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組走進青海

2020-12-06 中國日報網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組走進青海

發布時間:2017-02-20 19:23:12.0新華網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頻道呼號:CCTV-10科教)於2001年7月9日開播。是以教育、科學、文化為主體內容的專業電視頻道。

      2017年2月20日至25日,《青海奇觀》系列紀錄片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播出。首播時間為17點43分,每天一集,連續播出六天。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內陸湖鹹水湖,地質地貌豐富而獨特,有很多奇特的自然現象和地質奇觀,不僅如此,當地還經常發生難以解釋的自然現象和地質奇觀。為此《地理·中國》攝製組與專家組成科考隊,於2016年7、8月來到青海省進行實地考察和現場拍攝,歷時半年,製作完成6集紀錄片,在CCTV-10《地理中國》欄目播出。

      攝製組在青海湖拍攝「水怪」期間,意外地發現了距青海湖西8公裡處的一座由石頭堆砌的「石頭古堡」。此前在媒體上沒有任何報導,查無線索。攝製組騎馬尋蹤,爬上了3900米高的古城遺址。攝製組在查閱資料後發現,這座古城遺址在任何史料上都沒有記載,這一發現,讓攝製組興奮不已,這個「石頭古堡」或許隱藏著某些未曾被發掘的驚天秘密。通過近兩個月的科考調查,攝製組終於破解了隱藏在「石頭古堡」裡的懸奧,為青海地質地理分析提供了寶貴的科考價值。

      《青海奇觀》系列紀錄片從自然地理的角度切入,由記者和專家組成科考組,對青海省的青海湖、可可西裡、柴達木盆地等進行了科學考察,揭開了這片神奇土地的地理奧秘。

      第一集《探秘青海湖》上 2月20日播出

      青海湖位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湖邊有著許多讓人難以解釋的奇異現象。不久前,湖面上陸續出現了幾個發著白光的通天柱體,還不斷地旋轉,形成「九龍戲珠」之勢,當地人還說湖裡有「水怪」興風作浪。這些奇異現象引起了一些地理地質、水文生態等方面專家的關注,他們組成了聯合科考隊,試圖破解這些青海湖獨有的特殊現象。

      第二集《探秘青海湖》下2月21日播出

      青海湖附近的百姓說,青海湖湖底的「黑洞」將青海湖的湖水流瀉出去,所以青海湖的水位,一直在不停地降低。科研工作者們發現,青海湖水位七十年代後的30多年間確實在不斷地遞減。科考隊進行水下考察,潛水員們始終沒有找到傳說中的「黑洞」。憑藉考察船上的聲吶設備,測繪局的專家把青海湖湖底的地形輪廓勾畫了出來,同樣也沒有找到黑洞之類的證據。旋轉的神秘光影究竟是什麼?科考隊是否能夠找到水下「黑洞」呢?

      第三集《柴達木裡的奇湖》2月22日播出

      在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的北側,坐落著中國第三大內陸盆地——柴達木盆地。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使得這個盆地中的湖泊,大多數都是人類無法直接利用的鹹水湖和鹽湖。正因為如此,在這個面積達到25萬平方千米的巨大盆地中,淡水極其匱乏、大部分地方一片荒涼。然而,就在柴達木盆地的東北角,卻擁有著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洲。在綠洲之中,兩片相依相連的藍色水域,格外引人注目。最為神奇的是,這兩個湖,相距僅有四千米,還被一條淺淺的河流,連接在了一起。但是,北側的湖泊,湖水甘甜可口、魚蝦成群。而南側的湖泊,則苦澀難咽、甚至生命絕跡。這兩片彼此相通、又性質迥異的湖水,成為了柴達木盆地中,最神秘難解的現象之一。

      第四集《「鳥島」不速客》2月23日播出

      在青海湖中,有一個名叫小西山半島,又被人們稱作鳥島。它坐落在青海湖的西北邊緣。最近一段時間,人們頻頻發現候鳥斑頭雁殘肢斷翅,而且當地人發現了一種神秘黑色大鳥在附近出沒,人們懷疑這裡死亡的斑頭雁是被某種神秘生物捕食了。這種神秘的黑色大鳥究竟是什麼?殺死斑頭雁的兇手又是誰呢?

      第五集《秘境可可西裡》2月24日播出

      在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西部,坐落著中國海拔最高、面積最大,野生動物資源最豐富的自然保護區——可可西裡。每年七八月份正是產後的雌性藏羚羊,帶領小羊回遷的季節,從卓乃湖到三江源棲息地的回遷之路,大概有三百多千米,羊媽媽和小羊們,要走一個月左右。從卓乃湖到達五道梁後它們要渡過橫亙在回家路上的楚瑪爾河,然後要跨過青藏公路,在穿越青藏鐵路,五北大橋的動物通道後,再走不到一百千米,最終回到它們的家園,三江源棲息地,而這一路可謂危險重重。

        第六集《發現石頭城》2月25日播出

      青海省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在高原之上,隱藏著許多古代文明的遺蹟。考察組在青海湖邊的平原地帶發現了一座古代城垣的遺址,文史專家推測,這極有可能是一個名為吐谷渾國的都城,伏俟城的遺址。這座「石頭城」,在任何史料上都沒有記載,它的發現對於研究青海一帶的歷史地理有著重要的意義。也許,沿著這樣的線索,地理研究者們,能夠找到更多古代文明的印記,發現更多鮮為人知的城垣遺蹟。

      《青海奇觀》六集系列紀錄片將於 2017年2月20日至25日,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播出,敬請收看!

