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閱讀,打開一扇扇未知的門。閱讀,是紐帶,連接你我,溝通未來,幾多精彩。時值世界閱讀日來臨之際,本報近期持續誠邀各界名家暢談閱讀體會、薦書與讀者分享閱讀,也希望各界名家毛遂自薦,與本報聯繫,暢談閱讀體驗。
■孫立群 百家講壇主講人 南開大學教授
我的閱讀主要是自己從事的專業——中國古代史方面,在我的書架中,這方面的書佔了大多數。我的研究方向是秦漢魏晉南北朝史,這方面的書更多。我的閱讀興趣很廣,人文社科類的書我都喜歡,有好書儘量買,一時看不完,先存下,用起來方便。
我還是喜歡傳統的閱讀方式,手捧一本好書,或坐或躺,隨手可喝熱茶,樂趣無窮!在電腦上也看,往往匆匆瀏覽,很少品味,主要是找不到讀紙質書的感覺。儘管數字閱讀越來越發達,但傳統閱讀方式永遠不會淘汰,因為這樣讀書給人的感覺實在太美妙了!(採寫/原業偉)
■朱進 北京天文館館長
我在幼年喜歡讀書,成年之後更喜歡攝影和觀察星空,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多認識到與大自然接觸的樂趣,我也敬佩那些熱愛讀書的人。以天文學領域看來,很多知識與時俱進,讀書要與實踐結合才能發現書中的錯誤。我推薦由中國天文學會、北京天文館聯合主辦《天文愛好者》雜誌,尤其是天象觀測的欄目。對天文來說,看雜誌比看書要靠譜得多。因為關注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太大了,而且又是各種極端的環境,所以出乎意料的事情太多,新發現層出不窮,又不斷會有新的天象,所以來不及印到書上給大家看。 (採寫/原業偉)
■鬱雨君 兒童文學作家
我讀書時很放鬆,喜歡跳躍式閱讀,讀書時還會有各種動作。我現在擁有一個很敞亮的書房,一面是落地窗和落地門,我尤其喜歡在黃昏還能看清字的時候,特意不打開燈,去讀詩歌。特別享受讀書這一過程的時候,還會掉下一兩滴眼淚,僅僅是因為收穫到一種巨大的審美的愉悅。
我個人比較喜歡紙質圖書,喜歡那種撫摸的感覺。但嘗試做一些聲音方面的數字版權。相較成人讀物,兒童讀物的數字出版方面應該會更立體更活潑,如可結合一些互動遊戲,想像力空間應該是好幾維的。數字出版和傳統出版還是不能互相取代的。
針對當前閱讀率不是很高的現狀,首先,兒童文學作家應該創造吸引孩子的作品,讓閱讀變成一件美好的事情,為孩子打開一扇閱讀的門,幫助孩子養成從小閱讀的習慣。其次,用心靈寫出一些具有永恒生命的作品。(採寫/張 麗)
■沈石溪 動物小說作家
我喜歡一根煙一杯茶一本書,愜意地度過一個下午。無論網上閱讀或手機閱讀多麼熱鬧,我還是喜歡傳統的閱讀方式。閱讀呈下降趨勢,這是無法逆轉的事實。有這麼多好玩的東西,有這麼多誘惑,少讀點書,多玩玩,也沒什麼關係。只要中小學重視閱讀,圖書總還是有市場的。(採寫/張 麗)
■史仲文 北方工業大學素質教育與現代文化研究所所長
1.《楊奎松著作集:革命》,楊奎松著,革命是好是壞,是一個問題;革命的來與不來,則是另一個問題。它不僅與我們每個人相關,尤其與權力者相關。
2.《倒轉紅輪:俄國知識分子的心路回溯》,金雁著,冰冷的鏡子,值得我們每一個讀書人在不可逆的路途上一看再看。
3.《日本之文與日本之美》,王向遠著,日本審美文化是特別值得關注的內容。
■薛 原 青島日報編輯,作家
我讀書比較雜,但主要還是偏重人文和藝術類。我讀書一定是坐在椅子上伏案閱讀,有時候會做一些筆記,或在書上直接劃線或寫上簡單的感受。
網絡閱讀主要是瀏覽新聞或檢索資料。讀書在我,是一種生活的享受,而傳統的閱讀方式,已經是我生活的習慣了。
我對閱讀的未來並不悲觀。因為不管哪個時代,讀書總是少數人的事情。我說的是不為考試的閱讀。
1.《逃向蒼天》,雷頤,作者的立場鮮明,懷著對極端年代裡的小人物的同情,剖析了那個年代,荒誕卻真實發生的悲劇。
2.《郭根文錄》《郭根日記》,郭根,邵飄萍是中國報界的代表人物,郭根是他的女婿,當年進入報界與浦熙修等共事。新中國成立後,郭根逐漸淡出報界。這兩本書,編者是郭根的兒子郭汾陽,即散木。
