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書?簡單的說標準有三:一,說人話。二,夠深刻。三,抓人心。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推薦作家馬伯庸(外號馬親王)的歷史紀實類書籍《顯微鏡下的大明》。
異點君最開始接觸馬親王作品還是從其作品改編的網劇《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和《長安十二時辰》開始,後來讀了他的歷史小說《三國配角演義》覺得愈發有意思。
以往歷史通俗讀物都屬於流水帳似的「通史」,強一些也就如同《明朝那些事兒》那樣白話通史加一些個人解讀,套路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沒意思。中國古代的歷史其實本質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歷史,用梁啓超的話來說就是「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
於是我們會看到浩如煙海的史書中都是上層的忠奸善惡,而組成這個國家最基礎,數量最多的底層人民則被史家「選擇性無視」了。真正的好書是有要有人文關懷的,如同屈原在《離騷》裡說的那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顯微鏡下的大明》從思想上顛覆了傳統,本書講述了三個層面:
《學霸必須死——徽州絲絹案始末》和《胥好吏的盛宴》講述了普通百姓面對不公平稅收制度和基層胥吏的抗爭和掙扎;
《筆與灰的抉擇——婺源龍脈保衛戰》和《誰動了我的祖廟——楊幹院律政風雲》則講述了傳統古代影視劇印象之外的第三種勢力「鄉紳」與基層官吏圍繞如何平衡利益展開的博弈。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檔案庫的前世今生》則屬於本書信息量最大的章節。2017年的劇王《人民的名義》捧紅了歷史學家黃仁宇的作品《萬曆十五年》,本書從大歷史觀角度分析了明朝衰落的一大原因即缺乏數目字管理。
《天下透明》這一章則是對黃仁宇這一說法的「再解讀」,以非常詳細的史料和出土文物資料為依據,從常常被人忽視的財稅,戶口的側面講述了大明王朝的興衰,堪稱「小切口、大文章、巨深刻」。
《顯微鏡下的大明》雖然是歷史紀實,引用的史料的方向也不是「喜聞樂見」的金戈鐵馬,反腐打虎,但是經過馬親王詼諧的語言風格和生動的語言讓異點君時而忍俊不止,時而感慨良多。
宋史研究大家鄧廣銘先生曾經說過,學習歷史,須掌握四把鑰匙,一為年代,一為地理,一為目錄,還有一把鑰匙則是職官。
除此之外,異點君覺得學習歷史還要掌握財稅知識,因為無論君王開疆擴土的波瀾壯闊還是朝堂鬥爭的波雲詭譎歸根到底是爭奪經濟利益的分配權,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由此《顯微鏡下的大明》則可以作為這方面的不可多得的科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