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的成都》出版,微觀講述百年川地歷史

2020-11-24 信息時報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近年來,新一線城市成都在媒體的聚光燈下,獲得廣泛關注。作為底蘊深厚的古城,成都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也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然而,以往與城市史相關的書籍,多聚焦於沿海或華中等地區,對以成都為代表的西南地區則相對缺乏研究。世紀文景7月推出的新書《顯微鏡下的成都》,以普通民眾的視角寫史,將成都作為主要的描述和觀察對象,考察了這座城市百年來的變與不變,還原了成都地區的日常生活記憶,細緻入微地繪製了一幅中國腹地大眾公共生活的生動畫卷。

《顯微鏡下的成都》作者王笛是中國微觀史研究的代表人物。王笛出生於四川成都的一個文化家庭,1990年代初,為了在學術上尋求突破,已是副教授的王笛放棄了在四川大學的教職,赴美跟隨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漢學家之一羅威廉教授攻讀博士學位,完成艱難的學術轉型。王笛至今清楚記得當年赴美時離別故土的心酸。時隔將近30年,王笛自述「成都仍然是我夢魂縈繞的地方。但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好像從未離開過這座城市……我生活之大部分,仍然與她密切相關,因為我每天都在研究她,探索她的一切秘密」。

通過近30年的深耕,王笛將故土之思升華為有情感、血肉和文學性的史學研究,既有冷靜的考察分析和宏觀問題的關照,又有動人的筆調和纖毫畢現的細節呈現。憑藉這些研究,王笛兩度獲得美國城市史研究學會最佳著作獎。2018年,王笛出版《袍哥》一書,重申堅持了近30年的微觀史學術追求「把歷史放在顯微鏡下」,被媒體評價為「打開了中國的微觀史學」。

《顯微鏡下的成都》是王笛30年作品精粹。全書結構縝密、層層遞進,清晰勾勒微觀史學的發展路徑:正文各部分體現了作者趨於微觀、偏向敘事的史學研究路徑,而附錄部分則收錄了作者較為宏觀、具有計量史學色彩的早期研究。這不僅呈現了作者的個人學術轉向過程,也是中國社會史、城市史、文化史研究在過去30年發展路徑的縮影。

本著精選精編的原則,《顯微鏡下的成都》經作者五次校訂,歷時三載才最終編選成書。出版方文景希望,以普通大眾角度書寫的歷史,能夠被更多普通大眾看到。全書以四川地區四個特殊的歷史/文化現象街頭、茶館、袍哥、麻將作為具體個案,構成了以成都為中心的微觀研究體系。將目光投注在小販、茶客、堂倌、甕子匠、市民等普通人的身上,刻畫了小人物元氣淋漓的日常生活世界,將無名之輩的鮮活生命寫入歷史舞臺,再現長期為人忽略的下層民眾生活。

值得強調的是,作為一個成體系、有規模的集中成果展示,《顯微鏡下的成都》鉤沉檔案、小說、竹枝詞、地方志、口述史,綜合中日美三國文獻。史料豐富紮實,視野廣闊。在編選時也融入了作者王笛的最新研究。比如本書收錄了王笛與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唐小兵教授的全新未刊訪談,形成了兩代學者之間的代際對話。書稿還選入了數十幅珍貴圖片資料,大部分均首次作為史料披露及使用。圖像證史,栩栩如生。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使一個西南內陸地區的文化風貌躍然紙上。同時,本書第四部分關於麻將的研究也是首次結集出版。