3.《獨立書店,你好!》(第三季)這本書我是編者之一,反映了獨立書店的逐漸消逝。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傳統的生活方式,還包括閱讀方式,包括逛書店買書的傳統生活。
■胡發雲 作家
1.《可操作的民主》,寇延丁著,這本書質樸地講了二十幾個普通人的普通故事,面對教育平權、家庭暴力、環境汙染、殘障人援助,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我們可以怎麼做……這些故事給出了自己的答覆」
2.《迷人的謊言》,崔衛平著,崔衛平用她一如既往的溫柔細膩的語言,對一部部我們熟悉的或不熟悉的電影做出了獨到的解讀,簡白又深刻。
3.《捍衛記憶》,藍英年 徐振亞著,蘇聯是我們的鏡像。這本書講述了前蘇聯著名女作家利季婭?丘可夫斯卡婭動蕩,苦難而不屈的一生。
4.《西班牙旅行筆記》,林達著,這是一本對西班牙精神文化地理的一次迷人導遊。圖文並茂,文史具佳。
■敬文東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哈扎爾辭典》,米洛拉德?帕維奇著,輝煌燦爛的想像力、精確到遊標卡尺丈量過的敘事、詩一般玲瓏剔透的語言,造就了這部近乎於完美的長篇小說。
2.《新山水詩》,孫文波著,近年來最好的個人詩集。
3.《夷夏先後說》,易華著,學術傑作,令人信服地解決了中國上古史中的許多問題。作者學問之淵博,見識之精當,論斷之謹嚴,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失落的天書》,劉宗迪著,本書的最大創意,是將《山海經》解讀為一部曆書而不是一部地理書,實為石破天驚之論。
5.《無餘與感通》,夏可君著,本書回到中國思想的源頭,重新認識中國的傳統,試圖從中國經驗出發,構建一種世界哲學。作者的野心和抱負在本書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張 檸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1.《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許倬雲著,本書簡明扼要地梳理了中國三千多年的文明史脈絡,視野闊大、內容豐富、可讀性強。
2.《極簡歐洲史》,約翰?赫斯特著,本書簡明扼要,輔之以圖表形式,將歐洲文明的特點和來龍去脈直接呈現出來。
3.《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夏志清著,許多人都讀過中國古典小說名著,但要進一步了解這些名著的意義和價值,可以讀讀這本通俗易懂的學術著作。作者為著名的文學史家,也是張愛玲重新進入當代視野的推手。
4.《尋找家園》,高爾泰著,作者為著名的美學家和散文家。本書是堪稱一部反映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知識分子的生活、情感、心路歷程的「教材」。
5.《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廢名著, 這本書既是一部有故事情節的長篇小說,也是一部「知識分子憂思錄」。作者站在土地上描摹現實,卻心接古今,將中國文化的「大傳統」和「小傳統」編制在敘事之中。
■仲繼銀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研究員
1.《公司的歷史》,約翰?米克勒斯維特 阿里德安?伍爾德裡奇著,簡潔清晰地梳理了「公司」這一革命性思想和改變世界的企業組織形態的起源與演變歷程。
2.《西方現代社會的經濟變遷》,內森?羅森堡 小伯澤爾著,深入地從貿易、商業發展、公司組織、股票市場等微觀機制角度解釋西方為什麼富強起來了。
3.《現代資本主義:三次工業革命中的成功者》,託馬斯?麥格勞著,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經濟政治背景和企業案例結合的一部英德美日現代經濟發達史。
4.《家族企業》,哈羅德?詹姆斯著,法德意三個國家三個鋼鐵家族的百年滄桑和企業發展、轉型史,厚重並有趣。
