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2019-11-23 16:58 來源:澎湃新聞
據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官網消息,為紀念在澳門出生的偉大音樂家冼星海,澳門特區政府設立「冼星海紀念館」,作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及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獻禮,以表彰冼星海對國家所作的貢獻,傳揚他的音樂成就,為青少年樹立榜樣。
11月23日上午11時,「冼星海紀念館」開幕典禮舉行,冼星海銅像同場揭幕,紀念館11月24日起正式向公眾開放,展出冼星海生平珍貴手稿及遺物。
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借出該館收藏的冼星海手稿及遺物,將在「冼星海紀念館」展出三個月,該批珍貴展品包括冼星海的證件、手稿、小提琴、日記、書信、鋼筆和演出服等共36件/套。其中包括:冼星海在法國留學期間的身份證明文件,文件記錄了他的出生地及父母姓名;《黃河大合唱》的兩份手稿真跡:一份1939年在延安創作,另一份1941年在莫斯科修訂;冼星海演奏用的小提琴;還有冼星海1940年至1945年記錄創作過程的筆記。
公開資料顯示,冼星海是中國近現代偉大的音樂家,原籍廣東番禺,1905年生於澳門船工家庭。7歲時與母親僑居原馬來亞謀生,先後在新加坡養正學校、中國嶺南大學附中、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上海國立音專等校學習。1929年,冼星海赴法國勤工儉學,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學院。
1935年回國後,冼星海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具有戰鬥性和感染力的群眾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1935年至1938年間,冼星海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遊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開拓了中國現代革命音樂的新局面。
1938年,冼星海前往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教學之餘,冼星海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等不朽名作。1940年5月,冼星海去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配樂,後因戰爭、交通阻隔而羈留。其間,他創作了交響曲《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等。由於長期勞累和營養不良,致使冼星海肺病加重,1945年於莫斯科病逝。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冼星海,澳門,黃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