據悉,《顯微鏡下的成都》之後,文景還計劃出版王笛的《坐茶館》《布后街2號》《開放的史學》等多部新著。


相關焦點

  • 顯微鏡下放大歷史:微觀史學
    顯微鏡下放大歷史:微觀史學 內容提要:微觀史學興起於20世紀七十年代末,是當代西方史學新潮之一。微觀史學把研究的視線投向歷史中特定時間和空間內的個人和小的社會群體,將它們聚焦在歷史學的顯微鏡下,放大、重現和傳遞普通人生動真實的生活經歷和精神體驗,從而完成見微而知著、由特殊到一般的歷史認識過程。
  • 從望遠鏡到顯微鏡:微觀歷史、敘事與歷史書寫
    編者按:《顯微鏡下的成都》是王笛30年作品精粹,也是中國微觀史的入門讀物。全書結構縝密、層層遞進,清晰勾勒微觀史學的發展路徑:正文各部分體現了作者趨於微觀、偏向敘事的史學研究路徑,而附錄部分則收錄了作者較為宏觀、具有計量史學色彩的早期研究。
  • 讀書日薦書|從歷史細節中講述人的故事:《顯微鏡下的大明》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推薦作家馬伯庸(外號馬親王)的歷史紀實類書籍《顯微鏡下的大明》。異點君最開始接觸馬親王作品還是從其作品改編的網劇《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和《長安十二時辰》開始,後來讀了他的歷史小說《三國配角演義》覺得愈發有意思。
  • 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你值得擁有
    肉眼捕捉不到的美麗在顯微鏡下會綻放怎樣的精彩呢,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跟著小編,可要看仔細啦~ 星 空 當酵母菌遇上美蘭,從顯微鏡下看,一點一點的白色,零星分布在深藍色之中,酵母菌化作了星星,在閃爍,與美蘭延一起伸出了一片夜空,這片夜空溫柔地覆蓋著大地,一切都靜悄悄的。 這個實驗其實是根據細胞死後細胞膜通透性會降低,美蘭這種大分子物質可以通過細胞膜而進入細胞內部,從而判定區分活細胞與死細胞。當酵母菌死去,便融入了美蘭之中,就像星星消亡,便融入了宇宙之中。
  • 徠卡顯微鏡下的材料微觀結構竟然美到令人窒息
    沒想到這些外表看上去在普通不過的石頭啊,發泡塑料啊,混凝土啊什麼的,在徠卡顯微鏡下竟然美到了令人窒息!看到這張照片,想到是什麼?一條溪流潺潺流淌,滿眼的如碎瓊亂玉般被石塊激起的水花,感覺清涼潤心,美極了!有沒有「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呢?可是你絕沒想到,這是混凝土橫截面的表面顆粒成分分析圖片。用肉眼看,只不過是灰不溜秋的一塊混凝土。
  • 22張顯微鏡下的照片,原來微觀世界這麼神奇
    同樣,微觀世界裡也充滿了美麗而而又神秘的景象,下面我們來看一組看顯微鏡下的微觀神奇世界。一個螞蟻嘴裡叼了一塊電子晶片。針線生菜上的大腸桿菌顯微鏡下的鬍鬚:手動剃刀(左)和電動剃鬚刀(右)飛蛾翅膀這張照片顯示了鐵橄欖石與氣態二氧化碳反應生成菱鐵礦
  • 顯微鏡下的世界:近30年微觀攝影最佳照片
    北京時間10月20日消息,據美國媒體報導,尼康公司(Nikon Instruments)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微觀世界顯微鏡照相比賽( Small World Photomicrography Competition),目的是為了從全世界募集在生命科學、生物研究、材料科學等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優秀顯微鏡攝影家的作品。
  • 人類最偉大發明之一,打開微觀世界的大門——顯微鏡進化史
    人類科技的發展,總是伴隨著偶然和機遇,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顯微鏡的出現也是如此。在大約4000年前,古埃及人就從沙子裡提煉出了玻璃,然而他們只拿它製造玻璃飾品,而並沒有擁有光學應用方面。然而,此時依然沒有發明能用作顯微的顯微鏡。到了13世紀,義大利人開始把透鏡用於糾正視力,眼鏡開始出現。又過了幾百年,16世紀末,兩個荷蘭人終於分別獨立發現了顯微鏡製造方法。
  • 顯微鏡下的植物微觀世界——新都二中融通課程之探索植物的奧秘
    百姓生活網訊(蔡雨翔)人類對植物的認知經歷了非常漫長的階段,最初主要注重的是對植物形態的描述和用法的總結,然而,隨著顯微鏡的出現,我們得以觀察到肉眼看不到的植物內部精細結構,打開了植物研究的另一扇大門。想要徹底了解一種植物,就千萬不能錯過它的微觀形態。
  • 高倍顯微鏡下的世界,一組放大了的微觀世界照片
    「佛觀一滴水 十萬八千蟲 」及「人身如房屋,內住無數眾生」宇宙是宏觀世界,人世間是經典物理世界,分子屬於微觀世界。宇宙,人間世,量子世界都有著不同的運行規律;若人類能夠找到三個世界的共同運行規律,人類或可真正主宰這個宇宙……一,顯微鏡下的仙人掌。圖片描述的是在顯微鏡下觀察霧氣中小液滴在仙人掌的簇狀刺與絨毛的凝結行為。