5.《誰綁架了上市公司:創造長期股東價值》,艾爾弗雷德?拉帕波特著,糾正流行謬誤,導致金融危機的是短期主義,而不是股東價值目標本身。需要通過創造長期股東價值,拯救金融業。
■顧 彬(Wolfgang Kubin)德國漢學家,波恩大學教授
1.《王子的島嶼》(Islands of Princes,2009),J?薩託琉斯著,這本德國的旅遊中篇小說專門描寫詩人之間的友誼,尤其是德國與希臘、土耳其詩人之間的友誼,說明詩歌能幫助人做朋友,無論他們來自何方。
2. 《懷疑和贊同》(Scepticism and Agreement,1994),奧多?馬誇德著,這本德國哲學著作充滿了幽默。作者用簡單的語言來告訴讀者這個世界有希望,人類的希望在於他對宇宙的贊同。
3.《蘇東坡詩文集》,這位天才具有罕見的品格,他從未放棄生活中的希望和幽默感,他用最美的語言描繪生活的絢麗。
4.《生活的藝術》,林語堂著,這是一部中國文化的入門書,儘管作者觀點有些保守,他還是將中國的生活方式作為模範介紹給「西方人」這一方面居功至偉。作者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豐富的幽默感,展示了一個人怎樣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韓浩月 作家
我喜歡閱讀故事性強同時有人文深度的小說作品。我讀書時,喜歡洗乾淨手之後讀,且喜歡一口氣讀完。我偏好傳統閱讀方式,接受數字閱讀方式,兩種閱讀方式不同,但感受與收穫大致相同。對於閱讀的未來,我不悲觀,等到中國人完成了基本的物質積累之後向精神需求回歸時,閱讀率自然會上去。讓大眾愛上閱讀的最直接辦法是:作家寫好作品。
1.《陸犯焉識》,嚴歌苓著,張藝謀籌拍電影的原著作品,一部充滿細緻情緒和飽滿情懷的優秀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2. 《鄉關何處》,這是一本被強烈感情驅使著寫作出來的書,作者野夫儘管行文克制、毫無煽情之意,但事件本身已經超越於文本之上,開始控制讀者的情感,讀時能引起強烈共鳴。
3. 《夾邊溝記事》,一本比馮小剛電影《一九四二》更真實也更殘忍的紀實小說作品,介紹了一段讓人不敢正視卻不得不面對的歷史,書中刻畫屬於整個民族的傷痛,這傷痛至今仍隱隱存在很多人的精神與內心深處。
■馬振騁 翻譯家
我的閱讀如有偏好,是偏向好書,而好書的定義主要隨年齡不同而不同。我沒有固定的習慣。讀書重要的是閱讀什麼,不是方式。爛書再好包裝也沒用。我對閱讀的未來不悲觀。
一切好與不好都取決於制度與政策。現在不是說要改革了嗎?首先官方媒體不要宣揚低俗趣味。
■陳 洪 空軍指揮學院作戰指揮系情報外軍教研室教授,空軍正師級大校
我的閱讀有所偏重,從大到小有三個層次,首先是軍事領域,其次是其中的航空航天領域,然後是軍事歷史的圖書,尤其是其中二戰的部分和戰後局部戰爭的歷史。
我的讀書習慣是一次讀完一本書,再閱讀其他圖書,俄羅斯、美國的閱讀水平都大大高於中國。我在俄羅斯發現,在地鐵裡很多旅客都手捧紙書閱讀,這是良好的民族習慣,值得國內認真學習。
■王奇生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1.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昨天的雲》、《怒目少年》、《關山奪路》、《文學江湖》,一位散文大師的回憶,呈現一個小人物在動蕩劇變的歷史年代難以自主的命運,不見煽情,不見吶喊,卻觸及靈魂。
2.《苦命天子》,茅海建著,鹹豐帝當政的年代(1850-1861),正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時期。史學大師用十分細膩的筆法,撥動了一位皇帝的苦悶心靈。
■餘世存 作家
1.《莊子傳》,張遠山著,這是五四以來整理國故的新收穫,揚棄了百年來對傳統文化的「時勢」觀念,示範了自由敘事的可能性。
2.《王國維家事》,王東明 著,王國維是古典中國人最後的幾位代表之一,跟我們這些中國人已經是兩個世界的人。
