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紀念館開辦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 讓星海精神薪火相傳
金羊網 2020-10-06
據介紹,該紅色文化講堂開辦至今,共開展宣講168場,接待學習團體819個,學員22588人。
冼星海雕塑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羅仕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廣州這片紅色熱土孕育出無數仁人志士,他們為救國救民而英勇奮鬥、艱苦探索,冼星海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2005年6月,為紀念冼星海百年誕辰,冼星海紀念館在其故鄉廣州番禺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通過圖片、實物、雕塑等展覽內容,再現冼星海偉大的一生,讓「星海」精神薪火相傳。記者從冼星海紀念館獲悉,今年國慶假期間,紀念館每天9:00至17:00對外開放,歡迎廣大市民和遊客前來參觀。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在冼星海紀念館內,《黃河大合唱》手稿靜靜地躺在一隅,述說著80多年前的崢嶸歲月。
1939年,在抗日戰爭的緊要關頭,由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窯洞裡誕生,成為全民族奪取抗戰勝利的號角。80多年來,該歌曲世代傳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冼星海祖籍廣州番禺,1905年6月13日出生於澳門,後移居新加坡。1918年,母親黃蘇英想方設法回到廣州,把13歲的冼星海送進了嶺南大學附中的義學。在廣州,母子兩人整整度過了6年。」番禺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肖華介紹,隨後,冼星海先後在北京、上海求學,1929年,冼星海赴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
1935年回國後,冼星海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具有戰鬥性和感染力的群眾歌曲。1938年,冼星海前往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任教。1939年6月,冼星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忙碌的教學之餘,冼星海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等不朽名作。
走入冼星海紀念館,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歷史實物、一座座雕塑,再現了冼星海偉大的一生。「紀念館展區面積逾3000平方米,共有283件展品和157張珍貴的歷史照片,展覽內容以冼星海生活軌跡和他創作的不朽音樂為主線,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冼星海紀念館。」肖華介紹。
2018年7月18日,冼星海紀念館有了一個新的「身份」。當天,番禺區「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在此正式啟動,並現場舉行了「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首場活動。活動通過參觀冼星海紀念館、集體誦讀黨章、重溫入黨誓詞、聆聽專題講座等一系列活動,進一步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學思踐悟,強化黨員的身份意識和價值認同,增強黨員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通過開設紅色文化講堂,紀念館吸引更多黨員群眾了解到冼星海的偉大一生,讓『堅忍不拔、志存高遠、求真務實、愛國奉獻』的『星海精神』薪火相傳。」肖華表示。
據介紹,該紅色文化講堂開辦至今,共開展宣講168場,接待學習團體819個,學員22588人;策劃紅色展演18場,參與觀眾7685人。
編輯: 正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