      

相關焦點

  • 中央電視臺《地理中國》欄目組探訪來鳳之謎
    來鳳新聞網訊(通訊員莫北釗)11月29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組走進來鳳,對江南第一古佛——仙佛寺、土家民俗文化、酉水河喀斯特地貌溶洞群進行探訪揭秘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的來鳳,是土家文化的發祥地,不僅有著優美的河谷自然風光、厚重的土家民族民俗文化、保存完好的土家村寨、吊腳樓、古院落,還有謎一樣的文化傳承與自然奇觀,土家人繁衍生息的獨特的地理環境及特有文化現象,一直有著神秘的色彩。
  • 中央電視臺《美麗中國鄉村行》欄目組走進甕安
    8月31日,中央電視臺《美麗中國鄉村行》欄目組走進甕安旅遊勝地、千年古鎮—猴場,欄目組對猴場的土特產「辣椒」進行了為期一天的拍攝,節目將以推介旅遊資源、展示特色美食為主題,為廣大觀眾帶來一場充滿辣味盛宴。
  • 央視科教頻道《地理 中國》推出系列節目《探秘武陵源》
    央視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推出系列節目《探秘武陵源》央視科教頻道《地理  紅網張家界站7月11日訊(通訊員 張洪濤)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聯合張家界市武陵源區旅遊局攝製的8集系列節目《探秘武陵源》,將於7月15日至7月22日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播出。
  • 中央電視臺《國家記憶》欄目組走進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2021年1月6日,國家檔案局宣傳處李鳳洲處長和中央電視臺《國家記憶》欄目組郭曉清編導等來到我院進行採訪、拍攝。為建黨100周年獻禮,國家檔案局和中央電視臺《國家記憶》欄目組攝製檔案事業開創及發展的系列紀錄片,我院的採訪拍攝作為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 《自然傳奇》自然類紀錄片《貢嘎》登陸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螢屏
    自然類紀錄片《貢嘎》將於2017年12月27日至29日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自然傳奇》欄目首次播出。紀錄片《貢嘎》由甘孜州委州政府、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北京三多堂傳媒聯合攝製。從海拔一千八百米的低地河谷直至六千米以上的雪山之巔,在中國西南部腹地,貢嘎攝製組經過為期兩年的不間斷拍攝,將貢嘎山豐富的自然和生命奇觀,第一次呈獻給觀眾。第一集:自然的恩典貢嘎雪山,海拔7556米,是橫斷山脈的最高峰,也是四川的最高峰。
  • 央視《地理中國》欄目組走進永嘉十二峰
    藍朝陽十二峰 陳光武 / 攝11月21日,中央電視臺《地理中國》欄目組為了展現永嘉的山水旅遊資源和楠溪江迷人的風光,一行多人來到十二峰景區,重點拍攝十二峰的險峻陡峭和獨特的景觀。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早在1000多年前,中國山水詩創始人永嘉太守謝靈運就為讚美永嘉山水留下了不朽的詩篇。近日,永嘉登協人帶著央視欄目組上十二峰,一開始古道基塊石一路急上升,再穿樹林野道到達山脊背,難度強度都在後段,有多處崖壁需要攀爬。站在十二峰之巔,俯看永嘉,楠溪江勝景盡收眼底。看,那刀削般的懸崖拔地而起,上頂雲天,危峰兀立,令人望而生畏。
  • 央視科教頻道改版:推出《百科探秘》《重訪》
    央視新聞頻道《新聞會客廳》節目文稿:央視科教頻道改版  主持人:您好觀眾朋友,歡迎走進《新聞會客廳》。細心的觀眾朋友可能發現了,今天中央電視臺的十套節目,也就是科教頻道,有一個全新的樣子,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是因為這個頻道進行了改版,改版就會有新的欄目推出,我們先來看一個新欄目。
  • 中央電視臺簡介
    中國中央電視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電視臺,1958年5月1日試播,9月2日正式播出。初名北京電視臺,1978年5月1日更名為中央電視臺,英文簡稱CCTV。轉自搜狐  中央電視臺是中國重要的新聞輿論機構,是黨、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是中國重要的思想文化陣地,發揮著傳播新聞、社會教育、文化娛樂、信息服務等多種功能,是全國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轉自搜狐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電視臺發展迅猛,日新月異。
  • ...鶴壁市五巖山藥王洞面貌的專題片《狼洞神石》將在央視科教頻道...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攝製組在鶴壁市取景拍攝的專題片《狼洞神石》,7月8日17時30分將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播出,次日9時15分重播(重播時間以當天播出為準)。這是記者日前從市委外宣辦了解到的。
  • 獨家發布丨CCTV-10《地理·中國》解密「中國最冷小鎮」極寒成因
