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冬人物】陳恩科:飲水思源 薪火相傳

2020-11-28 清華大學新聞網

● 學生通訊員 郭仲康 邢曉瑛 蔡燁怡

陳恩科,清華大學自動化系1980級校友,現為美國思科公司(Cisco)傑出工程師(Distinguished Engineer)。自動化系HAGE勵學金創始人、資助人。

清華啟航

1980年,16歲的陳恩科收到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錄取專業是第一志願——清華大學自動化系。這位農家子弟便從陝西省岐山縣的家鄉來到了首都北京,開始了一段改變人生的新旅程。

進入清華校園後,除了清華園的自由開放、大師雲集的學術氛圍使陳恩科眼界大開,更讓他感到溫暖的是清華的教師和輔導員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他在訪談中說,「清華的老師不僅學術水平很高,對學生的事情非常上心。」班主任和輔導員在了解到陳恩科的家庭情況後,為他申請了國家二等助學金,幫助他無後顧之憂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我從小就喜歡讀書,在清華的這幾年,我成天都在讀書學習,大部分同學當時都很用功,也互相激勵。」這種潛心靜氣的學習態度讓陳恩科培養了紮實的工科功底,在成倍的努力下,原本是短板的英語學科也漸漸有了起色。「不是說努力學習英語,我是一有時間就學英語。」當時的清華已經有了英語分級教學的制度,剛入學時陳恩科被分在了水平最差的C班,學習了兩周以後,C班的教學不能再滿足他的學習需求,他向B班英語老師提出要去B班學習,任課老師在評估了他的水平之後,欣然同意了他的請求。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信任,給了陳恩科很大的鼓舞。

在四年之後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中,陳恩科獲得了自動化系第一名的好成績,其中英語拿到了90分的高分,獲得了出國留學的資格。從陝西農村出發時,他或許沒有想到這一步,這也成為了他人生中裡程碑式的轉變。

乘風破浪

來到美國以後,陳恩科在五年內先後獲得了密西根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之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設計和建設美國教育科研網。當時的美國教育科研網發展剛剛起步,陳恩科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業界的知識,在三年裡,他通過這份工作真正進入了網際網路行業,為之後的工作方向打下了基礎。三年之後,目睹網際網路漸漸走向商業化,陳恩科開始思考如何順應網際網路的未來發展方向。在一個工作邀約下,他移居華盛頓首府,入職了一家電訊公司,著手網絡商業化發展。那幾年中,商業網絡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網絡流量每周都增加幾個百分點,網絡擴容的速度幾乎跟不上需求的發展速度。1994年到1997年,陳恩科致力於網絡工程應用,工作中他使用了大量思科公司的產品,因此對思科的研發工作產生了興趣,萌生了入職思科公司的想法。由於之前就曾經有過密切合作,通過和公司領導的簡短交流,他很順利地入職了思科公司。在思科工作的幾年中,陳恩科主要負責路由器算法設計和實現、運營商之間的聯網協議設計。90年代末,創業公司大量興起,他幾經輾轉,就職於一些創業小公司,在和不同的企業、工程師合作的過程當中,陳恩科的工程水平和對行業的認知也不斷增強。2004年,他回到了思科,主要負責中端路由器研發。至今,陳恩科一直在思科公司工作,現任思科公司傑出工程師。十多年來,他曾先後參與面向企業的網絡中端產品開發、面向運營商的高端產品開發、網絡協議制定等工作。

網際網路是一個高速發展的行業,在陳恩科入職的三十餘年中,他不斷地轉變自己的研究方向,學習新的知識,但不變的是他對網絡行業的堅守。採訪中,陳恩科經常感嘆自己一路走來遇到的好機遇和來自外界的幫助。機遇固然重要,但我們也應該重提那句老話——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薪火相傳

2011年,陳恩科在自動化系設立HAGE勵學金,金額約為每年10萬人民幣,項目年限為10年。勵學金採用申請-審核制,旨在幫助有經濟困難或有經濟需要的同學實現個人發展。

談及設立勵學金的初衷,陳恩科回憶了他在清華時接受國家助學金的情況。他說,「那時,我們家的情況並不是最困難的。我身邊有困難的同學,因為家裡沒有辦法提供經濟支持,本科期間都沒能回一次家。但是,輔導員和班主任對大家很照顧,幫助同學們申請助學金,聯繫勤工助學崗位。這才讓大家能夠一路順利發展。」正是因為自己的經歷,讓陳恩科對清華、對社會充滿感激,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幫助有需要的學生。

2010年,正值自動化系40周年系慶。陳恩科向系裡的老師提出了資助學生的想法。他們就資助的形式進行了商討,最終確定以勵學金的方式發放。勵學金不同於傳統的獎學金和助學金,屬於發展型資助,幫助同學在基本的生活保障以外,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實現個人價值。因此,勵學金有獨特的申請-審核制度,這種資助模式在當時有開創性的意義。

