為重要。科教片中的專業術語較多,有時一個畫面內容就是一個專業術語。如果聲畫不統一,不吻合,就會張冠李戴,造成混亂,從而影響影片的質量,這要引起剪輯人員足夠的重視。
如《科教片黃瓜大棚栽培技術高效益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