    1月10日,CCTV-10《地理·中國》首映播出在中國最冷小鎮呼中拍攝科教片《冰霧奇觀》,並於1月26日,繼續播出《探秘極寒小鎮》,解密「中國最冷小鎮」極寒成因。中國最冷小鎮·呼中年平均氣溫-4.3℃,城鎮歷史最低氣溫記錄值-53.2℃。
  • 平和又將被中央電視臺連播三期…
    平和又將被中央電視臺連播三期… 11月21日—11月23日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 巜地理中國》欄目 將連播三期 平和土樓專題節目
  • 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變臉
    東方網12月13日消息:中央電視臺第三套節目———綜藝頻道將於12月18日起改版亮新容。此舉也是中央電視臺在11月對CCTV—1進行大幅調整後一個月內的第二次頻道專業化的改版。央視的第三套節目最早為戲曲音樂頻道,1999年改版為文藝頻道,向頻道專業化邁進了一步。此次改版後的第三套節目將是集戲曲、綜藝、音樂、文學、談話、歌舞於一體的綜藝頻道。
  • 央視科教頻道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11月11日電(記者  李金華)11月11日晚,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和江蘇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製出品的大型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作為2014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首映禮影片,在廣州圖書館首映。央視科教頻道總監金越、江蘇廣電總臺副臺長陳輝出席活動並講話。
  • 《溯源》欄目組走進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
    原標題:《溯源》欄目組走進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2020年3月14日,《溯源》欄目組走進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溯源》欄目組將用鏡頭記錄在抗擊新冠肺炎期間這些可敬可愛的醫護人員為保衛人民健康所作出的卓越貢獻。青浦區是浙江、江蘇進入上海的重要交通入口之一,輸入人員眾多。
  • 篳路藍縷 玉汝於成--隆重慶祝中國中央電視臺落地日本本土化頻道...
    [CCTV大富]電視臺前廳盛夏七月,萬木蔥蘢。7月1日,中國中央電視臺落地日本本土化頻道[CCTV大富]迎來了開播二十周年大喜的日子!使命在肩 央視落地生逢其時二十載篳路藍縷,春華秋實;二十載風雨兼程,玉汝於成。
  • 中央電視臺將播出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羅平篇》
    》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重磅大型紀錄片,作為大型文化影像工程,紀錄片從中華文明的角度解讀地方志、從地方志的角度彰顯中華文明,以局部展示整體、以地方表達中國,從而為時代謳歌,為人民立傳。充分展示改革開放、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我國各地經濟社會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滄桑巨變,揭示中國傳統文化根脈,凝聚中國力量,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
  • 中央電視臺竟然專程來取景拍攝!
    6月13日至14日,《花季中國》欄目組來我縣烏巖嶺保護區拍攝食蟲植物:茅膏菜。茅膏菜科是我國三個食蟲植物科之一,它們利用「爪子」般布滿粘液的葉片捕獲小蟲子,約100餘種,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我國有7種,泰順有2種。
  • 中央電視臺《美麗中國鄉村行》將走進中方
    中央電視臺《美麗中國鄉村行》將走進中方 2014-08-12 15:13 作者:湯惠芳、楚雯 我要評論
  • 中央電視臺《美麗中國鄉村行》走進德化專題完成
    中央電視臺《美麗中國鄉村行》走進德化專題完成時間: 2013-07-02責任編輯: 古劍 中國網  中國網7月2日訊 近日,CCTV-7《美麗中國鄉村行走進德化》專題片在德化完成錄製。德化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蘊、秀美的生態風光、獨特的民俗風情及特色美食,給《美麗中國鄉村行》攝製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該期節目將於近期在中央電視臺七套晚間時段播出。
  • 鐵四院設計獅子洋隧道走進中央電視臺《走近科學》
    11月1日晚,中央電臺《走近科學》欄目詳細科普了鐵四院設計的廣深港高鐵獅子洋隧道的前世今生。2018年9月23日,隨著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的開通運營,中國內地44座車站與香港西九龍站間開行了高速列車。獅子洋隧道是我國第一條鐵路水下隧道,也是我國第一條特長水下盾構隧道,為我國水下第一長隧,速度目標值為世界第一,被譽為「中國鐵路難度最大的世紀隧道」。這條隧道三次下穿江河和水面,其中獅子洋水面寬3300米,水深達26.6米,且為珠江航運的主航道,為我國水深最深的水下隧道。如何攻克水下世界級技術難題?成功穿越深水、淤泥和超淺埋地段,實現盾構機的水下精確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