勵學金設立至今已經運營了十年。在這十年中,有幾百名同學在HAGE勵學金的幫助下完成自己的夢想。他們中的一些人報名了外語、健身課程;一些人回到家鄉進行支教;一些人參加了國際交流。每年的勵學金申請,陳恩科都會親自閱讀,他也多次回到學校和同學們交流。從接受者到給予者,清華人飲水思源、自強不息的精神薪火相傳。陳恩科還和我們分享了他的兩個孩子在美國成長並接受教育的經歷,兩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和發展志向,他也自始至終尊重和支持著他們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我想人生來就是如此。」

從陝西小鄉村,到世界領先的通訊公司,陳恩科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他從未忘記回報過去,播撒關懷和希望。相信在他的關懷下,越來越多的自動化學子能夠自強不息,開拓創新,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清華新聞網10月12日電

供稿:自動化系

編輯:李華山 李若夢

審核:呂婷

相關焦點

  • 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
    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 2020-12-08 14:36:34 來源:央廣網 作者:羅攀 責任編輯:羅攀
  • 薪火相傳的「遺傳密碼」
    作者: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 劉芳、上海市楊浦區委宣傳部副調研員 陳越  紅色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現代性生長同頻共振、相互耦合而形成的價值精神,承載共產黨人的理想信仰、道德規範、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蘊含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是黨和人民的事業薪火相傳
  • 冼星海紀念館開辦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 讓星海精神薪火相傳
    冼星海紀念館開辦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 讓星海精神薪火相傳金羊網  作者:羅仕  2020-10-06 據介紹,該紅色文化講堂開辦至今,共開展宣講
  • 他們用青春的力量宣告:科學家精神薪火相傳
    由中國科協主辦的「科學也偶像」科學家精神短視頻徵集活動,匯聚了眾多年輕人參與,他們用青春的力量宣告:中國科學家精神將薪火相傳
  • 中華詩詞學會新任「掌門人」周文彰:詩詞中國呼喚薪火相傳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題:中華詩詞學會新任「掌門人」周文彰:詩詞中國呼喚薪火相傳新華社記者史競男、劉碩「中華詩詞的無窮魅力和強大生命力,使學習、誦讀、創作的人越來越多。「秉承著中華詩詞薪火相傳的優良傳統,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為人民的奮鬥、民族的奮進留下熾熱而凝重的記錄,是新時代的詩人詞家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周文彰表示,要促進中華詩詞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傳統詩詞煥發出新時代的奪目光彩,既要有對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大愛情懷,也要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志向和抱負,追求自身的高境界和詩詞的高品位。
  • 中醫藥文化如何薪火相傳?聽聽「繼承者們」怎麼說
    中醫藥文化如何薪火相傳?新華社記者 孟菁 攝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 題:中醫藥文化如何薪火相傳?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梁相斌 毛偉豪 孟菁  隨著中醫藥法正式實施,中醫藥文化復興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同時,傳承發展什麼、怎樣傳承發展、如何發揚光大這三個問題也擺在繼承者面前。新華社記者對話唐祖宣等國醫大師,走進中醫診室和中醫高等院校,探問繼承者們的答案。
  • 文物保護薪火相傳,我們是公眾考古的踐行者
    薪火相傳——文保協會最溫暖的一抹底色文保協會負責人李智文說,彼此信任是協會最鮮明的特色,由於協會成員大多是考古和博物館兩個專業的大一、大二的學生,所以,他們不管在學習還是生活上都彼此熟悉,這恰好成為了維繫協會團結的情感紐帶。
  • 「積澱」走進科學院系列之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紫冬盛開蝶自來
    「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紫冬悄綻 繼往開來幾十年來,自動化研究所秉承老所長的訓導,薪火相傳,代代不絕,許許多多的優秀科研成果噴薄而出。(2010.7-2015.10)自動化所領導班子。紫冬之春注:紫冬並不是一種真實的花,因紫冬與自動諧音,故而自動化研究所化用其名來自稱。
  • 薪火相傳,廣州交警精神傳承,科技興警!
