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的史前史」赴澳門展出 70餘幅珍貴圖文講述「中西書寫文化」

2020-12-05 讀創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聶燦

既是對人類文明的追溯,亦是中外文化的交流與互鑑。11月18日,「書籍的史前史」文化展在澳門何東圖書館中庭花園開幕。與此同時,展覽在氹仔圖書館及石排灣圖書館同步展出,將展至12月30日。

活動旨在增進大灣區文化資源共享,促進深澳兩地圖書館合作交流,深圳圖書館受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邀請,聯合舉辦「書籍的史前史」展覽。

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巡視員張杰、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廳長呂志鵬、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化部副處長鄧樂、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公共文化處處長聶昌友、深圳圖書館館長張巖、副館長肖容梅作為主禮嘉賓為展覽揭幕。

據介紹,此次展覽展出70餘幅圖片,配以文字,講述紙張產生之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古文明,根據自身地域資源,通過不同的載體,以不同的書寫方式進行記錄,中國在陶器、甲骨、青銅、石塊、簡牘、縑帛上刻錄文字,而西方則以結繩記事、巖畫、泥板、紙草、羊皮等方式記錄。

呂志鵬、張杰先後為展覽開幕致辭。呂志鵬表示,「書籍的史前史」展覽,展現出中西方先民們所留下的珍貴記錄,讓市民能夠窺探古時人類的生活場景,亦能體會人類的智慧與力量,將增進澳門人民對史前文明的了解。「感謝深圳圖書館的鼎力支持,讓我們有機會集中品讀一批來自遠古的信息。透過這種文化資源共享的活動,深澳兩地的人文交流也定會得到不斷的深化。」呂志鵬說。

張杰表示,深澳兩地地域相近,文脈相親,均屬嶺南文化,同根同源,彼此文化交流由來已久,公共圖書館界的合作更是緊密。此次聯合舉辦「書籍的史前史」展覽,是深澳兩地圖書館攜手促進文化共建共享的新舉措。深澳兩地未來將進一步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以優質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推動灣區內各城市多元文化交融,提升大灣區居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關焦點