3.《大國的興衰》,保羅?甘迺迪著,這本名著今天看來仍有教益,可以讓我們從全球的視角,理解中國將如何改變世界秩序。
4.《歷史的細節》,杜君立著,這是被稱為「草根才子」的「人類史」,有著當下社會少有的理想和激情。
■黑 馬 翻譯家
1.《駱駝祥子》,老舍著,老舍的敘述語言滋潤了、滋潤著並必將繼續滋潤一代代北方作家。
2.《圍城》,錢鍾書著,高蹈的姿態,俯視眾生的憐憫,可望而不可及。
3.《紅與黑》,斯湯達著,弱冠之年的必讀小說。
4.《安娜?卡列寧娜》,託爾斯泰著,讓我第一次心悸的小說。愛情的脆弱與虛幻竟是如此令人寒徹,比安娜的臥軌更是令人心悸的理由。
5.《戀愛中的女人》,勞倫斯著,現代愛情的要義盡在其中。
■李 斌 東華理工大學副教授
1.《文學的態度》,李建軍著,作者對文學懷有虔敬之心,故而敢於對文壇直陳時弊,該書體現了一種真誠和理性的批評精神。
2.《並未遠去的背景》,王彬彬著,對民國舊人往事的另一種解讀,睿智犀利,引人深思。(本版採寫/原業偉)
■林賢治 詩人,學者
1. 《古拉格:一部歷史》,[美]安妮?阿普爾鮑姆著,索忍尼辛的《古拉格群島》對蘇聯勞改營的暴露有著驚人的真實性。但是,文學敘事畢竟不同於歷史敘事。本書時間跨度更大,一直延至1986年,納入更多的關於「消滅人」的內容,是一部完整的古拉格體系的興衰史。
2. 《被禁錮的頭腦》,[波蘭] 切斯瓦夫?米沃什著,以切實的經驗,揭露了「東方暴政」得以維持長久的秘密:只要控制思想,就可以控制知識分子;而控制了知識分子,就控制了全社會。全書著重展示人民的思想改造過程,突出其中善與惡、真與偽、信任與背叛、順從與反抗的嚴重對立。
3.《〈一九八四〉 與我們的未來》,[美國]阿博特?格裡森等編,本書根據為紀念奧威爾小說《一九八四》發表五十周年舉辦的研討會上的論文編選而成。書中就與《一九八四》相關的五個話題依次展開討論,表現了新一代知識分子對現實及自由問題的高度關注。(採寫/申鳳霞)
■丁以壽 安徽農業大學 教授
我個人閱讀偏好人文類書籍,尤其是中國文化藝術方面書籍,在讀書時不折書頁,保持圖書完整如新。我更喜歡閱讀紙質書籍,因為一書在手,更有讀書的感覺和趣味。
目前國民不僅閱讀率較低,尤其對經典、名著的閱讀率更低,對國民未來的閱讀傾向不容樂觀。閱讀應是提高自身修養的需求,是發自內心的訴求。要讓大眾愛上閱讀,理應從終身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入手,使得閱讀成為個人的主動要求。
1.《尋找家園》,高爾泰著,作者斷斷續續寫了十多年的心血結晶。雖歷經坎坷,卻始終保持人的尊嚴,探索藝術和美的真諦,尋找精神家園。
2.《橄欖香》,董橋著,介於小說散文之間,篇幅短小,潛心經營,舒捲自如,文字蘊藉。疑真疑幻,亦實亦虛,道盡人生況味,像是陳年佳釀。
3.《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著,深入淺出地寫出了中國哲學的真髓,將幾千年的中國哲學內容,講得非常透徹。
4.《中國美學十五講》,朱良志著,基於中國美學是生命體驗和超越的觀念,提煉出十五個生命超越美學的重要問題。
5.《天雨流芳——中國藝術二十二講》,李霖燦著,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討論中國藝術中最主要的書畫、陶瓷、雕塑等門類,將人生與藝術打通,揭示生活與處事的態度。(採寫/原業偉)
■紫百合 作家
1.《金甌缺》,徐興業著,一段恢弘大氣的歷史傳奇,厚重版《清明上河圖》。全景展現北宋「靖康之恥」,汴京遺韻躍然紙上。
2.《浮生六記》,沈復著,恬淡率真中不失人間煙火氣,國學愛好者必讀之珍品。
3.《妞妞》,周國平著,隨意翻開一頁,隨意讀一段文字,都能強烈感覺到父愛的無聲流淌,真情摯愛,令觀者動容。
4.《雪國》,川端康成著,純淨的雪國,純淨的筆調,濃鬱的日本古典文化氣息,唯美精緻,無可挑剔。(採寫/ 原業偉)
■何騰江 兒童文學作家
我主要閱讀國內外的兒童題材的小說、詩歌、繪本。我喜歡慢慢地讀,注意作者的遣詞造句,特別喜歡精彩的「人物對話」,會將這些文字「圈」起來。
