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近年來,新一線城市成都在媒體的聚光燈下,獲得廣泛關注。作為底蘊深厚的古城,成都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也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然而,以往與城市史相關的書籍,多聚焦於沿海或華中等地區,對以成都為代表的西南地區則相對缺乏研究。世紀文景7月推出的新書《顯微鏡下的成都》,以普通民眾的視角寫史,將成都作為主要的描述和觀察對象,考察了這座城市百年來的變與不變,還原了成都地區的日常生活記憶,細緻入微地繪製了一幅中國腹地大眾公共生活的生動畫卷。
《顯微鏡下的成都》作者王笛是中國微觀史研究的代表人物。王笛出生於四川成都的一個文化家庭,1990年代初,為了在學術上尋求突破,已是副教授的王笛放棄了在四川大學的教職,赴美跟隨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漢學家之一羅威廉教授攻讀博士學位,完成艱難的學術轉型。王笛至今清楚記得當年赴美時離別故土的心酸。時隔將近30年,王笛自述「成都仍然是我夢魂縈繞的地方。但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好像從未離開過這座城市……我生活之大部分,仍然與她密切相關,因為我每天都在研究她,探索她的一切秘密」。
通過近30年的深耕,王笛將故土之思升華為有情感、血肉和文學性的史學研究,既有冷靜的考察分析和宏觀問題的關照,又有動人的筆調和纖毫畢現的細節呈現。憑藉這些研究,王笛兩度獲得美國城市史研究學會最佳著作獎。2018年,王笛出版《袍哥》一書,重申堅持了近30年的微觀史學術追求「把歷史放在顯微鏡下」,被媒體評價為「打開了中國的微觀史學」。
《顯微鏡下的成都》是王笛30年作品精粹。全書結構縝密、層層遞進,清晰勾勒微觀史學的發展路徑:正文各部分體現了作者趨於微觀、偏向敘事的史學研究路徑,而附錄部分則收錄了作者較為宏觀、具有計量史學色彩的早期研究。這不僅呈現了作者的個人學術轉向過程,也是中國社會史、城市史、文化史研究在過去30年發展路徑的縮影。
本著精選精編的原則,《顯微鏡下的成都》經作者五次校訂,歷時三載才最終編選成書。出版方文景希望,以普通大眾角度書寫的歷史,能夠被更多普通大眾看到。全書以四川地區四個特殊的歷史/文化現象街頭、茶館、袍哥、麻將作為具體個案,構成了以成都為中心的微觀研究體系。將目光投注在小販、茶客、堂倌、甕子匠、市民等普通人的身上,刻畫了小人物元氣淋漓的日常生活世界,將無名之輩的鮮活生命寫入歷史舞臺,再現長期為人忽略的下層民眾生活。
值得強調的是,作為一個成體系、有規模的集中成果展示,《顯微鏡下的成都》鉤沉檔案、小說、竹枝詞、地方志、口述史,綜合中日美三國文獻。史料豐富紮實,視野廣闊。在編選時也融入了作者王笛的最新研究。比如本書收錄了王笛與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唐小兵教授的全新未刊訪談,形成了兩代學者之間的代際對話。書稿還選入了數十幅珍貴圖片資料,大部分均首次作為史料披露及使用。圖像證史,栩栩如生。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使一個西南內陸地區的文化風貌躍然紙上。同時,本書第四部分關於麻將的研究也是首次結集出版。
據悉,《顯微鏡下的成都》之後,文景還計劃出版王笛的《坐茶館》《布后街2號》《開放的史學》等多部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