  • 銘記太行精神 山西晉中展170餘幅太行英烈紀念碑拓片
    活動中展出170餘幅太行抗日英烈紀念碑拓片。  由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太行英烈碑拓片展》,主體展品分「太行浩氣——左權將軍紀念碑」「漳水血花——八路軍將士紀念碑」「以筆為槍——抗戰文職幹部紀念碑」和「子弟保家——太行英雄兒女紀念碑」等四個部分。展出170餘幅太行抗日英烈紀念碑拓片。
  • 冼星海紀念館於澳門開幕,黃河大合唱手稿真跡等展出三個月
    冼星海紀念館於澳門開幕,黃河大合唱手稿真跡等展出三個月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2019-11-23 16:58 來源:
  • 走進「時光隧道」與名醫大家「跨時空對話」市六醫院院史館開館
    ——走進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院史館,跟隨講解員走進六院歷史發展的長河,一張照片、一件展品,都是六院故事……1月5日下午,位於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科研綜合樓三樓的市六醫院院史館隆重開館。開館儀式上,院黨委書記陳方表示,院史陳列館的建成開館,是醫院發展中的一件大事。
  • 《世界史前史》生命演化全景記錄
    《世界史前史》 [美]布賴恩·費根 著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定價:58.00元  內容簡介  對人類起源的探究由來已久,《世界史前史》就為讀者解答了這樣的疑問和困惑。世界史前史權威學者布賴恩·費根以其科學的視角和完善的理論生動地講述了史前人類活動與發展軌跡。本書結合考古學、生物學、生態學、地質學等多門學科,甚至遺傳學與心理學,探索人類的起源、流徙,以及農業生產的出現,以至國家的形成,帶領讀者進行了一次跨越長達250萬年的時空之旅。  全書分為四部分。
  • 風靡半世紀:《全球通史:從史前到21世紀》全新重裝出版
    全球史領軍者,世界史學泰鬥斯塔夫裡阿諾斯  創作的這部享譽國際的集大成之作  如今正以一種新的面貌朝我們走來!全書重新設計,圖文配合更加緊密,帶你看清文明發展的細節,掌握世界歷史的脈絡。近300幅插圖形象易懂,圖解專業知識;30餘幅世界地圖,縱覽全球格局。數百幅生動珍貴的照片和脈絡清晰的地圖,使這部經典之作更加圖文並茂。同時,此前附帶於全書結尾處的地圖,調整至內文頁,更方便比較文字內容,隨時對照。  3。 上下分冊更加貼近作者主旨。
  • 中國風雲一號至四號氣象衛星模型在滬展出
    11月28日,「叱吒風雲——中國風雲氣象衛星四十載的壯麗徵程」專題展覽在錢學森圖書館向社會公眾展出。本次展覽通過150餘幅圖片、近40件實物展品與珍貴歷史文獻,講述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從立項起步、艱辛研製,到成功投放使用、最終形成風雲衛星家族的歷史進程。
  • 《顯微鏡下的成都》出版,微觀講述百年川地歷史
    作為底蘊深厚的古城,成都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也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然而,以往與城市史相關的書籍,多聚焦於沿海或華中等地區,對以成都為代表的西南地區則相對缺乏研究。世紀文景7月推出的新書《顯微鏡下的成都》,以普通民眾的視角寫史,將成都作為主要的描述和觀察對象,考察了這座城市百年來的變與不變,還原了成都地區的日常生活記憶,細緻入微地繪製了一幅中國腹地大眾公共生活的生動畫卷。
  • 歐美的中國書籍史研究有何新動向
    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梳理書籍的歷史脈絡,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一種研究趨勢。在這一方面,對歐洲書籍的社會文化史考察,已經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參照;同時,對中國書籍的社會文化史書寫,在英文世界裡也相繼有新成果問世。筆者在此選取三部與中國書籍史有關的英文近著,略作引介,並附上筆者目之所及的其他相關著作題名,不盡之處,還望同好繼續補充。
  • 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模型重磅展出!90件珍貴化石再現傳奇
    為慶祝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成立90周年,中國古動物館開設特展《90周年紀念展》,今天上午展覽開幕,90件極具代表性的珍貴化石,帶領公眾體會90載漫長歲月造就的偉大與神奇。此次特展展出至2020年1月5日。
  • 在中西文化衝突中反思歷史
    古樸精緻的語言,行雲流水般的敘述,100多年前的天津風貌和中西衝撞的慘烈躍然紙上……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單筒望遠鏡》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該書是馮驥才繼《義和拳》《神燈前傳》後的又一部長篇小說,30年的沉澱,使這部作品呈現穿越歷史文化時空的厚重面貌,也書寫了他對歷史人性的透徹思考。    「這部小說很早就在心裡。」
  • 古道博物館再現青海燦爛歷史文化
    青海古道博物館位於該省湟源縣日月山景區,設有兩個展館,文物展覽分為「文明傳播 古道開拓」和「民族往來 道通中西」兩個部分。圖為青海古道博物館館藏。 馬丁 攝  《青海古道文物展覽》布展面積約1000平米,展出了史前至漢魏晉時期的珍貴文物400餘件套。
  • 澳門媒體參訪團感受滬浙創新「脈搏」
    展覽運用實物、雕塑、現代科技等手段再現當年戰鬥場景,通過圖文展板、巨幅繪畫等形式展示上海人民投身全民族抗戰、共御外侮的歷史事實,以及中外各界對「八百壯士」英雄事跡的頌揚和緬懷。四行倉庫建於1931年,原是大陸銀行和北四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聯合倉庫,淞滬會戰時期,這裡曾駐紮452名國民革命軍將士英勇抵抗日軍的進攻。
  • 《絲路山水地圖》首次全幅展出 故宮與香港文化交流再寫新篇
    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絲路山水地圖》是首次全幅展出,標誌著故宮同香港文化交流的進一步增強。《絲路山水地圖》是一幅以青綠山水風格繪製的絹本手捲地圖,全長約30米,寬約0.6米,展現了明代絲綢之路的沿線面貌。
  • 《中國抗日戰爭史簡明讀本》英文版問世 向世界講述中國抗戰真相
    》英文版書封 「以英文出版中國抗日戰爭史的官方版本,這還是第一次,可謂『零的突破』。」10月21日,在《中國抗日戰爭史簡明讀本》英文版出版座談會上,該書中文版編寫組的首席專家支紹曾如是說。 25萬字、60餘幅珍貴歷史照片,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中央編譯局專家組數月辛勤工作的成果。它向世界講述了中國抗戰歷史的真相。 彌補歷史空白 中央編譯局的外籍專家Holly Snape是英國人,她有一個美麗的中文名:桃李。
  • 70件珍貴礦晶寶石帶你聽地球的「紅色心跳」
    9月28日,湖南省地質博物館(下簡稱「省地博」)「探尋紅寶藏,獻禮新時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特展」在長沙啟動。這是該館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向廣大市民特別奉上的一份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