    在薪火相傳儀式上,完成新老交接。三十年戎馬生涯,他們見證了廣州交警的發展歷程; 三十年鐵血丹心,他們鑄就了廣州交警的光輝歲月。依依揮別,曾經的從警點滴,化作如今的難捨難分,通過舉辦民警榮休儀式,為他們的警隊歲月畫上圓滿的句號,將他們恪盡職守的精神代代傳承。活動還為2020年度「交警先鋒」獲獎集體和個人頒獎。
  • 中國紀檢監察報:央視4集系列紀錄片《傳薪者》——薪火相傳 致敬大師
    用影像留住文化風骨,讓閃光思想薪火相傳  文化有多重要?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民族的魂。魯迅先生1925年就說過:「文化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昭示著中華文化的閃耀與輝煌。文化界有一批德業雙馨的哲學社會科學家,經歷和見證了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
  • 這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是中國科學家的精神,必將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本報北京4月2日電 本報記者 齊芳)
  • 四川大學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成立 冷門"絕學"薪火相傳
    3年後,四川大學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的成立,既是四川對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也是對這兩門冷門學科研究的薪火相傳。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重鎮在四川今年是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致信向長期致力於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們表示熱烈祝賀,並致以誠摯問候。
  • 師者匠心 薪火相傳——記春暉外國語學校「青藍工程」師徒結對系列...
    師者匠心,薪火相傳,青藍工程永遠是一所學校教師成長的催化劑。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天高雲淡,風和日麗。近日,春暉外國語學校舉行「青藍工程」師徒結對活動,這是學校送給青年教師最好的教師節禮物,也將學校的青藍工程推向高潮。
  • 與高黎貢山薪火相傳 小地方茶藏在光陰裡的故事
    黃先生作為茶葉家庭裡出生的一員,他從小就與各種高端雲南普洱、古樹滇紅等茶類接觸,更是常常聆聽父母關於茶葉的講解,因此他對於這些茶葉的知識可謂是信手拈來,是一個「從娃娃抓起」的茶葉達人,同時黃先生的父母發現他是發自真心地對茶葉感興趣,也願意帶著他去茶園、工廠參觀,進一步了解與茶有關的知識,讓他能身臨其境地感知茶葉是如何從原料變身為成品,一點一滴地將他們所掌握的茶葉知識薪火相傳。
  • 讓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這種巨大凝聚力、向心力,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抗戰之時,發出了空前巨吼;中國人民在用生命保衛國土的同時,用鮮血自覺捍衛民族文化,延續文化薪火——  為保護偉大中華文明的象徵,「九一八」事變後,北京故宮人護送國寶踏上艱難的遷徙路,烽火14載,流徙數萬裡,創造了13427箱文物絲毫無損的奇蹟;  為保留中華教育火種,抗戰爆發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中國著名學府組成西南聯合大學
  • ​與高黎貢山薪火相傳 小地方茶藏在光陰裡的故事
    黃先生作為茶葉家庭裡出生的一員,他從小就與各種高端雲南普洱、古樹滇紅等茶類接觸,更是常常聆聽父母關於茶葉的講解,因此他對於這些茶葉的知識可謂是信手拈來,是一個「從娃娃抓起」的茶葉達人,同時黃先生的父母發現他是發自真心地對茶葉感興趣,也願意帶著他去茶園、工廠參觀,進一步了解與茶有關的知識,讓他能身臨其境地感知茶葉是如何從原料變身為成品,一點一滴地將他們所掌握的茶葉知識薪火相傳。
  • 師徒比肩,薪火相傳——山海關車站派出所舉行「拜師帶徒」儀式
    師徒比肩、薪火相傳,在嶄新的2021年山海車站派出所將接續奮鬥、再立新功、再創佳績!圖文製作:劉 瑩值班編輯:朱潔蕾審核編輯:伍 嶽【來源:錦州鐵警】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連江公路中心微電影《薪火》獲全國一等獎
    福州新聞網1月14日訊(福州日報通訊員 趙志鑫 記者 林文婧)近日,「決勝小康 交通力量」全國交通運輸脫貧攻堅主題微視頻大賽獲獎作品名單公布,由福州市連江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報送的微電影《薪火》榮獲一等獎,並在單項獎評選中獲優秀人氣獎。
  • 航空人青藍相繼 薪火相傳
    揣雲冬點了幾個關鍵環節,讓段德進慢慢去體會去試。從那以後,段德進似乎開了竅兒,穩得住心、鑽得進去,技能也日漸精進。現在師徒倆的工具機承擔著車間40%的關重件加工任務。「不啃硬骨頭就練不精技術」已然成了師徒倆的默契,在他們的無縫配合下,一個個難題迎刃而解,而他們的師徒情誼也在一次次攻堅中越發深厚親密。
  • 勞生福:青藍相繼,薪火相傳,辦好北外附屬海南外國語學校
    青藍相繼,薪火相傳,開創一流的國際化教育。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海南外國語學校踐行「為每個孩子的生命打好底色」的教育理念,將學校教育與生命成長有機結合,將素質教育與學業水平有機結合,將民族教育傳統與西方教育優長有機結合,將為海南培養更多具有中國靈魂、國際視野、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