  • 告別黑白灰 電子顯微鏡下也有斑斕色彩
    電子顯微鏡拓寬了人類視野,但黑白配的視覺效果,讓人難覓超微組織或個體的蹤跡。前段時間,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給細胞穿上了五彩「外衣」,使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更為生動絢麗。
  • 方法·視域·材料:歷史比較法與百年方音演變研究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學者們陸續調查了關中、湖南、湖北、雲南、四川等地方言,以這些材料為基礎相繼出版了《關中方音調查報告》《湖北方言調查報告》《湖南方言調查報告》《雲南方言調查報告》和《四川方言調查報告》等。這些成果為今日語言學界積累了百年左右的大量方言語料,目前已漸成關注和研究熱點。可以想像,未來一二十年,運用歷史比較法進行百年左右的方音演變研究將會成為一大趨勢。
  • 每一個犧牲都有價值:「顯微鏡」下的松山血戰
    2009年8月,《軍營文化天地》雜誌副主編餘戈出版了反映松山戰役的著作《1944:松山戰役筆記》。作者放棄傳統的宏大敘事,以「微觀戰史」的方式,展現了松山戰役中日雙方真實攻防的全過程。 ; 今年是松山戰役65周年,65年前的今天,中國遠徵軍第8軍向松山上的日軍發起了第8次總攻擊,10天後,松山堡壘被攻克。本文特紀念和告慰那些在65年前的血戰中犧牲的將士。
  • 河森堡《中華好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百年興衰"
    與「局座」張召忠、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蒙曼等人,以「分享故事」的形式像觀眾娓娓道來中華歷史,講述百年中國的滄桑巨變。   舞臺上的河森堡儀容整潔帥氣,侃侃而談。作為講述嘉賓,河森堡引用了光緒初年山西地區的一段災荒歷史——「丁戊奇荒」這一血淋淋的歷史性案例,闡述了自己對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的獨特見解。
  • 日本推口袋顯微鏡,放大120倍看微觀世界
    沒錯了,說的就是顯微鏡——人類觀察微觀世界奧秘的好助手。放大5000倍的蝴蝶翅膀,你們知道是什麼樣的嗎?蝴蝶,以及蝴蝶標本看了不少,但我第一次知道放大5000倍的蝴蝶翅膀長這樣:原本眼中五彩斑斕的翅膀,逐漸呈現出只有黑白兩色的世界。養過貓咪的的人,都知道主子粉嫩的小舌頭,就跟小小的貓腦闊一樣可愛。
  • 可攜式手機顯微鏡,400倍放大,鏡頭那邊就是微觀王國
    可以說,顯微鏡就是宏觀與微觀世界的一個橋梁,沒有這個橋梁,宏觀與微觀,就是彼此相融又不相知的兩個世界。所以從16世紀末由兩片透鏡組成的簡易顯微鏡,到今天1600倍放大的光學顯微鏡,人類關於顯微鏡和微觀世界的探索,已經超過400年。
  • 一堂顯微鏡下的思政課:穿越時空憶黨史,青年學子繪初心
    嘉興湖上紅船輕搖、革命根據地星火燎原、長徵路上蜿蜒迤邐的行軍行列、天安門前升起的第一面國旗、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改革開放後中國巨變……一幅幅波瀾壯闊的黨史畫卷徐徐鋪展,竟是學生用顯微鏡下的病原菌圖創作的!
  • 電子顯微學大咖帶你走近奇妙的微觀世界
    報告中,以透射電子顯微鏡的發明、發展為主線,生動地為大家講述了透射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之初,電鏡的發明人與專利人之爭的歷史故事,「俯仰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電鏡的實際發明人Ruska雖不是電鏡的專利人,但最終得到科學界的認可,從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 百年前顯微鏡下的詭異世界
    譯/段茹雪校對/石煒原文/publicdomainreview.org/collections/nature-through-microscope-and-camera-1909/上圖顯示了亞瑟·E·史密斯顯微鏡照相機的工作原理:他先將顯微鏡頭對準被拍攝物體
  • 金相顯微鏡鏡頭下的多彩世界
    但在微觀的世界裡,你可知道有這樣一個多彩世界?金相學作為研究各種金屬、合金及各種材料在不同狀態下組織結構,以及各種缺陷的特徵的微觀世界,必須藉助於金相顯微鏡來實現對材料的相的尺寸、形貌、分布及取向關係,晶料、 晶料間界的尺寸、形貌、取向關係、位錯、空洞、裂紋、斷口等進行觀察和測量,以至於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