我也使用手機閱讀和數字閱讀,但更多還是傳統閱讀,這是與生俱來的習慣,短時間內難以改變。
閱讀率低是正常的情況,就像房價、油價跌又漲,漲又跌一樣。讓大眾愛上閱讀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當然,政府的作用不得不提。政府願意花巨資將鮮花、樹木擺在街頭巷尾做形象工程,如果他們也願意花錢將書本像擺花種樹一樣擺在街道上、車站內等公共場所供市民自由閱讀,潛移默化中,大眾的閱讀率不提高才怪呢。
1.《三重門》,這是韓寒的處女作,故事雖然不曲折,但文字很好,尤其是對初學寫作者的幫助很大。
2.《猜猜我有多愛你》,孩子們百讀不厭的溫馨故事,尤其適合晚上睡覺前進行親子閱讀。
3.《風是一個壞小孩》,這是國內第一本將「童詩+繪畫+科普知識」完美結合的繪本,適當7—14歲孩子閱讀。
4.《夏洛的網》,將人與動物之間的愛寫得淋漓盡致。(採寫/原業偉)
■蘇 岑 作家
1.《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每個人都曾是有夢的孩子,但多數人的夢只持續了一會兒,而牧羊少年的夢卻始終堅持。所以他成功了。上帝總是偏愛那些敢跟夢想較真兒的孩子。
2.《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好多人經歷過了初戀、暗戀、種種無結局的戀愛……愛情,在過程中總讓人傷心不已。只有當真正走過這一程,再回首,一切曾經都只增添了內心的張力。
3.《白夜行》,我們都只願看到愛情燦爛的一面,可這世上註定有些愛情只能生活在夜裡。這是愛情殘忍卻又迷人的一面。(採寫/張 麗)
■吳 鉤 南方時報傳媒集團 歷史研究者
我主要集中在宋代史料與宋史研究。我習慣躲在被窩裡讀書。當然在車上、辦公室、廁所,都有閱讀的習慣。我下載了很多電子書,但閱讀起來很不習慣,電子書一般用於檢索資料,閱讀主要還是依賴紙質書。說現在的國民閱讀率低,我深有同感。身邊的書店賣得最好的就是中小學生的教輔書。但教輔書那能算書嗎?我小時候,看武俠小說是被人當成沒品味、沒文化的表現,但現在90後、00後連武俠小說都不看了,只看電視劇。微博上有個小姑娘,因為發現網友評說東方不敗自宮,便大罵人家侮辱了東方姑娘。一看就知道中了電視劇的毒。
1.《重新發現儒家》,姚中秋著,這是一本正本清源之書,旨在澄清諸多加在儒家傳統之上的誤解、曲解,作者深入淺出回答了「儒家主張人治嗎」、「儒家是專制幫兇嗎」等問題。
2.《叫魂》,孔飛力著,本書講述發生在1768年的一樁割辮妖術案,串起對清代政治、法律、社會、官僚制的多視角剖析。
3.《朱熹的歷史世界》,餘英時著,展現了朱熹以及宋代理學家們重建合理政治秩序的理想與實踐。(採寫/原業偉)
■高全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院長,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政府論》下篇,洛克著,基於自由主義的政治理路,對現代國家的起源、結構與本質,給予了經典性的論述。
2.《聯邦黨人文集》,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約翰?傑伊、詹姆斯?麥迪遜著,《美國憲法》最為卓越的闡釋文本,三位作者作為美利堅合眾國的立國者,他們以通俗的報刊語言,為美國人民提供了理解美國政體何以構成的新政治科學,並為美國人民的自由選擇而辯護。
3.《論美國的民主》,託克維爾著,世界學術界第一部對美國社會、政治制度和民情進行社會學研究的著作,論述了自由得以存續的社會基礎,對於反思法國大革命前後的歐陸政治具有警示性的意義。
4.《新民說》,梁啓超著,民國初始,梁啓超痛感國家凋弊,撰《新民說》,講述現代國民所應有的條件和準則,期望喚起中國人民的自覺,促使其從帝國時代皇帝的臣民,轉化為現代國家的國民,為20世紀之未來中國發軔啟蒙。(採寫/張桂婷)
■陳曉明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1.賈平凹《帶燈》,本書敘述一個叫帶燈的女子在基層鄉鎮從事綜合治理工作,歷經千辛萬苦,還是失敗了,但她的精神卻如同帶燈的螢火蟲,在黑夜裡熠熠發光,雖然微弱,卻有照亮黑暗的頑強。顯示出賈平凹對現實的新的關切和不屈的探索精神,文筆,平淡自如卻有刻骨的峻峭。
2.[美]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爆發》,當今網絡飄移的故事、生物行為的科學模型、現代量子力學與十字軍東徵的故事混在一起,其主題卻是要揭開人類行為背後隱藏的模式。該書認為,人類行為93%是可以預測的。或許會認為作者異想天開,或許認為如此學說乃是科學統治的妄想,但這樣寫書卻是讓人開了眼。
3.讓-斯塔羅賓斯基《鏡中的憂鬱——關于波德萊爾的三篇闡釋》,譯者是信賴的老友郭宏安。郭宏安的譯序有51頁,也算是把斯塔羅賓斯基介紹個透徹。波德萊爾就是現代的鼻祖,斯氏此番的讀解角度獨特,他從「低垂的頭」這一形象,從醫學和美學結合的角度,對憂鬱和波德萊爾做了十分有趣的解釋。(採寫/ 原業偉)
■孫建江 學者、作家
1.《小王子》,[法國]聖-埃克絮佩利著,一個奇特、絕妙、充滿隱喻的值得反覆玩味的經典故事。
2.《彼得?潘》,[英國]巴裡著,永遠的童年,永遠的快樂。
3.《大盜賊》,[德國]奧得弗雷德?普魯士勒著,陳俊譯,一個可愛的、讓人怎麼也恨不起來的大盜賊。
4.《小銀和我》,[西班牙]胡安?拉蒙?希梅內斯著,一曲憂傷、清澈的來自心底的生命吟唱。
5.《巨流河》,齊邦媛著,家國個體如此緊密纏繞,無從迴避只能面對。幸也好不幸也罷,時代使然。很惆悵,也很溫暖。(採寫/張 麗)
■金惠敏 陝西師範大學曲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1.《媒介即按摩:效果目錄》,麥克盧漢著,有「媒介大巫」之戲稱的馬歇爾?麥克盧漢,其「地球村」、「媒介即信息」、「冷/熱媒介」等概念或命題響徹雲霄已半個多世紀了。麥克盧漢的關鍵詞「視覺」與今人用法截然不同:在前者,指印刷文化的特質,即對文字的閱讀,而後者則用它描述電子時代的文化現象,即對圖像的觀覽。
2. 《海德格爾基本著作選》,柯瑞爾編,該書為英語世界最流行的海德格爾哲學讀本。理解德希達的鑰匙是「亂倫禁忌即醜聞」;閱讀海德格爾的藝術觀鑰匙,即「藝術作為真理而發生」。海德格爾改變了我們對藝術的認識論想像。
3.《文化帝國主義》 ,湯林森著,我的「全球對話主義」理論從湯林森受益良多。我不滿意湯林森在渲染全球化的後現代維度時忽略或淡化了其現代性維度,且未能將兩者置於一個互動的關係或結構之中。(採寫/原業偉)
■張 軼 北方工業大學素質教育與現代文化研究所 副教授
1.劉瑜《觀念的水位》,有理不在聲高,有理也不在匕首長矛。劉瑜總是能用溫和甚至俏皮的表述展現強悍的學識與內心。
2.《誰來守護公正——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訪談錄》,中國沒有大法官,但是不意味著中國不需要,事實上,我們非常期待有人來守護公正。
3.鳳凰網博客頻道 《給理想一點時間》,這就是鳳凰網崛起的秘密。在這個時代,聲音和勇氣以及問題意識都是稀缺優質資源。(採寫/原業偉)
■鸚鵡史航 知名編劇 策劃人
1.《問題的核心》,[英]格雷厄姆?格林著,我最喜歡的外國作家的最偉大小說。我不知道它能不能改變你,但我的世界觀,大都來自這本書。
2.《致女兒書》《和我們的女兒談話》,王朔著,這個世紀中文作家寫得最好的文字,奇妙的是,也是中文作家寫得最誠懇最誠實的文字。而且,還是上個世紀被中國文壇聯手認定是痞子的人寫的。(採寫/於 婷)
■土摩託 《三聯生活周刊》特約撰稿人
1.《萬年爆炸》,該書較離經叛道,內容有理有據,對人類進化史、歷史學、政治學、人體健康、心理學和社會學感興趣的人不妨看看。
2.《豺狼的日子》,全新的翻譯,個人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好看的驚悚小說,同名電影(老版)是最好的驚悚片。(採寫/於 婷)
■沈宏非 自由撰稿人
1.《紅樓夢》,從十歲到五十歲,每十年讀一次,都會讀出不一樣的感受。
2.《辛波斯卡詩選》,詩好,翻譯更好。(採寫/於 婷)